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张平小说创作综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52068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PDF 页数:45 大小:1.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平小说创作综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张平小说创作综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张平小说创作综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张平小说创作综论1 张平小说创作综论王春林 李 卓 内容摘要:纵观张平四十多年的文学创作历程,呈现出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同步发展的趋势。四十多年来,张平的小说题材从对“家庭苦情”式的自我人生经历的展现,转向了对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小说的体裁也由短篇到中篇,进而发展为成熟的长篇创作。张平本人可以说完成了从一个经验型作家向体验型作家的转变。然而,张平始终坚守“永生永世都要为老百姓写作”的文学观,为此,他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人性深度的人物形象,长期的文学实践也使他具备了独特的小说结构能力,其小说作品具备了充满个性化特征的文体形式等特点。关键词:张平 文学观 体验型作家 人物形象 文体特征从

2、正式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 祭妻(1 9 8 1)算起,张平的文学创作至今已走过四十多年的历程。回顾这四十多年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不管怎么说,我们都得承认,其中的关键词之一就是“改革开放”。张平开始文学创作的时间,正是以现代化为主旨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就完全可以说,张平的文学创作实际上是与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同步发展前进的。之所以将张平的文学创作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联系起来加以谈论,原因是张平一直在以他自己的文学创作自觉地参与并推动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在张平的一些自述性文字中,我们首先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张平正是一位改革开放事业的受益者与亲身体验者。因为曾经有过中国

3、现代文学论丛2 长期填不饱肚子的人生体验,所以“白面馒头都管够吃”就自然显得十分难能可贵了。其实还不仅仅是衣食温饱这样一些物质层面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对于张平本人来说,更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自己终于从一个为人所不齿的所谓“五类分子”子女,而变成了曾经一度被普遍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这样的变化,对于张平来说,真可谓“天翻地覆慨而慷”了。而这一切,很显然都得益于改革开放事业所赐的结果。正因为亲身感受并且亲自观察到了改革开放给自己,给中国的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张平自然而然地成为改革的积极拥护者,以手中的笔为改革开放鼓与呼。是改革带来了这一切,是改革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4、。作为一个职业写作者,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一员,我始终感到我有责任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我们注意到,关于作家应该为改革开放事业鼓与呼的这样一种认识与看法,张平曾经在不同的文章中做过多次表达。作家不仅这样说,同样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着的。虽然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时间已经很长,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从题材和体裁两个方面看都是相当丰富的,但渗透表现于其中的一个主旨思想的确是为改革开放鼓与呼。一方面,只有在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之后,张平才成为一位专业作家。另一方面,在张平各种题材、体裁的文学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忠实记录着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轨迹。正如同我们已经描述过的,四十多年来的创作过程中,张平的文学创作是屡生变化、不断

5、变迁的。从题材的角度来看,最早的“家庭苦情”系列中更多地折射出了自我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以自我经历为原型、为蓝本的一种写作。而后,作家的视野便开始转向了自身之外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开始关注、思考相对而言更为张平:做改革的参与者、见证者,见 我只能说真话,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 0 0 2年版,第3 9页。张平小说创作综论3 重大的社会问题。虽然我们承认文学面前题材平等这样一种艺术观念的合理性,对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而言,不同的描写对象并不意味着不同艺术价值的具备。这也就是说,写什么其实是不重要的,关键要看你是怎么写的,要看你写得怎么样。对于真正优秀的作家来说,题材无论大小,无论重大与否,都可能写出

6、优秀的文学作品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尽管我们承认题材无差别论的合理性,但是题材之间的差别也还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相对而言,一个社会在某一时段中存在着的普遍问题,较之于某一人类个体一己的悲欢,肯定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张平文学创作视野的由个人而转向社会,我们便应该作这样的一种理解。张平在与访谈者的对话过程中,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这一次创作转型过程:我认为应该有一批作家来关注现实。所以当时曾想以母亲的素材写部长篇,写她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农村,当过生产队长,后来还自杀过,所有的苦难都在母亲身上得到反映,素材非常好,但还是放下了,后来为什么突然转了?那是在1 9 8 7年,省里在汾西县召开了文艺座

7、谈会,从这次座谈会当中了解了很多事情。很显然,张平如果继续按照原来的构想去写那部以母亲的经历为素材、为原型的长篇小说,那么他写出来的其实也还只能是自己已经轻车熟路了的“家庭苦情”系列。关键的问题是,就在作家酝酿写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有机会到汾西县参加文艺座谈会,从而了解到“社会上会有那么多震撼人心的事情”。无论是“乡长和农民打官司,把农民的妻子铐到树上”,还是“一个律师被无辜关押1 0 5天”,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都让张平震惊不已。于是,这些事情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了 法撼汾西 这部纪实文学作品中。而 法撼汾西 正是张平最有代表张平:文学写作上的“生死抉择”,见 我只能说真话,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

8、 0 0 2年版,第2 4 52 4 6页。中国现代文学论丛4 性的社会问题文学作品之一。虽然我们无意于否定或者轻视张平“家庭苦情”系列的存在价值,但是从张平个人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轨迹来说,张平由“家庭苦情”系列到社会问题文学作品的创作转型,还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毫无疑问,对于张平这样一位现实主义作家而言,从对自己这样一个个体人生经验的思考与表达,到对于超越了一己悲欢的更为阔大的社会生活领域的关注与思考,当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创作飞跃。事实上,也正是在作家把自己的关注视野转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在他对于诸多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过程中,张平开始逐渐地体会认识到了许多社会问题的关键症结点正在

9、于社会政治,意识到了社会政治乃是当下中国社会最为重要的一种社会问题。因此,要想全面真实地再现当下时代中国的社会图景,也就自然少不了对于社会政治的重点关注与思考。这样,张平的文学创作也就自然而然地由社会问题文学作品转向了政治小说。关于这一点,张平自己也说得很明白:“放弃了对社会的关注,也就是等于放弃了对人民利益和自身利益的关注。现代政治是自由和民主的产物,思想自由和民主政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应是每个国家公民终生追求的现代政治文化的纲领和目标。对政治的冷漠,也就是对思想自由和科学民主的冷漠。”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四十多年来,在题材的选择上,张平的文学创作先后经历了“家庭苦情”系列、社会问题文学

10、作品、政治小说这样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虽然我们无法否认早在“家庭苦情”系列小说的创作阶段,张平就已经是一位成熟的小说家,他的 姐姐 能够荣获当时中国文学界的最高荣誉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但从客观的情形来看,张平产生真正张平:作家应该代表社会的良知,见 我只能说真话,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 0 0 2年版,第8 3页。张平小说创作综论5 的全国性影响,应该说还是在他的 法撼汾西 与 天网 这两部纪实文学作品发表出版之后。当然,具有了全国性的轰动效应还并不能说明张平的文学创作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个性。在我的理解中,张平真正地以一位成熟小说家的姿态现身于中国小说界,真正地形成了自己

11、个性独具的思想艺术风格,并凭借这样一种独特的思想艺术个性而跻身中国当下时代一流小说家的行列之中,应该是在1 9 9 0年代之后,与他在此之后相继推出的一系列优秀政治小说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如同提到王蒙,我们便能联想到他对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生活的深层透视与表现;提到莫言,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他的高密东北乡;提到王安忆,我们自然地联想她对于上海市民生活的描摹与表现一样,提到张平,我们马上会联想到他的 抉择、国家干部、十面埋伏,会联想到他对于时代矛盾冲突与当下中国政治生态的深入揭示与表现。虽然的确有很多人都在写作社会政治题材的小说作品,并且也有很多人都明确地以所谓的政治小说进行自我标榜,

12、但严格地说,真正在政治小说的写作方面取得了实在的成绩,并且其小说文本真正称得上政治小说的,其实是相当罕见的。张平,则很显然是其中十分突出的一位。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张平是当下时代政治小说写作的第一人。正是在政治小说的写作过程中,张平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艺术个性,所以我们在试图对张平的总体创作特征进行概括提炼的时候,也就更多地以1 9 9 0年代之后的张平创作为主要分析对象。这一点,是我们首先需要说明的。在从题材变迁的角度对张平四十多年来的文学创作进行了一番检视描述之后,我们需要从小说体裁演变的角度对张平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做一总体性的扫描。应该注意到,四十多年来的文学创作生涯中

13、,张平从事过的最主要的两种文学体裁,一是小说,一是纪实文学。虽然在诸如 法撼汾西、天网、孤儿泪这样的文学作品中,作家还是很明显地运用了一些小说的艺术技中国现代文学论丛6 巧,但严格地说起来,这些作品其实只能被看作纪实文学作品,用我的一种习惯性表述,也就是长篇纪实作品。可以说,除了此处具体提到的三部长篇纪实作品外,张平写作数量最多的其实是带有明显的虚构与想象色彩的小说作品。说到底,张平还是以一位优秀小说家的身份而名世的。既然将张平定位于一位小说家,那么从小说体裁的角度来看,张平四十多年来的小说创作同样经历过三个不同的写作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创作主要是短篇小说,这个阶段也是作家小说创作的起步阶段,姐

14、姐 与 祭妻 可以说是张平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作品。第二个阶段的创作主要是中篇小说,这个阶段当然也可以被看成是作家小说艺术上的探索阶段,他最具探索性的中篇小说 夜朦胧 就创作于这个时期。夜朦胧 之外,张平值得注意的中篇小说作品还有 血魂、梦中的情思、入党 等。第三个阶段就是1 9 9 0年代之后了,从这个时候开始,张平的主要创作精力就投入长篇小说的创作之中。凶犯、对面的女孩、抉择、十面埋伏、国家干部,差不多都可以被看作这个时代并不多见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张平的小说创作所走过的小说体裁的演变过程,与大多数小说家的小说创作演变情形一样,都是先短篇小说,然后中篇小说,最后长篇小说

15、。这样一种创作轨迹给人的一种强烈暗示就是,小说家的艺术能力似乎是与小说的篇幅大小成正比的。否则,我们也就很难解释小说界的这样一种起步于短篇小说,终结于长篇小说的基本演变模式。这样的一种判断,其实是完全错误的。正如同无法在小说的题材问题上做优劣与否的判断一样,在长中短篇这样的小说体裁问题上,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我们既不能说长篇小说就比短篇小说重要,也不能说短篇小说就比中篇小说重要。正如同文学面前题材平等一样,我们也只能说是小说面前体裁平等。非常简单的道理,契诃夫与鲁迅是短篇小说的大师,而托尔斯泰与曹雪芹则是长篇小说的大师,那么,张平小说创作综论7 在他们之间是存在着优劣以及重要与否的差异呢?

16、答案当然只能是否定的。从客观的情况来看,小说家们有的是短中长各体兼擅,比如王蒙、莫言、贾平凹、王安忆就是如此,短中长各体都能来得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而另外一些小说家则可能在短中长之间只是擅长于其中的一体,比如汪曾祺、林斤澜之于短篇小说,张贤亮、陈应松之于中篇小说,陈忠实、张炜之于长篇小说,具体情形就是如此。对于张平来说,虽然他在短中长三种小说体裁方面都有过成功的尝试,但是,相比较而言,真正能够代表张平最高小说成就的,其实还是长篇小说。这样,当我们试图概括提炼张平文学创作总体特征的时候,所依据的其实主要是他1 9 9 0年代之后的长篇小说文本。要想全面地归纳总结张平四十多年来的文学创作特质,首

17、先需要关注的就是作家的文学观。正如同一个人最为基本的世界观决定着这个人对于整个人生、社会以及世界的基本看法一样,一个作家的文学观,也同样从根本上制约影响着这个作家的基本创作面貌。那么,张平在自己的整体文学创作历程中所秉承体现着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观呢?我们注意到,在张平为数并不是很多的创作谈文字中,谈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为老百姓写作的问题。我们似乎很少有人这样去想去做:我这一部作品就是要写给最普通最底层的老百姓看,写给这近十亿的农民和工人看。面对着市场和金钱的诱惑,我们的承受能力竟也显得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或者是由于我们的当代文学史上有很长一段时期过于强调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的缘故,也可能是由于

18、在那个时期为工农兵服务更多地与一种政治说教式的文学联系在一起的缘故,自从新时期张平:永生永世为老百姓而写作,见 我只能说真话,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 0 0 2年版,第2 9页。中国现代文学论丛8 以来,我们的文学界便形成了某种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大凡具有为工农兵也即为老百姓服务这样一种思想艺术倾向的作品,就肯定是一种排斥拒绝艺术性的政治说教式文学。与之相反,只有那些拒绝与广大的工农兵也就是老百姓发生更多关系的,只具有曲高和寡性质的“阳春白雪”式的作品,才是真正具有艺术性的文学作品。这样一来,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不再讨论文学创作与老百姓之间关系的话语禁忌。这样的一种情形,在1 9 8 0年代

19、的中后期可谓达到了某种极致。一时之间,人们只是热衷于谈论所谓的“先锋”、“实验”、“探索”,只是积极地关注所谓的“个人”、“解构”与“叙事圈套”。总之,当时文学界的一种流行的文化时尚就是,越是远离大众的、更多地与西方的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发生着联系的,甚至很明显地具有深奥难懂品格的文学作品,就可能越是具有可以恒久流传的艺术性。马原、格非、孙甘露等一批先锋派作家的风行一时,就是这样一种文化时尚的具体体现。紧接着就到了1 9 9 0年代,当时的中国已经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既然是市场经济时代,那么受这样一种大的文化背景影响,文学创作领域自然出现了一种明显的市场化倾向。对于不少作家来

20、说,版税之高低就成了最重要的一种价值取向。不管写的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用的是怎样的一种写法,反正只要能够销出去可以有很好的市场效应就行。这样,自然也就导致了另外一种令人担忧的情况出现。那就是,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乎已经有一批作家开始顾及大众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始创造能够适应他们文化胃口的精神文化食粮了。但是,如果从更为深层内在的精神内核来看,这些作家所提供的其实不过是毒害糟践大众百姓的文化垃圾。对于这一点,张平的认识同样是十分清楚的:这些作品就是“好看”,下面的人爱看,也看得懂。他们绝不张平小说创作综论9 “媚雅”,一心一意的就是在“媚俗”。你不愿意做的,他们则非常愿意去做,而且做的非常到位。

21、在这里,张平不无尖锐地指明了1 9 9 0年代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事实。这就是,一方面,广大的底层民众的确存在着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在另一方面,由于我们的很多作家只是追求所谓可以恒久流传的纯文学创作,只是一味地追求“艺术的纯粹,思想的纯粹,层次的纯粹”,宁愿去创作一些只是“留给后人去读”的作品,也不愿意屈身俯低一下自己的身姿,创作一些能够为广大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然而,套用一句“文革”中的话语来说,广大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块阵地,如果无产阶级不去占领,那么占领这块阵地的就必然是资产阶级。同样的道理,既然那些“阳春白雪”的作家们只是一味地“媚雅”,只是在为下一个世纪的人写作,那么 还珠

22、格格 和 雍正王朝 这样的流行影视剧能够占领文化市场,能够在当下的中国社会风行一时,也就肯定是必然的了。正因为意识到了当下时代的文学创作与广大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存在着极遥远的距离,所以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广大的老百姓提供精神文化食粮,自然就成为主导张平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思想。可以说,张平之所以能够明确地提出“永生永世为老百姓而写作”的创作主张,其背后存在着如上所说的这样一种思想文化逻辑。还应该注意到,不论是在一味地强调先锋实验、强调纯文学的1 9 8 0年代,还是在市场经济逻辑主导下的1 9 9 0年代,公然强调为老百姓写作,其实都多多少少会被看作在宣扬一种带有主流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学写作

23、。而主流意识形态,又是不少作家在新时期以来试图将之从文学身上剥离掉的一种事物。因为2 0世纪中叶张平:作家应该代表社会的良知,见 我只能说真话,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 0 0 2年版,第1 0 1页。中国现代文学论丛1 0 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的文学曾经带有过于突出鲜明的主流意识形态色彩,所以,作为“十七年”文学以及“文革”文学的一个反命题而出现存在的“新时期文学”,从整体上看实际上正是一个不断地“去主流意识形态”色彩的发展过程。正因为所谓的“为老百姓写作”完全可以被置换为“为工农民服务”,正因为“为工农民服务”是“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时期一个标志性的文学观念,所以对于这些意欲“去主流意识形

24、态”色彩的作家来说,当他们再次面对“为老百姓写作”这样一种文学观念的时候,当然就是避之而唯恐不及了。从这样的一种意义上说,张平能够公然地坦承自己“为老百姓写作”的这样一种主张,其实还是需要具有相当艺术勇气的。实际上,在作家究竟是否应该为最广大的老百姓写作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新时期以来的许多作家其实一直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这就是很简单地将为广大的老百姓写作与他们试图抛弃的主流意识形态色彩之间画上一个等号,似乎一为老百姓写作就必然地要走向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的写作。客观公允地说,因为的确有过应该加以反思的“前车之鉴”,有过过于主流意识形态化的“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所以这样一种情绪观念的形成是可以理

25、解的。然而,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文学界似乎真的很容易犯因噎废食、倒洗澡水将其中的婴儿一同倒掉的毛病。本来,怎样有效地避免文学的过于主流意识形态化,应该是一种合理的想法。但是,如果因此而否定了作家应该为老百姓写作的这样一种正确观念,那就真的是很有一些“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味道了。如果说,能够公开宣示自己“永生永世为老百姓写作”的文学观,已经需要张平具有相当的艺术勇气了,那么,怎样将这样的一种文学理念贯穿体现在自己的文学实践之中,那就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勇气的问题了。实际上,我们所强调的张平“抉择的高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他能够坚持“永生永世为老百姓写作”的创作理念,他能够一贯地坚持以自己手

26、中的笔去反映底层百姓的张平小说创作综论1 1 民生疾苦,去义无反顾地充当老百姓的代言人。能够做出这样一种“抉择”的作家,在当下时代,虽然不能说是绝无仅有的,但其实也是十分少见的。实际上,早在张平刚刚开始创作的1 9 8 0年代初期,张平在“家庭苦情”系列的小说写作过程中就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了关心表现百姓民生疾苦的倾向,虽然,这个时候的张平还没有将这样一种创作倾向提升到自觉理性的层面,没有公开表明自己为老百姓写作的价值立场选择。照常理推断,作为一位自己的父亲被错误地打成“右派”的作家,作为一位曾经饱尝过生活苦难的“五类分子子女”,张平应该对自己所有的不公平遭遇充满了怨怼之气才对。从这样的满腹怨气出

27、发,张平自然应该顺应当时盛行一时的伤痕文学的写作潮流,以一位落难者或者落难者的子女的身份诅咒批判一番命运的不公平才对。可以说,这正是我们在当时几乎所有的伤痕文学作品中都能够看到的文学景观。但是,出现在张平早期小说中的,是如同姐姐这样具有一定超越精神的人物形象。虽然 姐姐 中也有对于极“左”思潮的批判与反思,但是从姐姐最后毅然决然地留在乡下拒绝返城的人生选择来看,影响姐姐做出这一选择的,除了姐姐对于一己恩怨的超然超脱之外,更多起作用的是姐姐与姐夫一家长期以来建立的一种深厚感情。如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姐夫一家理解为底层百姓的话,那么,一种更多关心百姓民生疾苦的创作倾向也就由此而隐隐约约地体现了出来

28、。当然,对这一特色体现最为明显的,还应该是张平最早的中篇小说之一 梦中的情思。梦中的情思 讲述的是知识分子吴皑与乡村妇女秀兰情感上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恩怨纠葛。吴皑是一位以科研为志业的知识分子,曾经在1 9 5 0年代中期的反“右”运动中被错误地打成“右派”,后来在“文革”中也饱经苦难的折磨,一直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到来之后,才得到平反并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而秀兰,则只是一位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村妇女,虽中国现代文学论丛1 2 然明明知道无论是自己对于吴皑,还是吴皑对于自己,都谈不上多少真正的爱情,但是当吴皑被打入另册而身陷囹圄的时候,支撑整个家庭并进而帮助吴皑度过艰难岁月的,正是秀兰这

29、个普通农村妇女。关键的问题在于,吴皑,这样一位曾经承受过秀兰无数恩泽的知识分子,在“文革”结束,自己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之后,对于土里土气的秀兰生出了嫌厌的心理。对于这样一种明显的忘恩负义行为,作家张平当然给予了坚决深入的批判。在一般的意义上,吴皑这个人物的人生遭际,与张平的父亲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当时的伤痕文学思潮中,张平应该与大多数作家一样站在吴皑即自己父亲的立场上,对于不公平的命运发出诅咒,对于严重错误的极“左”思潮进行深入的批判。应该承认,这样的一种诅咒和批判在 梦中的情思 中的确有着鲜明的表现。但是,与这样的一种诅咒和批判相比较,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张平在同时也把批判和反思的矛头对准了

30、吴皑这样一位知识分子。小说这种艺术的一大特点,就是读者的情感很容易被其中的视角性人物的情感取向所左右,因此设定怎样的一个视角性人物,对于作家思想题旨的传达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张平之所以能够在 梦中的情思 中,在对吴皑的不幸人生遭际表示真切同情的同时,对于他“文革”后忘恩负义的表现也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反思,从根本上说,正是由于作家将秀兰这位农村妇女设定为小说中的视角性人物的缘故。吴皑是一位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在“文革”后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而秀兰则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普通农村妇女,完全可以说是一个一直生活在底层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在当时作家们普遍地将同情悲悯的目光投射到吴皑这样曾经经历过苦难

31、的知识分子形象身上,张平能够对吴皑这样的知识分子形象有所保留有所批判,能够将全部的人道主义悲悯情怀表现在秀兰这样的底层妇女身上,所充分说明着的正是张平一贯地关注底层百姓的这样一种极其可贵的平民情怀。张平小说创作综论1 3 不只是在早期小说中,张平的平民情怀、张平为老百姓写作的主张,其实是贯穿于他整个的文学创作历程的。法撼汾西 与 天网 表面上看起来主人公是县委书记刘郁瑞,实际上作家借助刘郁瑞对于一系列冤假错案的甄别平反,表现的正是底层百姓艰难的日常生存困境。无论是告状告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李荣才,还是被整整关押了1 0 5天的兼职律师李水淼,抑或那位与乡长因房基地打官司的刘黑娃,可以说都是生活在最

32、底层的平民百姓。与其说 法撼汾西 和 天网 是在为刘郁瑞歌功颂德,不如说张平是要通过刘郁瑞平反冤假错案的描写达到展示底层百姓生存困境的写作意图。孤儿泪、对面的女孩、凶犯 对于底层民众艰难生活境况的展示自不必说,即使是并不以对底层民众的生活困境揭示为主旨的政治小说 抉择、十面埋伏、国家干部,张平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着自己的平民情怀。抉择 与 国家干部 中的情况在前面已有详细论述,这儿只想重点说一说 十面埋伏。虽然 十面埋伏 是一部以公安司法领域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政治小说,但其中一些关于底层百姓生存困境的描写还是令人触目惊心。首先当然是主人公罗维民,作为一位多年从事公安司法工作的优秀监狱侦查员,罗维民

33、不仅长期没有能够解决住房问题,自己的职务无法得到合理的升迁,而且当自己的妻子重病在身,急需五万元手术治疗费用的时候,他居然囊中羞涩,连这急需的五万元钱都掏不出来。假如不是何波以地区公安处长的身份出面帮罗维民解决了妻子住院手术治疗的问题,真的不知道仅有微薄工资收入的罗维民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罗维民之外,作家张平还借助何波到东关村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失时机地展示着东关村村民李大栓一家艰难异常的生存境况。从这种底层百姓的生存景观中,我们真切体会到的是作家张平一种难能可贵的平民情怀,是张平身上一种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无论是张平“永生永世为老百姓写作”的文学观,还是张平作中国现代文学论丛1 4

34、品中对于民生疾苦一贯的表现,都可以让我们联想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另一位山西的作家赵树理来。赵树理当然是一位坚持为老百姓写作,并且始终关注表现着底层百姓民生疾苦的优秀作家。虽然文学史上一般是把赵树理作为实践毛泽东 讲话 精神的作家来加以叙述肯定的,但其实赵树理自觉实践大众化的小说创作明显地要早于毛泽东 讲话 的发表时间。赵树理在读到毛泽东的 讲话 之后,曾经十分兴奋地有过“毛主席批准了我的小说创作”的表示。那么,赵树理又是怎样走上他的这样一种具有突出的大众化、民族化、通俗化创作道路的呢?应该说,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注意农民接受者的作家,还在二十年代的求学时代,赵树理就注意到了农民接受者与

35、知识分子接受者的巨大差别赵树理则下决心要“夺取封建文化阵地”,把自己的作品先挤进 笑林广记、七侠五义、五女兴唐传 里去,“写些小本子夹在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赵树理这一志愿无疑是崇高的,他把一颗执着于大众化的心供在通俗文学的祭坛上。他的这一志愿,终于在1 9 4 3年,随着 小 二黑 结 婚 的 发 表 而 实现了。从以上的引述可以看出,无论是赵树理还是张平,都是在注意到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大部分文学创作与广大底层百姓的距离过于遥远的情形之下,逐渐形成了“为老百姓写作”的这样一种文学观,并且身体

36、力行地把这种文学观贯彻到了自己的写作过程之中。虽然张平与赵树理之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说赵树理是执意地要走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学道路的话,那么张平倒未必如郑波光:接受美学与“赵树理方向”,见 赵树理研究文集(上),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 9 9 6年版,第2 2 72 2 8页。张平小说创作综论1 5 此。对于张平来说,他其实同时思考着这样几个互相关联的问题,一是必须注意到如何以真正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来满足大众文化市场的需要。二是不应该被笼罩在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阴影下刻意地追求思想、艺术的纯粹,钻到所谓“纯文学”的象牙之塔当中去。三是不回避可能被贴上的主流意识形态标签,旗帜鲜明地强

37、调要“永生永世为老百姓写作”,坚持以自己手中的笔去表现芸芸众生的艰难生活,充分展示他们的生存困境。这样几个方面的思考当然不是“大众化”三个字便能够概括得了的,但在真心真意地为老百姓写作,从对于民生疾苦的强有力的表现上,说张平是赵树理一个真正的精神传人还是毫不为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论者的这样一种评价,我觉得还是可以认同的:中国文学史上早就存在着为民写作、为民代言的“文学道统”,如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 三吏、三别;白居易的“惟歌生民病”。还有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赵树理的为农民、写农民而甘当“文摊文学家”。当然还有毛泽东的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在它指导下的建国后的一大

38、批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不幸的是,9 0年代以来有不少作家都远离了这一传统,越来越走向了自我,封闭了起来,而你(指张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甘冒陈旧落后的危险,把这种传统又重新连结了起来。放眼1 9 9 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坛,在一种市场经济氛围的笼罩之下,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诱惑与招引之下,在一心一意地要“为未来的时代创作思想艺术上的纯粹之作”这样一种信念的激励之下,如同张平这样能够真正地传承并体现中国文学中“为民写作,为民代言”的优秀文学传统,传承真正意义上的赵树理文学精神的作家,差不多是绝无仅有的了。这样的一种坚持,当然需要有冒天下张平:文学写作上的“生死抉择”,见 我只能说真话,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

39、 0 0 2年版,第2 5 3页。中国现代文学论丛1 6 之大不韪的勇敢精神。而张平,正是这样一位有着坚定勇敢的坚持精神的作家。其次,从一种基本的作家创作类型来看,我把张平看作一位优秀的体验型作家。就我个人长期的阅读、研究来看,我觉得,那些主要从事叙事性文学创作的作家,其实可以被切割划分成经验型写作与体验型写作两种不同的类型。张平根本上说乃是一位创作取得了相当程度成功的体验型作家。所谓的经验型作家,就是指这类作家的文学创作从根本上说依赖的是自己的人生经验。虽然肯定会有思想层面上不同程度的拓展,也会有艺术形式层面上的不断变化,当然更肯定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自我重复,但这一类作家所有的文学创作,依

40、据的只是作家个人的人生经验。可以说,活跃于当代文坛的大多数具有现实主义创作倾向的作家,都属于经验型作家。比如鲁迅,其具有瑰丽神奇色彩的以古代神话与传说为题材的 故事新编 姑且不论,从他取材于现实生活的 呐喊、彷徨 两部小说集来看,所表现着的除了自己幼时的乡土生活经验之外,便是自己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生活经验,所以作者刻画最成功的两类人物形象也就是农民与知识分子了。再比如贾平凹,贾平凹创作的小说可谓卷帙浩繁,规模巨大,但其书写的对象除了农民之外,也不过是在 废都、土门 以及 高兴 中将自己的笔触延伸到了城市而已。废都 中写的固然主要是知识分子,但活跃于 土门 与 高兴 中的一样是农民,只不过进了城

41、市而已。还记得1 9 9 0年代初期,废都 一出,顿时招来骂声一片,当时的中国作协领导,曾经充满善意地专门安排贾平凹到充满了现代化气息的苏南地区体验生活,试图让贾平凹写一点带有新意的作品出来,结果贾平凹终归还是没有能够改弦易辙,没有能够如中国作协领导所愿地写出一些对贾氏来说具有题材开拓意味的东西来。很显然,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虽然在不断地发生新的变化,总能给读者给批评界带有新的惊喜,但是,支撑张平小说创作综论1 7 其写作的仍然还只是他的个人人生经验。同样值得注意的还有周立波与艾芜。周立波一生创作有三部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 以及 铁水奔流。前两部可谓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一为描写表现东北解放区

42、土改斗争的作品,一为描写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作品。虽然两部长篇小说在文学史上均有着不小的影响,但相对而言,批评界普遍地还是对于 山乡巨变 有着更高的评价,盖因周立波是湖南人,对于湖南农村的生活自然有着更真切的体会,所以以湖南农村为主要描写对象的 山乡巨变 也就获得了更大的艺术成功。然而,铁水奔流只能被看作一部失败的作品。从标题我们便可以看得很清楚,这是一部表现钢铁工人生活的工业题材长篇小说。很显然,这部作品是1 9 5 0年代初期周立波响应党的号召,去积极体验表现工人阶级生活的一种产物。虽然作家为了小说的写作的确很认真地去体验过生活,但是小说的写作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的。这就充分地说明周

43、立波从本质上说,只是一位经验型的作家。一旦作家试图改弦易辙,寻求某种题材领域的突破,那么他的写作失败也就是不可避免的。同样的情形还表现在艾芜身上。“艾芜的 百炼成钢,是他1 9 5 2年到东北鞍山 深入生活 的成果,发表于1 9 5 7年。小说以某钢铁厂九号平炉三位炉长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和公而忘私的高贵品质。这部长篇受到较多肯定,一个主要理由是,它不是简单描写生产过程,而是注意人物性格对比和冲突,并将工厂劳动,与工人日常生活、爱情、家庭关系等结合起来。然而,以写出 南行记 的作家的艺术水准来衡量,百炼成钢 叙述语言的枯燥、生涩,很难相信是出自同一人之手。”南行记 是艾芜具

44、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名篇,作家在建国初期之所以要改换门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年版,第1 3 1页。中国现代文学论丛1 8 庭,要创作工业题材的长篇小说 百炼成钢,当然是主动响应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一种结果。小说在当时虽然颇获好评,但是,现在看起来却只能说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尤其是在与 南行记 进行比较的时候。这就说明,艾芜其实也是一位经验型的作家,当他试图从题材的角度使自己的小说创作有所拓展的时候,所招致的也就只能是失败的尴尬了。所谓的体验型作家,当然并不是说这一类作家的人生经验对其文学创作不发生作用,而是在强调这种人生经验的作用不是唯一性的。如果说经验型作家的创作成功所

45、依赖的只是作家的人生经验的话,那么体验型作家则可以明显地突破自己人生经验的范围,他完全可以依赖于一己人生经验之外相对广泛的人生体验创作出同样成功的文学作品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功的体验型作家的数量之多虽然明显不及经验型作家,但也还确是有这一类型作家存在。比如茅盾的创作情形即是如此。茅盾最早的三部以大革命为题材的中篇小说 幻灭、动摇 与 追求,很显然是由自己在大革命中的人生经验作支撑的一种小说创作。但作家此后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了一种多向度拓展的并不专一依赖于作家一己人生经验的倾向。其中,既有专门描写表现经济金融商业领域生活的长篇小说 子夜 与短篇小说 林家铺子,也有以中国乡村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农

46、村三部曲”春蚕、秋收 与 残冬,更有干脆就是以一位国民党的女特务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 腐蚀。这些题材明显不同的小说作品,虽然思想艺术成就并不完全一致,但都不能被看作失败的作品。这就是说,茅盾是一位创作视野与创作领域均相当开阔的体验型作家,他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对于一种新的题材领域的悉心体验观察,创作出以这种新的题材领域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学作品来。茅盾之外,王安忆同样是一位值得注意的成功的体验型作家。如果说在早期的 雨,沙沙沙、六九届初中生 中,我们可以感觉张平小说创作综论1 9 到有作家早年的成长经验存在,而在 尾声、黄河故道人 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家的知青经验的话,那么,王安忆的其他一些小说创作却很

47、难说与作家的个人经验存在着直接的关系了。无论是 纪实与虚构 对于遥远的古代人生的理性推想,还是 长恨歌 对于上海地域风情的展示与描摹,无论是 遍地枭雄 中对于盗车小团伙的另类描写,还是 上种红菱下种藕 中对于东海沿海地区普通民众生活轨迹的扫描与记述,对于秧宝宝这样一位精灵式的小家伙内心世界的悉心体察,其叙写的范围都明显地溢出了王安忆的个人经验所能够包容的界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王安忆的这些小说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准虽然参差不齐,但都有鲜明的可圈可点之处,都可以说获得了艺术上的成功。这样看来,王安忆当然也就是一位成功的体验型作家了。一个鲜明的客观事实是,在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要想寻找相对比较成功

48、的体验型作家,比寻找同样成功的经验型作家,难度要大得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两种类型的作家所面对的创作难度有明显的区别。经验型作家的创作,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叫做“本色”的写作,作家只须依照自己的人生经验去尽情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就可以了。而体验型作家的写作,当然就是一种非“本色”的写作了。在写作过程中,作家必须突破自我人生经验的局限,去更多地观察了解、体验把握与自己明显不同的别的人群的生活状貌、生存状态,必须将观察体验得来的东西再转换为一种艺术的经验,其创作难度当然也就非经验型作家所可比拟的了。当然,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对于经验型与体验型这样两种类型的作家,我们所持有的是一种平等看待的姿态,

49、当我们强调体验型作家所面对的写作难度要明显大于经验型作家的时候,并没有一种厚此薄彼的意味在其中。这就是说,无论是经验型作家也好,还是体验型作家也罢,都可以成为优秀的、杰出的乃至于伟大的作家,关键的问题还是要看作家怎么写,要看作家写得怎么样。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 0 从张平的文学创作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一个由经验型作家向体验型作家发展转换的过程。支撑着张平早期“家庭苦情”系列的,当然是他自己由于受到父亲“右”派问题的影响而作为“五类分子子女”、作为“狗崽子”度过的充满了苦难的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验。参照张平的早期小说文本,诸如 祭妻、姐姐、像河流一样的泪水、糟糠之妻、梦中的情思 等作品,其实都可以被看

50、作张平青少年时期生存经验的一种艺术折射。甚至张平带有明显探索实验色彩的中篇小说 夜朦胧,其中所表现的核心经验也依然是张平自述中那样一种真切异常的生活经验。从中篇小说 血魂 的创作开始,张平的文学创作就开始了从他个人的生活经验世界中逐渐地游离出来的过程。作为纪实文学存在的 法撼汾西、天网 以及 孤儿泪,当然只能是作家体验生活的产物。在与批评家的对话过程中,张平曾经直接地记述过自己当时了解体验生活的基本情况:我没有打断他,让他不要停下,老头儿身上病特别多,过两个小时就要吃去痛片,整整讲了两天一夜,光他的录音采访就有1 7盘磁带,材料推了一车,涉及的内容很多,他把他写在日历上的日记全给了我,当时,我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