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上)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初步学会阅读材料分析的能力;了解诸子百家的主张以及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提高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活动、自制名片、辩论赛等过程,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孔子和诸子百家等先贤在社会变革时期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良好品质。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诸子百
2、家的思想主张。难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现实意义。四、设计思路本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课程目标及教学过程,通过阅读、课外搜集资料、自制名片等,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视频、辩论会,重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体验历史的感觉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通过古今联系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能够经常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学习、思考,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观点。五、活动设计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及说明导入新课探究新课探究新课总结新课延伸拓展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文字场景的视频通过视频场景
3、感受儒家思想的精髓。以学生熟悉的奥运会为切入口,场面壮观、震撼,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为新课讲解做铺垫一、百家争鸣的背景1.回顾前面知识,结合课件结构流程,展示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经济政治思想文化1学生联系旧知识,理清思路2通过教师引导,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概念百家争鸣是本课的难点,鉴于前文已有对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背景的阐述,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能力。二、大思想家孔子1.展示名片,介绍孔子生平和贡献提问:为什么有“子”?“儒”的含义是什么?1.学生联系已学过知识,加深对孔子的认识。特别是几个概念的理解孔子是本课的重点知识,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
4、”、“爱人”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和教材有关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材料能力,并联系现实理解孔子思想的影响2.展示三段材料,通过三个问题理解孔子思想主张。(1)依据材料,孔子提出什么思想?(2)孔子对“仁”做了哪些具体的阐述?(3)孔子要求统治者在实践中严禁哪些行为?2.学生阅读材料,总结出孔子思想的三个方面:“仁”的核心 “爱人”、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3.孔子的教育思想(1)提供四个方面理解教育对象教育理念学习方法学习态度(2)联系所学,回忆相关孔子言论,引出论语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找到四个问题的答案并联系现实和所学知识加深对教育思想的
5、理解4.大声诵读经典名言,进一步感受思想的力量4.孔子思想的影响展示三副图片山东曲阜“三孔”各地纪念孔子世界各地“孔子学院”5.学生通过图片加强感性认识,理解到:(1)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2) 对后世影响深远三、大思想家老子1.介绍老子生平1.学生通过名片和老师介绍,加深对老子的认识2.展示两则材料,提问 两则故事体现什么思想?对你有何启示?能否举例说明?3.例举托尔斯泰和黑格尔的名言,展示道家思想的影响力2.学生联系现实,理解道家思想的“辩证”思想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转化的。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经过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
6、事业。联系现实,将老子思想由难化简,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四、百家争鸣1.课堂制作(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观点制作名片)2.理解争论的两大主题:“治国”和“战争”1.学生探究合作,为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制作名片并派出代表介绍其最欣赏的代表和观点。2.理解不同学派围绕两大主题争论的原因3.联系现实,理解思想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以小制作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儒、道、法等家的思想观点探究百家争鸣的盛况,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概括的能力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五、现实意义1.展示和学生生活相关的几幅图片,请学生结合诸子百家的不同观点展开辩论1.学生按不同观点分组展开辩论,运用古人观点解决现实问
7、题。古为今用,充分挖掘思想文化的现实意义,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通过表格概括本课主要人物和观点2.师生共勉,再次感受思想的力量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1.学生通过表格加深对本课重点的记忆和掌握。2.师生共勉,联系现实最后感情升华学生联系现实(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畅谈自己的想法。引发学生思考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能够经常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学习、思考,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观点。六、教后反思本课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紧扣孔子和百家争鸣的中心内容,设计更多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活动,设计名片、讲故事、穿越历史、小辩论,寓教于乐。但本课知识内容繁多、抽象、没时间更多介绍各派背后的思想家的个人经历,这段历史就显得稍微单薄,在联系现实方面也很难相得益彰,稍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