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坝中学七年级历史期中复习试卷 (一) 班级 姓名
单项选择题:请把正确答案选出来填在下列表格内,每题2分,共40分。
1.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 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④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传承中华美食文化,引发广泛关注。下图是我国远古时期的陶制炊具,它距今约有
A.一百七十万年 B.六七千年 C.四千多年 D.两千多年
3.后人称黄帝为“人文初祖”的根本原因是
A.为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B.联合炎帝打败蚩尤
C.实行禅让制 D.发明了汉字
4.“民主”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那么下列制度中能体现民主精神的是
A.分封制 B.禅让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5.“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反映了西周实行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6.文物能反映一定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下列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①司母戊鼎 ②人面鱼纹彩陶 ③兵马俑 ④汉、胡服佣
A.① B.② C.③ D.④
7.《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 C.楚汉之争 D.巨鹿之战
8.齐桓公、晋文公成为春秋时期霸主的相同因素有 ①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②发展生产 ③整顿内政 ④注重军队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晋文公称霸、三家分晋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0.商鞅变法既是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争霸战争现实压力的必然结果。下列变法中的哪一举措最能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A.建立县制 B.军功授爵 C.奖励耕战 D.承认土地私有
11.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 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C.战场立功国家赐给田宅和爵位 C.作战战术运用得当
12.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若寻找这一文化源头,最早可追溯到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3.在湖南汩罗县玉笥山的祠堂中,悬挂着一副对联:“哀怨托禹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它颂扬的是
A.司马迁 B.管仲 C.扁鹊 D.屈原
14.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首重生态又文明自然之美。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也曾提出类似主张,即
A.反对以大欺小 ,以强凌弱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木
15.有学者认为:“孔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外国朋友要了解“孔子之道”可以参阅
A.《韩非子》 B.《道德经》 C.《论语》 D.《墨子》
16.梁启超: “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天下“统于秦”发生在
A.公元前356年 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02年
17.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 “在行政体制上,(秦始皇)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在地方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起先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该材料反映出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8.秦朝以前,官吏和私人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朝,只有天子的印才能叫玺,而且用玉制作,群臣不敢再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以玉制印天子专有 B.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18.《史记·秦本纪》记载:“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石丛布目。 ”秦始皇时丞相的主要职责是分管
A.邢狱 B.军事 C.行政 D.监察
20.“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吸取秦王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25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战国七雄中下列方位的国家名称。(8分)
最东边: ___________最西边:__________最南边:__________最北边:__________
材料二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遮长,卒定变法之令。
—— 《史记·商君列传》
(2)各国为增强国力纷纷招揽、任用贤能之士,实行变法。材料二中的“变法”是指历史上哪一次变法?(4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观点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3分)
材料三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除隘法。……于是分天下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3)材料三中的“王”是谁? (2分) “初并天下”是什么意思? (2分) 材料三反映出“王”采取了哪两项措施? (6分)
2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自蔡志忠《孔子说,仁者的叮咛》
(1)据材料一 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主张?(3分)这一主张是孔子儒家思想哪一学说的具体体现?(3分)
材料二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而汉武帝则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2)儒家学说从创立到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经历了艰难的历程。秦始皇对待儒家学说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对待儒家学说又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的措施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6分)
材料三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3)材料三中阐述的现代化治国方略是什么?(3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3分)
23.(17分)秦始皇 (下图),自古以来评说不一。李白赞他“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司马迁说他“刻薄寡恩,心如虎狼”……。请你也来评一评。
(1)【收集资料】班级的同学们从不同途径收集了有关秦始皇的史料:如影视作品、历史小说、文物古迹、民间传说等。哪一种史料是最可信的?(2分)
(2)【整理资料】①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②统一度量衡。③有车裂等十多种死刑。④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⑤统一文字。⑥建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仅制,
如下图所示。
A组同学观点: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你认为上述哪些材料可以论证这一观点?(只填序号,6分)
B组同学观点:秦始皇是暴君。你认为上述哪些材料能够论证这一观点?(只填序号,6分)
(3)【论从史出】分析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用一句简练的话评价秦始皇。(3分)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请把正确答案选出来填在表格内,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A
B
C
A
B
B
A
D
C
B
D
D
C
C
D
D
C
A
二、材料解析题(21题25分,22题18分,23题17分,共60分)
21.(共25分)
(1)A:齐国;B:秦国;C:楚国;D:燕国。(8分)
(2)商鞅变法 (4分) 地主阶级(3分)
(3)秦始皇(嬴政)(2分) 秦朝完成统一(2分) 规定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3分)推行郡县制。(3分)
22.(共18分)
(1)以德治国。(3分)“仁”的学说。(3分)
(2)秦始皇的态度:焚书坑儒。(2分)
汉武帝的态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影响: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分)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法制和德治相结合。(3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3.(共17分)
(1)文物古迹。(2分)
(2)A组:②⑤⑥。(每个2分,共6分,答错不得分)
B组:①③④。(每个2分,共6分,答错不得分)
(3)既是“千古一帝”又是暴君,但不失为“千古一帝”。或:有功也有过,但功大于过。(意思相近酌情给分,3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