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教材处理 、设计1、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的基础。“重力”是“力学”中的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本节课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分析教材内容) 在授课中本人认为把“重力的由来”由最后学习内容调整为首先进行学习再
2、学习重力的概念比较符合知识的认知逻辑顺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2、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3、认识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1、了解牛顿关于“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认识并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3、通过“重锤实验”“找重心实验”理解并感受重力的方向与作用点-重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认识“质量”与“重力”关系。 2
3、、通过对重力产生的原因的探究,了解牛顿的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的意识,树立探索太空奥秘的理想和信念。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进行重力大小的计算。 难点: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义。 四 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上教师讲解,将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选择教具依据 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4、能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为此,我选择以下的教具及设备: 2、教具:下落物体图片、多媒体课件、重锤线、钩码、粉笔、弹簧测力计等- 五、教学过程 引入教学 1、导学内容: 分享图片、播放视频: 水往低处流,雪花从空中下落,抛物下落。 问题:以上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万有引力?谁发现万有引力?什么是重力,用什么表示?物体只要在什么附近就会受到重力? 2、学生活动:分组实验探究,拉不同的钩码,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质量与重力之间遵循什么规律,总结结论。填写表格。组组组组物质次数质量m(kg)重力G(N)重力/质量即G/m(N/kg)以m为横轴,G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绘图像,计
5、算G/m,小结g=9.8N/kg.总结重力公式。 3、学生活动: 学生感受后回答,质量大的钩码对手的压力越大,说明重力越大。利用测力计测量相应钩码重力,利用直尺铅笔描点、作图,分析规律;总结G = mg 。(一次函数类型) 4、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学会正确的探究规律、方法、步骤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就在身边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结 P11,先阅读后例题解析,整理过程;重力的方向;解决用什么工具确定竖直向下的方向?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物体重心在哪里?寻找规则物体重心。熟悉公式,掌握重力三要素;课堂训练 (作业)巩固新知 p14第一题、第五题教学反思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