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 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21世纪素质教育即将到来,我们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我们不能不赢得这场挑战,抓住这个机遇,有一个更大得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资金,也不是设备,最重要的是人,是人的素质和人才问题。”教育面临挑战,历史给我们机遇,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标的教育。而小学的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最终目标是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如何从小学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出发,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方案,我有以下见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 素质教育 品德教育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身体素质——指脑、口、耳、手等各种器官的协调活动的程度。
品德素质——爱祖国、爱科学、爱数学,具有勇于进取、勇于开拓、敢于竞争、不甘落后的学习精神。
知识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把握。
审美素质——指数、形、图、式等的审美修养,能从美的角度去审阅和欣赏数学知识。
劳动素质——具有热爱劳动的情感,养成劳动习惯,把握一些劳动技能,会制做一些数学模型、学具、测量数据等。
品质素质——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非智力品质素质——爱好、情感、性格、意志等。
上述素质教育的内容,要在具体数学教学中,突出各个侧面的基本要求,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各自不同的个性。
二.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
2.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因此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
3.提倡体验性教学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4.增强师生之间多维互动
互动可能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个人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学生个人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小组学生的互动等。在这种文化交融与整合中,学生既有机会学习成人的价值和态度,为进入成人世界打下基础,同是也使自已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5.注重学习方式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学习连续性发展的重要支撑。新课程标准为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积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习方法”提升到学习的上限概念——“学习方式”,这是理念上的进步与发展。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才能终身受用。教师要有意识地实施教会学生会学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阅读、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发现与归纳,并能通过自已的力量解决问题,创新问题,提高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与灵气。
三.小学生数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1.思想品德素质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2.心理品质素质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促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与探究精神,锻炼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学习毅力;树立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3.文化知识素质
小学生应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数学教学改革应重视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一般来说,非智力因素可以转化学习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调节、强化作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学生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不同方面,认知过程是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不仅能使非智力因素对智能发展起到调节、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把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本身看成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2.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注重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发展趋势之一。学法即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程序、学习途径、学习手段和学习技能等等。作为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去学数学。正如闻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国外有些学者预言:“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自学能力的人。”
3.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思维。
改革数学教学,其基点应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把握学习方法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过程教学,应注重做到:概念的教学,重在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教学,重在推导过程;四则运算的教学,重在审题过程;应用题的教学,重在分析过程。
4.重视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发展。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做到因时施教。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他的优点促使改变他的短处,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5.落实活动课程,发展数学能力。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并强调两者相辅相成,有利于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发挥其整体功能,这应视为一大改革。小学数学活动课程,有自身的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培养爱好为灵魂,以发展技能为目的。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传授一些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培养爱好爱好,发展学生的数学才能。
[1张奠宙,《数学素质教育设计》,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