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新观念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林皋中心小学 刘晓丽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一场急风暴雨式的“洗礼”,对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将受到教育新理念的冲击。它意味着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都将彻底打上历史的烙印。然而在实践中,真正地让“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条路却很艰难漫长,下面仅就在教学中应如何深入地贯彻新课标的特点和精神从两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重视学习方式,强调感
2、受、体验与合作,注重思考与探究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这一传统观念的革命。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成为了今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心任务。 1、合作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问题的解决。这种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而语文学习,对中小学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善,小组的学习形式得到强化,学生间互动交流
3、的频率更高,因而研究的气氛更强烈。 2、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探寻追究。它旨在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紧紧地追问、探索问题的结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学生产生疑问的,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探究性其实是人的与生俱有的本性,提倡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为了纠正目前中小学校重知识的传授,轻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等弊病。激励探究这种天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开放足够的空间,就是为了还原人的本性,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3、如何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从课标
4、中我们知道首先教师要真正地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其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自主性的学习是合作和探究的基础,有合作和探究的学习一定是高质量的自主学习。再次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体验的时间,教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允许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最后还应尊重儿童的的个体差异,思维和认知具有独特的视角,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学生视角的独特性,决定了学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要承认差异,不搞统一标准。 二、重实践,重体验,实现开放式大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目标,这反映
5、了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开放趋向,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同时,学生道德品质、健康个性、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又必须靠语文实践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来实现。过去的语文学习,往往与生活脱节,与生存的世界脱节,把语言文字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中抽取出来、肢解,进行“纯粹”的学习,大搞文字游戏。走出封闭的象牙塔面向广阔的天地,在大自然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知识,在山川河谷中陶冶性情,再也不见那“高墙内四角的天空”,这一种美好的学习应成为我们的追求。真正拓宽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领域,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体系。对于语文的实践性,我觉得要抓住四点:一是语文实践的文化性,新课标不再提语
6、言文字,而统称为语文,就是说明了语文本身的文化性;二是语文实践的自主性,探索和研究过程应是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三是语文实践的体验性,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四是语文实践的开放性,沟通课内外、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博物院、纪念馆、展览馆、各种标牌广告、各种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日常的家庭生活等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母语大环境里历练语文学习的本领。实践证明,“大语文”教育体系不仅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学生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更加广阔的时空领域里学语文用语文,会更加热爱我们的母语,这是对语文教育体系的整合,也是对语文教育体系的创新,应该是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总之,语文课程改革既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又为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又为语文教师提供机遇。每一天语文教师都应抓住这一机遇,关注课程改革、学习、思考、研究新课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 教师要不断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已、改变自已、完善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