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的教学反思中数组 陈伯平第三次送教活动已经结束了,但教后的反思会已知延续下去。在这次送教活动中,我执教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这一课时,由于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不断地对课进行了反思,可以说是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一、 创设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小学里学生就学过平行四边形,能识别图形,知道一些简单的性质。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又来研究平行四边形,如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呢?这一章的第一节就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我是不是只是从边和角这两个方面来研究它的性质,然后会用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就够了呢?学生在这一节是不是只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叠加呢?在这节课中学生
2、的能力能不能得到发展呢?经过慎重的考虑,我选中了生活中的一些学生熟悉的图片入手,让学生从中找出特殊的四边形。“这些基本图形的模型在实际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它们为什么倍受欢迎,究竟有什么特征,这就是平行四边形这一章所要研究的内容。”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让学生明确了本章所要研究的内容。二、 探究新知中,让学生体会类比方法的应用由三角形的学习类比到四边形的学习。研究三角形从一般到特殊,类似地研究四边形也将是从一般到特殊,一般图形具备的性质特殊图形肯定也具备,特殊图形又比一般的图形多了哪些性质呢?由特殊三角形的研究方法类比到特殊四边形的研究,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
3、系,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指明了方向。三、 灵活处理教材中,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技巧由于学生已经了解了一部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因此在课上我没有按照课本上的安排,让学生经历度量、猜测等过程,直接由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后,追问了一句“你是怎么得到的?”不少的学生都说是证明得到的。“那你怎么知道这些结论的呢?”简单地疏导,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研究几何图形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四、 变式训练中,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在性质的运用中,我将学生练习的题目换了一种呈现形式。习惯的做法都是将学生练习的题目全部抛给学生,让学生机械地做题目以巩固新知。我在这里只是先出示了一个简单的题目,
4、在ABCD中,已知A =130,让学生求其它角的度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后,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思考,在平行四边形中知道一个角就能求出其它所有的角,如果只知道两角之间的关系呢?学生的思维自然会跟着老师,究竟会给我们哪样的两个角呢?这样自然就出现了邻角和对角这两种情况,然后在出现题目,这样学生不仅巩固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接下来部分优生自己给出适当的条件求角时,不仅有给出两个对角、两个邻角的还有学生给出了三个角之间的关系的,可见他们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求边时,我的处理更是别具一格。“平行四边形中有了一个角,可以求出其它所有的角,那么如果有一条
5、边的话能不能求出其它所有的边呢?”有的学生一开始不动脑筋地脱口而出,紧跟着我就出示了题目,在ABCD中,已知AB=6,你可以求出哪些边的长度?“在平行四边形中为什么有一个角就能求出其它所有的角,而有一条边只能求对边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不少的教师可能都想不到在这里留白,学生就更不要说了。我在这貌似无疑处提出这样的问题,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发现在平行四边形中除了有对角相等外,还有邻角互补或者说四个角的和为360,而边之间只有对边相等,因此要想求邻边需要添加什么条件,学生脱口而出。要想减轻学生的负担,不让学生只是成为做题目的机器,就得让他们走出题海,这也不完全是让教师走进题海,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认真研究题目,挖出问题的本质,然后去思考怎么教,教什么,题目呈现的形式,以什么方式来解决,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等等。教师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当然,这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不知道有没有临时分班的原因,我总感觉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开课时安排得不太合理,显得最后的时间仓促了一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会更加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