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中考试题看历史事件的多元考察.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530364 上传时间:2024-11-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中考试题看历史事件的多元考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从中考试题看历史事件的多元考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从中考试题看历史事件的多元考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从中考试题看历史事件的多元考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从中考试题看历史事件的多元考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从中考试题看历史事件的多元考察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出台 2011年,国家教育部公布发行了最新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依据多种历史材料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如在“评价建议”环节,“教师可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为学生提供适当、必要的历史调查活动的机会,拉近他们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从多种角度了解历史,由此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多方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2.中考试题对多视角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考查力度不断加大 2008年,历史学科正式纳入苏州中考考

2、查科目,通过分析近5年中考试题,笔者发现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视历史资料,并依据不同史料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力度非常大。 因此,从考试指导教学的角度来说,有必要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立场来解读历史,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并展现考试的选拔功能。(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课题界定: 1.本课题的名称为:从中考试题看历史事件的多元考察 2.关键词:中考试题;多元考察 中考试题:是指由历史教育专家、教研员、一线历史教师,通过命制试题来考察初中学生对初中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高一级学校选拔优秀人才提供参考依据的一种教学评价方式。因此,中考历史试题体现了基础性、普

3、及性、创造性的有机融入,中考试题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导向性。 多元考察,因为知识水平、行为习惯、阶级立场等的不同,不同的人对待同一历史事件往往会有不同的解读和诠释。通过呈现不同层面的历史资料,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理解历史,以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用一种包容、理解的心态看待历史,并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三)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国内外学术界围绕多视角考察历史事件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是目前的研究局限于高等院校的学术研究和高考历史的相关研究,对于在初中阶段开展多视角分析历史事件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笔者希望通过研究中考历史试题,探讨初中历

4、史多视角教学的策略、方法、注意事项,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并不断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2.借助中考试题,推动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不可否认,中考试题是初中历史开展教学的重要风向标,因此,研究中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教学启示,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分析近5年的中考试题,我发现中考试题对从多种角度解读历史的考查力度非常大,从2010年起,连续几年都有相关试题出现,而且试题以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尤其是2012年考察了一道关于辛亥革命的试题,要求学生从辛亥革命本身的意义和两岸联合纪念辛亥革命等不同视角进行思考,大多学生只是机械地将课本内容或是类似试题答案不假思索地写上去,考试结束后,对照答案,学

5、生大跌眼镜,惊呼试题答案出人意料,对此,苏州一位中考历史命题专家在为2012年中考历史试题撰写的试卷评析中这样写道:“不同的人对历史的解读和诠释是不同的,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去理解对相对问题看法的差异,进而养成独立认知世界的能力。” 因此,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必要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立场用多种方法来解读历史,这样我们将更加接近历史真相,我们也将更加宽容地对待历史的人和历史的事,并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摒弃死记硬背、一知半解的学习方法,并展现考试的选拔功能。3.通过分析中考试题对多视角解读历史能力

6、的考察,有助于提高教师本人的教学研究能力,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笔者所在的江苏苏州是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示范区,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试题凭借其新材料、新情境、新视野而赢得一片喝彩。中学历史教师通过研究各地中考试题,认真阅读学科学术杂志、专业书籍,有助于提高复习备考和教育教学的质量,同时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四)理论依据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

7、合作的能力。2.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撑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总体目标:笔者通过分析苏州以及全国各地区中考历史试题,试图初步探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元解读历史事件,并研究相关教学策略和教学注意事项。具体目标: 1.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自觉贯彻多视角教学的理念,在课堂教学时呈现不同层面的历史资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

8、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以“包容、理解、尊重”的态度看待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 3.使学生养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养成“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的意识。 4.在进行历史多视角教学时,注意价值观的引导,调动学生情绪,融入历史、感悟历史! 研究内容与重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为:从中考试题看历史事件的多元考察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试图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中学历史多视角解读历史事件的教学策略 2.中学历史多视角解读历史事件的注意事项 3.中学历史多视角教学与中考备考指南(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的思路与过程:三个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

9、查找相关资料,多方收集中考历史试题,确立课题研究方向,拟好参考书目,制定研究实施方案。 中期实施阶段(2013年5月-2014年2月) 根据笔者同时教授初一初二历史的实际情况,并按照课题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具体工作安排全面展开,全方位推进,逐步落实。 初一年级阶段,在入学之初,即引导学生养成重证据的意识,同时,注重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注重开发各种历史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此外,在初一年级,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动脑筋”思考题,培养学生辩证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初二年级阶段,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引导学生借助“公式分析法”,学会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多因

10、素作用。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不同立场的史料,来大力推进多视角历史教学。 后期总结阶段(2014年2月-2014年5月) 整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形成课题各项成果,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文献研究法,撰写研究综述,挖掘本课题的创新之处,认真探讨在初中阶段开展多视角教学的策略、方法和注意事项;(2)调查研究法,发放调查问卷分析多视角历史教学的提升策略,跟踪研究学生多元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能力的提升情况;(3)案例教学法,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呈现多种历史资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推进多视角历史教学。(七)研究成果 理论成果: 1. 运用“动机和结果”理论提高初中

11、历史教学有效性-以“闭关锁国”政策的解读为例,历史教学2013年第10期, 2.这节课,我的课堂很活跃,苏州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 实践成果: 教学设计、教学比赛、教学总结等 (八)研究反思 本课题作为微型课题,研究时间短,只有一年,而笔者平时工作比较忙,因而一些想法常常没有及时形成文字。此外,本课题为本人独立承担,缺乏学术交流和讨论的环境,笔者教学经验还不丰富,研究水平有限,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也常常在想:我们如何界定历史事件的多元面貌?又如何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多元解读?多元解读之后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如何引导学生复习备考?通过这次研究过程,我希望自己得到哪些方面的提高,我又对

12、学生有哪些期待?因此需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不断磨练。不过,通过近一年的研究,笔者在课余时间也搜集了大量中高考历史试题,阅读过一些相关研究成果,并及时进行归纳和整理。或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或用于平时试题命制中,以期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有效掌握,或暂时作为读书笔记,以期为以后的论文写作准备素材。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中考试题改革与对策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中,学习内容多与课时安排少的矛盾突出。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关键在于顺应历史中考改革的方向,通过整合教材、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取高效的中考复习策略,落实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关键

13、词】新课改;历史中考;变化;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酒泉市历史中考也在悄然进行着与时俱进的改革。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本文就近两年酒泉市历史中考试题的特点及变化进行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我对今后初中历史教学的备考对策。 一、近两年酒泉市历史中考试题突出特点 1.1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 2013、2014两年历史中考试题均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命题的根本依据,考试内容未超出现行北师大版教材范围。总体来看,试题沿用闭卷考试方式,侧重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难度有所降低,不仅全面考查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强调了历史学习注重情感体验的特点,

14、充分体现了历史课程的学科特性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方向。 1.2题型基本稳定,难度适当 从试题题型看,近两年历史中考试题均由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构成,非选择题包括读图题、材料解析题和简答题三种题型,题型基本稳定。选择题24分占总分的40%,非选择题36分占总分的60%,分值结构合理。 从难度要求看,试卷中基本没有偏题或怪题,均考查重要的历史事件,重点突出,试题的容易题、中等题、综合能力题分值比为7:2:1,难度适当,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发挥了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导向功能。 二、近两年酒泉市历史中考试题改革分析 2.1试题分值的变化 2010年以后酒泉市历史中考试题总分由70分调整为6

15、0分,题量也相对变小,各小题的分值也随之减少。近两年历史中考对重要事件的意义、影响的考查,分值设置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如2012年中考对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影响的考查设置了4分,2013年中考“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设置了4分,而2014年中考对商鞅变法的意义、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的考查,分值减少到了2分、1分。 2.2内容分布的变化 前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内容分值各30分。2014年历史中考对各板块的分值进行了调整,中国历史占55%(其中古代史占20%,近代现代史占35%),世界历史占45%。中国历史部分考试分值加重意味着考查内容的增多,符合初中历史教材编排

16、和教学时间的比例特点,更加科学合理。 2.3呈现方式的变化 前几年历史中考试卷的读图题、材料解析题中,联系各重要历史事件的线索或主题一般是隐性的,单纯考查知识点的记忆。近两年历史中考题,非选择题部分不论哪一题型,所考查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域跨度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但都以一个明确的主题形式呈现,并有着引领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如2013年中考第15小题简答题,以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为主题,串联考查了中外共产党的革命实践,在对比中让学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2014年中考第15小题以改革为主题考查了中外历史上成功的改革,在回顾改革带来的影响中让学生体会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坚定改

17、革的信念。以明确的主题形式呈现并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了历史新课程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对历史教学改革也具有导向性。 2.4命题方向的变化 历史新课标强调,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近两年历史中考试题,命题方向多联系当前的热点时事、焦点问题来确定命题的主题,改变了以往就历史考查历史的状况,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历史课程的综合性。如2013年中考第13小题“海洋”专题读图题,就是以南海争端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考查了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甲午中日战争这三个重大历史事件,表明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决心。2014年中考15小题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

18、革这一热点问题考查了中外历史上的改革,还如14、16小题是以今年的热点时事话题“中国梦”、 中日关系为背景的。 2.5考查目标的变化 中考试题由以前单纯考查知识记忆,向注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考查,重视学生解答试题时思维能力的生成,这是近两年历史中考变化的总体趋势。2014年中考改变了以往试题全是客观性试题的做法,对“三维目标”落实的考查更加全面。今年酒泉市历史中考试卷中第一次出现了3分的主观性试题,如以中日关系问题为主题的第16小题简答题第(4)问“你认为改善中日关系日本政府应该怎么做?”, 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分析能力,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综合性。 三、今后历

19、史教学的备考对策 针对近两年历史中考试题的特点和变化,今后的初中历史教学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通过优化备课、授课、复习、考试等教学环节,深化以革新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来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3.1落实课程三维目标夯实学生“双基”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这是新课程强调的教学观。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以知识为本位以完成知识任务为前提,对学生能力生成的过程、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体验等关注度很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基本目标是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了适应今后新课改和有效应对中考,三

20、年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对每节课的“三维目标”都进行全面、简练的表述并转化为“学习目标”,为学生学习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备课时应依据学习目标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并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情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探究问题、课堂互动活动,选择达标练习题。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注重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基本线索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要重视为实现教学目的必须经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史料,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观察、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分析与解决问题等基本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和价值观。 3.2加大教材整合力度提高课堂效率

21、新课程强调,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研究者、实践者、创生与开发者,教师备课时要把握“课程内容”的变化与调整,对教材体系和内容进行正确的解读和思考,以重要历史史实为基础,揭示历史现象背后的概念内涵,归纳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把握各板块的历史线索,总结特定历史阶段的历史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大胆合理地整合教材,根据教学内容调整课节的授课顺序、打破教材章节的界限,整合课型、课时,从而科学地推进教学进度,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合理地整合教材,处理好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安排少的矛盾,讲求学习内容的“精”、课堂操作的“实”、考点把握的“准”,既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利于

22、学生掌握知识、提升学生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只有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对教材进行重组再创造,才能激活教材激活学生,使课堂教学达到解放学生的新境界。 3.3依据命题指导纲要把握命题动向 历史课程标准为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写、教师实施历史教学提供了根本依据。而省教科所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甘肃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命题指导纲要则为我们有效组织中考的历史课教学、复习、考试、命题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依据。历史纲要不仅从历史各板块的内容分布、试题类型、难度要求等方面明确了试卷结构,还把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要求具体细化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的“考查目标”,对教师组织中考复习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导向性。为

23、了有效开展中考历史教学和复习,可以根据纲要的“考查目标”对考点要求进行精心梳理,理清知识目标清单和能力训练要求。结合纲要中的“考试导向”把握当年考试的动向和重点,并精选练习题训练学生的“双基”。同时为了学生正确理解重要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准确把握各板块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可以对同类历史现象进行相关专题的系统整合,在训练中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 3.4利用最新时政热点拓展学生思维 针对历史中考题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的命题方向的变化,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善于关注、了解最新的热点时事、焦点话题,与所学历史内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

24、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利用热点事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在练习题和考试题的设计中,要善于捕捉当前社会现象与重大历史事件间的联系,选择丰富的图片、史料创新命题形式,引导学生对历史与现实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中考复习中,更要重视具有纪念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主观性的问题情境,在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中使学生形成合理的启示和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缓减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调节学生复习的紧张气氛。 3.5遵循历史学科规律推进中考复习 中考复习是初中三年历史

25、教学最重要、最紧张的教学环节,在冲刺阶段有限的时间里,复习方法和策略直接决定中考的成绩。传统的历史中考复习搞“题海战术”的方法费时费力,即使中考成绩上去了也是以延长师生在校时间,牺牲师生休息时间为代价的。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高效的中考复习,应该遵循历史学科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扎实推进三轮复习。第一轮,夯实基础知识。对初中历史的知识要点按单元进行全面的梳理归纳,引导学生识记,并精选必要的练习题对知识点进行训练,做到记、练、查结合;第二轮,归纳历史专题。在学生识记、掌握重要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按专题整合各历史板块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趋势,并选择设计部分综合性题目提高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26、第三阶段,训练解题方法。结合时事热点与历史之间的联系,确定部分热点专项练习,精选几套综合模拟试卷,重点训练学生的解题方法和考试技巧。 总之,面对近两年酒泉市历史中考试题的特点和变化,教师的理念更新要符合新课程对现代教师的要求,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积极探索历史教学的规律,转变和创新教学方式,打造高效历史课堂来落实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 【参考资料】 1 酒泉市2012、2013、2014年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考试思想品德、历史综合试卷 2 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 3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

27、大学出版社 2002,4 4 韩自成主编,2014甘肃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命题指导纲要(历史),甘肃教育出版社,2014,2 中考历史答题方法指导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

28、更侧重于动态分析。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答题思路*1答

29、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

30、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

31、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

32、,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9

33、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

34、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

35、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

36、(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1)生产力标准(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呢?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4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演变过程。例如

37、“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一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经过”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经过;第二节第一目“中英南京条约”和第二目“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影响”和第七节第一目“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呢?事事不无原因。1、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如秦朝的

38、统一: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呢?关于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种方法1、以时间系事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如鸦片战争经过4点: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接着,沿海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军扩大

39、战争,一年内占香港和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2、以空间系事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京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如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就可以按陈玉成、李秀成以及他们两人共同的行动来掌握。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就可以按照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个人的活动来归纳。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呢?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

40、义失败等。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3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呢?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如鸦片战争:经济影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

41、体。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如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对后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就有积极影响;思想上新思想的萌发。如甲午中日战

42、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所以出现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经济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上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扶清灭洋”)思想。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如鸦片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

43、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由鸦片战争的影响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

44、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第二,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垦荒,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理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如英国工业革命,政治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地理上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2013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今年历史考试卷,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紧扣考试纲要,凸显“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征。试卷图文并茂,文字

45、浅显易懂,难度适中,关注时局,试题灵活新颖,体现了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一、题型与题量,试题板块分布,分值比例表一2012与2013中考卷题型、题量、分值表题型一、单项选择二、组合列举三、辨析改错四、材料解析五、活动探究题量分值比例题量值比例题量分值比例题量分值比例题量分值比例20120028.6268.62217.12028.51217.120130028.63014.21811.422028.611217.1通过对比可以看出,(1)今年中考试题型和2012年一样,仍是五大题,即从单选题、组合列举、辨析改错、材料解析、活动探究题;(2)安徽史与去年一样是三分。(3)组合列举题与去年相比由两小题

46、变为三小题,分值由6分提升到10分。难度提升。(4)辨析改错题由原来的两小题变为一小题,只有句子改错,没有短文改错,分值由12分将到8分,难度降低。(5)材料解析题和活动探究题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整套试卷既具有全面性,又有一定的针对性,试题难度呈梯度分布,选择题第二和七题,组合列举题第11题的第三小题,第13题的第二小题,材料解析题第16题的第三小题,这9分是拉开学生分数的重要环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各有所得。表二:2012和2013年中考卷试题板块分布、分值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安徽地方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分值比例分值比例分值比例分值比例分值比例912.8284034.31217.11825.7912.8284034.344.12637,1(注:第四行阴影部分为2012年的中考分值;第五行是2013年中考分值)由上表可以看出,对古代史的符合内容考查的较少,重点突出对近现代历史的考查,“薄古厚今”,突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从分值比例看,中国历史40分,世界历史30分,比例是4:3。二、试题特点稳中有变,反映新课改。如选择题的第四题是漫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