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于阗国授记》所载唐代于阗王统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51512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2.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于阗国授记》所载唐代于阗王统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于阗国授记》所载唐代于阗王统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于阗国授记》所载唐代于阗王统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于阗国授记所载唐代于阗王统研究孙 琦*摘 要:于阗国授记 收录于藏文 大藏经 之中,其内容详细描述了于阗的建国传说、王统世系及其年代,史料价值极大,被视为研究古代于阗的基本文献。在学术界,关于 于阗国授记 记载历史内容的可靠性已得到基本肯定。本文以西藏民族大学古籍阅览室所藏德格版藏文 大藏经中 丹珠尔 部的 于阗国授记 为底本,在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于其中所载较为晚期的、大致相当于唐代的于阗王统进行藏文、于阗文、汉文的比对研究。关键词:于阗国授记 于阗国 于阗王统古代于阗,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即今和田地区。关于于阗王统的相关研究,最早见于英国学者科诺(Sten Konow),他将

2、 于阗国授记 中所载的于阗王“Byi dza ya ho han”比定为汉文史料中所记载的于阗王尉迟曜,并说此王和于阗文书中出现的“VI A VHAM”为同一人,此说目前已被学术界所公认。学者贝利(H.W.Bailey)根据和田出土的于阗文文书,梳理了文书中所见的于阗王统,并和 于阗国授记 进行比对,但在于阗王统的比定和断代方面争议很大。日本学者佐藤长认为 于阗国授记 中432*作者简介:孙琦,1992 年生,天津市人,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史、历史文献学。S.Konow,“Khotan Studies”,Journal of the Royal A

3、siatic Society,Volume 46,1914,pp.342-343.于阗国授记 所载唐代于阗王统研究 连续出现的两个同名“Byi dza ya sang gra ma”的于阗王父子为尉迟柯帝和尉迟扎玛之误,并将他们比定为贞观二十二年(648)来唐的伏阇信、叶护玷父子。而英国学者约翰希尔(John E.Hill)却认为前一个作为父亲的“Byi dza ya sang gra ma”是 687 年前往唐朝的于阗王伏阇雄,而后一个则是其子尉迟璥,同时,他还推测于阗文书所见的“Vi a Dharm”为 725 年被杜暹诛杀的于阗王尉迟眺。学者施杰我(P.O.Skjrv)在贝利等人的基础上

4、,将和田出土的全部文献进行翻译、梳理,最终他认同希尔的观点,并指出尉迟璥的于阗名为“VI A VKRRAM”,他也进一步推测 于阗国授记 中所载的“Byi dza ya sam bha ba”为 728 年被唐朝复立为于阗王的尉迟伏师战。然而科诺的研究表明,此人或即安史之乱后率兵赴唐救援的于阗王尉迟胜。在国内,张广达、荣新江两位学者最先开始于阗史的研究,他们对和田出土的于阗文文献进行断代、梳理,考证了于阗王尉迟曜的在位年代,可谓在国内于阗史研究领域具有开创之功。其后,他们又根据 Hedin24 号文书新照片图版,认为可清楚地看出其纪年为“贞元十四年闰四月四日”,并对文书重新考证,进而推论尉迟曜

5、即位于 767 年,在位 36 年,下限在 802 年,同时还论证了与此相关文书的年代问题。学者孟凡人并不赞同张、荣的观点,他认为 Hedin24 号文书新照片图版纪年部分仍十分模糊,很难令人信服的断定为“贞元”二字,同时,他根据麻扎塔格出土的有关尉迟诘的于阗文书推断,于阗王尉迟曜的在位下限为 790 年,并进而推论尉迟诘是吐蕃统治于阗后的第一位于阗王。相应地,学者林梅村的观点和孟凡人颇为相似,他对和田出土的一批汉文、于阗文文书进行梳理、考证,认为这批文书的年代即在于阗王尉迟曜统治时期,同时根据文书记载的巳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至午年闰四月四日,从而认为是相当于尉迟曜在位的第 35 年仲冬月二十53

6、2日 佐藤长:古代史研究 上卷,同朋舍,1977,第 378379 页。John E.Hill,“Notes on the Dating of Khotanese History”,Indo-Iranian Journal,vol.31.3,1988,p.182.P.O.Skjrv,Khotanese manuscrip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in the British LibraryA completecatalogue with texts and translations,The British Library,2002,p.124.S.Konow,“Kho

7、tan Studies”,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Volume 46,1914,pp.342-343.张广达、荣新江:于阗史丛考(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 4869 页。张广达、荣新江:于阗史丛考(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 240264 页。孟凡人:尼雅遗址与于阗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7,第 266 页。边疆学(第十七辑)五日至第 36 年第二个孟夏月四日,进而推论尉迟曜即位于天宝十四载(755),嗣位第 36 年即贞元六年(790),并于 794 年吐蕃占领于阗之后退位,由摄政王取代,其后便是新的于阗王

8、尉迟诘。学者殷晴考证了尉迟氏的族源及于阗建国传说,并依据汉文、藏文、于阗文的史料,对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一世纪的于阗王统做了梳理、比对,文中所列于阗王统世系表尤为重要。近年来,学者朱丽双专门研究藏文 于阗国授记,根据学术界已有的成果,将其首次汉译,并考证其成书年代最有可能为 830 年,而且完成之后很快被译成藏语。同时,她还将 于阗国授记 所载的早期于阗王统 大致相当于唐代以前的王统进行梳理、比对,虽然为尝试性质,但对推动于阗王统的探讨研究无疑是有益的。于阗王统是学术界长期研究悬而未决的重要课题,以上中外学者根据藏、汉、于阗文史料从不同的角度,对于阗王统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并进行比对,可谓

9、成绩卓然。然而迄今为止,诸说之间的分歧与矛盾之处尤难弥合,仍遗留着许多尚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 于阗国授记 所载唐代于阗王 尉迟柯帝、尉迟桑扎玛(一)尉迟柯帝与伏阇雄笔者认为,于阗国授记 184b2-184b6 部分所载的于阗王尉迟柯帝(Bi dza ya kirti)可能为汉文史料所记之伏阇雄,为便于探讨,现将 授记中相关藏文文献转写并汉译如下:te nas vog tu rgyal bo bi dza ya kirti zhes bgyi ba vgum tir du mchis palas/da ltar bha ba nyavi gtsug lag khang bzhugs pavi

10、sar mchis pa tang/klurgyal po zhig der byung nas rgyal po bi dza ya kirti la smras pa/sngon sang632林梅村:新疆和田出土汉文于阗文双语文书,考古学报 1993 年第 1 期。殷晴:于阗尉迟王家世系考述,新疆社会科学 1983 年第 2 期。朱丽双:于阗国授记 译注(上),中国藏学 2012 年第 S1 期;朱丽双:于阗国授记 译注(下),中国藏学 2014 年第 S1 期。朱丽双:于阗国授记 的成立年代研究,载朱玉麒主编 西域文史(第 3 辑),科学出版社,2008,第 117 页。于阗国授记 所

11、载唐代于阗王统研究 rgyal vod srung kyi tshe dog sa vdi byin gyi brlabs nas gtsug lag khang brtsigspavi sa vdi yin te/de yang rgyal po kyod kyi gtsug lag khang gcig btsigs pavirigs so zhes bgyis pa dang/rgyal pos smon lam btab pa/da ltar vdzam buvigling na vphags pa dag gyi byin gyis brlabs te vdir gshegs par

12、 gnang na/bdaggis gtsug lag khang brtsigs par vtshal lo zhes smon lam btab pa dang/de mathag du nam mkhav las vphags pa dgra bcom pa bcu bdun gshegs nas rgyal pobi dza ya kirti yang dad pavi shugs chen po skyes te/rgyal po dang btsun molag dar te/bha ba nyavi bsgrom sa dang gtsug lag khang brtsigs t

13、e/gtsug lagkhang vdi yang gnyan zhin byin che bar bgyid/lha gzhan gyis mi thub pa dangnor bu bzang po srung ngo/gtsug lag khang vdi yang gnav bod kyi mngav rissu gtogs pavi tshe mgar blon btsan nyen gung ston li yul gyi dbang po bgyidpavi tshe brtsigs pa lags/de nas devi vog tu rgyal po bi dza ya sa

14、ng gra madang bu rgyal po bi dza ya sang gra ma sbad rgya du mchis nas slar li yul dumchi bavi bar du dru guvi dmag gyi shul khums las pha ni rgya yul du gum/bu chung ste slar mchi bavi rngo ma thog pavi sgab su/此后,于阗王尉迟柯帝(Bi dza ya kirti)前往瞿摩帝(Vgum tir),停留在今钵瓦涅寺庙(Bha ba nyavi gtsug lag khang)之地,当地一

15、龙王现身,对尉迟柯帝说道:“昔日饮光佛(Sangs rgyal vod srung)之时,加持此地,并建一寺,国王,你宜于此建一寺。”于阗王尉迟柯帝发愿:“若南赡部洲诸圣前来加持,我当建寺。”言罢,即有十七尊罗汉从天而降,尉迟柯帝极力崇信,遂与王妃亲自督办建寺事宜,先后在钵瓦涅建造了禅修地和寺庙,此寺加持极大,尊贵无比,由难胜天子(Lha gzhan gyis mi thub pa)和贤宝(Nor bu bzang po)守护。吐蕃统治于阗时期,此寺曾由当时驻军在于阗的吐蕃大臣噶尔赞年恭顿(Hgarblon btsan nyen gung ston)翻修。此后,于阗王尉迟桑扎玛(Bi dza

16、yasang gra ma)及其子尉迟桑扎玛(Bi dza ya sang gra ma)俱往汉地,返途为突厥(Dru gu)所阻,父死汉地,子幼难返。732德格版 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书翰部(Spring yig)Nya 函,173 卷,叶 184b2-185a1。本文藏文翻译参考了英国学者托马斯、恩莫瑞克等人的英译文,中国学者朱丽双的汉译文,特此说明,后不赘述。边疆学(第十七辑)细观上文,我们发现,于阗国授记 中出现了两位同名为尉迟桑扎玛的于阗王父子,日本学者佐藤长认为 于阗国授记 中两个同名的于阗王父子为尉迟柯帝和尉迟扎玛父子之误,所说甚是。据 汉藏史集 记载:rgyal bo byi d

17、za ki rti dang/sras byi dza ya gra ma rbad gnyis/rgya yul labyon pavi ring la/livi blon po a ma cha ge med bya bas/lo bcu gnyis rgyaltshab byas/于阗王尉迟柯帝(Byi dza ki rti)及其子尉迟扎玛(Byi dza ya grama)前往汉地(Rgyal yul)期间,由于阗大臣阿摩支葛美(A ma chage meg)摄政十二年。经比对,我们发现,前往汉地的于阗王父子,汉藏史集 却记为“尉迟柯帝”和其子“尉迟扎玛”。笔者认为,汉藏史集 所载无误

18、。如所周知,现今存世的藏文 大藏经 刻本多编成于 18 世纪,其中所收的文献,在传承、抄写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抄写错误或误改的现象,而 汉藏史集成书于公元 1430 年,从原始文献的年代来讲,自然早于 大藏经,因此,在于阗王统的专名词方面,或许更多的保留了原始的书写形态。然而佐藤长将尉迟柯帝和尉迟扎玛认定为贞观二十二年(648)来唐的伏阇信、叶护玷父子。他认为,突厥军队系指永徽二年(651)至显庆二年(657)的阿史那贺鲁之反,伏阇信父子为其所阻而返长安。结果,伏阇信客死,子叶护玷在长安呆了九年,加上返于阗的路途大约与十二年相当。据 资治通鉴 载,太宗崩于贞观二十三年五月,高宗即位于六月,伏阇信

19、七月入朝,八月葬太宗于昭陵,次年春正月改元永徽(650),永徽二年七月阿史那贺鲁叛。旧唐书于阗传 载,“高宗嗣位”后“留数月而遣之”,故伏阇信父子离开长安返国最迟也当在贞观二十三年末、永徽元年初,距贺鲁反叛约有七个月,完全能顺利返国。其次,贺鲁反叛之初期阶段832日 佐藤长:古代史研究 上卷,同朋舍,1977,第 378379 页。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汉藏史集(藏文版),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第 9293 页。陈庆英:关于 汉藏史集 的作者,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2 期。日 佐藤长:古代历史研究 上卷,同朋舍,1977,第 378379 页。(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0、 卷 199“太宗贞观二十三年五月”条,中华书局,1982,第62556292 页。于阗国授记 所载唐代于阗王统研究 战场主要在天山以北地区,伏阇信父子若走的较晚,即使遇上这个事变也不妨碍他们从南道返国。因此,佐藤长此说有待商榷。尉迟桑扎玛(Bi dza ya sang gra ma),经多位学者考证,此王正是汉文史料中于公元 692 年被武则天封为于阗王的尉迟璥,于阗文名为“VI AVKRRAM”。若依 汉藏史集 则可知尉迟柯帝为尉迟璥之父伏阇雄。旧唐书高宗本纪 记载,上元元年(674)十二月“戊子,于阗王伏阇雄来朝”;二年春正月“丙寅,以于阗为毗沙都督府,以伏阇雄有击吐蕃功故也”。新唐书于

21、阗传 记载,阿史那社尔“至于阗,陈唐威灵,劝入见天子,伏阇信乃随使者来。会高宗立,授右卫大将军,子叶护玷为右骁卫将军,赐袍带,布帛六千段,第一区,留数月遣之,请以子弟宿卫。上元初,身率子弟酋领七十人来朝。击吐蕃有功,帝以其地为毗沙都督府,析十州,授伏阇雄都督”。此为新、旧唐书对于阗王伏阇雄于上元元年来唐的记载。两相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新唐书 并没有明确说明“身率子弟酋领七十人来朝”的于阗王是谁,按照行文顺序,似乎是叶护玷。而 旧唐书 明确说是于阗王伏阇雄来朝。在此,笔者有一个猜测,叶护玷很可能是伏阇雄成为于阗王之前的称呼。“叶护”一词,突厥文为“yabu”,粟特文为“ypu”,龟兹文为“yap

22、ko”,然而目前此词在于阗文书中并未找到相对应词汇。旧唐书于阗传 记载了于阗的两位叶护,一位是于阗王伏阇信之子叶护玷,另一位是尉迟胜之弟叶护曜(尉迟曜)。周书突厥传 中将“叶护”列在大官名号之首,是一位仅次于突厥可汗的高级酋长 。旧唐书龟兹传 记载,贞观二十一年(647),阿史那社尔破龟兹932 孟凡人:隋唐时期于阗王统考,西域研究 1994 年第 2 期。见 John E.Hill,“Notes on the Dating of Khotanese History”,p.182;Ch.I.Beckwith,TheTibetan Empire in Central Asia,Princeton

23、 University Press,1987,p.53;段晴:于阗佛教古卷,中西书局,2013,第 258 页。P.O.Skjrv,Khotanese manuscrip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in the British LibraryA completecatalogue with texts and translations,The British Library,2002,p.124.旧唐书 卷 5 高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第 100 页。新唐书 卷 221 于阗传,中华书局,1975,第 6236 页。麻赫默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词典 第 3 卷,民族

24、出版社,2002,第 29 页。B.Charib,Sogdian Dictionary(Sogdian-Persian-English),FARHANGAN Publications,1995,p.233.D.Q.Adams,A Dictionary of Tocharian B,Rodopi B.V.Editions,2006,p.296.旧唐书 卷 198 于阗传,中华书局,1975,第 5306 页。周书 卷 50 突厥传,中华书局,1974,第 907912 页。边疆学(第十七辑)后,“立其王(龟兹王诃梨布失毕)之弟叶护为王”。比较来看,似乎“叶护”在于阗王室中也是仅次于于阗王的一种高

25、级官称,类似于摄政王、皇弟、皇太子一类的头衔。笔者在阅读于阗文书时发现了“yauvarya”一词,施杰我将其释义为“皇太子”并认为尉迟曜曾经以“yauvarya”称号统治于阗。此说法得到了熊本裕、吉田丰等学者的肯定。如果此说成立,是否可以将叶护玷、叶护曜二人的“叶护”认定为于阗文“yauvarya”。如果比对成功,那么伏阇信之子叶护玷拥有“叶护”这一头衔,极有可能就是后来成为于阗王的伏阇雄。资治通鉴 记载,麟德二年(665)闰二月,“疏勒、弓月引吐蕃侵于阗,敕西州都督崔知辩、左武卫将军曹继叔率兵救之”。崔知辩出兵救于阗之事,见于吐鲁番出土 64:TAM4:36 号文书第 12 行记载:“麟德二

26、年八月十五日,西域道征人赵丑胡于同行人左憧憙边贷取帛练。”可知当年崔知辩为西域道行军,且双方战事直到当年八月尚未结束。咸亨元年(670)夏四月,“吐蕃陷西域白州等十八州,又与龟兹合众袭龟兹拨换城,陷之,唐朝罢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学者森安孝夫认为,白州一名可能因龟兹王姓白氏而来。白州的“白”,可能来自古突厥语“bg”,为“贵族、首领、统治者”之意。王小甫认为白州可能是维吾尔语中的“bay”,即今库车西北的拜城。学者白桂思认为 670 年吐蕃陷西域十八州及同年于青海大非川打败唐军,标志着吐蕃统治者统治塔里042旧唐书 卷 198 龟兹传,中华书局,1975,第 5303 页。P.O.Sk

27、jrv,Khotanese manuscrip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 in the British LibraryA completecatalogue with texts and translations,The British Library,2002,p.131.H.Kumamoto,“The Khotanese Documments from the Khotan Area,with an Appendix by SaitTatuya”,MRDTB54,1996,p.37;日 吉田豐:出土 89 世紀語世俗文書関覚書,神戸市外国語大学外国学研究所,2006

28、,第 89 页。(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 201“高宗麟德二年闰二月”条,中华书局,1982,第6344 页。唐长孺主编 吐鲁番出土文书(第 6 册),文物出版社,1985,第 412 页。(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 201“高宗咸亨元年四月条”,中华书局,1982,第6363 页。日 森安孝夫:吐蕃中央进出,转引自王小甫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 62 页。T.Tekin,A Grammar of Orkhon Turkic,Published by Indiana University,1968,p.311.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

29、出版社,2009,第 62 页。于阗国授记 所载唐代于阗王统研究 木盆地诸国及邻近地区的第一个时期开始。所说甚是。在 665670 年,吐蕃已经占领于阗,直到 670 年,安西四镇皆罢。学者孟凡人考证,吐蕃在麟德二年(665)入侵于阗时,其王可能为伏阇信,该王或在与吐蕃之战中殉难。若如此,伏阇雄继位时间大致在 665670 年之间。咸亨四年(673),唐高宗“遣鸿胪卿萧嗣业发兵讨”弓月、疏勒,结果“嗣业兵未至,弓月惧,与疏勒皆入朝,上赦其罪,遣归国”。这显然是唐朝对占领西域的吐蕃及其联盟势力的一次主动进攻。有关萧嗣业西征之细节,亦可见于吐鲁番出土文书 唐某人自书历官状,“从咸亨三年(672)简

30、点蒙补旅帅以来,至四年中,从果毅薛逖入疏勒,经余三年以上”。学者荣新江的研究表明,唐某人自书历官状 所记果毅薛逖和旅帅本人,应是随萧嗣业西征的西州折冲府兵将,西征的确切时间为咸亨四年中,最后萧嗣业确实取得胜利。据此并结合上元元年(674)于阗王伏阇雄入唐,笔者推测,旧唐书 所记伏阇雄击吐蕃之事当发生在咸亨四年萧嗣业西征之时,由于弓月、疏勒俱来降,吐蕃在西域的势力有所削弱,于阗乘机反抗吐蕃,也在情理之中。其后,唐与吐蕃为争夺西域交战数次,直到垂拱二年(686)唐朝下令拔弃安西四镇。王小甫认为,唐朝拔四镇的本意并非舍弃边疆不要,而是撤回镇将防人,把防务交给忠实于唐朝的羁縻府、州长官即当地土著首领来

31、负责,从而减轻一些人力和财政负担。然而,唐朝拔四镇后,吐蕃乘虚而入,“四镇尽沦”,甚至“长驱东向,逾高昌壁,历车师庭,侵常乐县界,断莫贺延碛以临我敦煌”,这是唐朝所始料未及的。142Ch.I.Beckwith,The Tibetan Empire in Central Asia,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pp.32-33.孟凡人:尼雅遗址与于阗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7,第 266 页。(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 202“高宗咸亨四年十二月”条,中华书局,1982,第6366 页。唐长孺主编 吐鲁番出土文书 第 6 册,文物出版社,1985,第 596

32、页。荣新江:吐鲁番出土文书 唐某人自书历官状 所记西域史事钩沉,西北史地 1987年第 1 期。唐长孺主编 吐鲁番出土文书 第 6 册,文物出版社,1985,第 224 页。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 78 页。旧唐书 卷 97 郭元振传,中华书局,1975,第 30413049 页。(宋)李昉等编 文苑英华 卷 769,中华书局,1966,第 40484050 页。边疆学(第十七辑)垂拱三年(687)正月,于阗王“伏阇雄复来入朝”。同年吐蕃“赞普驻于辗噶尔,大论钦陵领兵赴突厥“Gu zan”之地”。显然,这两件事发生在同一年绝非偶然。“Gu zan”一

33、词,学者王尧、陈践将其认定为“龟兹”。“龟兹”,汉文文献中还记作“丘慈”“屈支”等,龟兹文主格形式还原为“ku i”。然而有学者认为此词的第二个音节起首辅音不反映/,而反映为塞擦音/ts/,因此认为此词应还原为“ku i”。成书于 11 世纪的突厥语大词典 记龟兹为“ksn”,并说其分布在回鹘边境上。有文献记载分布在东部天山地区,信仰摩尼教和佛教的回鹘人确实以“kusn”来表示龟兹。若从读音来看,藏文“Gu zan”确与“ksn”和“kusn”相近,但与“ku i”相差甚大,若因此将其认定为龟兹,有待商榷。据 于阗国授记 记载,尉迟桑扎玛复仇成功返回于阗国途中,在白玉河(Shel chab v

34、og ma)河岸见七位比丘显圣,心生信仰,为他们建造了“Vgu zhan”寺。王小甫根据阿拉伯文献 世界境域志 出现的“K.sn”一词,认为 于阗国授记 中的“Vgu zhan”很可能就是 大事记年 687年记载的“Gu zan”,二者可能是古藏文对同一地名的不同写法。和田出土古藏文文书 M.Tgh.b.i.0070 有寺名“Gu zhan do”,即为此寺。另据于阗文 文 书 Or.8212/162 第 13 81 行 所 说,当 时 在 沙 洲 的“Ngaidrravarrda”写给于阗的“G a md”寺院的信中提到这所寺院是于阗王“ri vjatta sgrauma”为七位圣者比丘建造

35、,位于“Gumattra(瞿摩帝)”。贝利认为于阗王“ri vjatta sgrauma”即为 于阗国授记 所载“尉迟桑扎242旧唐书 卷 198 于阗传,中华书局,1975,第 5305 页。王尧、陈践译注 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 6 页。王尧、陈践译注 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 90 页。B.Charib,Sogdian Dictionary(Sogdian-Persian-English),FARHANGAN Publications,1995,p.198.麻赫默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词典 第 1 卷,民族出版社,2002,第 128

36、页。付马:回鹘时代的丝绸之路天山南道诸城,载朱玉麒主编 西域文史 第 13 辑,2019,第 144 页。“Shel chab”亦译为“玉河”,于阗文为“ranjai ttja”,“vog ma”译为“下方”,藏文文献常以上方指西面,下方指东面,据 高居诲行纪 记载:“其河源所出,至于阗分为三:东曰白玉河,西曰绿玉河,又西曰乌玉河。”故“Shel chab vog ma”译为“玉河下游”,即白玉河。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 39 页。F.W.Thomas,Tibetan Literary Text and Documents concerning Ch

37、inese Turkestan,part II:Documents,p.183.于阗国授记 所载唐代于阗王统研究 玛”,而于阗文的“G a md”寺可比对藏文的“Gu zhan do”。如果“Gu zan”比对“Gu zhan”成立,那么 687 年论钦陵带兵前往的就是于阗境内,而同年“于阗王伏阇雄来朝”就绝非偶然,伏阇雄很可能是迫于论钦陵进攻的压力才带着儿子尉迟璥离开的。而后依 于阗国授记所言,因“Dru gu”军队阻挠而无法返回于阗国。“Dru gu”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唐代庭州至西州乃至包括整个天山地区的西突厥部族。笔者注意到,吐蕃从进入西域伊始,几乎每次都是和西突厥部众连兵活动。其原因

38、有二:一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局面,吐蕃军队主要是越于阗南山进入西域的,但翻越喀喇昆仑山的道路绝非坦途,吐蕃每次进入西域的人马不会太多;二是吐蕃当时的人口稀少,且战场分散,吐蕃在西域不得不靠与突厥连兵来活动。据此,笔者认为,于阗国授记 中阻挠伏阇雄父子的突厥军队极可能为西突厥十姓可汗部落,而“A mo no shod”或“A no shod”,很可能是“阿史那”的藏文音译,所谓的“Dru gu a mo no shod”毁灭其国,或许指的就是西突厥十姓部落与吐蕃联军攻占于阗的情形。从 大事记年 687 年记载论钦陵领兵赴突厥“Gu zan”之地,到 689年论钦陵“自突厥引兵还”来看,论钦陵在西域停

39、留两年之久。据神功元年(697)崔融献 拔四镇议 记载,垂拱二年(686)“复命有司拔四镇。其后吐蕃果骄,大入西域,焉耆以西所在城堡无不降下”。可知,论钦陵自 687 年领兵进入西域之后,一路势如破竹,成功占领“焉耆以西所在城堡”。当然,于阗身在其中也不能幸免。论钦陵在西域停留两年,其间吐蕃与西突厥联军一直统治着于阗,于阗王伏阇雄也因此避难于唐朝。689 年,“大论钦陵自突厥引兵还”,由钦陵幼弟勃论赞刃主事西域。勃论赞刃,此人即 大事记年 695 年条所载之噶尔赞年恭顿(Mgar blon342H.W.Bailey,“Vijaya sangrma”,Asia Major,new series,

40、vol.7.1-2,1959,p.14.旧唐书 卷 198 于阗传,中华书局,1975,第 5305 页。F.W.Thomas,Tibetan Literary Text and Documents concerning Chinese Turkestan,part II:Documents,pp.234-236.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 6061 页。德格版 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书翰部(Spring yig)Nya 函,173 卷,叶 183a3。(宋)李昉等编 文苑英华 卷 769,中华书局,1966,第 40484050 页。王尧、陈践译注 敦煌古

41、藏文文献探索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 90 页。岑仲勉: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中华书局,1964,第 119 页。边疆学(第十七辑)btsan nyen gung ston),亦即 于阗国授记 所见统治于阗之噶尔赞年恭顿。旧唐书吐蕃传 有载:“禄东赞有子五人,长曰赞悉若,早死,次钦陵,次赞婆,次悉多干,次勃论。及东赞死,钦陵兄弟复专其国。”勃论,亦称跛论。学者王尧指出,这里的勃论可能是藏文“Blon”的音读。由此,噶尔赞年恭顿即为吐蕃名臣噶尔东赞第五子。据 于阗国授记记载,噶尔赞年恭顿曾统治于阗并修建钵瓦涅寺,应于 689 年主事西域之后。天授三年(692)伏阇雄卒,武则天封其子璥为于阗

42、国王。资治通鉴 将“则天封其子璥为于阗国王”记为天授三年“腊月”之事。武则天革命改用周正,以建子之月(十一月)为岁首,十二月称腊月。所以尉迟璥被立为于阗王实际上是天授三年年初而不是岁末之事。同年,武威道行军总管王孝杰击吐蕃,“乃克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而还”。王孝杰击吐蕃、复四镇之情形,还可见于吐鲁番出土 张怀寂墓志铭,“是日,贼头跛论逆次拒轮,兵戈才冲,贼徒俄溃,如秋风之扫枯叶,类春景之铄薄冰。歼厥渠魁,胁从罔治。于是,金方静柝,玉塞清尘,十箭安毳幕之乡,四镇复飞泉之地”。跛论,即噶尔赞年恭顿,显然,他就是与王孝杰大战的吐蕃将领,自从 689 年以后,他一直统治于阗,直到 692 年战

43、败,退出西域。自 687 年,于阗王伏阇雄父子迫于吐蕃进军而入唐后,于阗便由大臣阿摩支葛美摄政。关于阿摩支葛美摄政于阗之情景,于阗国授记 记载:livi blon po a ma cha khe meg ces bgyi bas dgung lo bcu gnyis kyi bardu rgyal tshab bgyis nas rgyal srid bzang bavi dge bavi bshes gnyen dge slongvphags pa ba ru na tsa zhes bgyi bavi slad du ma na vdivi mchod rten dang/442 王尧、陈

44、践译注 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 91 页。德格版 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书翰部(Spring yig)Nya 函,173 卷,叶 184b6。旧唐书 卷 196 吐蕃传,中华书局,1975,第 5223 页。黄文弼:黄文弼历史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第 119 页。王尧:王耀藏学文集 1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中国藏学出版社,2013,第 259 页。旧唐书 卷 198 于阗传,中华书局,1975,第 5305 页。资治通鉴 卷 205“则天天授三年腊月”条,中华书局,1982,第 6477 页。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 8

45、0 页。旧唐书 卷 93 王孝杰传,中华书局,1975,第 29772928 页。黄文弼:黄文弼历史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第 109 页。于阗国授记 所载唐代于阗王统研究 gtsug lag khang brtsigs te/此后,于阗由大臣阿摩支葛美(A ma cha khe meg)摄政十二年,因善友圣比丘瓦茹那杂(Ba ru na tsa)助其执政之缘故,葛美建玛呐迪(Ma na vdi)佛塔与寺庙。可见,在伏阇雄父子离开后,阿摩支葛美摄政长达十二年,且摄政期间得到于阗高僧瓦茹那杂的帮助,二人结为善友。善友一词,藏文为“Bshesgnyen”,又译为“师友”。纵观于阗或吐蕃的历

46、史,总会看到最高统治者与高僧大德结为善友的记载,这样的高僧大德一般相当于“国师”,或许是最高统治者利用佛教来维护国家统治的政治手段之一。阿摩支葛美摄政初期,于阗的政局并不稳定,据 于阗国授记 记载:de nas li rjevi blon po a ma tsa khe meg ces bgyi bas phu bovo spungsum gdugs gcig tu bkum nas/ma yang thar bar zhugs nas de nyid du a ma tsakhe meg gis kus sde re mavi gtsug lag khang brtsigs te/于阗大臣阿

47、摩支葛美(Li rjevi blon bo a ma cha khe meg)于午时将三位兄长斩首,其母因此出家为尼。复次,阿摩支葛美为母建古德热玛寺(Gus sde re mavi ktsug lag khang)。由此可见,在伏阇雄父子离开后,于阗宫廷内部应该爆发过一场叛乱,而叛乱的发动者便是阿摩支葛美的三位兄长。阿摩支,是于阗文“mca”的音译,意为国王的亲信、顾问等。文欣认为,带有阿摩支称号的人构成了于阗国高级贵族官僚阶级。故葛美一族应为带有阿摩支称号的于阗高级贵542德格版 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书翰部(Spring yig)Nya 函,173 卷,叶 184b6185a3。于阗文为“m

48、ca”,来自梵文“mtya-”汉文史料作“阿摩支”。据文欣考证,于阗国的阿摩支首先是一种称号,代表在传说中辅佐国王的大臣。他们不但是奴隶主(hiyaudi),是最高等级的官吏(au),还是带有神话色彩的辅政大臣。这个阶层的存在,体现了于阗社会的很多最根本的特性,如大量依附人口的存在,以及国家制度对于传说的比附,等等。见文欣 于阗国官号考,载季羡林、饶宗颐主编 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 123127 页。德格版 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书翰部(Spring yig)Nya 函,173 卷,叶 187a4187a5。文欣:于阗国官号考,载季羡林、饶宗颐主编 敦煌吐鲁番研究

49、(第十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 123127 页。边疆学(第十七辑)族。看来,在伏阇雄父子离开后,于阗的高级贵族开始觊觎王位,从而发动叛乱。然而临危受命的葛美表示了他的忠心,为此不惜将同胞兄长杀死。葛美的母亲因此伤心欲绝,出家为尼。(二)尉迟桑扎玛与尉迟璥于阗王尉迟桑扎玛即尉迟璥入唐及继位之事,学者段晴认为尉迟璥可能于 674 年身为“子弟酋领七十人”中的一员,随父入唐。但从“父死汉地、子幼难返”的记载来看,似乎尉迟璥不可能于上元元年(674)随父入唐。笔者认为尉迟璥可能于垂拱三年(687)与“其王伏阇雄复来入朝”。据 于阗国授记 记载:de nas devi vog tu rgy

50、al po bi dza ya kirtivi bu gyal po bi dza ya sang grama zhes bgyi ba dgung lo bdun lon pa zhig/rgyal po zhugs nas slad kyis mithur son pa dang/yul vdi sus bshig/civi slad du dams zhes/dge vdun rgan rabdang/blon po dag la smras pa las dge vdun dang/blon po rnams kyang dru gua mo no shod la sogs pas 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