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基于伦理学视角看三生教育
关键词:“三生教育”; 应用伦理; 方法新探
生命有伦理;生存有伦理;生活更有伦理。通过教育追求生命伦理、生存伦理、生活伦理的本真回归,这是云南省首创的“三生教育”工程的文明价值实现的努力方向。其“教育回归于人的本真需要”的教育价值建构无疑是“三生教育”工程的实践亮点和理论亮点。怎么样实现“三生教育”工程的价值目标?怎么样以科学发展观的创新精神促进中国的教育事业大发展?其中之一的做事方式方法的选用显然是一个关键,方式方法的不同选择和使用则决定做事的具体效果。在一定意义上完全可以说:方式方法决定成败。所以,“三生教育”工程中的方法论确实值得我们大家注意,也值得我们大家去理论探究和实践把握。什么是方法论?在哲学视角上或许可以说方法论即智慧论,也就是具体哲学论。
“三生教育”工程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教育应用伦理工程,这其中一定有着诸多方式方法的选择有待我们去探索研究与发现。中国现实需要的应用伦理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实践而生理论”,我们大家在关注“三生教育”实践过程中,可不可以接承东方智慧传统去追寻到最好的教育应用伦理方法呢?这确实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去努力试上一试,“教育应用伦理方法”当是一项关联“三生教育”工程具体成败的智慧探索或探索智慧的具体哲学工程。
世界哲学的进步走向迟早一天将由偏主“抽象知识”的特殊向应用“具体智慧”的进步。在哲学“抽象知识”结束悬空式的主导地位之前,在哲学“具体智慧”普及世界之前,则有个“应用伦理学”的特殊的中间过渡期。世界的哲学情况是这样的,中国特色的哲学情况也是这样的(这种特殊哲学过渡已经早在中国发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就是实例)。“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实践和动态的理论发展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创造,曾经历由隐实践到显理论的过程。
在中国当代文明背景下,“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和后起的“应用伦理学”进行东方智慧型的创新整合呢?“应用伦理学”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于80年代后在欧洲兴盛开来,虽然历时并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长,然而它的开启未来具体哲学文明大门的价值确实不容许我们小视,我们可不可以在中国让“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和“应用伦理学”在东方智慧平台上创新整合出一种全新的具体化哲学文明呢?如果说我们能立于哲学文明视域来看,“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和“应用伦理学”在高端思维上则有许多共同的或相通的地方,譬如都富有具体智慧特征、群体智慧特征和团结智慧特征等等,结合现实展开的“三生教育”工程实际,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在教育领域具体开创“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与“应用伦理学”智慧整合后的具体化哲学文明新局面呢?并因此为“三生教育”工程的实践过程试着推开一系列具体成功的方法大门或者说是智慧大门呢?
在整个自然中,数哲的“1”而“3”是特殊显现的自然存在门或我们人类特殊的“认知门”。在自然的存在门或我们人类的“认知门”中,数哲的“3”而“1”在自然对象那儿是特殊显现的“存在规律”,在我们人类主体这里则是特殊显现的“方法”或者说是“智慧”。结合“三生教育”工程实际,数哲“3”的“交流、共识、相约”可不可以是一种普通应用方法的选择呢?“交流、共识、相约”是应用伦理学简单显现的“3”,其中所含的“1”何在?答案当是:在诸多具体“对象”那儿是“规律”,于各人“主体”这里则是“方法”或“智慧”。我建议:“交流、共识、相约”可以成为“三生教育”工程的普适上选方法。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目标直指生命智慧、生存智慧、生活智慧的获取,“交流、共识、相约”当是上选的实现途径。譬如针对生命教育方面,人的生命存在是整个自然中其一构成分子与周围全体自然环境发生具体能耐化的结果,生命教育的意义就是要让我们人类每一个生命主体通过“交流、共识、相约”的方法向自然、向社会和向自我索取生命智慧,以求实现“我生命”与社会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以达到文明优质“我生命”的目的。又如针对生存教育方面,人的生存能力、生存品质、生存过程是主体个人在与客体环境发生的能耐化中实现的,并在个体人、群体人、全体人的相互关系中得以特殊显示其文明优质否。
生存教育的意义就是要鼓舞我们人类每一位生命主体文明主动上进,通过“交流、共识、相约”的方法在与客体环境的能耐化中谋取优质的生存能力、优质的生存品质和优质的生存过程。再如针对生活教育方面,人的生活目标是幸福愉快,人的生活的幸福愉快是个体人、群体人、全体人和谐统一文明生存的具体结果,生活教育的意义就是要使我们人类每一个生命主体学会文明生活,通过“交流、共识、相约”方法正确处理好个体人、群体人、全体人的文明统一关系,在认识生活伦理、遵循生活伦理、应用生活伦理中具体营造个体人、群体人、全体人和谐统一的生活快乐。
“三生教育”的本真定位当是个体人、群体人、全体人和谐统一的人本教育。正如我们不能把“三生教育”简单理解为只关乎个体人的教育一样,我们也不能把“三生教育”简单理解为只关系到学生层面的教育。“三生教育”工程当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人本教育工程,针对学生教育虽然是“三生教育”的直接层面,如果没有教师配置方面和组织管理方面及社会家长方面的相应“三生教育”的支撑,其针对学生教育的“三生教育”就不能真正得以实现。所以,在我们进一步探究“三生”应用伦理方法之前,有必要先对“三生教育”工程作一番认知对象的简单确认与梳理:教育文明存在一般由“送教育者”、“受教育者”、“行教育者”三大部分构成,要实现“受教育者”的“三生教育”目标,必对“行教育者”进行“三生教育”的设计与营造,必对“送教育者”进行“三生教育”的宣传动员与引导。
换句话说,“三生教育”的本真归位是个体人、群体人、全体人的和谐统一的人本教育,“送教育者”、“受教育者”、“行教育者”三方面都是由具体的个体人、群体人、全体人统一组成的,所以,“三生教育”的接受对象不仅是“受教育者”一个方面,而且还间接性包括“行教育者”和“送教育者”两个方面。尤其是“行教育者”的个体人、群体人、全体人,如果说“行教育者”们都匮乏生命智慧、生存智慧、生活智慧的话,“行教育者”凭什么或拿什么对“受教育者”进行“三生教育”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