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语文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也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作为语文教育重要形式的写作教学,“教师不是实验者,而是学生作文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不会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也不会天生具有创新能力,传统的作文教学很难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唤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和创作欲望,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
2、而探索创新作文教学的思路。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本人在教学中做过一些尝试,主要途径是: 一、指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自然,积累创新素材。 日常生活是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学生的写作成绩不好,你只须心平静气的问问自己: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的积蓄,不但不阻遏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平时给他们的题目,是不是贴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是不是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对作文的反映是不是作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是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谓之举?”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每天总要接触一些人和事,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不管是从媒体的
3、间接所得,还是自己的亲身感受,都会叩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辩别是非的要求,他们有自己的喜怒衷乐,爱好和追求,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内容,却蕴含着生活的真理,应该让学生懂得:“生活才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走出封闭狭小的课堂圈子,拓展生活外延,走出校园、走出自我、走进社会生活,使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融合,个体生活和群体生活和谐统一,把眼光投向纷繁复杂的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启发学生有目的地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让学生懂得生活有多广阔,我们的作文题材就有多广阔,生活有多绚丽,我们的作文题材就有多绚丽。无论事多小,只要捕捉到其闪光点,就可成
4、为题材。并鼓励学生养花种草,勤于观察,指导观察身边不尽人意的地方,如错广告语、用简、繁、错、别字的店面招牌。以此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产生情感。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学生都有自己的情感,激活了这种情感,何愁笔下不“生花”呢? 二、打破思维定势,掌握创新方法。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仗,根据范文割、补、拾人于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常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例如:蜂子蜇人,令人厌恶,但
5、我们可以赞美他不畏强暴,勇于自卫的精神;我们可以赞美荆棘扎根岩石倔强挺立的坚强生命力;可以赞美苍蝇不怕脏、不怕累;可以赞美蚊子为了繁育后代冒着生命危险吸取营养品的伟大母爱等。 三、培养想象力,创设情景。学生有了写作直觉和写作灵感,是否就一定能写好作文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还需要启发学生的写作想象。其实一切创造性的活动动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以后得到的一种形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创造性的想象首先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是把经过改造的各个成分纳入新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完整的形象。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一种创造力,也就是一种综合的原理,它的对象是宇宙万物和存在本
6、身所共有的形象。”一个文思敏捷,会写文章的人,往往想象十分丰富,脑子里受到某一事物的触发,就会联想到许多有关的人和事,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图景。一个会想象的人,脑中宛如有活水,涟漪波澜,层叠不穷。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想象力如此重要,下笔作文就要让自己的思想插上翅膀奋力翱翔。现在学生写的文章往往显得“干”,内容空洞,毫无形象生动可言。譬如抒情,往往用什么“多么美丽”、“非常伟大”等概念化的词语凌空地抒情,让人读了味同嚼蜡,寡淡无味。抒情的文章要写得丰满动人,首先必须对借以抒发感情的“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要做到托物言志,借物抒
7、情,单“目注”,即精细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神驰”,就是从观察实物出发,开展想象。这样,文章的意境才能跳离画面,才能有广度,文章才能有血有肉,生动形象。写文章不能就事写事,就物写物,就人写人,要由物及人,由情写景,由此及彼,由近及远,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丰厚,意境开阔,思想深刻。所以作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使学生学会下笔前“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下笔时才能如行云流水,纵横驰骋。写作教学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所以,其目标不应仅仅停留在学生写出一篇文章上,而在于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所以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以形成学生的写
8、作直觉,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启发学生的写作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写作教学的全面丰收。 四、培养作文创新能力的实践。 首先,我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我定期组织课前三分钟演讲、五分钟读报、新闻发布、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交流读书体会,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思维和口才、积累素材。学生通过广泛阅读,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到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作文素材。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9、再次,我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校园、家庭和社会,让他们在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取鲜活的写作材料。带学生到农贸市场、大树龙潭、洗洒水库、湖泉生态园、红河卷烟厂等地进行观察,写出观察笔记。积累写作素材,力求还作文本来面目。同时指导学生勤于观察身边的好人好事,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写出自己的看法,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有的学生发现商店的名称中出现了错别字、繁体字、简化字,发现广告用语中出现同音字代替的现象,有的学生看到人们将生活垃圾,厂矿废水、废渣排倒河里,致使河水受污、河道堵塞,大量占用基本农田建厂盖屋、使农民无地可种再次,报纸、电视、特别是网络这种新兴媒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丰富的信息世界,为培
10、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指导初中生关注每个时期人们关注的问题,每天从报纸、电视、网络上至少积累三条新闻、每节课前由两位学生发布自己搜集的新闻,其他同学记录,整理成素材。组织小记者写校内外新闻,再通过办班级小报新芽、黑板报、学校的晨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 五、改革作文评改过程,鼓励动脑、动手,实践创新。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高耗低效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教学存在着单一陈旧的教学程序,即“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评讲”。在这一程序中,教师唱主角,一言堂,教师的过分参与严重扼杀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往往被动、消极地应付。新大纲指出“要改进
11、作文的命题、指导、批改和评讲”,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作文教学的积极性。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 学生对于教师精心批改的习作往往视而不见,束之高阁,造成教师人力资源的浪费。所以我和本校语文教师承担了省级课题“作文自能法”研究实践中,我采取“互批自改,推优互评” 合作研究学习的方式,这项活动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有时集中批几篇引导训练,多数情况是动态的四人一组轮流批改。轮流批改时,每篇文章限时在5分钟内按具体要求在立意、谋篇、语言等项目写评语、给分数,每堂课用20分钟互批,用10分钟左右由作者分析自己被同学们评过的作文,再用10分钟左右集中选读得高分的
12、作文。课后我再次浏览,再次讲评。最后择优选30篇左右在学习小组内互相批阅,写下眉批、总批及修改建议,再由各小组推出优秀作文在全班评析。然后,小作者根据别人的批语自主修改。我收取装订成每周优秀作文,供同学们学习欣赏。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过程是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促进了自我积累、自我表达、自我修改能力的提高。因为学生修改之前要再次阅读自己的作文,找出优点、缺点,并与别人的批语去比较,认真推敲,去伪存真,组织运用恰当的语言完善自己的“作品”。在实践中,学生懂得了怎样修改润色才能写出好作文,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也培养了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敢于肯定或否定自己的良好心理品质。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创新能力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职责,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创造条件,转变观念,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作文能力的培养,学生一定能写出鲜活的、富有张力的创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