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领风骚 “生”情并茂 让课堂灵动高效晏子使楚(二)课例研究报告一、研究的主题与背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读”。“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教学中忽视“读”或“读”不到位,让课堂灵动高效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表现为朗读时间不足,对象不广,形式单调,目的不明确,效果不明显,势必削弱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语文的魅力,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教学中阅读是
2、学生亲身参与阅读实践的过程,要靠自己的体验和语文基础去思考,领悟,理解的过程。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虽然电教手段得到广泛运用,但是始终代替不了学生主体在阅读中的读。语文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朗读是其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如晏子使楚(二)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楚王与晏子的对话,双方辩词的锋芒,表现得准确而生动。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初步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进行默读,边读边画出楚王怎样侮辱晏子的相关语句,让学生深入探究课文,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从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中感受到人物性格,学生不仅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读体现出来,而且为小组合作的方式表演课本剧,把自己对人物的
3、理解渗透到表演中去奠定基础。可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指导,加强朗读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采用以导促读、以问促读、以讲促读、以悟促读的朗读方法,会使学生的朗读,融入自己的感悟和真情,达到“生”情并茂,让课堂灵动高效的目的。二、课例教学规划和方案(一)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晏子使楚(二)是鄂教版第六册第八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历史故事改编而成的小剧本,整个剧本语言生动,故事情节有起有落,扣人心弦。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虽然故事离我们年
4、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给我们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所以教学中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就能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拉近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人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2、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文学是用文字塑造形象的。学生已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但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类具有思辩之美的文章,让学生认真解读,把握难点,努力突破,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5、二)教学目标通过上述学情分析,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8个字,认识8个字。认识“尴尬、派遣、处置、机智过人、名不虚传”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晏子的语言、表情、动作,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及维护齐国尊严时的凛然正气。3、分角色朗读课文,演一演这个故事。(三)方案设计1、方案的研讨。在设计方案前我们小组的4位教师针对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进行了研讨,分别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赵老师:我觉得“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品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
6、想读。汪老师:我们这节课的教学应该打破重情节分析的阅读模式,着重人物的感悟、主题的深化。教学时可以以晏子为主线,以楚王为副线。阅读不重在情节经过,而重在晏子的人物分析。对楚王表现的分析,也是为了加深晏子所言所为的领悟。我们可以按照这两条线索引领学生阅读,主次分明。伍老师:在教学中,晏子的争辩不应用嘴巴或书本传授给学生,而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尝试着像晏子那样思考,像晏子那样去回答难题,然后再读课文,我想这样就能大大刺激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刘老师:我们这节课时间有限,不能把课本完整地表演出来。但是我们通过分角色朗读、片段表演感受角色、进入角色、融入角
7、色、表现角色。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学生朗读能力也会随之不断增强。2、经过各位老师的研讨、交流,我们将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四个主要教学环节:(1)导入板块。教师通过回顾上节课 楚王因为嫉妒晏子的才能而故意侮辱晏子,让晏子钻狗洞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楚王又会使用怎样的伎俩对待晏子呢?引出本课课题。(2)初读板块。在初读板块,教师要达成的目标是通过让学生自由大声地初读课文,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达到读准生字,读通课文的目的。在学生初读过后,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与把握,为品读奠定坚实的基础。(3)精读板块。教师采用多样朗读,巧妙引导,精准评价的方式,意图突出本课的
8、教学研读重点,即体会晏子语言的高妙之处。抓住楚王与晏子的三次较量,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个性化地理解,读出自己内心的情感,感受晏子的智慧。教师逐层剥笋,极大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把焦点对准了晏子的言行,进一步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晏子语言的妙处,再加上教师精准的评价,学生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会拍手称快。(4)拓展板块。在读好的基础上,针对文章特点,让学生合作表演课本剧。学生在演的过程中,自然会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其中,达到以演促读的目的。(四)课堂观察的重点与工具 此次课例的研究,我们由4位教师组成一个团队,其中1位教师进行执教,其余3名教师负责进行课堂观察
9、和课堂实录。观课教师分别采用2张表格的统计作为课堂观察工具:1课堂教学时间分布效度统计表。课堂教学时间是否利用得好,利用得恰当,直接影响到数学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可以直接纵观整节课的教学结构,是观课教师对教学过程最直接最清晰的观察点。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的研讨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机智。2学生朗读有效性一览表。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读”得是否有效,学生在课堂“读”得是否声情并茂是本次我们课例研究的主题,观课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记录和观察,可以很好地了解执课教师给予学生朗读的时间足不足,朗读指导是否拘于形式方式单调,学生朗读后有没有及时评价反馈,评价的语言能否正确指导学生读,效果如何。
10、再通过小组研究做到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评价语言,更好地发挥课堂指导朗读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读”活学生的思维,“读”出学生的激情,“读”出学生的创造。三、观察结果记录及诊断分析第一次授课,课堂实录表见表1、2学生朗读有效性一览表行为方式次 数百分比时 间方式轻声自由读183%2.55齐读216.7%小组读183%1.36个别读216.7%分角色读325%2.21比较读183%范读师生配合读183%2.7引读183%2.7指导形式单调457%不重体验读悟结合343%评价无评价114%直接评价343%鼓励评价229%个性评价114%效果激发兴趣675%感情朗读112.5%个性朗读112.5
11、%从以上表中统计数据,可看出教师在朗读指导与训练还存在如下问题:1、虽然朗读的方式多样,但是次数仅为12次,学生读书的量太少。学生读书的时间为1152,仅占全课时间的27.5%,教师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太多。尤其在让学生很好体会楚王的横蛮霸气、盛气凌人;体会晏子的针锋相对、沉着睿智的人物特点时,教师因为时间关系,只引导学生细读人物的语言及其前面的提示语,但却只点了3次的分角色朗读及1次的比较朗读,没有真正让“读”成为本节课的重头戏。 2、朗读的评价单一,直接评价多,鼓励评价、个性评价太少,大多数使用的语言是“太好了!”,“你读的真棒!”等,单调的评价方式容易让学生丧失兴趣,感到厌烦,学生就不能通
12、过教师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学习的效果,声情并茂就无从谈起。3、朗读的效果不佳,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师注意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可能一课时的内容过于饱满,就没有更多的空间去以评促读,教师没有运用自己的评价经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朗读。第二次授课,课堂实录表见表3、4学生朗读有效性一览表行为方式次 数百分比上次百分比时 间方式轻声自由读381%83%3.47齐读7189%16.7%2.13小组读127%83%1.18个别读2054.1%16.7%6.8分角色读25.4%25%1.21比较读183%83%0.25范读12.7%0.35师生配合读12.7%83%0.30引读12.7%83%0.30指导形式单调
13、57%不重体验116.7%读悟结合583.3%43%评价无评价14%直接评价541.7%43%鼓励评价433.3%29%个性评价325%14%效果激发兴趣430.8%75%感情朗读 538.5%12.5%个性朗读430.8%12.5%通过与第一对比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朗读方式多样性依旧保持,除上次呈现的8次之外,又增加了范读的方式,教师的目的很清楚,是为了指导学生把文中“大家连起来的衣袖可以遮盖大片土地,流下来的汗珠仿佛下雨一般”这句话在理解的基础进行品读。学生读书次数为37次,比第一次12次有了大幅度增加,学生读书的时间由原来1152增加到1701,教师给了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让“读”成为本节课的重头戏。教师在第二次课上评价的语言精准而丰富,如“从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楚王满脸的讽刺!”“我听出来了,齐国的街道上摩肩接踵!”教师直接评价、鼓励评价、个性评价百分比高达86%。学生在老师的调动下,朗读一次比一次精彩,整个课堂“生”情并茂。 从两节课朗读效果的数据对比,我们明显看出教师在指导学生情感朗读、个性朗读中加大了力度,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既而在品味语言中感悟了文本,又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