收藏 分销(赏)

润物无声渗透法制.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574781 上传时间:2024-11-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润物无声渗透法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润物无声渗透法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润物无声 渗透法制 ——浅谈法制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独山县下司镇中心小学 谢仁永 【内容摘要】: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前,青少年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让法制教育走进语文课堂是大势所趋。语文老师应当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蕴藏在语文课程中的法制资源素材,利用教育智慧,适时,恰当,巧妙地渗透,使其“润物无声”地渗入学生的心灵,使法制知识潜移默化地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法制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出最美丽的光芒。 【关键词】:法制 语文课堂 渗透 润物无声 渗透法制 ——浅谈法制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今社会,学校的教育已不仅仅局限于懂得课本里的知识,掌握一些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应该具备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以及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 当前,青少年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大多是低龄的儿童少年,这种现象使学校,家庭,社会所担忧和害怕。长此以往,无法想象。我们试问:这些犯罪的青少年,他们的法律意识在哪?法律素养在哪?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现在的语文教材所涉及法律教育的相关内容很多,是渗透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为了让学生能从语文学习中自然而无痕地过渡到法制学习,可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法律读本是空洞枯燥的。即便如此,我们却可以用文学的“美”去影响感化,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老师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蕴藏在语文课程中的法制资源素材,利用教师的教育智慧,适时,恰当,巧妙地渗透,使其渗入学生心灵,从而取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效。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课文讲解,自然穿插法制观念。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通过学习,学生都把握了文章的大意: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过渡砍伐树木,极大地削弱森林的防护能力,导致土地裸露,最后在一场大雨之后,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面对这一惨状,学生们都知道,造成这个后果的还是人们自己。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我在学生充分领会文章的思想的基础上引发讨论:“山上的树能随意砍伐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课堂开始活跃了,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 这时我引导学习重点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让学生们自主感悟与交流,而后发出了对这个令人辛酸的小村庄的感叹:人类要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接着我引领学生关注造成洪水悲剧的“罪魁祸首”――乱砍滥伐,接着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五章第二十九条:国家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森林年伐量和《环境保护法》第三章第十九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穿插法规的学习,学生们都知道了村民的行为是触犯法律的,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如此渗透既能使学生感到不突然,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在教学第四单元第14课《检阅》时,我是这样做的: 文章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作出一个决定:在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队伍的第一排,最后他们的表现赢得大家的称赞。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小伙子冲破世俗偏见,不歧视残疾人,让博莱克得到了自己应有的权利。我是让学生反复朗读并体会,文中讨论是否让博莱克参加检阅时的那一个矛盾场面:“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到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说呢?”文中队员们讨论最后,关心残疾人的想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这时,我就渗透《残疾人保护法》第一章第三条: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歧视、侮辱、侵害残疾人。让学生在认识波兰孩子的高尚品质同时,受到关心、爱护残疾人的教育。这些适时地穿插,并没有削弱学生学习课文兴趣,反而让他们更加地了解国家法律,增强法律保护意识。 二、口语交际,畅谈法制见解。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语交际,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对所存在的现象的思考以及对此的看法和见解。 如:在教学三年级口语交际:《我能做点什么》时,我以小组交流个自收集到的关于家乡环境的资料,宣传环保知识点、环保知识抢答、撰写环保标语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识环保的重要性。课上,大家可谓是畅所欲言。有的提议不要使用塑料袋,不要浪费纸张,要循环用水,节约用水;有的还对家乡小河被污染情况作了调查,拍了图片给同学们看,并呼吁家乡人们爱护母亲河;有的还发挥想象,破坏环境会遭来一系列的惨重后果,有的还些了许多的环保标语,句句生动,都表达了他们杜绝破坏环境的决心。 我还经常利用生活中的“酒后驾车”等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法制意识。平时,建议学生多看“今日说法”、“法制在线”、“第一线”、“法律大讲堂”等电视节目,以增强法律常识。 三、关注学生作文,提高法律素养。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的思想精髓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因而老师不应该只为教书而教书,更大更重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促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学生在日记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会说出真话,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和学生拉近心与心的距离,走进他们的内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 在一次学生的日记中,有位学生的心声让我大为吃惊,他这样写道:“今天我们学习了《惊弓之鸟》这篇课文,同学们都很羡慕更羸的射箭本领,都想成为一名射箭能手,我想,有那么多的射箭能手,鸟儿不就都遭殃了吗?老师经常教育我们,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人类的朋友。”看我之后,我的心为之震撼,于是在语文课上,我借这篇日记为契机,对全班同学进行法律知识教育。我让这位同学范读他的日记,读完之后,我问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在同学讨论之时,我出示《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章第十六条: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猎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从这些法律知识中,学生更能够从道德上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要爱鸟、护鸟,射鸟是违法的。可谓:木受绳则直,人学法则慎。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深挖教材,开动脑筋,在语文课堂中灵活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使法制知识潜移默化地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奠定坚实基础,让法制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出最美丽的光芒。 渗透法制教育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五章第二十九条:国家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国家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以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农场、厂矿为单位,集体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个人所有的林木以县为单位,制定年采伐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汇总,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 《环境保护法》第三章第十九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残疾人保护法》第一章第三条: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歧视、侮辱、侵害残疾人。 《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章第十六条: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猎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