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还必须能够回答上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中的若干因素是什么?语文课程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是什么?语文素养是在课标中教师理念的第一条提出来的,教师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多方面要素的集合,学生整体素质在语文学科方面的体现。一个学生对自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程度,对语言文字积累的多少,语言的思维的灵敏度,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等这些都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新课程的核心概念,也更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了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坚持“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所
2、谓“养成”是指多方面信息,多种方式和力量,多渠道,自我构建,生成。这里既有教师的引导,也有作为学生主观的因素,相互促进而成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树立的理念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接下来要给大家说的是语文教学中的若干因素是什么。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素养养成的黄金阶段,错过这个阶段很可能学生的语文就发育不良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紧紧的抓住的一些关键的因素和环节,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首先,语文教师必须紧扣语文课程的核心语言文字运用,可是有时我们就偏离的中心。比如说:有的老师脱离语言文字运用,谈论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之非常空洞,无力。正确的作法应该是从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现象
3、入手,通过品味,咀嚼,探索文本的意蕴;从整体的阅读感悟出发,在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再比如:有时候教师注重对文本意蕴的领会的“深”“透”,教师讲课的重心在于把学生讲懂了,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掌握,使学生“理解”“听懂”“记住”只是语文教学目标中的一部分,学生还应当积累词语,学会运用词语进行表达,我们培养的不是学者,而是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学生。我们立足于语言、文字等学科知识点的落实,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积累感悟用力还远远不够。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功夫,应该下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对所接触的材料有感觉、能判别。在感性把握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是否具备对语言文字运用现象抽象提升的条件,
4、并且在不过多增加学习成本的前提下,我们帮助学生认识语文运用规律。语文课程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而不是过高要求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性质、特点、规律等高深的理论,所以我们对于课堂教学当中的关于语言文字运用和积累的用力还存在不足,也希望老师们能够重视这个问题。其次,语文老师要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修订稿中反复强调: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
5、的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阅读,鼓励学生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课程标砖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的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味、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作了一定的调整和补充。再次,注重日常的积累。我们要指导学生用好积累的工具,掌握积累的方法,激励和督促学生养成习惯,并且指导学生在语文运用中充分调用自己的积累。我们在语文课本中有专门的日积月累专栏,这就是教材编写的原理在其中。最后,语文老师还应当做到努力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适时梳理学习的重点内容,坚持“三个维度目标的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