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港口中学 梁执妹
数学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到各类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既要满足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又要兼顾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逐步跟上,缩小差距。为此在教学中,要承认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学习基础的差别,进行因材施教。下面就是我的一些小小的因材施教的经验:
一、教学目标分层次
教学目标分层次是指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一个正确的学习目标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更有利于学生产生自我激励的心理和积极进取的心理。例如,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分类要明确,即:正文、基础练习题、灵活应用及探索发现等都要分类清楚,在教学中要作一个明确的要求,正文和基础练习题是每个学生都要掌握的,而灵活应用则要求中等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努力掌握,并且教师在布置目标时要提醒学生不懂一定要问,要培养学生多思考多提问的能力;而探索发现的题目则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如果教师不分清目标且明确下达要求,学生是不知道自己应达到什么要求就可以了,也就是说,这样就使学生都进行着同一个目标的学习,这样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分层次,也是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分层次,不同的学生在教师的心里面要作不同的要求,不拿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那么教师才能对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能把握,并对接下来的教学更能开展到位。所以,要想教学目标分层次,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和不断地进行教学总结,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
二、课内提问分层次
在教学中,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多提一些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其学习动力。对思维较活跃的学生,可以多提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他们的答案可能更完整、更准确。通过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提问不同的问题,使所提的问题能达到设计提问的目的,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探索新问题时,应以学习较好的学生提问题为主,这样可以减少回答时的错误,澄清认识,在复习检查已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时,应请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当他们回答不出来时,就暂时不能坐下,这样可以提高这些学生对接下来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关注度,再请成绩较好的学生起来回答问题,然后老师再作出评论,及时表扬表现较好的学生,提高学生的荣誉感,且让表现不好的学生在听完别的同学回答完问题时才坐下来继续听讲,当然老师还要及时的告诉他们等下还会给机会他们再回答问题,鼓励他们加油,那么这堂课他们会很认真学习的。每节课我都会通过提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我发现,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能专心听讲,并且课堂气氛更为活跃,既不会顾不上成绩好的学生,也不会冷落了成绩差的学生,教学成绩自然会得到提高。
三、作业布置分层次
作业布置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并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目前,在普通教学实践中,教师会根据中等学生的水平,给全体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由于学生之间的年龄、性格、爱好、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这种统一的作业形式不能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样的作业仅仅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来说,能够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则显得过于简单,不能培养其思维能力,不利于优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研究,相反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则可能难以独立完成而只能抄袭作业,当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要求,他们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当成任务完成。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因此,为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要求的作业,体现层次性,努力使作业在学生那里都能达到“我能做”的要求。例如我在教学证明类型的题后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是这样分层次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只布置一些一到两步可以完成的证明题,再留一道需要三步才能完成的证明题;而对于学习中等的学生,我则会布置一些两到三步可以完成的题目,还要布置一些三道四部才能成的题目;对于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教师则要布置一些应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的拓展型或创造型习题。当然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来分层次布置作业,确实需要教师付出更大的精力去选择题目和批改作业,但教学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会更直接容易地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小组学习分层次
我这里说的小组学学习分层次,包括两个方面:
1、学生编组,学生编组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及心理因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组,A组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会做基础练习就可以了;B组是学习基础中等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不止要掌握A组学生要求掌握的知识,还要求掌握比基础练习要难一点的练习题;C组是学习基础很不错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要求做一些灵活应用和探索研究的题目。学生分组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这样分组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落实和作业布置的落实。
2、小组互助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小组,要求教师花很多精力下去才行的,学生的思想、学生的学习水平都要考虑进去,最好把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岔开,也就是说可以是一个成绩好和一个成绩差的组成一组,或者一个成绩好的、一个成绩中等的以及一个一个成绩差的组成一组,我建议最好是两个或三个学生一组。在学习小组刚建立时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如何操作的,这就要求老师耐性的慢慢引导,只要耐心,你会发现经过一两个月,你多了很多可以帮助你辅导差生的优生,你的教学会变得很轻松,你的学生成绩会提高得很快,师生关系会变得很融洽。
五、测验分层次
测验是对教与学两方面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目的在于获取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把握各类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来调节教师的教学,改善学生的学习。这里说的测验包括平时的课堂5至7分钟小测和整节课的大测验。不同的测验要有不同的出题方法。课堂小测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课前或课后,针对前一节或当堂所学内容,利用短短几分钟时间对教与学所作的一种检测反馈行为,小测题最好分三种层次,要分别针对前文所介绍的A、B、C三组学生进行出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小测训练,老师对学生的把握会加强很多,老师的教学也会得心应手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也会好很多。而整节课的大测验则要求教师在出题时注意设好必做题、选做题、拔尖题,在保证基础要求的同时,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尽可能大地发展。在教学测验中,这种分层次命题、多能化的测试,对后进生来说,不至于考得太糟,减少了他们的学习挫折感,保护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对优等生来说,解答有较大难度的问题,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挑战自己和他人的竞争心理,更好培养他们去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显然,分层次测验,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全体学生得到更好发展。
总之,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育教学,寻找每个学生优缺点,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同时积极为他们创造适合学习的条件,在较适宜的学习条件下,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有所进步,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学习基础较好的会发展得更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乐学和终身学习,这就是我们因材施教的目的。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