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集体教学中的提问技巧故事的名称猜想出很多答案,这样既激活了幼儿的思维,又使幼儿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利于活动的进一步进行。再如“认识扇子”的活动,在幼儿直接感知扇子在夏天给人们带来凉风时,提出“如果夏天没有扇子会怎么样?”“夏天除了扇子能使人们凉快外,还有什么办法能使我们凉快?”等问题,让幼儿去扩散、去讨论,充分发挥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1、激发幼儿想象的提问: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对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扩散想象,让幼儿暂时摆脱文学作品原有的情节束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有利于提高幼儿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灵活性,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
2、,促进幼儿个性化地发展。如听了故事“七色花”后,老师问“假如你是小珍妮,你还想把花瓣寄给谁?让花瓣帮他做什么?”幼儿发言踊跃,有的说:“把花瓣寄给灾区的人们,帮助他们消除灾难。”有的说:“把花瓣寄给白血病患者,使他们有健康的血液。”还有的说:“把花瓣寄给老人,让他们年轻长寿。”等等,孩子们都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去体会七色花瓣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和美好。2、便于换位思考的提问:为了帮助幼儿正确理解真、善、美或假、恶、丑的形象,启发幼儿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及其心理过程,有利于幼儿自主理解作品、掌握作品。如故事“狐狸和兔子”时,问幼儿“假如你是兔子,碰到这样的事怎么办
3、?”这一问题使幼儿马上进入角色,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等狐狸睡着了,悄悄地从烟囱里爬进去,用电棒电死它”有的说:“请来好朋友,一起拿武器去对付狐狸。”等等,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3、有助于探究的提问:探究性提问是一种设置悬念,让幼儿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或操作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以寻求答案的一种提问,例如:在一次活动中,为什么同样有电池,电线,小灯泡,可是他的灯泡亮了,而这个却没亮?对此,引导幼儿:“看看它们放的位子一样吗?”当幼儿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原来三样东西都要联结住才行。接着又提出“那我放在一个方向也连着了,这样会亮吗?”的悬念以引起幼儿的好奇,再次尝试寻找答案。4、利于双向活动的提
4、问: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教师要善于设问,还应该鼓励幼儿主动提问,因为幼儿的自主活动不是单独的个体活动。如看图讲述活动中,让幼儿说说哪一张图片还不理解,哪一个问题还不明白,需要请同伴或老师帮助解答等。这种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地开展讲述、问答活动常常会给幼儿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帮助教师针对幼儿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好奇、好问、好学的良好习惯。提问还要讲究语言艺术: 集体教学活动提问时,幼儿根据教师口头提问来回答问题。因此,教师的提问语言至关重要。应做到准确、严谨, 清晰、简炼,通俗易懂。(特别是口头提问不宜太长或转变太多,这使幼儿记不住、很难找到问题的核心
5、。)诚恳、和谐。在幼儿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提问以后,等3-5秒或更长的时间,可以增加幼儿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幼儿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让幼儿马上回答问题会明显地减少教师和幼儿间、幼儿和幼儿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在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之前等待足够的时间,可保证幼儿对问题的充分理解。所提的问题要能使大多数幼儿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采取自由处理的形式;留心沉默寡言的幼儿的语言或非语言暗示,如困惑的表情,似举非举的手势等;鼓励幼儿与幼儿间相互启发;排圆形或半圆形的座次,创造有利于幼儿参与的环境。 玩也是一种学习 常常听到以前一部分教师和家长都认为, 玩也是
6、一种学习,幼儿的智力发展可塑性是很大的,超前的知识训练也许会有短期效应,但其后的发展未必像某些家长所期盼的那样超乎寻常。画妈妈在三月份开展的节日教育活动中,我组织小朋友通过美术活动画妈妈,表达对妈妈的爱。课堂上我首先请小朋友们演唱歌曲我的好妈妈,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我对幼儿说:“我们的妈妈平日工作很辛苦,妈妈很爱我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画妈妈,表达对妈妈的爱,好吗?”小朋友们高兴地拍起手来。为了帮助幼儿表现出妈妈的形象,我通过示范重点引导幼儿学习怎样画出妈妈的特征,如脸型、发型等,鼓励幼儿大胆地用画笔表现妈妈的形象,引导幼儿通过图画表现对妈妈的爱。从小朋友的作业来看,大多画出了妈妈的特征,画面内容
7、也较丰富,如有的小朋友在画面中表现出妈妈和宝宝在一起的快乐情景;有的画出送给妈妈的礼物等,通过画笔表达对妈妈的爱。最后我进一步教育幼儿平日要尊敬妈妈,关心妈妈,经常做妈妈的小帮手。神奇的小火车活动反思在活动中可充分挖掘故事材料蕴含的信息,让幼儿去思考想象。在讲诉小核桃的变化后让幼儿自己去猜想鸡蛋,蝌蚪的变化,打破以往直叙讲诉的方法,在了解故事角色的变化后,让幼儿去想象托托,“我”以及其他事物的变化.点拨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思考,原来这些宝贝都长大了。在活动中幼儿激发幼儿兴趣,积极参与活动,积极举手发言。给幼儿留有思考的余地,提供思考的机会,给每位幼儿一次展示的机会,不会导致有个别幼儿有种按奈不
8、住的感觉要“冲”上来,急需想把自己的答案说给小朋友听。在今后活动设计中,最好尽量给每位幼儿展示的空间,即使是几秒钟也已足够了。 神奇的小火车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通过让一样物体乘坐小火车这个形式,让幼儿了解到常见的一些事物在小的时候和长大的时候它们的特征是不一样的。整个活动下来,要把这个“趣”字很好的体现,我觉得可以在结尾的时候让幼儿和我一起乘乘小火车,说说自己乘了小火车之后变成了什么。这样的话既可以让幼儿体验火车的趣味性、神奇性,同时也发散了孩子的想象力,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事情。我觉得在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还是很重要的。这主要是教师的个人表达能力,包括语言的表达能力、肢体的表达能力要到位,吸引孩,
9、也是需要努力的地方。讲述神奇的小火车这个故事,声音能够抑扬顿挫点,亦或是能够配上一定的夸张的表情、肢体动作,那么我想孩子会更好的被吸引到我的故事里,使孩子们的注意力更集中,对于故事的理解能力也会增强。对于课前的准备应该做得更美观些、精致些,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多想想自己做的教具是否能够充分的被利用,是否真正达到了这个做的意义,是否是孩子所接受的。少一些有了就可以的这种偷懒的思想,因为往往充分的课前准备对于整个活动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每个问题的提问,需要我多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不但要做到问题的有效性,同时也要兼顾到问题的适合性。个案观察:玩拼图我来到益智区,重点观察来这里活动的陈
10、航凯小朋友,他今天选择玩拼图。一开始他还能安静地拼插着自己手中的拼板,可过了一会儿,便开始烦躁起来,面对自己手中较为复杂的拼板有些失去了耐心。这时,他看见了我,便走过来说:“张老师,你能过来帮我拼一下吗?”于是我走过去,对他说:“陈航凯,老师不能代替你拼,你只要有耐心,一定能你自己完成的。”他一听,还是皱起了眉头,对自己还是没信心。于是我进一步引导他观察出已拼出了拼图的哪一部分,现在可以从剩余的拼图寻找和上面的图案和颜色有联系的部分,然后多试一试,一定能找到连一起的拼板的。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拼完!” 陈航凯听了老师的鼓励开心地继续拼着自己的拼图,他按照我刚才的提示,边寻找边拼图,我见他大概拼出了
11、头绪就及时鼓励他说:“陈航凯真不错,已经快完成拼图了,很棒呦!” 他高兴地点点头,继续自己手中的工作,终于把剩余的那部分拼图拼完了。他兴奋地大声对我说:“老师我拼好了!”陈航凯小朋友性格内向,从他今天在玩拼图中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做事情缺乏耐心和自信,对于一件事情的专注力总是不能很持久地保持,遇到困难时会习惯求助于别人,所以当他向老师求助时,我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坚持要他自己完成。我耐心地引导他学会观察和分析问题,通过自己的操作尝试将剩余的拼图拼完,当看见他大概拼出了头绪时能及时鼓励他,帮助他树立信心,在老师的鼓励下,陈航凯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美丽的春天之主题反思案例:春天,又是
12、万物复苏的季节,许多家长都会趁在休息日有意识地带幼儿到户外踏青,并先后给自然角里带来了新的朋友小蝌蚪。小朋友们乐滋滋地计算长出后腿的小蝌蚪的数量逐渐增多时,张佳欣小朋友发现了一个秘密:“李老师带来的小蝌蚪大多数长出了后腿。” 我立刻抓住这个秘密让幼儿观看自然角里的其他小蝌蚪,并启发幼儿猜想:“为什么老师带来的小蝌蚪长后腿的比砼砼带来的小蝌蚪多?”小朋友们三言两语地说开了,王思涵说:“可能老师的小蝌蚪是先拿来的,砼砼的小蝌蚪是后来拿来的。”陈嘉强说:“不是的,是因为老师的小蝌蚪的颜色有点黄黄的,砼砼的是黑黑的。”夏江涛说:“我觉得老师的小蝌蚪有空气,住在盆子里所以长得快。” 王思涵接着又说:“没
13、有空气蝌蚪不就死了吗?”大家继续讨论着。我忙插话道:“你们讲得都很好,可是到底这是为什么呢?” 这时候王思涵又说道:“我们还是在看看吧,也许过几天,砼砼的小蝌蚪也会长出后腿。 措施:经过大家讨论,大家都同意王思涵的意见,决定再继续观察几天。为了能使幼儿及时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每天我都带着孩子们来看一看,记录下来并帮助孩子们画下小蝌蚪的变化。几天以后,又有许多支小蝌蚪长出了后腿,他们高兴极了。沉下去与浮上来案例: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做玩水的游戏,为了让孩子了解物体的沉浮,我们在装有水的盆里放了各种不同的物品,让孩子们通过亲手操作来寻找其中的秘密。此时分析: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和探索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 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因此,教师对幼儿要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教师不要生硬的去抢孩子的“球”,只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时,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孩子,在“接”和“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