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教育叙事当前,音乐教育研究模式的倡导还主要以类自然科学研究的,在调查、统计、实验基础上进行归纳式的科学模式为主。近年来先后出版的三本研究方法论专著就说明这一点。之所以这样倡导是因为影响全球的美国音乐教育研究的主流是这样的,而我国还比较少。但相关调查研究也同时表明,我国当下音乐教育研究的现实主要还是采用思辨研究。从教育学角度看,如果要追述这种研究传统的话,可能较早的源头在赫尔巴特那个地方,这是一种康德版的“科学研究”模式,强调概念系统的逻辑演绎。显然,这些研究方法对于声称针对“音乐教育现象”,去“揭示音乐教育规律”的现代音乐教育学研究来说,无疑是最愿意看到的。但20世纪以来,这些研究方法就不
2、断受到批评,特别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批判教育学认为,“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存在。事实上,狄尔泰早在20世纪前后就已经提倡一种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的“精神科学”,意在阐明人的存在是一种文化存在,人的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因此,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赫尔巴特式的思辨研究也不能采用类自然科学的研究,而应该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遗憾的是,狄尔泰自己的论述思辨气息仍然很浓。20世纪中期,吉尔兹提出“地方性知识”概念,注重文化差异,主张做细致的田野个案研究,这对人类文化(包括教育文化)研究带来了持久的春风。这股春风也深深地影响民族音乐学的历史进程。但是,又有学者指出,吉
3、尔兹的“斗鸡”研究真的就是巴厘岛人心中的“斗鸡”吗?我用同样的方式追问,我们音乐教育理论工作者所要找的那个“规律”真的就是发生在教师、学生心中和身边的“规律”吗?随着波兰尼推出“个人知识”概念后,一种“无法言明的知识”开始粉末登场了。对吉尔兹的追问也就有了暂时的回答。原来除了普遍性知识、地方性知识以外,还有一种叫做“内隐知识”的知识形态存在,这种知识就是控制教师行动的最直接根源。缘此,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斯腾豪森提出“教师即研究者”以及“行动研究”的倡议。教育领域也随之才逐渐真正实现彻底的文化转向。就我国音乐教育领域来说,以管建华教授为代表的后现代派研究者,近年来倾心致力于理性思维构架下的
4、音乐教育体系的解构工作。让我们逐渐对当前的音乐教育现实开始清醒起来。随着人们对现代音乐教育的理性主义面目的确认,音乐教育的文化转向已不可避免。随之而来的追问就是音乐教育研究到底该怎样进行?遗憾的是,当下所谓文化取向的音乐教育研究依然思辨色彩浓重,我们很难看到多少非逻辑化表达的后现代式写作的文化研究文本究竟是什么样子?研究方法又应该如何?源于对人文学科自身独特性的寻觅,20世纪70年代,西方教育界发生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向,由原来强调规律的探究转向寻求情景化的教育意义阐释。上个世纪末,狭义的质性研究在我国兴起。近年来社会学界又出现了一种叫“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 更为彻底的质性研究方法,注重个人经历的
5、叙事、倾听与理解,用深描的方法让日常生活中的“沉默者”自己说出他对自身处境的理解。作为深受社会学影响的教育学显然也出现了同类研究。02年,华东师大丁刚教授等专家将加拿大康纳利、克兰迪宁的教育叙事研究成果引进国内并逐渐形成热点,大有研究的叙事转向的趋向。其实,放弃客观规律的寻觅转向主观意义的找寻早在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后继者的文本中就为我们打开了通往经验研究的大门。利奥塔直接大张旗鼓的对叙事知识进行提倡。我国音乐教育领域的叙事研究还几乎没有,郭声健教授最近出版的好文章聊出来(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可以算作是音乐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即使在美国,音乐教育叙事研究大部头的成果也只有最近出版的两本书。这
6、也不奇怪,雷默就曾说过,美国“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不如教育研究那样前卫”。由于实践的匮乏,显然,音乐教育叙事研究方法论的建构还有待时日。我们除了向社会科学界、大教育界以及文学界等学习外,音乐学领域的叙事已为我们留下了十多年的辙痕,这应该能为我们音乐教育的叙事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范例。最早要追述到洛秦教授和韩锺恩教授。洛秦教授的美国街头音乐研究专著街头音乐: 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就是一篇地地道道的叙事研究之文。而且,洛秦教授此后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此,用他的话来说,不是他对写作风格的偏爱,而是因为写作内容的需要,那就是音乐人类学对“人文关怀”的诉求。也就是说,要想真正关
7、怀人的深层问题,叙事研究方法可以用甚至是必须要用到的。韩锺恩教授为了强调感性直觉经验对音乐研究的重要性甚至还于1996年创立了“临响”一词。但是,感性直觉经验是抓不着挠不着的,我们只有用语言才能把它固定住。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最接近感性直觉经验的语言就是叙事性日常语言。从韩锺恩教授创立“临响”一词的相关描述中我们很容易能看出这一点。只要承认音乐新课程标准要“以审美为核心”,我们对音乐的欣赏、思考就必须要以感性直觉经验为出发点。对于音乐研究,如果不从人的感性直觉经验出发恐怕得出的理论是不可能可靠的。如此,从关注音乐教育中人的审美经验发展研究来说,叙事研究也是需要的,甚至是必须
8、的环节。显然,对音乐教育叙事研究的推荐不仅仅是照顾到广大普通实践型音乐教师的需要,还缘于一种理论诉求,正如洛秦教授所言:这是“表达方式的学理性思考所致”。为此,我从三年前就关注教育叙事研究。开始,我试图指导研究生在研究中运用教育叙事。很遗憾,尽管我很努力去讲解,学生还是很难做到恰当的叙事。于是,我决定自己先学写叙事然后再图方法论建构。本书正是这种写作图谋的实践。总之,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逐步推进,对教师心灵的研究既是教师成长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更是教育研究“人文关怀”的体现。而教育叙事就是人类的一种原始的诗性智慧,也是人们的日常思维,它关注人类生活的生命体验研究,也就是说它直接缘于“人文关怀”的理论诉求。如此,教师心灵研究与教育叙事研究在“人文关怀”的学术背景下“情投意合”,形成美妙的组合拳。鉴于对教师心灵的追问属于对“我是谁”的追问,因此最理想的教育叙事写作文本就是以个人自传的形式呈现。我这本自传就是在这样的构想下产生的。能否让大家满意还有待诸位方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