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阿里山纪行》教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574776 上传时间:2024-11-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里山纪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阿里山纪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本文档共2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阿里山纪行 设计与教学:吴丽华 教学目标: 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3.欣赏本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 多媒体、探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过程: 一.导语: 1.提到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同学都了解它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2.老师小结:提到台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发达的影视业、便利的交通、美丽的夜景等。其实台湾虽小,但它却有着宜人的风景。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阿里山的文章。因为在台湾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 2.本文作者吴功正,他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在此期间,他游览了阿里山,并深深陶醉于此。他想应把美丽的阿里山的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于是这篇文章就产生了。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老师小结:这种写作的方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 3.作者真正开始描写阿里山的景色是从第几节开始的? (第四节开始) 4.那么第三节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承上启下) 5.第一节不写景与课文有何关系,可否去掉,为什么? (不可,作用是奠定抒情基调和引出下文。) 6.文中一共描写了几幅画,请同学们试着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 (深山水潭、原始林海、青苔幽径、千年神木) 三.欣赏美景,赏析语言。 1.配乐朗诵每幅图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语言的特点。(老师提醒从修辞手法、语言的节奏美、图画的情韵等角度去讨论。) 3.老师小结:A.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适当运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B.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富有美感。 四、拓展与讨论 1.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这说明什么? 2.假设在坐的是游客,而你则是小导游,请设计一段阿里山景区的解说词。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