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阳光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刘海霞 语文是什么?阳光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面对课堂上40多双清纯的眼眸,我经常扪心自问: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学生们!阳光的语文课堂又应该给予学生些什么?或许一千个语文老师就有一千种答案;或许昨天、今天、明天的语文会有着不同的答案。这不是永恒不变,但却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我想:阳光的语文课堂,应该带给学生快乐的享受,情感的升华,信念的坚定,理想的憧憬。那么,就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盈着愉悦的氛围,洋溢着浪漫的色彩,升腾起生命的激情,张扬起科学的本真吧!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
2、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情感的课堂就是从激发学生情感入手,以积极的情感为动力,促进学生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1、理解需要,注重“激情” 孩子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趣、好热闹。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一般处于静止的“零点”状态,理解了学生的这种学习需要,教师就要运用多种方法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向课文的情感靠拢,缩小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距离。 2、品词析句,注重“溶情” 情感重在领悟,贴标签似的简单告诉学生课文表达了什么情感,揭示了什么现象,这样学生只能记下一个冷冰冰的概念。因此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富有感情的内容,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真正用心去感受、细心去
3、体味文中的感情,与课文产生共鸣。即使是一字一词一句,也会窥一斑而知全豹,把握课文思想内容之精髓。 3、融入生活,积淀真情 将生活理念融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言的情境中实实在在地生活。在课堂上,让学生“无拘无束”自我表现地说,自我陶醉地读,自我欣赏地演,自我感悟地议尽显生活真情,享受快乐语文生活。如此,教师就要解放思想,注重引导学生饱含感情地去思考,去探究,去理解作者是如何将“情”与外界的自然或社会景物有机结合,创造了生动、鲜明、具有深刻意义的生活画面的。语文教师要借助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语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感悟语文,着陆生活情境,使学生应用语文。让语文流淌着新鲜的生活之源,使语文充盈着孩
4、子们的幸福生活。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1、文本对话,潜心会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教师用自己的心灵密语汇聚成的独特的教学视野,它能使教师更好地预测学生理解的多样性,让文本更具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易于对话的展开。再次教师要了解学生对文本的初步理解,防止自己的“先入之见”甚至“个人偏见”对学生阅读的干扰,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善于倾听,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最后在课堂上,教师应给足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时间,让其认真读课文,
5、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激活与调集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就会对文本产生多元的解读,在学生潜心会文的过程中,也正是阅读教学对话成功的基础。 2、师生对话,平等介入 平等介入是一种介入对话的姿态。当教师作为对话者,平等地介入关于文本的对话,传递自己的理解、情感和价值观,影响和感召学生的时同,整个对话的过程就发生了令人兴奋的戏剧性变化。在这样的课堂上,少的是教师的明确表态,多的是教师的真诚倾听;少的是教师的激昂陈词,多的是教师的热情鼓励。 3、生生对话,合作互助 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相互间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要重在把学
6、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建立合作式的学习。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开放心灵,让学生去“展示自我”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教学中,教师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 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预料的。老师要给学生发表独特见解的空间,给学生创设宽松的思维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允许不同观点的讨论争辩,引导学生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去解读作品,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自己独特的理解、感受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读书的乐趣。也许这样,学生会知道的更多。 2、开放时间,让学生去“丰富自我” 学语文不过读书而已,在巨大
7、数量的语言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再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便能使知识的源泉“奔涌而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从民族文化中丰富自己,获得智慧。要体现、落实这样的目标,阅读经典名著、诵读优秀诗文就是最好的选择。经典名著、优秀诗文是伟大心灵活动的结果,是智慧的结晶。孩子通过读书可以穿越时空,叩问这些伟大的心灵和智慧。 3、开放时空,让学生去“实践自我”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不
8、仅给学生“松绑”,更要“放飞”孩子,让他们接触自然、社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例如开展“环境调查”这一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去学校附近观察、拍摄照片、采访、录音、搜集环保资料,小组讨论,写观察日记等。在鲜活的生活实践体验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观察、采访时,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得到了鲜活的口语交际的实践;在广泛地查书籍、看电视、听广播、甚至上网搜集环保信息,既丰富了素材,也积累了语言。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又进行小组讨论,围绕主题对材料审视、判别、筛选,学会了如何整理和处理资料。 实践出真知,长才干。实践活动中,学生走向生活,培养了其与人交往、分工合作的精神与能力,促进了学生
9、主动全面的发展。 阳光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轻松快乐的过程,是一种幸福的体验,是一座智慧的王国,是一片诗意的栖居地它应该是轻松的,是幸福的,是诗意的,是智慧的。在这里,没有唯唯诺诺,没有平庸无奇;在这里,只有儿童灵性的进发,诗性的生长,悟性的唤醒。阳光的语文课堂,是一首诗歌,用师生情感的流动变化奏出这首歌美妙的旋律。阳光的语文课堂,是一片云,用行云流水般的自由去构建语文课堂张扬的人文精神。语文老师是一个乐手,他拨动孩子的心弦,弹奏出课堂美妙的音符,给师生双方以身心的愉悦;语文老师是一个画家,在蔚蓝的天空上画出一片自由的云彩,让孩子去给云彩涂上美丽的色彩,构成天边最美的云霞。唯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写出“圆珠笔在纸上蹭痒”的句子,才会有自由的个性和真实的体验,才会有诗意和纯真。 阳光的课堂就是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对话,在对话中追求,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阳光的课堂就是要拥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发现,拥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拥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鸣,拥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灵释放,哲学家说,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东西活着;教育家说,一个热爱教育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教育活着。我想说:钟爱教育,钟爱学生,阳光的语文课堂就会降临于我们的身边。让我们揣着教育的理想,向着阳光的教育不断追寻和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