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转化差生“变”奏曲
丹阳市新桥中心小学 陆丽娟
所谓“差生”,其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业差的学生,另一种是学业差、思想品德又差的学生。而在教师平时的言谈中一般所言的“差生”大都是第二种。因为对于那些平时调皮捣蛋但成绩优秀(至少不要教师追缴作业、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的学生,教师其实一般并不讨厌,有时甚至有些喜欢;对于那些课间忠厚老实、课堂上不声不响、作业大都完成但成绩很差的学生,教师也只能说声“朽木不可雕也”而对他们无可奈何,有时甚至有些原谅、体谅;而对于那些以大欺小、恃强欺弱、坏事不断、学习态度恶劣、成绩不堪入目的学生,教师却是“恨之入骨”并欲“除”之以快。这是教师的情感倾向。通常的。
然而,换一个视角,让我们看看他们父母眼中的这些“差生”。不妨回忆一下,当我们教师与这些家长交流他们孩子状况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父母的言谈神色中流露出来的无不是对孩子的关爱、疼爱甚至是溺爱。教师向他们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他们在无奈接受的同时,会不时插上几句夸奖孩子的话,诸如节俭啦,懂事啦,有孝心啦,会做家务啦等等。于是老师眼中的“顽皮”在家长眼中却成了“伶俐”,老师眼中的“恶作剧”在家长眼中却成了“小聪明”。所以,与家长的交流,往往让我们教师哑口无言。这是家长的情感倾向。通常的。
比较和反思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倾向,想起古人的话“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禁让我豁然开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充满激情地说:“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孩子’”;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教育植根于爱。”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而爱差生就更显教师的神圣。是呀,如果我们教师也能像家长一样,用父母般宽广的胸怀去爱差生包容差生的一切,那差生转化的效果一定会更加明显。
对!转化,首先要“感化”。“感化”差生,我们就要把教师对待差生的态度转变为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唱响“转化差生变奏曲”。
1、变严厉呵斥为和风细雨。平时我们教师往往较多关注的是差生的学习进步、思想状况,而往往忽略他们的外围环境,如是本地子女还是外地子女、家境如何、家庭学习氛围、社会关系、身体素质等等。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教师找到“病因”,并从根本上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样,面对犯规的或考砸了的“差生”,教师的眼睛里也许就没有了居高临下,没有了盛气凌人,而是平等的、温柔的、和风细雨的,让他们产生在老师的身边如同在父母身边的感觉,从而敢于亲近教师、走近教师。这样,这些差生才敢不懂就问,才敢主动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参与到集体的学习活动中来。
2、变歧视讽刺为公正平等。对于“双差”的学生,教师往往会不知不觉地用有色的、蔑视的眼光看待他们,甚至武断地确认某某学生是某某事件的罪魁祸首,并不屑地讽刺挖苦,致使他们“破罐子破摔”。其实差生的情感最脆弱,最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公平公正的评价,最在乎别人看他的眼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教师也惟有用高尚的人格才能塑造出身心健康、灵魂纯洁的人才,才能与这美称名实相符。所以,教师要改变这种态度,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把他们视作自己的儿女,“手心手背都是肉”,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孤独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变挑剔批评为表扬欣赏。挑剔与批评让差生丧失信心,无所适从,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心理的不健康。反之,如果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及时发现并向其他学生宣扬他们的闪光点,则会让他们产生成功感,从而相信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也能学好!我一定能学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自信会让他们爱上这门学科,爱上学习。牵着爱的手,我们也相信他们更容易到达成功的彼岸。
4、变严格要求为因生施教。“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儿童的天性是不同的,“儿童在幼年时期就出现了差异、偏向、特征和特性,这些都是教师必须考虑的……并且促进其独特的发展。”“不能用同样的尺度来要求一切并要求于所有的人。” 发展心理学不但承认儿童心理的发展存在差异,更要求我们尊重这种差异。这些学生由于基础差或学习态度差,学习节奏就慢,对于新知他们很难及时消化,背书、作业也不能及时完成。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不能刻板教条地对他们提出统一要求,而要因生而异,把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化作对他们的理解体谅,降低要求,放慢节奏,允许他们出错,允许他们迟交作业迟背书,甚至允许他们少做或不做部分作业。老师如此的“关爱”决不是放纵,也不是妥协,而是让他们的学习体现“力所能及”,让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跋涉”在学习的道路上。当然,当发现某位学生学习态度好转、学习成绩有所进步时,要及时调整他的学习节奏,逐渐地对他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新的希望新的挑战往往会给他们新的刺激新的活力。如此善意的理解和体谅将化作他们积极学习的动力,促进他们学习成长的“良性循环”。
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暂时落伍并不怕,怕得是,心如死灰,无所依托。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未被点燃, 而要使一切的天赋和才能都能最充分的发挥出来。” 如何让降温的心逐渐升温,恢复少年人应有的“热力”?让我们教师用“热心”为其助燃!作为教师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差生也是人,他们身上同样也有求知的欲望和进取的心理;更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从“仁者爱人”出发,用我们的满腔热情和无私爱心去关爱他们,去唤醒他们身上的求知欲和进取心,最终他们一定会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各式人才。
“浪子”回头金不换!老师,就看你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