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设计一、古诗两首古诗两首即为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第22课,分别是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和朱熹的观书有感。文本解读,是提高我们语文老师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设计教材的有力途径。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我们的一贯做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读熟古诗,逐字理解意思,逐句说出大意,然后再背诵古诗,背诵大意,背诵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已。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方式无疑是被动的,填鸭式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是在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古诗的文学知识,没有情感的体验,没有换位的思考。这样的课堂缺失了一种灵动之美,一种思考之美,一种涵咏之美,显然与我们当前的教学理念是相悖的。为了突破古诗教学的藩篱,走一条情感与
2、思维、积累与创新的教学之路,课前细心地解读文本,显得尤为重要。一开始,我抛开所有的教辅资料,自己一遍遍的吟诵着两首古诗,不管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还是读者的角度,总觉得两首诗简简单单,第一首就是介绍陆游教育自己孩子子聿的读书的事情,第二篇就是朱熹的读书感受。当我以学生的身份再来读时,从两首诗中读出了一番乾坤在以孩子的身份对其间的字词进行追问时,追问出了一片柳暗花明的世界。例如,在第一首诗中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从题目开始,我一次次追问:子聿是谁?为什么陆游单单对子聿说这些?陆游有几个孩子?陆游以怎样的心情和语气对子聿说这些话?陆游还有哪些
3、教育子女的故事?对题目的追问中,我通过查阅网络和相关的资料,知道了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写下了大量的优秀的爱国的诗篇,除此之外,还写下了大量教育子女的优秀诗篇,其中,冬夜读书示子聿,他一气呵成八篇,这是他的名扬千古的一篇。再看具体的诗句,继续追问“古人”,你知道哪些古人做学问的故事?“无遗力”是什么意思?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些和他相近的四字词语?“少”“壮”两个字你想到了哪些与读书做学问有关的名言或者警句?”“纸”这个字你想到了那个历史故事?“觉”和“绝”分别是什么意思?由“知”和“行”你想到了哪些成语?通过这样的追问,我从28字的诗句中解读出了一串成语:“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就是孜孜以求
4、,就是持之以恒,就是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就是坚忍不拔,就是孜孜不倦,.l.解读出了一串警句:由“少”和“壮”想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解读出了一串历史故事: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纸上谈兵解读出了学习的一串方法: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知性合一。通过这样的解读,我看到了一个文化的陆游,单包的文本渐渐变厚了,单纯的讲读讲解变为了唤醒学生已有积累的方式,教师的说教被学生智慧的语言所取代。所以说,文本解读,是走向古诗教学的有效途径。二、虚心涵咏创设意境本课我带领学生精读
5、两首古诗,略学一首古诗,从古诗的内容上,从古诗反应的道理上,这三首诗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陆游的诗为读书之因,朱熹的诗为读书之果,也可以说陆游的诗为我们诠释了读书的方法,朱熹的诗为我们阐释了读书的最终境界。所以,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切身体察,感同身受,师生在情绪场中共同感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在陆游的诗中,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会感悟陆游为什么对子聿说这些话?也许子聿天资聪颖,但调皮顽劣,于是他对子与说也许子聿饱读诗书,但不求甚解,陆游怕他将来只会纸上谈兵,于是他苦口婆心的对自己疼爱的儿子说作为一生想报效国家,为国出力的陆游,夙愿未成,当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已是74岁了,经历过奸人的陷害,经历过朝廷的
6、冷落,经历过铁马冰河驰骋沙场,也许,此时,他对子聿充满了殷殷的期待,希望孩子能完成父亲的夙愿,为国家出力。所有,他对子聿说古人要躬行。同样关于朱熹的观书有感,同样创设了情境,孩子们在反复地涵咏中,体味着诗人的情怀:我这样引导:这是朱熹写下的读书感受。如今,诗人离我们已去,八百年过去了,这首诗却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唤醒了多少求知上进的人们。今天,我愿把这首送给大家,因为你们如同雨后的春笋,唯有孜孜以求热爱读书,才能获得灵动的知识,才能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啊!半亩活水来!是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反复吟咏,复沓朗读的过程中,古诗作为一种经典,作为一种文化,在孩子心里扎根。大大拓展了
7、古诗的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厚了古诗教学的文化底蕴。三、读写结合,活学活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把两首古诗同时呈现,引导学生思考,面对两首古诗,你对读书又有了哪些新的思考,请把你的想法写下了,伴随着古琴曲平沙落雁,孩子们陷入了沉思,开始执笔播种自己的认识和思想。稍后,孩子们一一汇报,有的创造了新的读书名言,有的又灵动的文字表达了自己读书的决心和方法,其中,范逸君同学写下了关于读书的七绝观书有感总之,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有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
8、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学与问教学建议 本节课为苏教版第十册第18课学与问第一教时。重点:让学生弄清课文主要阐述的5个问题,并展开积极的探究、热烈的讨论。难点:用哥白尼的故事来说明问的重要性,用沈括的故事老说明问与思的关系。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需要老师再作引导达到深入理解,在学习中希望得到快乐、进步的体验。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梦境导入,渗透期待效应同学们,老师想告诉你们一件事: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为了上好这节课,老师一直在思考,结果昨晚做了一个梦,直到醒来后,老师还觉得实在太美了,
9、实在太美了!有一天,洪老师到常州一个小学去听课,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围坐在一个露天的餐桌边,吃着说着,这时候,耳边想起了非常美妙的音乐,不光如此,而且在白云上还有类似电视中“请您欣赏”栏目那样的画面,听他们说,现在我们的信息技术发达了,大屏幕可以投射到白云上,每天中午人们休息的时候都能欣赏一段美景并且了解一些最新的城市新闻。忽然,屏幕上播报了这样一则消息,说在最新出版的中国名人大辞典中我们常州有这样一些人,然后便是缓缓向上移动的字幕,洪老师聚精会神地看着,想看看有没有我们五(3)班的学生,看到了,真的看到了,一共有3位,他们中一位是原来就非常出色的,一位是原来一般的,还有一位老师根本没有想到,
10、因为原来他的成绩很差,至于名字,老师现在暂时保密,你们猜想一下,这3个人中有你吗?(让学生举出自信的小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学与问,研究学与问的一些关系。【设计意图分析:这个梦中前面的内容都是梦中真实的情景,如果我们的科学技术真有那么先进,那实在太好了,不过这个设想很具有可开发性,将来也许我的学生或今天看到我的这篇设计的人能去完成,后面关于名人辞典上的名单是我故意加上去的,根据罗森塔效应,学生需要期待,将来都做大学问家虽然不太可能,但有一种期待总是非常必要的。我设计的3个人,好中差刚好覆盖全班同学,使每个学生自信将来都能成为有学问的人。】(二)、整体把握,确定探究主题1、同学们打开课本
11、,自己去读一读,你能发现文章写了几方面的问题?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2、全班讨论,确定文章写了5方面的问题,大屏幕打出:(1)、为什么要问?(2)、向谁问?(3)、问与思的关系是什么?(4)、学与问的关系是什么?(5)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有什么意义?3、你对哪一个问题特别感兴趣?请同学们自己想,不要跟随别人。4、老师安排5个地方,各自研究不同的主题,同时让学生按老师的分配重新组合小组,老师制定临时组长。【设计意图分析:(1)让学生充分地读书,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意思;(2)学会概括文章各部分的主要意思;(3)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和所谓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进行主题性互学、探究。】(三)、小
12、组讨论,培养探究能力3、按平时小组学习的方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先读有关段落,然后轮流发言或一人发言,其余轮流补充。最后由一人作总结,以备大组交流时代表小组向全班陈述。4、师巡视各组,对课文内容与讨论方式进行指导,提供参考性意见。对个别小组人数太多进行调整。【设计意图分析:(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学习能力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根据课文的实际特点,创设小组学习的氛围,让他们自由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2)“学生不是需要填满的灌子,而是需要点燃的火炬”,把握老师的角色很重要,语文素养不是老师苦口婆心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此时此刻老师的作用就是深入小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予帮助
13、给予鼓励】(四)、大组交流,分享探究成果1、同学们,刚才我们认真讨论了一个主题,还有另外的4个问题你想不想了解呢?下面我们来听听他们的观点。针对某一问题,每小组上来发表观点,其余同学补充。2、老师适时地点击每个主题的超链接,让学生进行有关内容的练习(填空、朗读)、网页浏览(哥白尼、沈括的情况)欣赏(设计的一些象征性的动画)【设计意图分析:(1)学生的小组讨论只是深入研究了一个方面的问题,对于全面的了解学生有必要倾听他人的观点,这样点与面都能兼顾,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习的能力;(2)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地辅助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3)让学生学会耐心倾听、学会大胆表
14、达、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这些意识品质需要老师在平时有意识的引导。(五)、自悟学法,体验探究快乐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2、你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的?3、总结: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的方法有讲究,问的方法也有讲究,老师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能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人能编进中国名人大辞典甚至是世界名人大辞典。4、作业:我的梦写一段话。【设计意图分析:(1)让学生不仅学懂知识,更能学会学习,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2)对学生充满信心,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就会成功。(3)由老师的梦展开想象,由阅读促写作。】整个设计我从梦境导
15、入整体把握,确定主题自主选择,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分享成果自悟学法,总结全课。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引导学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不够。因此,在交流时我首先通过课件形象的展示,让学生真正弄懂星座和云,以及石头所代表的意义。然后,又通过出示画面和一些谚语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大自然的文字。在课的最后,我引导孩子们进行了拓展延伸,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这本书上,还有哪些文字呢?学生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纷纷补充: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16、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蚂蚁搬家蛇过道,明天必有大雨到;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我认为适度的拓展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得科普小品文教学不再枯燥。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读报常识和读报方法。希望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这篇文章很有实用性,从读报的好处和读报的方法两方面进行了叙述。在教学时不仅要让他们了解读书的必要性,还让学生结合读书小组,制定读书计划,进行读书竞赛,写好读书心得,切实落实读书活动。还要求学生养成读报的习惯。这篇课文,主要是指点读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的课文无须老师讲解,只要略加指
17、点,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就可以了。 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自学课文整体感知小组交流指导解惑。下面展示的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简单过程。一、自学课文。、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二、整体感知、了解结构。第一段(13自然段):每天读报的好处。第二段(45自然段):怎样读报第三段(67自然段):读报的收益。、理解重点句子:)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写出了读报入迷的程度,也说明报纸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有时会超出人对物质的需求。)这样,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给你新的感受,新的启示。这里连用了三个“新”字,第一个“新”表示报纸的时效快,紧
18、跟时代和社会,后两个“新”说明人们不断地通过报纸了解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三、小组交流、大家交流读报的好处以及收益。、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全文用了不少问句,比如:“报纸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等,这些放在自然段的开头的问句,揭示了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也提醒了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注意。)、篇末点题。)、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发出号召,点明写作本文的用意。四、指导解惑。教学过后,我感觉到,像这样的阅读教材,传统的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而现代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的就是这样一种合作探究的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