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课例《秦兵马俑》.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531281 上传时间:2024-11-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例《秦兵马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课例《秦兵马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拔动情感的琴弦,打开心灵的窗户 武汉市江汉区黄陂街小学 童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文学作品的阅读,不是被动的接受作品,而是进行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突出个体的经验和感悟,尊重学生独特的、真切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验,要把学生带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获取真实的体验,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读进去,产生真实的体验,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交流中完善体验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在我校“打造慧心课堂,探寻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磨课活动中,一老师执教《秦兵马俑》一课,课后我们共同探讨,根据区教研室《语文学科第二学段本色课堂评价标准》,从教材解读开始进行了二次备课,尽可能地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生发情感的磁场;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真切感受,把学生“带到”西安兵马俑坑的现实场地中,“带到”秦代征战军阵的历史场面中,“带到”古代雕塑艺人的劳动场景中…… 重新解读教材,把握情感定位 《评价标准》中提到,“从编者、教者、学生三个角度准确解读教材,并针对学生实际恰当处理教材。把握教材的单元定位、课型特点和前后的知识衔接。”1、从编者的角度解读教材: 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有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也有人类智慧的结晶。《秦兵马俑》是鄂教版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说明文,也是可以说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文章结构清楚,条理分明,以总分总的思路,生动、详尽地介绍了秦兵马俑:先从兵马俑的影响和出土地点写起,然后用一系列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接下来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具体分类介绍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的兵马俑,准确、细腻、传神地表现了兵马俑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特点,最后盛赞秦兵马俑的价值和意义。文中不仅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而且有作者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人阅读时如临其境,更能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选编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2、从教师的角度解读教材。 (1)品味文本蕴涵的思想情感性。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鲜明特点,“神”是指散文浸透着作者的个性与情感,这是散文的艺术本质,真所谓说散文是“情”的艺术。《秦兵马俑》一文,作者抓住了“兵马俑”这一实实在在的“物”,生动描绘了它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一是语言文字处处体现出作者对兵马俑的喜爱和赞叹之情,文字也时时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可以说,作者笔下的每一种俑赋予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每一种俑都赋予了人的情感,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二是文章首尾呼应,通过“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惟妙惟肖”“绝无仅有”等语句,集中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感。 (2)品味文本写作手法的艺术性。 “形散”是散文的写作特点,但有些散文也具有“形聚”的特点。由于是选入小学课本的,《秦兵马俑》就是“形聚”的,这是文本的结构艺术特点,全文首尾呼应,通过第3自然段的过渡,使得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作者在选材上也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性,选取的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等6种俑是作者精心选择并作顺序的安排。在写法上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描绘与说明方式的结合、描写与想象的结合,叙述与描写的结合等上面。 (3)品味文本语言文字的生动性。 散文表达思想感情靠的是语言本身的光泽,即语言的艺术。散文有散文的笔调和语言,这既是散文重要的标志,也是散文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散文的句式是灵活的,参差变化的,显得灵动而富有活力。《秦兵马俑》语言生动,描写细致,其语言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语言的准确性。第2自然段运用数字就是准确性的最好体现,对每种俑的描绘抓住了俑的外貌、动作、神态等特点,用词准确,各现特点。如对俑的外貌就个不相同,“将军俑”是身材魁梧,“武士俑”是体格健壮、体态匀称,“骑兵俑”是身着短甲、紧口裤,“马俑”是形体健壮,肌肉丰满,符合各自的身份,准确星星。二是语言的形象性。对每种俑都能从其外貌、神态动作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各自的形象特点。如写俑的神态就形象逼真,“将军俑”的神态自若,“武士俑”的神态严峻,“马俑”是跃跃欲试,特别是第10自然段对兵马俑神态各异的描写,将神情与想象完美结合,形象逼真地再现了一个富有情感和思想的“活俑”。 三是语言的节奏感。作者笔随意行,行云流水,语言自然灵动,富有生气。大多采用词语、短句、长句自然结合的句式,这样的长短句,使得文章富有音乐般的节奏感,使语言具有节奏的美。 对文本文学性的品味,是教师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把握、处理教材的基础。但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变教师对教材的品味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有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3、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秦兵马俑,学生有的去西安旅游时亲眼看过,有的通过其他途径听过、见过,但是对于秦兵马俑的规模、气势、神态等等特点学生知之甚少,没有清晰完整的印象,这就使他们对本课的学习满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他们渴望了解秦兵马俑的来龙去脉,知道更多的有关知识。本节课借助多媒体实现资源的整合,提供丰富的信息,更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调整教学目标 指明情感方向 第一次备课时制定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2、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的制定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了方向!《评价标准》中指出“目标应全面具体,体现课标第二学段要求及中段学生特点”。原教学目标的制定过于笼统、含糊。 修订后的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理解积累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8自然段。 2、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了解相关资料,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同时学会用自己的话介绍兵马俑。 3、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人民智慧的无穷。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说明事物的方法,了解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创设情景,诱发形象联想,感受情感 ◆一次备课: 一、收集资料,导入新课 1、关于兵马俑,你知道些什么呢,把你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2、生介绍。 3、同学们真不简单,搜集了的资料还真不少呢,让我们都长了不少见识,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想不想去秦兵马俑看看呀?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介绍秦兵马俑的佳作。板书课题。齐读。 诊断: 老师开课伊始就让学生纷纷介绍收集的资料,没有指向没有范围没有时间限制,学生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的读资料,放开了却收不回来,没有让学生亲近文本,生发情感的磁场,没有产生“情因语动,趣由言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启发效果。 ◆ 二次备课: 一、 激趣导入,设置悬念 师:孩子们!听,悲壮的古乐曲中,走来这样一支军队。(媒体:图片) 人们没有想到在地下竟藏有如此庞大的一支冥军,我们能听到战鼓声声,它来自黄土的深处;战旗猎猎,它来自黄土的深处;战车隆隆,它来自黄土的深处;战马嘶鸣,它来自黄土的深处。一支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军团复活了,它震撼了整个世界。和着隆隆的战鼓声,让我们满怀豪情,呼唤它的名字——秦兵马俑 上节课我们走进课文,推开历史的大门来到2000多年前的地下王国。让我们翻开书,从字里行间再次感受兵马俑规模的宏大。(师生接读第二自然段,配乐) 调整意图:   教学开始,气势恢弘的录象把学生带入了战马嘶鸣,战鼓擂动的古战场,当那气势恢弘的兵马俑映入学生眼帘以及那雄浑的音乐回荡学生耳际的时候,便会给学生一种强烈的震撼。直接运用充满激情和诱惑力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浸润着浓浓的“语文味”,飘散着浓浓的“文学味”,一下子把学生的心灵带入气吞万里的大秦国,初步感知恢弘气势的兵马俑激发学生探究秦兵马俑的兴趣,诱发体验欲望。学生的情感不知不觉地亲近了文本,亲近了文本对象。 披文入情,引领文本对话,体验情感 【片段一】: ◆一次备课: 感受将军俑的特点 (1)师:俗话说的好:“军不可无将,国无良将莫兴兵“。秦始皇之所以能横扫六国,与其拥有众多良将是分不开的。因此,课文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将军俑。我们一起来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将军俑的。   (2)出示将军俑图片、及课文第4自然段文字。   (3)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出描写将军俑“身材、衣着、动作、神态“的词语。   (4)将军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介绍可朗读)   (5)将军俑站在队伍前列,哪位同学愿意站到教室前面。强调“昂首挺胸“   (6)齐读课文。    诊断: 在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中,教师没有创设情感氛围引领学生凭借语言想开去,去感受词语的温度,去想象文字画面,设计较生硬, 学生思维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 二次备课: (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俑?) 师:这是一尊怎样的将军俑。 生:这是一尊神态自若的将军俑 师:神态自若是什么意思?(谁能给自若找个近义词?) 你从神态的自若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____________的将军? 生:这是久经沙场的将军! 生:这是肩负重任的将军! 生:这是镇定从容的将军! 师:“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啊! 指导感情朗读。 谁愿意来读一读将军俑。(指名读,评价指导) 师:你读得很流利,但是这样柔弱,能指挥秦始皇的百万大军吗?来,再试试! 你真是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啊! 真是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谁敢向他挑战,读得更威风些!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学们,你们想当将军吗?让我来看看你们像不像将军的样子,听好了,将军们!(生起立,洪亮地齐喊:在!)将军俑身材魁梧,读—— 师:真是气势非凡!有你们这些威风凛凛的将军指挥作战,军队一定能所向披靡,无往不胜! 【片段二】 ◆ 一次备课: 2、感受其他兵马俑的个性特点   (1)师生共同回忆第4自然段学习方法   A、朗读课文   B、圈画出描写兵马俑的“外貌、神态、动作“的词语   C、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个性特点。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兵马俑依照第4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 (3)把你最喜欢的兵马俑向同学介绍一下。 诊断: 《评价标准》中指出:“灵活运用朗读赏析、比较品味、想象体验、入境体味、填空补白、深抠细析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段,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本课中,教师只是粗粗拉了线条,走了过场。学生按照前面所学方法自学,并没有习得语言,领会情感。 ◆ 二次备课: 师:这是怎样的武士俑? 生:这是神态严峻的武士俑。 师:和将军俑的神态自若不同,这里的神态是?严峻是什么意思? (出示图片)看,这就是神态严峻的武士!猜猜看,它在想些什么? 生:我要为秦王朝一统天下拼杀、兄弟们冲啊! 生:我定要取敌军首级,要秦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师:他触摸到武士的内心,这是秦朝武士的风采啊!大敌当前,这一群英勇无畏、斗志昂扬的武士。有的握着铜戈,引读——— 指名学生做“擎”这个动作。 渲染情境,读好这段话。 调整意图: 第4至7自然段,结构相似,即先介绍兵马俑的神态,然后是作者展开的联想。教学时,利用图片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走进文字,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让各种类型的兵马俑变得触手可及,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学生置身其中,直接感受情境的冲击力,情感体验被诱发与唤醒。在此基础上,通过概括特点,理解词义,展开想象,引导学生积极地读书、观察、比较、表达,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认识形,体悟神,表达情。“回到文本,回到文本的细节,回到文本的血脉,回到文本的意义场,语文才能获得力量。” 一个个兵马俑在学生的眼前鲜活起来,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浪潮,迸发出情感的火花,“情自心中来,情从口中出”。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品味,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之中,受到课文的强烈感染,此时此刻他们都情不自禁要“以抑扬顿挫之声”,来“抒深切真挚之情”,学生这时的朗读会让兵马俑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人听之有如临其境之感。 【片段三】: ◆ 一次备课: 1、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神态各异,引读-——(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 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2、作者具体写出了兵马俑哪些各异的神态,再读课文,在相应的词语下面标上小圆圈。   3、作者描写各异的神态,不但写了所见,还写了______?(所想) 4、找出课文中写作者联想的句子,去掉这些句子行吗?加上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5、兵马俑还有哪些神态呢?请你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   课件出示:   有的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__;   有的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__。   诊断: 想让学生由感情的共鸣体会兵俑的精美,不能简单的抠词析句,只做表面功夫,学生无法走进文本,情感体验没有被诱发唤醒。因此,老师在引导学生读书、圈画、比较、表达这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不深,积极性不高。 ◆ 二次备课: 师:(出示神态各异这段)是不是只有这几尊俑呢? 生:不是,末尾的省略号省略了其它神态的兵马俑。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几尊兵马俑(出示图片),请你们仔细观察神态,动作。展开想象,也用“有的……好象……”来说一说你眼里的兵马俑。 生:有的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神态严峻,好像准备随时踏上征程。 生:有的微微颔首,眉头紧缩,好象在思考破敌的妙计 生:有的眼如铜铃,怒视前方,好象在立志上场拼杀,和敌军决一死战。 生:有的遥望远方,泪光闪闪,好象在思念远方的亲人…… 生:有的面带微笑,气定神闲,好象对战争胸有成足,胜券在握。 调整意图: 课文第10自然段的这段描述,作者借助想像让我们感受到古代艺术工匠所赋于兵俑的豪情壮志及思乡的柔情。教学时就想让学生由感情的共鸣体会兵俑的精美,于是选择以诗意浸染心境,以心境点燃情感。学生用心灵感受融入娓娓道来的语言中,从而积淀出秦陵兵马俑的雄浑的历史感。 三、情感交融,感悟思想,升华情感 ◆一次备课 师:谁愿意朗读最后一段  指名朗读 师: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散发着生命活力的兵马俑,再一次去感受它们规模的宏大;类型的众多;个性的鲜明等特点。   播放秦兵马俑视频,感受其特点。   师: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许多话想说吧?   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师引读课文第11自然段。   诊断: 平淡地结束教学,看似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但只是从头到尾拉了一遍课文,学生没有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如何感同身受? ◆二次备课 出示最后一段,理解绝无仅有。 生:独一无二 生:四海之内,没有第二个 生:举世无双 师:所以——法国前总理希拉克说:秦陵兵马俑是世界的第八奇迹!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欣然题词 : “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师:面对着这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秦兵马俑,你想留下怎样的题词呢? 生:秦俑坑真是世界奇迹,百闻不如一见,真是名不虚传。 生:千军万马皆雄兵,举世闻名兵马俑。 生:长征千里路,马俑万年传。 生:走进秦兵马俑,走进辉煌历史。 …… 调整意图: 多角度、全方位、宽领域的挖掘教材资源,促使学生披文入境,把眼前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历史对话。既创造出丰满的意境,开发了文本所蕴涵的人文底蕴,学生又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深厚的人文涵养,师生的生命活力也得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慷慨激昂的题词既促使思与思碰撞、心与心接纳、情与情交融,拓宽了课文的文本意义,总结升华学生对兵马俑的认识。自豪、赞叹之情油然而生。 如果说阅读是语文课的生命,情感体验就是语文课的灵魂,情感体验会让语文更加多姿多彩、光芒四射。让语文课多一些情感吧!引导学生多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解读、感悟那一篇篇充盈着作家丰富情感的文章。己心之悟,最是至深。或许这才是培养学生具有真正自学能力之根本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