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洲泉镇中心小学:宋海芬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知识的更新,人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增多,有些信息是新生的。如何去处理日常生活中这些复杂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注意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之成为鲜明对比的是教给学生“现成数学知识”, 学生掌握的是运算方法,学生计算能力是增强了,没有经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对于解决问题策略淡薄,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没有办法去发挥学生思维积极性,激起学习的兴趣。长期下去,学生养成一种习惯,给我们就学,不给我们就不学,遇到新的问题就是我们没学过,责任不在咱们。学习数学不过如此枯燥,就是写写算算的事。这种现象是危险的信号,学生丧失自主、探索的学习
2、能力,应该重新审视教师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过程”一词,既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又要重视知识的再现过程。有了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才得生显机勃勃,学生才会变成课堂学习的主人。我们在小学阶段就要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过程性学习方式的培养,这种意识的形成不是单单靠一节课或一个数学问题所能彻底解决的,关键在于长期的、不断培养,使学生拥有充分锻炼、参与的机会,表现出一种跃跃欲试的劲头。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建立探索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之中。一、联系生活,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
3、此,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如学习“统计初步知识”前,组织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实践性的题目调查市场的价格信息或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状况等,上课时把这些信息、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又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前,让学生到超市,称一称,拎一拎,掂一掂。课堂中让学生根据已知的,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解决。二、动手操作,吸引学生自主参与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并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怎样操作。动手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强化感知、促进思维、学会学习的一种手段。例如在教圆锥的体积计算时
4、,有的教师按照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看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有的教师采用教师先演示,再让学生照着做,然后从操作中得到以上结论;还有的教师首先引导复习圆柱体积的求法,再通过比较各种尺寸不同的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到标准不统一,很难比较圆锥和圆柱的大小,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才好找出它们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这时再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实验材料,鼓励他们去探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由于不同学生准备的材料大小不一,但等底等高这个标准统一,所以得出的结论也统一。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了这个实验的全过程,最后学生很容易就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上面的第一种教法,没有注意学生
5、的参与;第二种教法则是让学生被动地重复教师的演示,并没有真正把学生当成主体,对发展学生思维起的作用很有限。只有第三种教法才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位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起到了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的作用。三、合作交流,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新课标指出:第一学段教学时应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想要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和以小组为
6、单位的学习是最恰当的选择。同时教学中提倡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是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方式。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四人小组合作折出正方形的1/4并小组汇报交流将三种不同折法贴在黑板上,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与自己不同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因此教师要在交流和探讨中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在交流探讨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交往能力等得到一定的提高。四、探究发现,提高学生
7、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知识的活动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这种过程应突出学生自己如何探究知识、如何生成“结论”,突出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训练和培养,突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获得,而不仅仅在知识结论的记忆上。比如在进行“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不可简单地按照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的。学生是被动地看,虽然也学到了结论,但是积极性不高,掌握得也不够牢固。教师在复习了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提出怎样求圆的面积的问题。引导学生想怎样把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由于学生已有割、补的经验,很容易就产生了割补的想法。这时教师放
8、手让学生去实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们纷纷拿出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分割拼摆,拼出了近似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等多种形状,进而找到求圆的面积的方法。结果学生们发现:不管怎样拼,圆的面积总等于周长的一半与半径的乘积,也就是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与半径平方的乘积。课后学生会反映:通过操作,自己发现的结论记得牢。这正如一句谚语所说:“眼睛能记住耳朵所忘记的东西,而操作能记住眼睛所忘记的东西”。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教师决不代替。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感知、操作等活动来认识数学,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让知识在动境中“相遇”。 课标中的“课程
9、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鼓励学五、自由表达,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的表达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去,改变教师“包讲”或者学生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教师不急于讲解算法,而是引导学生,想办法算出自己的课桌面的周长,并说说自己的理由。这样教学,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往往能表达出老师可能表达不了的,感悟出老师感悟不到的东西,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