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第一次月考语 文 试 题(总分:110分 答卷时间:120分钟 命题人:陈爱红 审核人:阮晓兵)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2分) 1根据注音写出下面语段中相应的汉字(3分)那时正值三月,春天几乎从山沟里y()出来了,小树林的一切都散发出诱人的mi()力。林子里今天格外美丽,一li()阳光就像一条金色的丝绸,一只大花蝴蝶飘飘荡荡落在一朵蒲公英上,一只金巴牛为了躲避我,藏在野高粱墨绿色的叶鞘里2根据课文或提示填空。(5分)油蛉在这里低唱,_。(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曲径通幽处,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吴楚东南坼,_。(杜甫登岳阳楼)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
2、富了我,_。(高尔基童年的朋友)鲁迅先生对敌人是“横眉冷对千夫指”,读了阿累的回忆录一面,我们更体会到鲁迅先生“_”的一面。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入围奥斯卡11项提名,并顺利荣获最佳导演奖。 B鲁迅先生故乡绍兴的三月是一个百花盛开、草长莺飞的地方。C中国能源专家说,尽管中国跃居全球最大石油净进口国并非可能,但其成为事实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D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实施并制定了一系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4下列加横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B它们的叶子和花都不一样,各有
3、各的鲜为人知的秘密。C这一摞书,是我的第二个理想,想当一名著作等身的作家。D当实在不能吃了的时候,他便吃自己的大拇指,吃得狼吞虎咽,有滋有味。5下列有关课文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我的老师一文所写的七件事情,按照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的顺序安排。七件事情中既有直接写蔡老师对“我”的教育和爱护,又有写“我”对蔡老师的挚爱和思念,表现了师生之间浓厚的感情。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空间为序,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C一面对鲁迅作了三次集中的肖像描写,不避重复,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部分,使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
4、感受,逐渐丰富清晰起来。 D柳叶儿一文,写“我”吃柳叶儿吃的“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一方面表现出“我”对柳叶儿有特殊的感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年生活的艰辛。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4分)丰乐亭游春(其三)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1)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7.阳春三月,校园里正大面积地栽种花草树木,瞧,操场旁的围墙边新栽了一排香樟树。体育课上,小王用脚踩在香樟树的护绳上,“欲与香樟试比高”。如果你见到此景该如何劝说小王呢?(友情提醒:劝告别人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4分)二、阅读
5、与理解(38分)阅读三颗枸杞豆选段,回答问题。(11分)他忽然站起来,走到我的身边,大大的眼睛闪露出笑意。我跟着他走到他刚才躺过的地方,坐了下来,忽然发现脚前的泥土上划满了各种各样奇怪的画儿:一座歪歪斜斜的塔,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株弯弯扭扭的树。这些画儿下面划了三个圆圆的“”,好像滚动的铁环。“三叔,你画的是什么?”“画的都是三叔。”“可一点儿也不像你呀?”“像,很像!”他凄然一笑,指着画儿说:“这画的是我一生中的三个理想,下面的是我一生的成绩。第四个理想还没建立,命运忽然对我说:算了吧,你该回老家了!”这时,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身边的三
6、叔忽然喊道:“太阳!”接着,两只枯瘦的手向前伸去,仿佛要捉住它似的。“太阳能捉住吗?”我天真地问道。“能!能呀!我以前老是忘记了去捉它,让它在我头顶上溜走了几千次,上万次,我仍没有想要捉住它!”“太阳里有火,一定很烫手吧?”我说。“是呵,有点烫手,还得费点力气。但把它一捉到手,就变了,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太阳的光芒都是从这些五彩的宝石上放射出来的,所以才这么亮。”他忽然俯下身,用手捏住我的脸蛋。我疼得差点儿叫起来,他一点儿没有觉察到我的痛楚,口里喃喃地说:“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8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述选段的主要内容。(2分)9选段中对三叔的人物描写细致、传神,请举一
7、例加以分析。(3分)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含义是否相同,请结合具体语境加以分析。(3分)(1)这时,太阳快要西沉。(2)身边的三叔忽然喊道:“太阳!”接着,两只枯瘦的手向前伸去,仿佛要捉住它似的。(3)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11联系选文内容,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的感悟。(3分)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共13分)泉 贾平凹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了。”我听了,很是伤感。打我记事起,这棵老槐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荡秋千,抓石
8、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冬天,大地上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裸的,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这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一首歌。我们就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我不能不去看它了。一回到村口,就急切切地找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了那里那老槐,劈成粉碎片,乱七八糟地散推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灭了呢?!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再也不能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棵刺眼痛心的树桩了吗?!我在也硬不起心肠
9、看这一长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周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爸爸,树没有了。”“没有了。”“爸爸也想槐树吗?”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着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霎时消失了。小儿突然说:“爸爸,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水一样的声音?这是我曾听过的
10、。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啊!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我要感谢他,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了,仅仅握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吧!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那嫩嫩的枝条上,绿绿的小叶绽了开来,绿的
11、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坝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能的。”我肯定地说。说完了,我们就在没有言语,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选自贾平凹散文选集喝酒有删改)【课文链接】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有两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个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我们都看着那酒杯,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
12、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节选自贾平凹月迹)12请认真阅读选文,在表格A、B处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事件作者感情听到老槐树死的消息A 看到老槐树被劈成碎片痛心小儿发现了树桩是一口“泉”B 13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对选文第段画线句子进行赏析。(4分)14读到选文第段“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一句,有人错误地认为孩子可怜的原因是“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请你说说这种看法为什么是错误的。(3分)15选文中的“小儿”和【课文链接】中的“奶奶”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人物,作者安排这两个人物的用意是相同的
13、。请问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作具体分析。(4分)比较两小儿辩日和戴震难师,回答问题。(14分)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戴震难师先生(指戴震)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言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
14、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16写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4分)(1)孔子不能决也 ( ) (2)孰为汝多知乎( )(3)就傅读书( ) (4)师无以应(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18读了上文,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2分)19. 怎样看待“孔子不能决也”和“师无以应”? (4分)三、作文(40分)生
15、活是丰富多彩的,幸福常常伴随着我们。当父母用慈爱的伞为你撑起一方晴空时,你会感到“有家真好”;当同学用贴心的话安抚你孤独的心境时,你会感到“有朋友真好”;当欢歌笑语飞出课堂洒在山间野外时,你会感到“有这样的活动真好”;当知识帮你打开智慧的大门时,你会感到“有书真好”。“真好”是一种心灵的体验,是一种幸福的感觉。请以“有真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要求:(1)说真话,抒真情。(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或地名;(3)书写工整、美观。【本试卷另设书写附加分10分,由阅卷组安排专人根据全卷书写质量和卷面整洁程度酌情加分】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第一次月考语 文 试 题
16、 答 题 纸(总分:110分 答卷时间:120分钟 命题人:陈爱红 审核人:阮晓兵)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2分) 1根据注音写出下面语段中相应的汉字(3分)y( ) mi( ) li( ) 2根据课文或提示填空。(5分)_ _。 _ _。 _ _。 _ “_ _”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5下列有关课文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4分)(1) (2) 7.(4分) 二、阅读与理解(38分)阅读三颗枸杞豆选段,回答问题。(11分)8(2分) 9(3分) 10(3分) (1) (2) (3) 11(3
17、分)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共13分)12(2分)A B 13(4分) 14(3分) 15(4分) 比较戴震难师和两小儿辩日,回答问题。(14分)16写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4分)(1)( ) (2)( ) (3)( ) (4)(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1) (2) 18(2分) 19. (4分) 三、作文(40分)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幸福常常伴随着我们。当父母用慈爱的伞为你撑起一方晴空时,你会感到“有家真好”;当同学用贴心的话安抚你孤独的心境时,你会感到“有朋友真好”;当欢歌笑语飞出课堂洒在山间野外时,你会感到“有这样的活动真好”;当知识帮你打开智慧的大门
18、时,你会感到“有书真好”。“真好”是一种心灵的体验,是一种幸福的感觉。请以“有真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要求:(1)说真话,抒真情。(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或地名;(3)书写工整、美观。 题目:有 真好200400600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溢 魅 绺 (3分)2、略(5分)3、A(2分)4、D(2分)5、B(2分)6、(1)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或: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2)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7、略(4分)8写三叔对我诉说自己一生的教训、悔恨和对我的期望。(2分
19、)。9略(3分)。10(1)自然界的太阳 (2)时间、生命 (3)“我”(因为“我”还是孩子,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希望。)(3分)。11略(3分)。12.A:伤感B:喜悦13.(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停在树枝上的小鸟比作树叶,将鸟鸣声比作音符,将老槐树比作一首歌(1分),生动形象地(1分)表现出冬天的老槐树热闹、充满生机的景象(2分)。(2)句中“报答”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将小鸟写得有情有义(1分),使文章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增强了文章的美感(2分)。(能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意对即可)14.因为“孩子的可怜”是随着老槐树的消失,孩子的幸福、快乐霎时就消失了,不能再如“我”小时候一
20、样,充分享受老槐树下玩耍的乐趣,所以认为孩子可怜的原因是“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这种看法是错误的。15.“小儿”和“奶奶”都是作者寄托了理想的形象,在文中都起着引导者的作用,都把文中人物的心灵带到高尚的境地(2分)。当“我”沉浸在失去老槐树的伤感中时,小儿引着“我”发现了生命的“泉”,是“我”悟出了生命的生生不息(1分)。当孩子们争着要把月亮据为己有时,奶奶引着孩子们去发现大自然中的美(1分)。(意对即可)16.(1)判断,判定(2)通“智”,智慧(3)跟随(4)答应(或:回答)。17. (1)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以”“去”)(2)既然这样,那么朱文公(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何以”“ 然”)18. 热爱学习;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或:勤学好问)19. 说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2分);说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智者也有所不知(2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