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观察能力 养成观察习惯观察力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事物的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座右铭就是“观察、观察、再观察”。就小学生来说,培养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习惯,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发展智力,均有直接作用。一、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指引观察的方向这是提高观察效果的重要条件。如参观动物园,教师必须在参观前或参观时告诉学生,“你们要特别注意大象的样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仔细看猴子是怎样抢食和嘻闹的,特别注意那只老猴子和小猴子的表现”等等,否则小学生很容易被稀奇的动物的形状、动作、叫声所吸引,或笼统地、轮廓地乱看一气。在教骄傲的孔雀一课时,课文中说“花喜鹊向孔雀问
2、好,孔雀理也不理。”我指导学生看图:哪里看出“理也不理”?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孔雀?这样便及时地指引了学生观察的方向,使学生对观察对象加深理解,得出本质上的结论,接着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图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只孔雀很骄傲?从而把抽象的结论具体化。观察的目的、任务越明确,观察的效果就越好,而且能逐步培养学生精细观察的习惯。二、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1、顺序法。在阅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使学生善于控制自己的知觉方向,克服观察中“情绪性”,有顺序、有层次地进行观察。如长城是按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观察的;参观人民大会堂一文,是按由上到下的顺序观察中央大厅,按由下到上的顺序观察
3、大礼堂,全文又是按由外到内的顺序介绍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与壮丽。2、比较法。运作比较法进行观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在识字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对形近字、音近字进行观察比较,如:方、万,贴、钻,丰、半,漫、慢,深、生,垦、恳等。又如将相和插图中人物神态的比较;小音乐家杨科插图中景物布局的比较等。3、想象法。在指导观察中,启发学生想象可以使意境更加深远,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在教学锄禾一文时,我请学生对照着课文插图,联想一下自己某次在烈日下劳动的情景。启发学生对这一情景的想象,对“粒粒皆辛苦”一语就理解得更深了。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安排这样的训练,学生掌握了边观察边想象的方法,便能在独立地观
4、察某一事物过程中,进行深入地“品味”了。4、推断法。引导学生学会用理性的逻辑判断和推理,把思维过程的间接性用观察结合起来。如让学生根据图中旗帜飘扬的方向,说说当时的风向;根据烟囱里炊烟升起的情况,说说当时风力的大小;根据图中人物或动物的神情,推断他们当时的心情等等。在教学中,我常将这些方法交叉运用,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理解得更透彻。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观察习惯1、培养学生观察的浓厚兴趣。我常运用一些热衷观察取得成功的实例,提示学生对观察意义的认识,增强观察的兴趣。学生提高了对观察意义的认识,才会主动、细致地去观察。2、培养学生持久的观察能力。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观察缺乏持久性。法国著名作用莫泊桑说:“必须详细地观察你想要表达的一切东西,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从其中发现迄今还没有人看到与说过的那个方面。”因此,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地观察事物是十分重要的。3、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观察自然和观察社会的机会。我经常组织一些课外观察活动、观察竞赛,提倡学生写观察记录、观察日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观察是一种心理技能,观察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学生从明确观察的方向,掌握观察的方法,到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都离不开及时、适当的引导。这是我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过程中的一点体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