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习与研究型教案
授课时间
年级
三年级
计划课时
2
课题
一、春意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表演歌曲《小鸟小鸟》歌曲借景抒情,运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在学唱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相似)重复的创作手法
能力目标
聆听《致春天》,感受乐曲对春天的描绘,尤其是第一与第三乐段,相同的曲调,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情绪。让我们在聆听过程中体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
情感目标
“春天” “小鸟”都向人们“致春天”的来临,本课汇编了一组描绘春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表演歌曲《小鸟小鸟》、聆听《致春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
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相似)重复的创作手法
教学准备
电子琴、光盘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
三、聆听《致春天》
四、表演《小鸟小鸟》
五、小结
师播放轻松地音乐
欢迎学生新学期的第一节课。
播放事先找好的歌唱春天的歌曲
1.介绍作曲家的国籍及作品的背景为导入。
(1)设问:“挪威”----?
(2)讲解:春天对地处北欧----
2.播放《致春天》。
(1)设问:你能根据伴奏及-----?
(2)教师适时指导,听第一段的主题片段,以及第二段再现主题的片段。→
3.复听《致春天》。→
4.完成教材中的书面作业。
5.三度(欣赏)创作。
1.生态环保导入。
设问:
(1)哪些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加以保护。
(2)你能说出描绘春天的……
2.聆听范唱《小鸟小鸟》。
设问:
(1)歌曲是几拍子-----(2)歌曲表达了怎样-----?
3.学唱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
设问:曲调每一----- ?
(3)学唱合唱部分(第二乐段)曲调。
4.学唱歌曲
(3)填入歌词要唱得更有感情。
5.表演歌曲。
在完成以上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表演歌曲的处理意见,如:演唱形式;编配打击乐;伴舞;小品表演……进行二度创作表演。表达对春天的赞美。
听音乐进教室
生表演唱
边听歌曲边跟唱
聆听并回答问题
视听《致春天》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帮助学生听辨第二部分的低音区的伴奏片段等,以降低学生听赏中的困难,→
要求学生在座位上用脸部的表情或微小动作,→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舞蹈动作即兴表演对春天来临时人们的祈望心情,
回答问题
聆听
再回答问题
(2)先学第一部分(第一乐段)。
(1)完整地唱全曲曲调,要表达出欢悦、活泼的情绪。
(2)用“la”唱全歌。注意合唱部分的和谐;注意用稍快的速度表达喜悦的心情;
设境
激趣
承上启下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帮助他们听辨三段体的不同情绪的音乐表现。
表达出三段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要把三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能表达出来。不求动作和舞姿的优美,主要是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及他们对春天的向往的心情。
(复习6/8拍号,该拍号在第9册第1课讲过)
(弱拍起唱——第六拍起唱)
注意每句的休止符,要唱得“藕断丝连”状,以表达欢乐的情绪。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小鸟小鸟》
三、聆听《春水》
四、表演《春雨蒙蒙地下》
五、小结
师播放音乐
教师伴奏
1.自然现象的变化导入。
设问:春水从何处来?----请听音乐。
2.欣赏童声合唱《春水》。
设问:
(1)歌曲创-----
4.儿歌与打击乐。
(1)按教材上标出的节奏,练习徒手拍击。
(3)注意速度能与歌曲一样。
5.徒手为歌曲伴奏:播放歌曲录音,准确地为歌曲伴奏
7.各组展示表演。比一比哪一组与音乐配合得最默契。
8.拓展与研究。
设问:
(1)能否设计其他形式表演,……
(2)重新设计节奏谱,并说说设计的思路与意图。
1.气象知识导入:
春天里----
设问:(1)还有?----
2.欣赏歌曲范唱。
设问:
(1)歌曲的------
3. 教师指导:
(1)前面-----
(2)结尾处的5小节4.师生接唱。
教师唱歌曲的歌词部分,
5.学唱曲调,学习切分音。
(1)教师范唱曲调。
(2)讲解切分节奏及切分音唱法。
6.学唱歌曲,表演歌曲。
(1)在有感----
(2)歌词词义讨论。
设问:第一段歌词的含义是什么?
第二段歌词:“这是生命在歌唱,这是种子在发芽”,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借景抒情)。
(4)配上打击乐,尤其是沙球在哪里用比较合适?使歌曲的表现更有声、有景、有情。
改写成节奏,并唱一唱:
听音乐进教室
学生齐唱
聆听
回答问题
3.再听《春水》,边听边跟着歌声朗读歌词,并在教材的歌词上划上小节线
(2)两人一组练习,即一人朗读一人拍击。
可以小组与小组练习,
(按教材上标出的节奏谱)。
6.分组讨论,选择合适的节奏乐器按徒手打击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9.研究成果表演。
回答问题
聆听歌曲
回答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练习模拟的下雨声“刷刷刷刷”。
学生接唱雨声“刷刷刷刷”部分。
(3)在教师指导下学唱开始的9小节曲调(学生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弄清强弱拍及后半拍节奏)。
(4)学生自学第17小节以后的曲调:
(5)用小快板速度抒情地抒发对春天的赞美,唱好全曲。
(3)在理解词、曲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设境
激趣
(如一次不成,可多听几遍)。
最佳方案是个人边朗读边拍击。
教师要积极表扬学生的创造性表演,表扬他们的创新精神。
(注意力度的变化)要求。
先弄清节奏,再学唱曲调,教师有重点地指导有读谱困难的学生。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学习与研究型教案
授课时间
年级
三年级
计划课时
2
课题
二、欢乐的村寨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巴塘连北京》,以表达藏族、侗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从各种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在少数民族村寨里,当喜讯传来时他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
教学重点
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巴塘连北京》,以表达藏族、侗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
在学唱过程中继续学习,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
“ ”,以更好地表现该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
教学准备
电子琴、光盘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春雨蒙蒙地下》
三、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四、表演《巴塘连北京》
五、小结
师弹琴
师播放伴奏带
1.猜谜导入:(播放乐曲第一主题音乐)
谜语:考考你的小耳朵:这段音乐的风格是中国----?
2.揭示课题《北京喜讯到边寨》并解题。
设问:
(1)为什么喜讯是从北京传出?
(2)“边寨”是什么地方?
3.熟悉各主题音调。
播放各主题音调,放某一主题,
4.视听乐曲,了解作品的结构。
教师从学生的举手示意中获得反馈,了解学生的听赏水平,及时地加以指导。
5.师生讨论。
设问:各主题都描绘了各种民族舞蹈。你能用动作、颜色或语言来表达各主题的舞蹈场景吗?
6.复听全曲,各组选择某一主题边听边表演。
(1)教师巡视,分别作指导
(2)聆听全面,当进入某一主题时,相应的该小组同学到教室的空间中表演这一主题舞蹈的场景。
7.小结:我国西南边疆的-----
1.地理地貌知识导入:青藏------
2.范唱:结合影视片。边唱、边放映藏族人民歌舞画面,
3.学唱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并边唱边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做好示范。
4.复习切分音节奏,找出歌曲中跨小节的切分音。
5.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全曲。
6.在流畅完整地唱好曲调的基础上,学唱歌曲是迎刃而解的。注意连线一定要唱好,这是表现藏族歌曲风格的重要手段。
唱师生问好歌
生表演唱
聆听
猜谜语
回答问题
让学生在课本的谱例上找出是第几主题,并跟录音哼唱曲调,同时听辨是什么乐器演奏,完成课本上右下角的练习。
仔细聆听乐曲,同时根据刚熟悉的各主题音调,随音乐的演奏用手指表示出各主题的序号
回答问题
完成课本右上角的练习。
分组讨论选择五个主题中的某一主题设计简练的舞蹈动作。
倾听
观赏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指挥图式划拍,慢速度视唱前6小节。(3)学生分组视唱后5小节,教师巡视,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
(4)完整地唱好全曲。注意强弱节拍感
7.表演歌曲,用自制的道具(服饰、哈达等)及藏族基本舞蹈动作边唱边演,表达藏族同胞欢乐的情绪。
设境
激趣
在课前要制作好各主题的音带片段。
培养学生赏析的能力
(从引子开始一段一段地议论,可根据课时的安排有的可详,有的可略,边议边再听各段音乐的片段)。
(根据教材分析群舞、女群舞、独舞、男青年舞、男女对舞等)。
视听结合,效果更佳。
注意唱好连线(连音线、圆滑线)及乐句的完整性。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春雨蒙蒙地下》
三、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四、表演《巴塘连北京》
五、小结
师弹琴
师播放伴奏带
1.猜谜导入:(播放乐曲第一主题音乐)
谜语:考考你的小耳朵:这段音乐的风格是中国----?
2.揭示课题《北京喜讯到边寨》并解题。
设问:
(1)为什么喜讯是从北京传出?
(2)“边寨”是什么地方?
3.熟悉各主题音调。
播放各主题音调,放某一主题,
4.视听乐曲,了解作品的结构。
教师从学生的举手示意中获得反馈,了解学生的听赏水平,及时地加以指导。
5.师生讨论。
设问:各主题都描绘了各种民族舞蹈。你能用动作、颜色或语言来表达各主题的舞蹈场景吗?
6.复听全曲,各组选择某一主题边听边表演。
(1)教师巡视,分别作指导
(2)聆听全面,当进入某一主题时,相应的该小组同学到教室的空间中表演这一主题舞蹈的场景。
7.小结:我国西南边疆的-----
1.地理地貌知识导入:青藏------
2.范唱:结合影视片。边唱、边放映藏族人民歌舞画面,
3.学唱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并边唱边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做好示范。
4.复习切分音节奏,找出歌曲中跨小节的切分音。
5.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全曲。
6.在流畅完整地唱好曲调的基础上,学唱歌曲是迎刃而解的。注意连线一定要唱好,这是表现藏族歌曲风格的重要手段。
唱师生问好歌
生表演唱
聆听
猜谜语
回答问题
让学生在课本的谱例上找出是第几主题,并跟录音哼唱曲调,同时听辨是什么乐器演奏,完成课本上右下角的练习。
仔细聆听乐曲,同时根据刚熟悉的各主题音调,随音乐的演奏用手指表示出各主题的序号
回答问题
完成课本右上角的练习。
分组讨论选择五个主题中的某一主题设计简练的舞蹈动作。
倾听
观赏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指挥图式划拍,慢速度视唱前6小节。
(3)学生分组视唱后5小节,教师巡视,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
(4)完整地唱好全曲。注意强弱节拍感
7.表演歌曲,用自制的道具(服饰、哈达等)及藏族基本舞蹈动作边唱边演,表达藏族同胞欢乐的情绪。
设境
激趣
在课前要制作好各主题的音带片段。
培养学生赏析的能力
从引子开始一段一段地议论,可根据课时的安排有的可详,有的可略,边议边再听各段音乐的片段
根据教材分析群舞、女群舞、独舞、男青年舞、男女对舞等)
视听结合,效果更佳。
注意唱好连线(连音线、圆滑线)及乐句的完整性。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学习与研究型教案
授课时间
年级
三年级
计划课时
2
课题
三、幻想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动画片《宝莲灯》的两首插曲的欣赏,了解神话故事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幻想寄托。
能力目标
培养聆听表演能力
情感目标
在聆听由电声音乐演奏的这两首作品所造成的神奇气氛中感受幻想的意境。
教学重点
幻想是创造想像的准备阶段,它能鼓励人们向上和前进,是创造性学习的动力。通过《天地在我心》、《望月节》等作品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幻想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难点
以《宝莲灯》为范例,开放式进行以“幻想”为内容的音响小品命题创作活动。
教学准备
电子琴、光盘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迷人的火塘》
三、聆听《天地在我心》
四、聆听《望月节》
五、音乐小知识——电声音乐、电子合成器
六、小结
师弹琴
师播放伴奏带
1.由电影故事导入。
设问:谁能介绍一下动画片《宝莲灯》的故事?
2.欣赏《天地在我心》童声独唱。
讨论:
(1)这首插曲是哪个角色在演唱?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演唱的形式,其音色-----?
3.聆听《天地在我心》。
(1)边听边展开联想与想像,
1.以对比导入。播放录音《望月节》。
设问:这段音乐在演唱形式上及情绪上与《天地在我心》有什么不同?它叙述了一个怎-------?
2.聆听《望月节》。在聆听前,教师先提示:要仔细听伴奏,神奇的气氛是靠什么音响产生的?
教师介绍:电声音乐是电子高科技的产物,是电子科学运用在乐器上并转化为音响,通过演奏进行音乐表现的。
电子合成器是先用电子采集各种音源,把几百种音源的分析,通过高科技合成后做成集成芯片。在演奏时通过操作键盘、键纽发出各种模拟的音响。
唱师生问好歌
生表演唱
回答问题
聆听、讨论
回答问题
(3)叙述在演唱这首插曲时的影片画面及描述的故事内容。
说说听后感。
(2)熟悉的学生可以随录音轻声哼唱也可以用动作来表达自己聆听的感受。
聆听、讨论
回答问题
聆听后师生讨论:音乐神奇色彩产生的因素?
聆听
提问
讨论
设境
激趣
教师归纳
(但不能妨碍别人的聆听),
在讨论中还可播放部分片段。
(首先是女声演唱的音调,其次是伴奏配器的手法及电子合成器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迷人的火塘》
三、聆听《水星——飞行使者》
四、表演《小白船》
五、小结
师弹琴
师播放伴奏带
1.以天文知识导入:看谁的天文地理知识知道得最多!
设问:太阳系有几颗行星?
2.欣赏《水星——飞行使者》第一主题(片段)。
设问: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你能描绘一下,你想到的情景?
3.揭题:这是英国作------现在请你按作曲家的标题展示你的想像。
4.再次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5.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第二主题由小提琴独奏开始)。
设问:按乐曲的标题从第一部分的发展到第二部分听后,说说你想到的故事?要放开你的想像。
7.完整地聆听乐曲,
问题:
(1)乐曲分几个部分?
(2)你能编个故事讲一讲吗?
10.教师学生共同点评选出班级“故事大王”。
11.再次完整地欣赏。由班级“故事大王”演讲并请班级“舞蹈家”伴舞,表演乐曲。
12.教师小结:表扬学生们----
1.以天文知识导入。
设问:有谁知道地球、月球、太阳的关系?
2.揭题:朝鲜童谣《小白船》----
3.歌曲范唱。
设问:这是几拍子的歌曲?歌曲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4.板书节奏谱
5.学唱第一乐段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前16小节)。
(2)学生学唱第一乐段曲调,教师用打击乐为学生伴奏。
6.学唱第二乐段曲调。
(1)教师分别范唱高声部与低声部曲调。
(4)请两位高声部的学生与教师重唱(教师唱低声部)。
(6)配上打击乐伴奏。
7.完整地、优美地、流畅地唱好全曲。
8.朗诵歌词并讨论歌词的意境,以激发学生的想像。
9.学唱歌词。
10.表演《小白船》:唱唱、奏奏、跳跳,以多种形式表演《小白船》,尽情地抒发师生的想像。主要让学生参与表演,形式由他们讨论。
唱师生问好歌
生表演唱
说说自己知道的
回答问题
聆听并回答问题
自由议论:按乐曲的标题,请大家自由议论,说说你的想像。
聆听并欣赏
6.跟琴看着教材上的谱例,哼唱乐曲的第一、第二主题,以加深对这二主题的印象。
听后要分组讨论。
8.小组讨论:每人说说自己的故事
9.每小组推选一位故事大王,讲“水星”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时,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讨论。
回答问题
聆听歌曲范唱
回答问题
徒手操作拍手、拍腿,然后加上打击乐器
学生分两组,一组三角铁及拍手,另一组串铃及拍腿,为教师范唱伴奏。
(2)高、低声部的学生各自学自己声部的曲调,(3)高、低声部分别汇报自学成果
(5)在教师指导下二声部合成(注意二声部的谐和)。
可以先练一下平行三度的音阶:
(1)二个声部的学生分别学唱自己的声部的歌。(2)二声部合成,并配上打击乐。(3)有感情地富有想像地唱好歌曲。
设境
激趣
(太阳系是太阳和以太阳为中心,受它的引力支配而环绕它-----。)
(对学生丰富的想像,教师要给予鼓励。不要把乐曲的分析强加给学生,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自由想像。)
(以乐曲作背景音乐)。
如果有的小组能伴舞表演更佳。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地球是太阳的行星)
(其中学生大部分仍是徒手)。
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
(第一个声部在练习时,另一声部默唱或轻唱自己的声部与之配合。)
例如:全体歌唱→吹奏与打击乐→二重唱与伴舞→舞蹈→表演唱……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学习与研究型教案
授课时间
年级
三年级
计划课时
2
课题
四、四季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聆听由青海民歌《四季歌》从乐曲的主题变化、力度变化及不同主奏乐器的不同音色。
能力目标
体验乐曲的情绪变化,发展联想与想像,提高对音乐欣赏三度创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大自然变化,使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充满着生机与诗意。在课中的两首作品正是四季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缩影的一方面反映。
教学重点
表演《童心是小鸟》体验儿童们在四季中的欢乐情绪,并进行创作表演
教学难点
在学唱过程中从歌曲模仿创作手法中初步了解其特征,进行曲式试验创作活动。
教学准备
电子琴、光盘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小白船》
三、聆听《四季歌》
四、表演《童心是小鸟》
五、小结
师弹琴
师播放伴奏带
1.介绍传统青海民歌《四季歌》-----
3.欣赏全曲。
设问:《四季歌》的曲调共出现几次?它们在力度上有什么变化?请用力度记号把它记录下来。?
4.再次聆听全曲。
设问:
(1)全曲在音色彩上有-----?
(2)从力度与音色的变化上-----
5.比比谁的记忆力好?
1.歌曲范唱导入。
设问:(1)这首歌表达了什么内容?情绪是怎样的?
(2)你怎样理解歌名《童心是小鸟》?
2.教师范唱第一句曲调:
3.设问:请你找出与这一乐句相------
4.教师表扬学生们进行的研究,并进行归纳。
6.学唱第二乐段。
(1)教师范唱(包括跳越反复记号部分)。
7.表演歌曲。
(1)完整地唱全歌。
(2)设问:你能否在歌谱上标上力度记号,表达你对欢乐“童心”的处理想像?
(3)教师归纳学生的处理方案。选出2—3个方案进行试唱。
(4)设问:能否再用其他方法进行处理创作,使歌-----
(6)有感情地表演歌曲。
唱师生问好歌
生表演唱
2.初听由小提琴独奏的第一段音乐,感受青海民歌欢快热烈的情绪。再次复听这一段,请同学生看谱跟唱体验青海“花儿”的风格。
回答问题
谁能最完整地把《四季歌》的曲调哼唱出来,谁就是优胜者。
聆听并回答问题
并指导学生视唱这一句。
讨论后回答问题
5.学唱第1——16小节的歌谱与歌词。
(2)学生自学曲调并相互交流。(3)学唱第二乐段歌词,注意欢快的情绪。
(学生自由结合议论——师生讨论。)
(5)师生讨论、归纳。
设境
激趣
培养学生赏析能力
(提示:从节奏、旋律走向去研究。)
注意要表示出来喜悦、自豪的心情。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结论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童心是小鸟》
三、表演《一把雨伞圆溜溜》
四、聆听《秋收》
五、唱自己的歌——曲调创作活动
六、小结:
师弹琴
师播放伴奏带
1.情景导入:在夏天的某一天-----?
2.聆听范唱
设问:三位学生在大雨中怎样办?他们的情绪怎样?
3.教师范唱第1—15小节曲调。
(1)设问:这段曲调有什么-----?
(3)用稍快的速度、欢快的情绪唱好第1—15小节曲调。
4.教师范唱后半部分曲调。
(2)设问:后半部分的曲调,在每句的起拍上有什么规律?
(3)听教师将后半部分曲调弹奏三遍,比一比谁的听辨模仿能力最强,能把它看谱唱出来。
(4)教师表扬能自荐唱谱的学生,并指出不足之处。
5.学唱歌曲。
(1)完整地、欢快地唱好曲调。
6.表演歌曲。
(1)设问:怎样把歌曲的意境表现出来?请各小组讨论表演的方法、形式。
1.以学唱陕西民歌《秋收》为导入。
(1)板书《秋收》歌曲。
(2)教师范唱。
(4)师生简单讨论歌曲的情绪与内容。
2.初听器乐曲《秋收》。
(1)设问:在器乐曲《秋收》中-----?
(2)指导学生唱教材中的图形谱
3.复听乐曲。
我们把民歌----
(1)乐曲演奏的A、B主题顺序图表。
(2)A与B的每次各用什么乐器演奏,也同时标出来。
1.创作条件与要求:按教材所示,已知两小节 2.教师用本课中的两着歌曲作范例讲解复习模仿重复的要求。
四季的大自然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了无究的生机。
唱师生问好歌
生表演唱
聆听并回答
聆听并回答
(2)在教师指导下,用2/4拍指挥图式放慢速度视唱第1—15小节。
(1)先由学生以欢快的情绪唱第1—15小节,然后,教师接唱后半部分曲调、
(5)用欢快的情绪唱好后半部分曲调。
(2)朗读歌词后,把歌词填上,试唱歌曲。(3)完整地唱好歌曲。
(2)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各组展示各自的表演。
(3)学生跟琴唱好第一段歌词。
(3)听主题B,并画出其图形谱,进行比较。4.讨论:根据你自己的乐曲发展的记录图表,说说你聆听后的想----
要求用模仿重复方法创作发展成4小节。
设境
激趣
(分清强拍与弱拍)
注意八度大跳及跨小节切分节奏。
(到反复记号为止)。
(4)师生互评。
(这是民歌的主题A)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创作热情,表扬他们极积参与的精神。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学习与研究型教案
授课时间
年级
三年级
计划课时
2
课题
五、您好!大自然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田野在召唤》与《我们的田野》是同题材内容,但音乐从不同视角展示了中外少年儿童沐浴在大自然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情绪:一个活泼,一个优美。
能力目标
通过对作品的再创造与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田野” 这个题材内容,这种表现形式——合唱(听与唱)的学习,让我们从中集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教学重点
通过不同特点形式的音乐体裁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情绪,加深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教学难点
在对作品的再创造余实践这方面需要教师很好地引导
教学准备
电子琴、光盘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聆听《我们的田野》
三、表演《田野在召唤》
四、小结:
师弹琴
1.谈话导入:描绘祖…《我们的田野》
2.朗诵歌词,
请班上朗诵好的学生朗读,教师给予指导,要表达出充满对祖国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初听《我们的田野》。
(1)设问:歌曲表现了怎样的……
4.复听《我们的田野》,要求用手势随曲调起伏而起伏。
(1)设问:歌曲的旋律(2)师生讨论,并引导学生看教材线条图形谱。
5.再次聆听,
1.谈话导入。
春游……我们从意大利民歌《田野在召唤》中去感受一下。
2.播放范唱
设问:
(1)你… (2)歌曲…
3. 二个声部分别范唱或奏
(1)前8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
设问:这两个乐句在曲调上、在节奏上有什么……
(3)在教师指挥下,前8小节用二声部合成。
(4)后8小节也是由二个乐句组成。
设问:这两….
4.学唱歌曲。
(1)用la来哼唱二声部合唱。注意声音和谐。
(2)低声部仍然用la来哼唱,高声部朗诵歌词(按节奏进入)。设问:想像……
5.表演歌曲(创造与实践)。
(1)分组讨论研究:用什么手段与形式把歌曲表演得更有情趣。
“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生机,田野活动给了我们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您好!大自然。”
唱师生问好歌
自己出声朗读
感受这首诗歌描述的美景。
聆听
回答问题
(2)师生讨论。
复听
回答问题
(3)完成教材中的作业:
跟录音轻声唱好歌曲,熟悉并进一步体验这首
聆听歌曲范唱
回答问题
视谱,听教师范唱曲调
讨论后回答
(2)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自学第1—8小节曲调,教师巡视指导。
(5)在教师指导下,二个声部的学生分别学唱各自的曲调。(6)在教师指挥下,后8小节用二声部合成。注意二声部的和谐。
(7)在教师指挥下,完整地唱全曲。注意用小快板的速度、活泼的情绪唱好。
(3)二声部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轻声唱歌词,但速度与情绪依旧。
(4)有感情地放声歌唱。
(2)分组展示各组的创造成果。
设境
课前先准备歌词的板书
激趣
设境
画出[2]、[3]曲调的线条图形谱。
少儿的合唱精品曲目,唤起欣赏者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
(包括高、低两个声部的进调。)
注意弱起拍的附点节奏。
教师不给予范围,但在巡视时,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适时给予提示与指导,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田野在召唤》
三、表演《铃儿响叮当》
四、聆听《铃儿响叮当》
五、小结:
师弹琴
播放伴奏曲
1.教师以副歌的第一句范唱为导入:
(1)设问: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
(2)教师归纳:美国歌曲《铃儿响叮当》,因是人们……
2. 播放歌曲范唱
提示:这是一首二声部合……
3.学唱曲调。
(2)教师重点辅导第二声部。
(4)学习主歌部分。
主歌的开始8小节要把弱起拍唱准。问题在后8小节的低声部。其中 要唱清楚,不能混同一样。教师多帮助低声部唱熟练,在后8小节合成有把握后,再唱主歌部分的16小节。
4.表演歌曲。
(1)师弹琴伴奏
(4)歌曲改编。教师可以提示一小节的改编,
如:多种节奏型的变化,让学生去发挥。
(5)完整地表演歌曲。
1.作品简介:这首童声合唱……
2.播放《铃儿响叮当》
(1)设问:你能……
3.再听合唱曲。
要求:这次要考考大家的……
5. 在教师指导下,教师适时提醒各组准备进入,适时指挥一下
6.聆听合唱曲,为歌声配伴奏并即兴舞蹈表演。→→
7.各组讨论对音乐的体验,用丰富的想象编成每一段的不同情节,并推选出五位同学叙述各段的“情节故事”。
8.配乐讲故事。
把童声合唱《铃儿响叮当》作为背景音乐10位同学轮流随音乐的发展讲各自的故事,连成一个“连续剧”。大自然的冬天真有趣。
唱师生问好歌
随音乐有感情的歌唱
回答问题
聆听歌曲范唱
(1)分声部。
(3)先学习副歌部分的8小节。,这是本歌学习的关健处。
(5)全曲合成并以欢快的情绪、稍快的速度来演唱。
熟练唱好二声部合唱曲调,填入歌词
(2)想像角色化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地演唱歌曲。
(3)选用打击乐器编创节奏谱,为歌曲伴奏烘托气氛。
初听
回答问题
(2)讨论要求:初步感受不可能太仔细,能听到几种就几种,大家集思广益。
4.全班分成二个组
试为歌曲配伴奏
(1)各组可以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
(2)愿意即兴舞蹈的学生,可以选择在不同的段落,的体验。
设境
激趣
教师多帮助低声部,鼓励他们的自信心。
因此在学唱主歌部分时,宜将后8小节单独训练
注意:一音一字的吐字要清晰而欢快。
当学生改编完后,教师要给予表扬,……
因为是试配,以拍手为宜。
根据规定的节奏谱,为不同的段落配伴奏,以更好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跳与该段落情绪相吻合的舞蹈动作,抒发自己对音乐
(音量少一些,不影响“讲故事”)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学习与研究型教案
授课时间
年级
三年级
计划课时
2
课题
六、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