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追求卓越课程之走进学生的心灵
海南中学 赵水兰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根本特质就是两个字——转型。从教育的发展阶段而言,就是从外延发展走向内涵发展。尽管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还面临着繁重的建设和发展任务,但理念转变、体制转型、队伍建设,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从老百姓对教育的需求讲,就是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我国在满足人民群众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机会需求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满足教育机会转向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于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课程标准的有质量保障的教育;从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讲,就是要从“知识本位”走向“育人为本”。在片面的教育政绩观驱使下,唯“应试教育”马首是瞻的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已走到了尽头,或许可以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已迎来了一个拐点,这就是要逐步回归教育的全面育人本质。
在这个转型期,目标教学的同行们如何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继续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搏击风浪、勇敢前行?我想,我们的旗帜就是坚持育人为本,我们的着力点就是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课程,我们的落脚点是就是追求自己的卓越课堂。
大道无形,大声稀音。目标教学人需要从当前各种眼花缭乱、花样翻新、奢华浮躁的不良的教育风气中走出来,始终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教育心态,永远怀着一颗为国但责、为民分忧的“致良知”的教育情怀,坚定不移地为教育本质的不断回归而不懈奋斗。
我建议: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能否“亲其师”,不仅影响学生对教师道德文章的信仰,而且影响着对教师所教授的这门学科的学习与信仰,影响着对老师所教授的这门学科的学业成就,甚至影响着学生一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选择,直至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我认为,这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这标志着在党的教育方针中,首次将德育为先置于全面发展之前,强调人的德性素质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奠基性、全局性的作用。也许正因为如此,国家关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始终强调了“教书育人”,这既体现了教育的育人本质,又体现育人的基本规律。
各位同仁,我们不要忘记,布卢姆关于影响教育质量的三大变量,首要变量就是“情感前提”,就是强调师生关系、强调学生对老师所教授的学科兴趣对于教育质量的重要影响。我认为,落实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每位教师都需要从改善师生关系入手,都需要从走进学生心灵入手,都需要从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科入手。改善师生关系,就要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就要增加师生共同学习与生活的时间与空间;走进学生心灵,就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引领学生;让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科,就要引发、培育、满足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