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启东市陈尚义小学语文备课专用纸
教学内容:
18 广玉兰
课时
1
总序
36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归纳段落大意。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扫除阅读障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先学提纲:
《导学案》P62
学情分析: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
思考与调整
一、凸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1.春暖花开,各种花都竞相开放。今天,我们再认识一种花——广玉兰。
2.板书课题。
3.哪些同学知道广玉兰,能给大家作个介绍吗?
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
1.出示字词。
荡漾(yàng) 玉琢(zhuó)冰雕 内涵(hán) 绽(zhàn)放 花蕊(ruǐ)
婴(yīng)儿 圆 茎(jīng) 铁锈(xiù) 凋(diāo)落 皎(jiǎo)洁
渗透 概括 惹人喜爱 孕育 呈现 旺盛 椭圆形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正音。
指导书写。 蕊:三个心字的安排。
辨析:定 芯 绣 啄
绽 蕊 锈 琢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随机正音。
3.理解词语
幽香:清淡的香气。
渗透:原指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中透过。课文中指纯白的滑板中显露出淡淡的青绿色。
玉琢冰雕:形容花瓣想玉石一样细腻而有光泽,像冰一样透明。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惹人喜爱:讨人喜欢。惹,招引。
孕育:比喻存在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数世同堂:几代人都在一起生活。课文中指广玉兰花的各种形态在一株树中共同存在。
生生不息:一代一代地繁衍,不停息。
皎洁:明亮而洁白。清丽:清秀美丽,不粗俗。
柔韧:柔软而结实。
质感:指造型艺术中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段,表现出各种不同物体所具有的特质,如钢铁、竹木、陶瓷、玻璃、呢绒等的软硬、轻重、精细、糙滑等感觉,给人以真实感。
三、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
1.默读课文。
2.理清脉络。
①自读,思考。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的?课文可分为几段?
②交流。
第一段(1)写一天晚上,作者在散步时,被广玉兰的幽香所吸引。
第二段(2~5)写广玉兰花瓣的色彩与质感,花开时的各种形态,以及叶片的额独特情趣。
第三段(6)总结全文,点明作者喜爱广玉兰的原因是它的幽香、纯洁、旺盛的生命力。
3.指名分段读课文。
四、精选课文一部分,品读感悟
1.学习第一段。
①轻声读第一段。
②思考:
是什么吸引了作者去欣赏广玉兰的?
(淡淡的幽香在空气中荡漾)
从荡漾一词你感觉到了什么?
哪句话写“我”观赏广玉兰的时间久?(以后……都要……)
2.体会“以后我在散步的时候,都要去观赏一下”的作用。
(由于经常观赏,对广玉兰的了解比较深)
3.指导朗读。
自由读,齐读。
五、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
《补充习题》P60~61一、二
板书设计: 18 广玉兰
荡漾(yàng) 玉琢(zhuó)冰雕 内涵(hán) 绽(zhàn)放 花蕊(ruǐ) 色美
婴(yīng)儿 圆 茎(jīng) 铁锈(xiù) 凋(diāo)落 皎(jiǎo)洁 形秀
渗透 概括 惹人喜爱 孕育 呈现 旺盛 椭圆形 香幽
启东市陈尚义小学语文备课专用纸
教学内容:
18 广玉兰
课时
2
总序
37
教学目标:
1.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引导欣赏表现广玉兰旺盛生命力的句子,领悟广玉兰的特点:幽香、纯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读通读懂写花的各种形态的语句,进而体会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先学提纲:
《导学案》P63~64
学情分析: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
思考与调整
一、 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吗?
2.广玉兰是一种高大的常绿乔木,花很大,散发着阵阵幽香。
二、品读感悟:
1.提示任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广玉兰?
2.自主阅读。
拿出笔,圈圈画画。
3.展示交流。
预设1: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绘广玉兰的,着重写了哪一方面?
(按花的色彩和质感、花的形态、叶子的特点的顺序写的,着重写了广玉兰花开时的形态特点。)
预设2:
a.说说花的特点。
b.从哪些语句读懂的?
c.从语句中你体会出怎样的感情?
从花瓣色彩和质感两个方面写出了花的洁净、高雅。
“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形容”写出广玉兰实在是美到了美不胜收、美不能言的境地。
表达出作者对盛开的花朵喜爱之情。
d.训练朗读。
预设3:
a.自读课文,联系插图说说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你能从中体会出怎样的感情?
自由读,交流。
(引导学生一句一句谈体会,领悟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
(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b.指导朗读,背诵。
看图,试背。
预设4
a. 作者不仅写了广玉兰花瓣的形态美,还写了它的叶片。
叶片“终年不败”的特点。
叶片很有生命力。
为什么说“另有一番情趣”?还从哪儿体会到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训练朗读。
小结:作者在文章最后也情不自禁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齐读。
三、总结全文
本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广玉兰的爱,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吗?
交流,观察仔细,抓住特点。
四、检测完善:
《补充习题》P61~64三、四、五
板书设计:
气味 幽香
18 广玉兰 花瓣 洁净 高雅
(生命力旺盛) 形态 生生不息
叶片 终年不败
教学反思:
启东市陈尚义小学语文备课专用纸
教学内容:
19 夹竹桃
课时
1
总序
3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脉,并读悟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初步感受夹竹桃的妙处所在。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扫除阅读障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先学提纲:
《导学案》P66
学情分析:
教具准备:
有关夹竹桃的资料,写有生字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
思考与调整
一、凸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1.组织观察夹竹桃实物,结合对夹竹桃叶如竹、花像桃特点的观察,揭题并指导读准课题:(jiā)夹竹桃。
2.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实在是一种普普通通的花,但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老爷爷却对它情有独钟,还专门写了一篇关于夹竹桃的美文呢!
3.那么,季羡林老爷爷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子的?又有些什么独到的妙处?课文《夹竹桃》为我们作了最好的解答。
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
1.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后集体朗读。
榆(yú)叶梅 熏(xūn)透 凄(qī)清 荇(xìng)藻(zǎo) 夜蛾(é) 微风乍(zhà)起
(2)说说词语意思
融洽: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
乍起:刚刚开始。
韧性:柔软而结实、不易折断的性质。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2.指名读课文,随机指导。
三、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
1.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情况。说说文中直接写夹竹桃的段落有哪些,分别都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并适时点拨学生理解“融洽、衰败、韧性、参差、迷离、微风乍起”等词。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次组织学生熟读课文,并梳理文脉:
第一部分:(1)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部分:(2)写作者家中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融,奇妙有趣。
第三部分:(3~5)描写夹竹桃的可贵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
第四部分:(6)点示了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
四、精选课文一部分,品读感悟
1.指导学生读悟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表现在哪些地方?
(2)组织交流。在学生充分表达自读收获的过程中,适时作如下点拨:
引导学生扣住“容”和“融”二字,感悟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不仅在于“水火也能相容”,而且红、白花色彼此间更是相互映衬的融和之美,和谐之美——这就是此番景象的奇妙有趣之处。
(3)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夹竹桃非同一般的奇妙有趣。
2.要求学生再次整体关注文本,想想文中的夹竹桃还有哪些妙处
五、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
《补充习题》P65一、二、三
板书设计: 19 夹竹桃
榆(yú)叶梅 熏(xūn)透 凄(qī)清 荇(xìng)藻(zǎo) 夜蛾(é) 微风乍(zhà)起 韧性
幻想
启东市陈尚义小学语文备课专用纸
教学内容:
19 夹竹桃
课时
2
总序
3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无……不……”、“无不”造句。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感悟夹竹桃花期和花影所呈现出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作用,从中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先学提纲:
《导学案》P67
学情分析:
教具准备:
小黑板、夹竹桃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
思考与调整
一、 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二、品读感悟:
1.提示任务:课文写了夹竹桃的哪些方面的特点。
2.自主阅读。
3.展示交流:
A.奇幻动人。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题是“夹竹桃”,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的呢?哪些自然段直接描述夹竹桃的呢?(2、4、5)
2.课文的2、4、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夹竹桃的什么内容?请同学们边读边想,努力把课文读好。
默读,思考:“我”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交流:
(1)这是什么景象?(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
(2)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火与雪:不相容——融洽)
3.轻声读,体味这奇妙有趣的景象。
4.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
5.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
6.月光下的夹竹桃有什么特点》读第5自然段,完成填空练习:
我幻想它是地图( )。( )是亚洲,( )是非洲,( )是大海。( )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 )。( ),( )就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 )。( ),( ),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7.小结:
月光下的夹竹桃香气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我”把它幻想成地图,幻想成荇藻,幻想成一幅墨竹……让我领略了无限的妙处。
8.练习朗读。
B.可贵韧性
1.作者又写了夹竹桃的什么呢?轻声朗读。
2.讨论:写了夹竹桃的韧性。
3.默读,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自由读,交流,出示:
(1)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2)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①这两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主要讲了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
②体味“无……不……”、“无不”的作用。
③练习用“无……不……”、“无不”造句。
4.读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把它改为陈述句。
5.课文重点写夹竹桃,为什么要用一个自然段来描写“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景象呢?(反衬)
6.指导朗读
7.小结:
这两个自然段通过一年三季、花开花落的衬托和夹竹桃花期之长,始终如一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8.练习背诵
C.体会作者情感。
1.联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2.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前后呼应,总结全文)
三、检测完善:
《补充习题》P66~69四、五
板书设计:
韧性
19、夹竹桃 爱上了夹竹桃
(值得留恋和回忆) 幻想
教后反思:
启东市陈尚义小学语文备课专用纸
教学内容:
20 古诗两首
课时
1
总序
40
教学目标:
1.学习《石灰吟》,凭借语言文字,体会诗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有感情地背诵《石灰吟》。
3.通过学习,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石灰吟》,凭借语言文字,体会诗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感悟“诗人”与“石灰”之间的共同之处,体会诗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先学提纲:
《导学案》P70
学情分析: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
思考与调整
一、激趣导入:
1.导入板书:石灰
问:见过吗?它有什么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粉刷房子时用的,经它一刷,房子就变得雪白雪白)
2.揭题:你知道吗?明代有为著名诗人叫“于谦”(板书:于谦),他特别喜欢石灰,还特意写下了一首有关石灰的千古传诵的古诗(板书:石灰吟)引导读题,解题:吟——吟诵、赞美,如(游子吟)
3.过渡质疑:那你知道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值得大诗人于谦去赞美它吗?让我们从诗中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古诗:
1.出示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朗读诗歌的合理停顿。
焚(fén)烧
(2)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等方式尝试着自己读懂这首诗,实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一个问号。
2.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加以指导后再次练习,然后分男女生朗读过关。
(2)引导质疑。
三、品读感悟:
(一)介绍,交流“石灰”制作过程以帮助理解古诗。
1.师:同学们刚才提出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是从“石灰”着手,哪位同学知道用来粉刷墙壁的石灰从哪里来?是怎样来的?
2.学生介绍或教师介绍,媒体简要出示相关知识。
3.同学们,听了刚才的介绍,你对石灰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4.教师小结引导:同学们,的确,这石灰在制作的过程中要经受一系列的考验,其实在这首诗中也做了一些介绍,请同学们再默读古诗,把相关词语用“——”画出来。
(二)品读感悟
1.提示任务:从石灰身上你体会到它有什么精神?
2.自主阅读。
3.展示交流。
相机板书有关词语:
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 粉身碎骨
(1)解词悟境:
说说你对这些词语是怎样理解的,读着这些词语,在你的眼前 仿佛出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
(2)组织全班交流,通过想象体会石灰所经历的磨难
(3)那石灰对这些难以忍受的磨难,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请同学们再读读古诗,用曲线把相关词语画出来。
(4)组织交流:“若等闲”——好像是平常事 “全不怕”——一点也不怕(板书:“若等闲” 、“全不怕”)
(5)质疑渲情:这我们看来难以忍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石灰为什么能“全不怕”?为什么在它的眼里只是“若等闲”呢?
引读下文——“要留清白在人间”
(6)引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A.同学们,面对着这样的石灰,你的心头有什么感受?(如:敬佩、感动)能试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吗?自个儿练习一下。
B.指名朗读,评价指导
C.分男女生齐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作者于谦为什么这么喜欢石灰?你从中读出了诗人一颗怎样的心?(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来理解: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从而再次引读全诗,试着读出年仅十二岁的诗人的心声。
2.那诗人于谦到底有没有实践他的诺言呢?(补充介绍诗人生平,升华情感)
难怪这首诗留传至今,原来是人们被诗人于谦的清白、一身的正气所感动了!再次齐诵古诗——
3.这首诗为古往今来的人们所传诵,难道仅仅是被一个于谦打动了吗?你想到了哪些人?(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对,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坚贞不屈的人们真是说也说不完,数也数不尽,他们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灵魂,那就是——(再次引读全诗)
五、检测完善:
《补充习题》P69~71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明代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启东市陈尚义小学语文备课专用纸
教学内容:
20 古诗两首
课时
2
总序
41
教学目标:
1.学习《墨梅》,凭借语言文字,体会诗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有感情地背诵《墨梅》。
3.通过学习,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墨梅》,凭借语言文字,体会诗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先学提纲:
《导学案》P71~72
学情分析: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
思考与调整
一、激趣导入: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初读古诗: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yàn)池 千锤万凿 焚烧 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5.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三、品读感悟:
1.提示任务:理解诗意。
2.自主阅读。
3.展示交流。
(1)指名学生读。
(2)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3)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词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7.说说本首诗与《石灰吟》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四、拓展延伸:
欣赏课外的两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学生进行自读自悟(出示两首古诗)。
梅花 竹石
墙角数枝梅, 咬定青山不放松,
凌寒独自开。 立根原在破岩中。
遥知不是雪, 千磨万击还坚劲,
为有暗香来。 任尔东西南北风
五、检测完善:
《补充习题》P69~71
板书设计:
墨梅
元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花色淡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气清香
只流清气满乾坤。
教后反思:
启东市陈尚义小学语文备课专用纸
教学内容:
练习6
课时
1
总序
42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拟人化描写”的诗歌,学会分类积累词语。
2.诵读与欣赏《马诗》,学会体会诗歌本身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有趣味地诵读。
教学重点:
学习阅读“拟人化描写”的诗歌,学会分类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学习阅读“拟人化描写”的诗歌,学会分类积累词语。
先学提纲:
《导学案》P73
学情分析: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
思考与调整
第一板块:语文与生活
一、关注语境,情境导入。
(1)要求学生自渎诗歌,引导学生发现诗中所写的特点。
(2)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诗中写出了四季各自怎样的特点?写得是否生动而又有生机?为什么能写得充满生机?
(3)学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答案。
(4)师生共同小结:抓住了四季各自典型的特点来写;由于把四季写得和我们人一样富有感情,写“活”了,所以充满生机。
(5)要求学生说出四季各自还有哪些特征。(为第二部分教学准备)
(6)师生小结。
二、关注生成,学练结合。
(1)让学生充分读例句,分析写法。
(2)根据上一部分教学里学生说出的各季节的特征,让学生仿照写夏姑娘、秋姑娘、冬姑娘的句子。
(3)指明学生读自己所写的句子。
(4)全班评议,看谁写的优美,有生机。
(5)教师鼓励学生课外多练习,多观察,多写这样的句子。
三、关注方法,掌握规律。
(1)教师谈话:要想写好文章,积累一些成语是必要的。同样,写好关于四季的文章和句子也需要积累有关四季的成语。
(2)要求学生回忆关于四季的成语。
(3)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想到的成语。
(4)师生汇总大家所说的成语并分类。
(5)教师小结:注重积累,灵活运用,交叉积累。
四、关注生活,拓展延伸。
关于四季的成语:
1.形容春天的成语:风和日丽 草长莺飞 春光明媚 春寒料峭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色恼人 春意盎然 花香鸟语 惠风和畅 流水桃花 莺歌燕舞
桃红柳绿 姹紫嫣红
2.形容夏天的成语:火伞高张 赤日炎炎 炎天暑月 赤时当空 骄阳四火暑气蒸人 燋金烁石
3.形容秋天的成语:秋高气爽 秋风萧瑟 秋色宜人 一叶知秋 春种秋收春兰秋菊 春花秋月 秋色宜人 秋风过耳 秋风萧瑟 秋雨绵绵 秋意深浓
秋兰飘香 秋风过耳 丹枫迎秋 枫林如火 秋风习习 金风送爽 雁过留声
秋色宜人 天朗气清 秋风萧瑟
4.形容冬天的成语:雪虐风饕 白雪皑皑 冰天雪地 风号雪舞 风雪交加固阴冱寒 寒气逼人 千里冰封 朔风凛冽 天寒地冻
第二板块:读读背背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指明读题。
(2)教师讲清本题的要求。
二、解读内容,多边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诗歌,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或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同桌讨论:怎么才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4)指明回答上面问题。
(5)师生归纳: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戴上华贵的马龙头,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飞快地奔驰呢?这是诗人对热切期望为国建功,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感慨。
三、把握特点,熟读成诵。
(1)带着对诗意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个别抽读、抽背。
(4)集体齐背。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检测完善:
《高效课堂》P73~74
板书设计: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
启东市陈尚义小学语文备课专用纸
教学内容:
练习6
课时
2
总序
43
教学目标:
1.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2.练习口语交际,学习与人交流、与人对话。
教学重点:
练习口语交际,学习与人交流、与人对话
教学难点:
练习口语交际,学习与人交流、与人对话
先学提纲:
《导学案》P74~75
学情分析: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
思考与调整
第三板块:写好钢笔字
一、感知内容,观察悟法
(1)让学生读这两段文字,指出这是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广玉兰》。
(2)引导学生读帖。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
二、突破难点,点拨示范
(1)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观察整体。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3)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三、描红临帖,写中悟法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纠正写得不够好的的字。
(2)教师范写。
(3)学生再次描红、临写。
(4)评价
第四板块:口语交际
一、情境体验,进入话题
(1)结合口语交际标题“与××对话”作启发谈话。
同学们,对话,是今天人们彼此沟通、相互学习、交流情感不可缺少的形式,也是同学们参与社会、了解生活的桥梁。(板书:与××对话)
(2)指明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延伸话题,综合运用
(1)教师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对话主题、对话的内容与同桌互相说说。
(2)要求学生对话时提出问题,注意沟通技巧,会用礼貌用语,明确自己的对话身份。
三、围绕话题,互动交流
(1)分组练习对话。
(2)推荐一组上台练习对话。
四、研究话题,明确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对参与对话的同学的表现作出评价。
(2)教师点评。
(3)学生再说。
检测完善:
《高效课堂》P75
板书设计:
对话
选择对象
确定话题
深入思考
讲究文明
教后反思:
1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