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彰明小学 李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2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活动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等形式经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思维过程。教学重点1通过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突破思维定势,引出有余数除法 1.基于经验,动手操作。 谈话:这儿有11根小棒,如果要把这
2、些小棒摆正方形,摆三角形,摆五边行,怎么摆,分别抽小朋友上来摆。其余的同学在下面摆。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组织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直观图: 说明:前面学习中学生对于平均分的认识都局限于把物体正好分完。这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也是本课学习的起点。本环节教师精准地调用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展开教学,为有剩余现象的学习孕造了学习氛围。2.突破定势,感受新知。 谈话:准备12根小棒,摆正方形 谈话:可以摆几个,怎样列出算式。 完成操作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法。3.比较交流,感受不同。列出前面的算式。提出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114= 113= 115=
3、比较:请同学们把这种分法和前面的两种分法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三种分法的直观图) 小结: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都是正好分完,也就是没有剩余;而今天在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遇到了分不完的情况,也就是有剩余。怎样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说明:很多时候,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往往是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性而导致思维断层。本课中从正好分完到有剩余就是学生的思维断层。二、操作比较,认识有余数除法 1体验不同情况的平均分现象。课件出示 学生交流汇报,并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动态演示分的过程结果,同时黑板上逐步完成相应的算式。
4、齐读算式。 说明:从正好分完到有剩余是对平均分意义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学生认知的一次重大突破。此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整理和比较,亲历平均分的不同过程,获得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充分感知。2.尝试书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谈话:像这样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揭示相应的算式,并板书“除法”。)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结果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可以怎样表示呢?自己先试一试。 指名回答并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板书:72=3(盘)1(个)。 提问:上面的算式中,等号后面的“3盘”表示什么?省略号后面的“1个”表示什么? 指出: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结果有剩余时,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这样的除法算式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上面算式中的“1个”叫做余数,表示分剩下的“1个”。 老师带着学生读一读算式,并让学生指着算式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 说明:放手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结果有剩余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再创造”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进一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4.再次体悟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比较两个算式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三、课件出示,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组算式,比较一下,每道题中的除数和余数,看你能发现什么?四、作业练习。五、全课总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