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司与迁与史记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学习并探究人物传记的写法。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圆满完成本小组的任务,在小组间交流的过程中大胆质疑,互通有无,形成真知灼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字词句的知识。2鉴赏文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教学难点学习并归纳本课人物传记的写法,提高写作技能。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 一 课 时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
2、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培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教师提示:翻开历史,溢满书香;增长智慧,考鉴兴亡。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当面临是屈辱的生还是坦然的死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生,发愤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的英雄,在厄运中不屈的志士,在险境中凛然的豪杰有着深刻的理解;正因为此,他的笔下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风流人物。那么,在弱肉强食、英雄乱世的战国,又有谁能凭借大智大勇力挽狂澜,谱写一曲英雄的绝
3、唱呢?请同学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史记中的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简介作品及时代 1作品简介 史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的作品,司马迁能写出如此伟大的作品,是因为: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后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资料。广泛游览,实地考察。穷途发愤。武帝天汉三年,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等多种体裁,其本纪世家列传都属
4、于传记文。 2时代背景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对峙天下,都想用武力统一中国,因此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激烈的军事和外交斗争。本文所反映的就是秦、赵之间发生的一段斗争史实。 三、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2教师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3学生对照注释,进一步疏通文意。4学生讨论,理清文章的思路。思考: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 点拨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 (1) 12节:廉蔺简介 (2) 313节:完璧归赵 (3)1416节:渑池之会 (4)1721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作业熟读课文,归纳文中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现象。第 二
5、 课 时一、检查作业二、教师出示幻灯片、归纳重难点1通假字 (1)可与不。“不”通“否”,表疑 (2)臣愿奉壁西人秦。“奉”通“捧”,用手托。 (3)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4)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5)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2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乃使从者衣褐(穿) (2)名词作状语 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3)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使完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毕礼而归
6、之(使回去) (4)意动用法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5)形容词作动词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3古今异义(见课件 )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我为赵将 (2)被动句 而君幸于赵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倒装句 宾语前置:何以知之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三、总结扩展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能正确翻译,翻译时,我们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古今词义的差别,以今释古,必然会使译文进入误区;第二,要熟悉文言文的通假现象。在译文中如果我们遇到从意义上讲,不管本义或引申义都讲不通
7、时,就要从读音和字形两方面联系上下文看是否跟另个意义可以讲通的字相同或相近,以认定它的正确意义;第三,根据语境,确定多义词在语句中的正确含义;第四,注意总结词类活用规律,正确翻译语句;第五,与现代汉语相对照,正确识别特殊句式,翻译时对其进行调、补、换等。 四、布置作业 继续阅读课文,做到能很流畅地复述三个故事。 第三课时一、把握内容,分析形象(一)根据三个故事,分析人物形象,并探究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法。1.人物形象分析:(1)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有智谋 A相如从利害观点分析,指出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B从决定要奉壁及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
8、C当相如看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壁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 D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机智 胁迫秦王击缶,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献礼 。勇敢,机智 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壁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 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壁玉同归于尽。 C璧玉送回赼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 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近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 爱国,忠心 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 B深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2)廉颇的性格 鲁莽善妒,心胸狭窄 只知
9、自己立下很多战功,看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 善于谋略 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军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勇于改过 当知道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于认错的精神。2.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期秦王,
10、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4)以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在三个事情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
11、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二、合作探究,重点突破1.“负荆请罪”这个故事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明确 :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 2.学习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 思考:作者对于选材是怎样精心剪裁,使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 点拨作者紧紧围绕主旨,从廉蔺二人一生纷繁的材料中,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三件事,这些材料分别采取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明写者详,暗写者略。 三、作业 1.熟读文章。 2.做练习册上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