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府谷县2015年教学设计参评分数的再认识(一)一、教材依据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63-64页。二、设计思路本课是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备这节课,感觉有点乱,因为这节课的练习的类型、数量都比较多。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坐下来好好分析了每个活动,每道练习的目的作用,把这些练习加以整理,提升,理出了这节课的两条主线:一、分数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的量就不同。围绕这个重难点我由浅入深设计了三个活动:1、拿笔活动,这是课本上的例题,也是这节课的重点,我让学生动手
2、实践,质疑,验证,体会分数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的量就不同。2、联系生活说一说,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看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融合了捐款的练习,旨在让学生体会:不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不同。同时也让练习难度有所递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二、“整体”一样,各“部分”所占的分数不同,那么各个“部分”的具体数量也就不相同。在学生明白从“整体”到“部分”的关系后,更进一步的使学生完善从“部分”还原“整体”的过程。这样做不但体现出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更使学生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围绕这条主线我自己设计了一个活动:(1)不同颜色小圆片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2)怎样变化可以使
3、蓝色小圆片占总数的二分之一。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这道题在难度上有所提高,旨在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三、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解释结果。四、教学重点重点:进一步认识一个“整体”,以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五、教学难点难点:理解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就不同;同一个“整体”,不同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中性笔若干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
4、入1、猪八戒吃西瓜;孙悟空变出小猴子。2、猜一猜:用分数怎么表示十拿九稳 ( ) 七上八下 (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分数的再认识(一)”(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说一说(看书63页)3/4可以表示什么?举例说一说2、分数的意义什么叫做分数?把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作分数。其中的一份叫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3、操作实践,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活动一:拿中性笔比赛(1)拿中性笔:首先,我们进行一场小小的比赛,(出示三盒中性笔)老师这里有3盒笔,我想请三个同学分别拿出每盒笔总支数的1/2,比一比,看谁的动作最快!(2)设疑:三个人都是拿出每盒中性笔的1/
5、2,为什么拿出的支数却不一样多呢?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他们拿错了?)(是不是每盒中性笔的支数不一样多?)(3)检验与整理:那你们三个分别说说自己中性笔盒里的总支数是多少?拿出它的1/2又是多少支?三位同学回答同时老师板书整理:总支数 拿出支数(4)再设疑:同学们,刚才他们三个人都拿出每盒中性笔总支数的几分之几?但是,他们拿的支数一样多吗?这好像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三个人都拿出了中性笔总数的1/2,可是拿出的支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你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讨论交流一下。(5)反馈小结:当总支数是2支时,总支数的1/2是多少支?6支时呢?8支呢?每盒中性笔的总支数不同,它的1/2
6、所对应的中性笔支数也不相同。结论1: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就不同。活动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1)不同颜色小圆片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出示课件)(2)怎样变化可以使蓝色小圆片占总数的二分之一学生分组合作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启发得出结论。结论2:“整体”一样,各“部分”所占的分数不同,那么各个“部分”的具体数量也就不相同。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1、说一说2、课本64页第二题3、分别画出三角形和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它们的大小一样吗?(四)拓展训练为帮助印度洋海啸受灾地区灾民,小明捐了零花钱的14,小芳捐了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八、全课小结今天我们有什么收
7、获?1、“整体”相同,各个“部分”所占的分数不同,那么各个“部分”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就不同。 2、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不同。3、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图形不同,各部分的形状和大小也不同。4.分数具有相对性,要分情况分析问题。九、教学反思 1、在对分数的再认识时,应注重对原有知识的提升,把总数提练成“整体1”,在学生回答时强调他们对“整体1”的表述。2、在复习时的提问:“对分数你有什么认识?”学生对于旧知识一时答不出来,这时我应该把问题再细化,如“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你知道分数的读写法吗?”等等。3、对于在课堂上的“意外事件”,我应适时改变预设,创造新的生成。当我发现在一道练习中多画了两个圆时,我勿勿地改正,课后想想,也许把这种“无意”转变成“故意”,不急着去改,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细心的你,如果有不同的答案可否与大家分享你的想法?”这样,或许学生会更积极地去思考,或许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出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