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_生物、土壤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513149 上传时间:2024-11-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_生物、土壤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_生物、土壤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_生物、土壤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_生物、土壤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_生物、土壤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生物、土壤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梳理一、生物(一)生物的分布与环境1.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1)光照条件: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2)热量条件: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3)水分条件:对植物生长、发育和分布有很大的作用。(二)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1.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及物候对农时、农事的指示作用枣发芽,种棉花;2.植物对干旱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3.植物对湿润环境的指示作用莲;4.植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矮牵牛;5.植物对酸性土壤的指示作用铁芒萁;6.植物对碱性土壤的指示作用碱蓬。(三)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对地球环境起作用的根本原因是绿色植

2、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1.改造了大气圈:原始大气成分为CO2、CH4、H2、NH3,现在大气以、为主。2.改变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3.改造了岩石圈: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思考讨论生物的分布为什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提示:生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和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受到环境的制约。二、土壤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土壤的肥力特征及重要性(1)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3、是土壤对人类和地理环境最为重要最具意义的因素。(2)土壤的组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3.土壤的形成(1)形成过程岩石风化过程:形成疏松母质,释放矿物养分。低等植物着生过程: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高等植物作用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经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2)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主导作用:在生物的生长更新过程中,伴随着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从而使土壤颗粒发生团聚,改善母质性状,形成并增强土壤肥力。思考讨论我国农谚“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说明了什么?提示:土壤肥力高低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三、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

4、陆地环境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2.不同空间范围的地域差异性表现及其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表现: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原因: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这种地域分异以热量为基础,加上水分条件的影响。(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表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原因:以水分条件为基础,加之热量条件的影响。(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表现: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出现了自然景观的依次变化。原因: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4)陆

5、地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非地带性。思考讨论“牵一发而动全身”反映了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提示:整体性。疑难突破1.分析30N60N之间亚欧大陆的自然带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大陆东部和西部,自然带的分布从南向北依次出现亚热带常绿林带温带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体现了自然带从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主要是受热量条件的影响;而从东、西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又出现了自然带由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规律,主要是因为降水的影响。同时,在其内部的荒漠带中,

6、出现了一些绿洲,高山地带也有森林或草原的分布,这又体现了非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总之,在亚欧大陆的中纬度地区,这三大因素共同影响,使得这里的陆地环境变得较为复杂。2.分析珠穆朗玛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珠穆朗玛峰的自然带垂直分布规律非常典型:从山麓的森林往上依次出现草甸带冰碛和地衣带冰川带。这是由水热状况随着海拔高度而变化造成较大的差异引起的;但是珠穆朗玛峰南坡的基带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这又是由于其地处亚热带的纬度位置决定的,因而又带有纬度地带性的特点;同时,其南坡和北坡的自然带分布差异性较大:如南坡自然带层次多,森林分布广且同一自然带在南坡分布的海拔高;北坡以草原为主,同一自然带分布

7、的海拔低。这是因南坡、北坡的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所致。(1)南坡高度比北坡大,且海拔较低一自然带层次多,山麓能够生长常绿林。(2)南坡是向阳坡,热量条件比北坡丰富;且迎着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降水丰富,多地形雨,因而水热状况比北坡优越得多,能够生长森林。归纳:可见,珠穆朗玛峰的自然带分布也是由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所以,既表现为地带性特征,又兼有非地带性现象,使其地理环境也较为复杂。典例剖析【例题】 (2004年天津,56)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下图所示的对应关系。读图完成(1)(2)题。北纬42某山地部分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对应关系示意图(1)据图计算,水平方

8、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A.62N68N B.52N58N C.50N54ND.52N62N(2)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A.逐渐升高B.保持不变C.逐渐降低D.变化无序命题意图:此题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同时考查学生对纬度间实地距离的计算。易错分析:如果不注意纬度相隔1,实地距离约为111千米,则易出现错误。解题思路:第(1)题:地球表面纬度间隔1,其实地距离约为111千米。从图中可看出,山地基带分布在42N,而水平方向上针叶林,其分布南界距山地基带1100千米,计算可知针叶林分布南界为52N。同样方法,可计算出其北界约58N。第(2)题:位于不同纬度的山体,

9、自然带的丰富程度不同。山麓附近为水平方向上应有的自然带,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由于基带的变化,针叶林带在山地的分布会逐渐降低。答案:(1)B (2)C教师下载中心教学点睛本单元共分四讲,内容较多,头绪较乱,各讲宜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复习,以达到最佳效果。第一讲为地壳的物质组成及运动,最宜采用的方法就是列表对比。一是列表对比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二是列表对比内外力作用及对地貌产生的影响;三是列表对比板块运动与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变化。通过对比,突出差异,体现特征。第二讲为海洋环境,其规律性知识较多,最适合的是图解法。在复习海水温度和盐度时,结合温度和盐度变化曲线,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形成原因,并对特殊地区进

10、行分析,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利用图解法,结合风带、气压带的分布,分析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讲为陆地水,其重点是陆地水补给及水循环,可用表解和图解结合的方法复习。对于陆地水体的补给,可以列表分析,以明确补给特点、时间及主要分布区;对于陆地水循环,可用图解的方法,弄清其主要环节和各循环的作用。第四讲生物、土壤部分叙述性知识较多,可采用教师列纲,学生自主复习的方法。对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应通过复习让学生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应注重与实例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实例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从实践到理论,让学生真正理解其含义。拓展题例【例1】 (2003年新课

11、程文综,37)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气相互作用的示意图(1)补绘图上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箭头,以表示正确的环流方向。(2)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那么,图示大气环流强弱及赤道附近大洋两岸的降水量将如何变化?为什么?解析:(1)先通过图中海水性质(暖水和冷水)来判断下垫面温度的高低,大洋西部温度高,大洋东部温度低。再联系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可知,大洋西部下垫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大洋东部下垫面温度低,相对而言,空气收缩下沉,进而引起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形成一个顺时针运动的热力环流。(2)某些年份,太平洋

12、赤道逆流的南支越过赤道沿厄瓜多尔沿岸南下,使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水温升高迫使秘鲁寒流的位置向西偏移,那么,太平洋赤道附近东西部的热力差异减小,大气环流会减弱。大洋东岸由于受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影响,降水量会增多,有时还会出现暴雨,形成洪涝灾害;大洋西岸由于热力环流减弱,上升气流也减弱,对流雨随之减少,所以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往往发生旱灾,还能引起森林大火。答案:(1)箭头指向呈顺时针方向。(2)大气环流会减弱(或大气环流变得不稳定),因为其下垫面(洋面)东西部的热力差异减小(或产生变化);大洋西岸降水量会明显减少,因为这里的上升气流减弱,对流雨随之减少;大洋东岸降水量会明显增多,因为沿岸暖流的

13、加温作用以及这里的下沉气流减弱。【例2】 (2004年全国文综,46)2003年秋季,泉城济南市许多干涸多年的泉群重新涌水。下图表示济南市附近地貌类型,据此回答(1)(3)题。(1)这些泉群的主要补给区为A.B.C.D.解析:花岗岩属于不透水岩层。黄河下游的干流(地上河、悬河)几乎对地下水无补给作用。答案:A(2)这些泉群的水源主要为A.土壤水B.潜水C.承压水D.地表径流解析:地下水可分为潜水和承压水。只有承压水才能形成一定压力,导致泉水喷出。答案:C(3)这次泉水由枯变丰的最主要原因是A.实施地下水回灌取得成效B. 2003年黄河中下游地区雨量大增C.退耕还林发挥了良好生态效益D.南水北调

14、东线将长江的水调入黄河解析:大气降水的增加导致地表径流量的增多,地表水的下渗作用强烈,地下水可以得到较好的补给,从而导致地下水位进一步抬高。答案:B【例3】 (2004年江苏,78)下图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回答(1)(2)题。(1)表示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是A.a图B.b图C.c图D.d图解析:观察四幅图,a图明显呈层理构造;b图具有火山构造;d图也有分层的特点;只有c图,整体性结构明显,结晶好,属于岩浆侵入缓慢冷却结晶而成,符合花岗岩形成的特征,故选C。答案:C(2)a图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河流沉积作用B.湖泊沉积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D.流水溶蚀侵蚀作用解析:仔细观察a图不难看出,该图层理构造明显,有溶洞发育,地表峰林众多但坡度较缓,因此符合流水溶蚀作用的特征,故选D。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