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学练卷-伤仲永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62321 上传时间:2025-01-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学练卷-伤仲永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学练卷-伤仲永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练卷 姓名: 学号: 学案卷编号: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课前预习 1、课文背景知识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穷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王韶,取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世称荆公。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伤,是“怜惜”的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旨在说明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2、为加点字注音: 世隶耕( ) 或以钱币乞之( )日扳仲永( ) 环谒于邑人( )(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泯然众人矣( ) 今夫不受之天( ) 3、读完《伤仲永》,你的感受是什么?受到了什么启示? 课堂学习: (1) 课堂导入 (2)检查预习 (3)课文朗诵 (4)探究学习 课文第一段: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先解释加框的词语然后翻译本段。(小组合作,时间:6分钟)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 2、问题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理解:“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②从第一段中描写的仲永和父亲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奇之”“宾客其父”“乞之”: 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不使学”: 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课文第二段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方框中的词语,然后翻译本段。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2、问题探究: ①回顾一二自然段,思考: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②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解题思路:先答详写哪个阶段,略写哪个阶段;然后答这样安排的具体作用) 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③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课文第三段: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方框中的词语,然后翻译本段。 2、“受之天”与“受之人”是什么意思?一个人只“受之天”行吗?你认为在人的学习成长中,“受之天”和“受之人”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理解: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5)教师总结归纳 根据教师提示完成下面的内容结构示意图      伤   仲   永 王安石 1—-2: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 )(填写表达方式) 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概述内容) 从“十二三矣”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概述内容) 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概述内容) 3 :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 )(填写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包括:说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拓展延伸 (1)总结归纳: 1、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 卒之为众人:舒缓语气,无实意,不译,助词。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 于:比,介词。 受于人者不至 于: 从,介词。 2.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①邑人奇之:以 … … 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 … … 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 … …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经常性:每天,天天。) ⑥泯然众人矣 (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 ⑦父异焉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异,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 3、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 (渐渐、慢慢地。今义:稍微。) 复到舅家 (再,又。今常用义为重复、往复) 泯然众人矣 (普通人。今常指大家、许多人。) 5、写作特点: ①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②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2) 课堂小测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未尝识书具《伤仲永》曾经 父异焉《伤仲永》对……感到诧异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完成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聚,团结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渐渐 宾客其父《伤仲永》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求取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认为……有利可图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通“攀”,牵、引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拜访 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相当 泯然众人矣《伤仲永》完全 受之天《伤仲永》承受 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胜过,超过 2、翻译下面句子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③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④泯然众人矣。 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⑤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⑥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3、填空题; 《伤仲永》的作者是 代的王安石。他字 ,号 ,是杰出的 家、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介甫;半山;政治;文学 4、文段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2)解释词语。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  ______       ②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      ④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4) 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5) 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6) 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7) 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8) 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9) 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⑴.“扳”通“攀”,pān,牵,引  ⑵.①观看,观赏。②完成。③文采和道理④有人  ⑶.略。  ⑷.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⑹.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  ⑺.如①忽啼求之 ②即书诗四句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⑻.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⑼.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