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与沙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2.增强生态意识。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入 著名作家周涛在新疆生活了大半辈子,对新疆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关注新疆,热爱新疆,写下来多篇关于新疆的作品。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散文河与沙。 (简要介绍作者) 二、解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文章主要写了几样事物? 河、沙、人、树。 2找出文章的过渡句,说说它们在结构上是如何承上启下的。 “在河与沙的殊死搏斗中,夹在当中的是我们人”、“夹在河流与沙漠之间的人,直到这时,才想起了树”。前半句均承上,后半句均启下。 (二)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 作者把“河流”、“沙漠
2、”分别比喻成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河流生命之蛇: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人类生活的栖息地,“我”非常热爱它们,它们就像蛇一样“缠住了我的心”。沙漠巨蜥:沙漠随时会淤塞阻断河流。 (“比喻”的背后是作者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与文章主旨息息相关,要让学生高度关注、充分体验。) 2哪些语句体现了河与沙的搏斗是“殊死搏斗”? “沙漠固执地蹲伏在那里,愚蠢而又警觉,充满仇恨而冷酷无情,等待时机,随时准备猛地扑过去,并一口咬断它。” 3作者对河”、“沙”分别是什么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对河流是热爱态度,从第3自然段的几个比喻句可以明显看出。对沙漠是厌恶态度,从第6自然段对沙漠的形象化描述可以看出
3、。 4烧窑师傅诙谐谈话的背后是什么? 用原文表述:对生态环境的危机意识和呼吁。 诙谐的警示5作者对“人”是什么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两点:一是赞扬人对生态环境的忧患(第12自然段),二是批评了砍树等破坏生态的行为(第15自然段)。 6作者对“树”是什么态度? 树是伟大的魔杖”,可以使沙漠、河流、人三者和谐起来。 7具体说说“树”的作用。 正面说:种树可保持水土,因此能保护河流、限制沙漠。反面说:砍树导致土地沙化,从而形成新的沙漠;水土流失而使河道淤塞乃至断流。请学生举实例说明。 (三)又读课文,品析主旨: 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各有什么含义?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 题记:河流的开始就是
4、生命的开始,也是人类文明的开始。表达对河流的赞美颂扬之情。 结尾引用语:河流啊,你是孕育我们生命和文明的父母。河流啊,由于人们乱砍滥伐,致使水土流失,你的水流已浑浊不堪了。表达了对生态危机的痛心与悲哀。 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进一步突现了文章主旨,有画龙点睛之功,也使文章内容更厚重。文章主旨为: 1歌颂河流对人类生命和文明的养育作用。 2呼吁人类要保护好生态环境。 第二课时一、探究问题 文章说河流是养育人类文明的“保姆”。可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却是洪水泛滥成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是作者的观点有误吗?说说你的意见。 作者的观点没错。砍树毁林,破坏生态,是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 二、分角色情景表
5、演 河流、沙漠、树的自诉。 要求:着力表现河流的“保姆”作用、沙漠的凶残、树的无奈。可以用文中的话,提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加工。如果学生在课文基础上有所生发,教师应特别予以鼓励。 应给5-8分钟让学生准备。可以合作创作,一人表演。演后组织学生评价。评价重点:是否突出了规定的内容,是否有文采,是否有感染力、冲击力。 三、根据文中内容解释“魔幻现实主义” 用魔幻的形式表达真实残酷的内容,多用丰富的想象和艺术的夸张手法。 教师再举一例。比如有一小品:一个人穿着用动物皮制成的华美服饰,可是他却在地上爬,甚至扒在马桶上喝水。这一小品就是用荒诞的形式告诉人们:“虐待动物的人已没有尊严可言,只是行尸走肉。” 四、创作小品,表现危机 五、在环保方面,我们能做什么 ? 环保应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比如:不捕食青蛙、不乱扔废旧电池、不用一次性碗筷、节约纸张等等。 (联系实际生活,加深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使“环保”意识进一步内化。)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