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OC】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528944 上传时间:2024-11-1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OC】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DOC】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DOC】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DOC】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DOC】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1.总体了解教材的特点。2.具体分析各单元。3.一堂练习课的课堂实例。4.互动环节:如何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安排:一、教材的编写特点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出发点 教学内容新教学素材新教学方法新结构体例新 1.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领域,分成六大部分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期末复习 2教学素材取于学生的现实(1)家庭、学校与其他熟悉的环境; 生活、游戏与有趣的活动; 童话故事; 小动物、小植物、美丽的图形。(2)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利用生活经验; 培养数学意识; 体会学习数学与自己的成长。3.提供教学的基本线索和主要活动(1

2、)适应知识观念的变化 数学事实和数学活动经验(2)满足学习方式的需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4.减少例题、增加“试一试”,设置“想想做做”,精编练习。(1)精选例题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建立数学模型,给学生思想方法。(2)“试一试”紧接例题安排运用例题的思想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在例题基础上解决略有变化或提高的问题。(3)“想想做做”是配合例题的继续完成新知识的学习;适当的整理与必要的练习;初步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练习配合几天或全单元的教学再现这几天的知识内容和思想方法;组织认知结构;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具体分析各单元第一单元数一数P2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注意激发学生

3、的学习兴趣。教材选择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的常规教育。 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相应的点子图。 1、认真组织学生观察。 场景图里,有些物体比较集中,有些物体比较分散;个别物体有较隐蔽的部分。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的

4、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并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前面的三幅小图,物体及圆点都已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圆点的作用,这样,在飞机、蝴蝶、鸟下面画表示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至于根据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说出小图中的物体,只要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这样的几个,不要求学生在小图中画这些物体。第二单元比一比P4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作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教材把学生

5、带进熟悉的活动场景,里面有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主要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1、突出比较的方法。 学生在幼儿期间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比两个物体的长短、轻重等实际问题。那时,他们只注意问题的结果,比较的过程往往是模糊的。本单元教学的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比的方法。如,比两根跳绳哪根长,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比两个小朋友谁长得高,两人要站在平地上,背靠着背。又如,比柿子和石榴哪个重,可以把它们分别放在支架的两端,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作出判断。“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思考比两枝、三枝铅笔长短的方法,在操作中应用并内化比较方法。 2、鼓励学生寻找比的对象。 例题在比较跳

6、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之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鼓励学生寻找对象进行比较。情境图为学生预留了许多比长短、轻重的内容,如:石榴树和柿子树的高矮,桌子和凳子的高矮,两条石子路的长短两个小朋友除了比高矮,也能比轻重等。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多次经历比的过程,应用比的方法,感受这些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3、适当提升思维的要求。 “想想做做”里安排了一些略微变式或稍复杂的比较问题,既要应用例题里教学的方法,还要通过推理作出判断。学生从中既能获得更多的体验,还能受到其他内容的教育。P6第2题左边一题,仅看图中两人的脚和

7、头,身高似乎一样。如果伤员也站在地面上,他一定比女孩高,这就是简单的推理。另外,学生还能受到爱心教育。右边一题,小熊比小鹿矮、比小兔高,小熊的下面既不能画“”,也不能画“”。学生可以体会高与矮是相对的。第3题比路的远近是比长短的变式,通过直路近、弯路远,渗透两点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思想。第4题右边一题中,支架平衡表示1个红萝卜和3根胡萝卜同样重,得出1个红萝卜比1根胡萝卜重的结论,也进行了简单的推理。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判断与推理,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别人无法替代。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发主动思考;组织交流,体会 思考过程,帮助学生逐渐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第三单元分一分P7 “分一分”

8、教学简单的分类活动。本单元把学生熟悉的物体作为分类的对象,如食品、玩具、书本、动物、交通工具、树叶等。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些物体的名称、用途和特点,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验简单的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数学打基础。 1、例题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分类的思想。 例题呈现一幅商店里摆放商品的图片,其中的许多商品不仅摆放得整齐,而且是相同的商品摆在一起,不同的商品分开摆放。让学生观察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并思考这样摆放的好处,从中初步体会什么是分类、为什么分类和怎样分类。尽管教学中不出现“分类”这个词语,也能实现这种数学思想的教学目的。 例题的教学不能草率,要通过“你能说说商店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吗

9、”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对相同的物品摆在一起,不同的物品分开摆放有什么好处的交流,要充分一点。 2、“想想做做”是有层次地安排的。 前两道题的分类标准都是惟一的,让学生在分一分的活动中体会同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惟一的(即人人都相同的)。第1题的标准是题目中明确告诉学生的“在水中生活”,教学时要注意三点: 一是让学生准确理解“能在水中生活”的意思。狗虽然会游水,但不在水中生活;青蛙虽然经常在岸上,它能在水中生活。二是如果有学生不认识的动物,应该告诉他们。三是圈出有关的动物并校对以后,还要让学生说说,11个动物分成几部分,是按什么分的。其中一部分动物怎样,另一部分怎样,从而体会分类。第2

10、题分一分的标准是通过“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加以提示的。先让学生逐一说说名称和用途,各在哪里行驶。然后思考应该按什么分,分几部分,哪几部分。在分的时候,可以画不同的记号。第3题学生可以按形状和颜色把树叶分成三类,体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第4题的分类标准让学生确定,进一步体会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多样的。可以按性别分成男孩和女孩;可以按衣服颜色分成穿红衣服的和穿黄衣服的;还可以按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分第5题引导学生以分类的思想整理书包和房间,既培养良好的习惯,又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第四单元认位置P9本单元教学简单的方位知识,使学生能够分辨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并会应用这些方位

11、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这些方位,而且以自己为中心的前后、上下很容易界定,所以例题及随后的“想想做做”都以辨认左右作为教学重点。 1、例题的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编排。 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 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 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这样的语言进行表达;三是

12、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一般不要求学生同时说两句话,不要刻意进行练习。 2、联系自己的身体作出判断。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这些游戏都是学生喜欢的,要反复进行,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想想做做”第2、4题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 3、在开放的情境中练习。 “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苹果上面是鸡蛋

13、”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观察和表达。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先让学生自由地说看到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理解物体间的上下关系。再让学生按要求说,如什么的下面是苹果、什么的上面是苹果,面包在什么的上面、面包在什么的下面,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另外,表达语言是多样的,如青菜的上面是牛奶或牛奶在青菜的上面。学生喜欢怎样说就怎样说,只要求表达正确完整,不要求用统一模式的语言,更不要进行说法多样的训练。第五单元认数(一)P11本单元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分各数、0、各数、10四段安排。在认识各数后插入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认识0后插入、和的教学。 0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的含义。10对以后

14、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教材把0和10的认识单独安排。 1、把认识110各数的教学都安排成四个环节。 下面以15各数的教学为例,分析这四个环节。 (1)在现实情境中数物体的个数。例题有一幅主题图,画面中有人和许多物体,数量各不相同。让学生仔细看图,分别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一方面获得认数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感受数()产生于数()。数图中的物体,可以看到什么数什么。如1块黑板,上面有5个字;3个女孩跳舞,1个男孩拉手风琴 (2)用算珠表示物体的个数。1个男孩、1架手风琴、1块黑板的个数都是1,都可以用1粒算珠来表示。2盆花、2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的个数都是2,都可以用2粒算珠来表示。 (

15、3)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不仅可以用算珠表示,还能用数表示。男孩、手风琴、黑板的个数都用“1”表示,盆花、红气球、黄气球都是“2”个使学生从中体会各数都是有意义的符号。 (4)写数指导。通过示范、描红、独立书写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规范、工整地写数。 2、几和第几的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P14 (1)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 例题中先数出有几个人排队买票,再数出戴帽子的男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在数的活动中感知几和第几的含义,初步体会它们的区别。 “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涂4个和涂第4个的操作与比较,进一步体会几和第几有什么不同。 “想想做做”其他题,应用几和第几的知识回答实

16、际问题。 (2)在例题里,体会“5个人”表示队伍的总人数,“第5个”表示不戴帽子的男孩在队伍里的位置。同样,“想想做做”第1题里涂4个和涂第4个,从两次涂的个数不同,两次涂色的灯笼表示的意思不同,体会几和第几的区别。 (3)正确表述或判断第几要联系方位,离开方位讲的第几往往是不确定的。教材中有三种情况:一是规定了方位,如“从左边起”涂第4个,“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二是遵循生活习惯。如在队伍里一般“从前往后”数,楼房的层数都是“从下往上”数。三是允许多样,给学生空间。如猴子捞月亮的图中,戴帽子的那只猴,可以是从上往下第2只,也可以是从下往上第4只。教学时,除已经约定俗成的外,讲第几的同时,应该

17、讲方位。 3、0的含义比较宽广,教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P16 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0,在不同场合,0往往有不同的意思。对此,教材有明确的要求。 (1)着重教学“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第一道例题还有一只兔没有采到蘑菇,可以用0表示个数。第二道例题中,地上原有4个萝卜,都拔掉后,地上一个萝卜也没有,让学生用0表示萝卜的个数。从4个到0个,渗透了“有”与“无”的相对关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2)结合直尺教学0。直尺上有六个数,0在直尺的左端,直观显示出0在直尺上的意思: 从这里开始。从0开始,向右依次是1、2、3、4、5,按顺序整合了各数,这也是“想想做做”第3题按顺序写数的基础。

18、(3)“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了0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只要学生有所体会,不必解释其中0的具体含义。 4、在、和的教材中突出两点内容。P18 (1)例题从森林运动会的情境图中分别提取兔与猴、松鼠与熊的只数进行比较,是让学生知道,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只要把两种物体对齐着排一排、比一比。这是基本的思想方法,通过排和比,获得对“同样多”“多”“少”的体验。 (2)例题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和同样多”“比多”“比少”等数量关系,分别用符号、表示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感受用符号表示关系比图画和文字语言简便。教材把和同时教学,5和5都表示松鼠与熊的只数关系,让学生体会符号和关系的表达是可以转换的。这

19、些都是最初步的符号化思想。 5、教学数10,丰富学生的认识。P23 (1)P24.渗透10个一是1个十。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这项活动中感受10根和1捆的关系,直观接触10个一和1个十,为以后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作些铺垫。 (2)学习按群数数。引导学生2个2个地数樱桃的个数,5个5个地数手指的个数,既提高数物体个数的效率,又具体感受10与2、10与5的关系。 (3)体会双数和单数。10只鸭排成一行,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一一间隔。从左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2、第4第10只,这些数都是双数。从右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1、第3第9只,这些数都是单数。学生照这样数一数,感受了

20、双数和单数。 (4)辨认左和右。在数物体的个数时,联系左边和右边等内容,帮助学生正确分辨左和右。 6、培养数感。 本单元主要从理解数的意义,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和用数表达、交流信息三个方面培养数感。 (1)理解数的意义。一方面根据已有的物体,通过数一数,用适宜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如第12页第1题、第13页第5题、第21页第1题等。另一方面根据已有的数,通过画图的方式,表达它的含义。如第12页第2题、第22页第2、3题等。 (2)体会数之间的关系。不仅用、和等符号表示数与数的大小关系,还体会数与数的接近程度。如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又如3,方框里可以填许多数,最小应填4。,方框里也可以填许

21、多数,最大应填9。 (3)用数交流、表达信息。让学生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体会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用数描述。如果缺少数,交流就不清楚,表达就不准确。第六单元认识物体P26本单元要求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1、直观认识“体”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1)让学生玩积木。在学生堆积木时,应要求他们边堆边感受积木的形状。每堆一块积木,都要看看它是什么样子,想想它和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和哪些积木的形状不同。要防止学生只顾玩积木,而不感知积木形状的现象。 (2)把积木分类。让学生说说分类时的思考,只要求说出视觉、触觉的感受,如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的面都是“平”的,圆柱和球都有“弯”的(曲)面。不要求

22、语言严密、完整、有条理,更不能归纳“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相同”等特征。 (3)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给出名称。几何图形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以长方体为例。让学生看看分在同一类的许多长方体积木,闭起眼睛想想这些积木的形状,然后睁开眼看看老师画的灰色图形,体会这一类积木的形状都是这样的,从而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几何图形要课前准备,整体出现,不要展现画图过程。只要学生认为这样的图形像实物,能代表实物就行。 (4)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物体。 “想想做做”第1题“你还能找到它们的朋友吗?”这里的“它们”是四个几何图形。学生列举的实物,只要形状差不多就可以了,不必过于苛求。 2、实践活动。P28 有趣的拼搭是一次

23、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1)、活动的内容有五项。“滚一滚”“堆一堆”是体验物体上的平面与曲面。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堆得很高;圆柱和球不容易堆起来。 “摸一摸”能加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的表象。蒙着眼睛在口袋里摸物体,把手触摸的感觉和大脑中已有的形体表象相互作用,筛选、过滤触觉信息,作出相应的判断,能使表象更清晰、更牢固。“搭一搭”是各种立体的形状特征的简单应用。如果要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状的积木比较好?如果搭成的物体能前后运动,应该使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汽车车身用什么积木

24、?搭工厂烟囱用什么积木? “数一数”综合应用认数和认物体的知识。数出较复杂物体里各种立体的个数,还进行分类活动。 (2)组织学生活动要注意四点:第一,组建学习小组,推选小组长,组内分工准备活动器材。能找到积木当然很好,没有积木,可以用易拉罐、玻璃球、纸盒等代替。器材的数量要多准备些。第二,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拼搭是一般性的游戏,不能称为数学实践活动。问题源于现象: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得高?为什么圆柱和球会滚?问题源于需要:怎样知道摸出了什么?怎样摸出圆柱?用什么做轮子?第三,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少数典型的问题,在班内集体讨论。教师尽量不讲解、少评

25、判。第四,要参与学生的活动,随时了解情况,对活动的进程给予必要调控。在活动临结束时,要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使实践活动成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第七单元分与合P30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四段编排: 5以内数的组成;6、7的组成;8、9的组成;10的组成 1、在操作中体验分与合 通过操作认识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教学策略。所有例题和“试一试”都先把若干个物体分成两部分,再把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然后从数的分解体会数的组合。不断地让学生经历分与合的活动,感受分与合既是不同的,又是有联系的。 第30页例题教学4的组成,分三步进行。首先把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让学生边操作边体会“分”;接着把分4个桃抽象成把数4

26、分成3和1、2和2、1和3;然后想一想“几和几合成4”。教学要在“分”的基础上推理“合”: 因为4分成3和1,所以3和1合成4。这道例题是本单元的第一道例题,教学任务不局限于4的组成,还有分与合的思想,研究数的组成的方法,这直接关系其他各数组成的教学。所以,必须让学生参加分桃的活动,经历由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的过程。 2、在分与合的活动中,逐渐提高智力活动的要求。 第33页第1、2题,第36页第1题,第37页第1题,教学6、7、8、9、10各数的分解后,专题练习这些数的“合”。用“分”的知识回答“合”的问题,体会“分”与“合”是相互促进的,只要记住了“分”,就能说出“合”。 (2)除2以外,各数

27、都有两种或多种分解。把一个数的各种分解有序地依次排列是对称的。掌握这种对称,能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记忆负担。 教学5的组成,通过两个学生在不同位置观察5朵花摆成1朵和4朵的同一种分法,体会541和 514是一致的,实质上是一组分解的两种表达。然后让学生看着5朵花摆成2朵和3朵的图,写出这组分解的两种表示。教材给一种表达画上虚线框,让学生明白它可以从另一种表达得到。 教学8、9、10的组成,通过“你还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从这些数的一些分解说出另一些分解。体会较大数的组成,只要记住其中的一半,就记住了另一半。 (3)研究数的组成要有序地进行,能提高效率,也方便记忆。 教学8、9的组成,以移花片和翻贝

28、壳活动为载体。教材要求学生“每次移动一个”“每次翻一个”,指导他们有序地探索,体会有序能不重复、不遗漏。教学10的组成,明确提出“有次序地涂一涂、分一分”。让学生运用前面的体验,主动获得知识。 3、在感兴趣的氛围中练习,熟记数的组成。 (1)每一段教学都安排“对口令”,不但动口说,还动手摆。第31页第2题边说边摆学具,从两人摆的花片可以检验是不是说对了。第34页第3题边说边摆数字卡片,通过看卡片上的数检查说对没有。教材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练习。如第38页第3题在8、9、10里任选一个数,说出它的各种组成。第37页第3题在这些数中,任选一个数说出它的“好朋友”。 (2)设计“猜一猜”“蚂蚁回家”等游

29、戏。如第38页第2题,一名学生预先想好一个数的组成,让同学猜他想的是什么。这样寓练习于游戏中,而且不需要任何学具,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第39页第5题的答案开放,4和3合成7、4和4合成8、4和5合成9、4和6合成10,4号码蚁和3号、4号、5号、6号码蚁都可以住在一起。开放的答案能激起兴趣,激活思维。 (3)给练习配上背景,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如第31页在汽车车厢上写4、5的组成,第33页在蟹螯和蟹壳上写6、7的组成,第36页在中国结上练8、9的组成,第39页在树叶上整理7、8、9、10的组成。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P401、加法和减法意义的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 (1)联系生活经验以及分与合的思想,

30、初步认识加、减法。 通过例题讲解运算意义。在加法例题的情境图里,3个小朋友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学生立即会想到“合起来一共5个小朋友”。这里的“合”是加法概念的生长点,也是加法意义的核心成分。3人和2人“合”起来可以用3“加”2计算,很自然地引出了加法运算。 减法例题设计了两幅内容连续的画面,呈现原来有5个小朋友浇花,走了2个小朋友的情境。 变换情境内化运算意义。从例题里接受的运算意义需要及时巩固,两次“想想做做”的第1题都是看图写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让学生在变化的情境里继续感受运算的意义。每题都是三幅图(三小题),左起第一幅图的算式已经写出,要求学生联系图意体会算式的意思,并填写得数。第二

31、幅图的算式里缺一个加数或缺减数,要求学生依据图意先补充式子,再算得数。第三幅图的算式让学生独立写。可见,让学生内化运算意义是逐渐提高要求,逐步深入的。学生能否正确写出算式,理解图意是关键。要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帮助他们把图意说清楚。特别是减法的最后一幅图,P43必须想到荷叶上原来是4只青蛙,这是算式的一个数据,也是写减法算式的难点。 (2)通过“一图两式”发展对加法和减法的认识。 第83页是教学加法和减法意义的第二阶段。根据一幅图中“合起来”的数量关系写两道加法算式;根据一幅图里总数的构成,从中去掉一部分,剩下另一部分的数量关系,写两道减法算式,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因此,从“一图一式”到“一图

32、两式”不是算式数量的变化,是对运算意义认识的发展。 例题让学生体会“一图两式”。第48页例题求一共多少人植树,两个算式虽然不同,但只要把两部分学生人数合起来,都能算出参加植树的人数。 第50页例题一共有6人植树,通过已知男同学人数求女同学人数和已知女同学人数求男同学人数两个问题,列出两个减法算式,直观显示从6人里去掉一部分,剩下另一部分。 (3)通过“一图四式”感受加、减法的联系,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一图四式”的教学着重安排在第54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三个层次。 例题在情境图下面已经列出四道算式,让学生写出得数。这是他们首次接触“一图四式”。教学要注意三点:

33、 一是仔细看图,统一看法。学生对情境图一定很有兴趣,各人观察的切入点不同,获得的信息也不同。如2人有救生圈,其他人没有;1人戴游泳帽,其他人不戴这些信息与下面的算式无关,必须排除。要组织学生交流,把观察点放在“池里有5人,池边有3人”上。二是让学生解释算式的意思。在写出得数后,先一道一道地进行。然后两道加法算式为一组,两道减法算式为另一组,一组一组地解释。三是让学生看一看,根据一幅图列了几道算式,其中几道加法、几道减法,从而知道“一图四式”。 “试一试”根据图意已经列了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让学生写另一道加法算式与减法算式。这样安排是激活“一图两式”的经验,把两个“一图两式”组合成“一图

34、四式”。教学时也要注意三点:第一,引导学生联系图意,从写出;从写出。第二,安排学生分别复述两组算式的意思。第三,让学生体会怎样写出这幅图的四道算式。 “想想做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会“一图四式”。还要思考右边的图为什么只写两道算式,体会每道算式都有两种解释。 (4)在应用中加强理解。 第670页是教学加、减法意义的第四阶段。引导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问题中的“合”或“分”的关系,选择加法或减法解决问题,继续理解运算的意义。在看图、想图、说图的活动中了解事件的发生与发展,理清其中数量的变化状况,与头脑中已有的加、减法概念相互呼应,从而选择适宜的运算。另外,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计算

35、,对理解运算意义也是有益的。 2、教学加法和减法计算,引导思路、发展思维、有效练习。 (1)不把算法强加给学生。 大多数学生能够应用数的组成知识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当然,也会有部分学生可能凭直觉说出得数,甚至通过数数得到结果。对这些学生,在不否定他们算法的同时,可以引导他们改变思考方法。 联系运算意义想算法。加法是把两个数“合起来”;减法是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从中去掉一个数。如加法的第一道例题,是把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因为3和2合成5,所以。这是很自然,也是很流畅的思路。又如减法的第一道例题,是从5个人里去掉2个人。因为5分成2和3,所以去掉2还剩3。 通过一些设计引算法。如第49页

36、第6题,6只蜜蜂排成一行,看图填算式。在学习数的分与合时,学生已经很熟悉这样的图,能够每次移1只蜜蜂,有序地说出6的一组分与合。教材让学生利用经验,通过写算式体会6的组成能计算6的加法。类似的安排还有第51页第6题、第55页第5题、第56页“试一试”等。 结合渗透数学思想以及和、差的变化规律,启发其他算法。第62页的例题教学求未知加数,渗透了方程思想。计算()的思考方法与加、减法不完全一样,学生会有一定困难。要指导学生联系具体情境理解含有括号的式子的含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求括号里的数的方法,着重让学生体会可以从分与合的角度想可以分成和几或和几合成,从而求出括号里的数。另外利用一道已经掌握的算式

37、帮助计算邻近的算式也是一种有效的算法。第5页第4题,根据,不计算就在和中找到得数比8小的算式,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启示学生利用相邻算式帮助思考。单元复习整理出加法表和减法表后,找出表中横着、竖着、斜着一行算式的规律,也有助于学生利用熟悉的算式帮助计算其他算式。 (2)练习形式活泼多样,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 为计算题配置有趣的背景,如送信、青蛙跳伞、小鸡回家 组织学生互练。如第4页第5题、第49页第5题等。练习用的算式卡片和数字卡片制作方便,一人出题,其余人口答,容易进行。这样的练习要经常进行,并且应该延续到后面的计算教学中去。 安排学生自练。如第5页第1题,照书上

38、那样做九张数字卡片,每次任意拿出两张,用大数减小数。又如第5页第2题、第5页第1题等。练习时只摆卡片,不需要书写,学生不觉得累,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有利于主体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口算水平。练习六第题给16道口算题加上色块,是用于检查口算能力的。16道题一般在2分钟内完成,不要提过高的速度要求,个别学生还可以再多用一点时间,要鼓励学生争取全部算对。如果有错,要及时改正。 3、改革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把解决问题和计算教学结合在一起。 本单元的许多计算题都是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来的,如教学的第一道加法算式和第一道减法算式分别是解决一共有几人浇

39、花和还剩几人浇花的问题。教学的加减混合算式是汽车里原来有7人,到站后下车2人,上车3人,为计算汽车里现在有几人这个问题列出来的。所以说,本单元既是教学加、减计算,也是教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有层次地进行的。 呈现方式: 图画图文结合简单的符号。 在5以内加、减计算中,实际问题都用图画方式呈现。从6、7的加、减计算起,实际问题采用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从第页起,安排用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括线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直观地看到加法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的运算;减法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运算。 信息容量: 少多。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起步阶段

40、,出现的是小情境,如第页第1、4题等。小情境里的信息少,一般只解决一个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收集数学信息,理解问题的数学内容,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在第4页第1题里,盘子里桃的个数的变化是数学信息,算式表达了这种变化,是求盘里还有几个桃的数学方法。在学生能够解决小情境里的问题后,适量出现一些大情境,如第4页第4题。图画里的信息多,可以提出和解决许多问题。让学生看图说出几道算式,培养对信息的简单分类和选择利用的能力。如树上有2只鸟,又飞来1只,一共有3只鸟;3个小朋友跳绳,2个小朋友观看,一共5个小朋友。又如第6页第5题,根据画面中的各种动物列出不同的连加、连减算式,体会数学问题的多样性。 (3)在实

41、践活动中解决问题。 本单元结束时,安排一次场景型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让学生综合运用认数、计算和位置等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画面中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和回答。要注意的是,回答这些问题不是这次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要让学生感受这些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到画面中去选择有关的信息,更要让学生试着提出一些问题并自己解决。如果学生都能积极热情地参加活动,主动地与同伴合作交流,增进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就达到了这次实践活动的目的。第九单元统计P76本单元教学的统计是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教材安排了三个统计内容. 1、呈现情境、提出

42、问题,从实际需要引发统计活动。 例题呈现了许多动物到大象家做客的场景,各种动物混杂在一起,不容易看清有几种动物,更不容易看清各种动物的只数。为了知道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需要“理一理”。有些动物手捧鲜花,花的颜色不尽相同,为了知道每种颜色花的朵数,需要分颜色“排一排”。为了知道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需要“统计”。教材为教学提供了条件,教学要尽力营造这些“需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2、 既放手让学生开展统计活动,又及时给予指导。 (1)整齐地排列成象形图。教材里把三种动物从下往上、纵横对齐着排列的图画,让学生体会这样整理能防止遗漏和重复,能让人一眼就看清楚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先分类排列,再数

43、个数。 把附页里的花分颜色排一排,留给学生多样化的空间。可以按颜色横着排,也可以竖着排。 (2)、填表呈现数据。在三种动物的象形图下面写出只数,把各种颜色花的朵数填入表格。 (3)通过调查获得资料。 “想想做做”增加了统计活动的内容,首先调查每人最喜欢吃的水果,获得资料,然后分类计数。教材为学生设计了调查获取资料的方法:在附页中剪一个自己最爱吃的水果并集中起来。这种方法便于操作,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实际能力。 3、根据数据回答问题。 获得数据不是统计的最终目的,制作图表不是统计教学的惟一任务。分析研究数据,掌握事物的主要情况,把握现象的发展态势,才体现出统计的价值。例题的前后两部分都问学生“你知道

44、了什么”,这是引导他们利用图、表里的数据进行思考。学生的回答大致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说出各类物体的数量,如来了4只小狗,带来5朵红花另一种是对数量进行比较或综合,如来的猴最多、猪最少,猪比狗少1只,红花和黄花一共有8朵从本质上讲,两种回答的差别在于对统计获得的数据的利用程度。前一种回答是重要的,后一种回答更有意义。要在肯定前一种回答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应用认数和计算,对数据进行有意义的再加工,进行较深层次的思考。 “想想做做”用数据反映小组里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后,可以把“怎样为小组里的同学买水果”为话题,组织学生议论,体会怎样利用统计获得的数据。 另外,教学本单元时还要注意两点: 一是分一

45、分、排一排、数一数是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顺序不能颠倒。如果先数出各种动物的个数,再进行排列,看图填数就没有意义了。二是不要出现象形统计图、统计表等名词,更不要讲图表的构造。经历统计过程,感受统计思想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第十单元认数(二)P78本单元教学各数的直观认识各数的意义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1、在摆小棒活动中初步认识“一”和“十”,初步体会十几和20。 第7页例题首先教学计数单位“十”,接着教学12的含义,然后教学其他十几的数和20。小棒是不可缺少的教具和学具。 (1)10根小棒捆成一捆形象地展示了“一”和“十”的关系: 10个一是1个十。教材要求学生数数、捆捆、填填、读读,具体深入地体

46、会这个关系,要让学生一边捆小棒一边说“10个一是1个十”,把动手、思考和表达和谐地结合起来,并反复进行几次,逐渐建立“十”的概念。 (2)十几都是1个“十”和若干个“一”合成的数。 “怎样摆12根小棒”是挑战性的问题,为了“看得很清楚”摆成1捆加2根。由于刚教学1捆是10根,学生手边有成捆的小棒,所以会这样摆。如果出现别的摆法,可以通过比较使其改变。只要体会到这样摆的特点和好处,就感受了12的意义。 (3)向其他数展开分两个层次,先是其他十几的数,再是20。展开时的学习活动有“数一数”和“摆一摆”。数要看着书上的图,其中的1捆不必数,它是10根。零散的小棒要数,再和10根合起来。摆是再现十几的意义,不要看着书摆。可以教师说数,如13,学生摆1捆和3根小棒。经过多次数和摆,发现“1捆小棒”是十几的相同点,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