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鼎立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教学插图、视频,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2、学习从各种途径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讲述有关三国历史的小故事。3、层层设疑,分组讨论。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4、阅读课文,找出关于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有关因素,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能起重要作用。3、通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主要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官渡之战,2.赤壁之战,3.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三、教学方法四、教具准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语大家知道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有个重要人物曹操,历史上确有其人。
3、他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军阀,最初势力并不太大,但他多谋善断,很有眼光。那是战乱频繁,连皇帝的宫殿都被烧了。曹操利用这个时机,决定迎接汉献帝。他的手下将领有的反对,认为献帝年少,要他没用。但谋士荀彧说,现在皇帝东流西迁,人们为汉朝命运担心,这时迎献帝,正和人心。于是曹操去洛阳,将汉献帝迎到许昌。曹操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国故事有真有假,哪些是真的?学了这课会帮助你辨别。板书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前面讲过的东汉的历史。由于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黑暗的政治局面。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
4、掌握地方政权的豪强地主开始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农民起义被镇压后,这些军阀之间长期争夺,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下面请同学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找一找当时在北方主要有哪几股势力?各自情况如何?学生回答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河北的袁绍。袁绍占据河北一带,战乱较少,人口众多,粮食丰足,势力很大。曹操占据河南一带,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也在不断增强。袁绍想消灭曹操。教师讲解军阀混战的导火线是董卓之乱。189年四月,汉灵帝死,少帝刘辩继位。刘辩生母何太后兄何进掌握了朝中大权;但宦官势力威胁着他的地位。何进与袁绍等人密谋想诛尽宦官,遭到了何太后的反对。何进又密令时任并州牧的董卓带兵进京,
5、想以豪强武力作后盾迫使何太后让步。但不慎事泄,宦官将何进剌死。袁绍带兵尽杀宦官。至此,为时数十年的宦官专权局面结束,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也以同归于尽的结局而告终。此后政权落到了地方军阀手中。189年8月,董卓进洛阳,废少帝、立献帝,自任相国,独揽朝政,专横跋扈,肆掠残杀,群臣惊恐,洛阳一片混乱。次年,关东豪强武装推袁绍为盟主,组成讨伐董卓的联盟。董卓挟献帝西迁长安,协迫洛阳一带百万人随迁。行前大肆抢掠,纵火烧毁府衙和民居,致使洛阳周围200里内荡然无存。后董卓被王允、黄琬、吕布合谋杀掉。董卓部将李傕、郭汜为了争权,相互残杀,五年之后,同归于尽。紧接着,关东军阀展开混战,在长期的兼并中,北方地区只剩
6、下了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曹操自幼机警有智计,好游荡任侠。20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执法严厉,不避豪强。黄巾起义爆发后,参与镇压。后又聚兵对抗董卓。后诱降青州黄巾30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成为他后来统一北方的骨干力量。接着采纳荀彧“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策略,巩固了兗州地盘。196年,曹操率军迎汉献帝到洛阳,得封建德将军、镇东将军,任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参与朝政。不久,迫献帝迁都于许(今河南许昌东),任大将军,封武平侯,总揽军政大权,自此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此后三年,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相继击败张绣,擒杀吕布,困死袁术,赶走刘备,占据豫、兗、徐等州,为统
7、一中原奠定了基础。在曹操势力迅速发展之时,袁绍力量也更强大了。他本出身于“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世家大族,“汝南袁氏”在士大夫中有极强的号召力,又在消灭宦官势力中出了大力。在军阀混战中,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势力,先后占有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在汉运将终之际,他很想由自己统一中国,称帝天下,于是与曹操势力发生冲突。终于演变成一场大战官渡之战。板书1.官渡之战 200年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二段关于官渡之战的内容和小字描述,做到两点:掌握官渡之战的大致经过;初步分析官渡之战中曹胜袁败的原因。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得出结论。教师引导请大家复述一下官渡之战的简单经过。学生复
8、述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后来,曹操采纳谋士的意见,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袁绍带领数百骑兵逃回河北。教师引导通过讨论,我想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的描述说出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学生回答一:曹操虚心接受谋士的意见,袭击袁军全部粮草。二:曹军抓住战机,趁袁军军心动摇之时,大举进攻,大败袁军。三:袁绍刚愎自用,不接受谋士的建议,丧失了时机。四:袁绍骄傲轻敌,过分自信,导致手下人才流失,反而起了辅助敌人的作用。教师讲解(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官渡之战示意图,结合图讲解)建安五年(2
9、00年),袁绍统兵10万进屯黎阳(今河南浚县境)。与袁绍相比,曹操当时地狭、兵少、粮缺,但他善于用人,士气旺盛。战争开始后,曹操采取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策略,在官渡设防。后以声东击西的战术,佯攻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引诱敌主力往援,然后突袭白马,斩袁绍大将颜良,获得胜利。接着,又转战延津,诛文丑,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指的就是这次战役。再败袁军后,袁绍连折两员大将,士气受到很大影响。但袁绍骄傲轻敌,仍然不把曹军放在眼里。这时谋士许攸提出了乘曹操后方空虚,直捣许都的建议。袁绍不听。同年八月将主力进至官渡,连营数十里,与曹军对峙。此时的曹军疲乏不堪,粮草不继,产生了想退兵的想法。曹操写
10、信征求留守后方的荀彧的意见。荀彧星夜派人持信劝阻,分析形势,陈述坚持必胜的道理。曹操遂打了退兵的念头,坚定了与袁绍决战的信心。不日,许攸知袁绍必败,投奔曹操并献上密计。曹操遂以五千精兵夜袭袁军的屯粮之处乌巢(官渡附近,今河南中牟),烧毁袁军粮食,辎重万余车,使袁军丧失了斗志。接着曹操乘势,大破袁绍于官渡,歼袁军7万多人,袁绍仅以800骑逃回河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同学们,从刚才我们讲述的内容来看,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袁绍是必然的结局。曹操内部稳定,将士用命,尤其曹操善于用人,能及时采纳谋士的意见,并善于抓住战机等。而袁绍呢,正如官渡之战前荀彧等人分析的那样:政治腐败、用人不当、治军不严
11、、性格外宽内忌、遇事犹柔寡断等决定了他必然失败。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动脑筋”目下的内容;比较一下战前袁绍和曹操各方面的实力,再分析一下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你能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学生回答战争之前,袁绍拥兵十万,曹操却只有三四万,袁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但他却因此产生骄傲轻敌情绪,拒绝采纳谋士的正确建议。曹操虽然处于劣势,但他善于用人,不仅屈尊出迎许攸,而且采纳了许攸的计策,派兵袭击袁军囤粮处,烧掉其全部粮草。袁军没有了粮草,军心动摇。曹军乘机发功进攻,袁绍只能自食其果,败逃河北了。教师过渡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下官渡之战后北方的情况:官渡之战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
12、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北方。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又消灭了袁绍的哪些残余?其他军阀具体指谁?曹操是如何统一北方的等等,这些内容,我将作简单介绍。板书2.曹操统一北方教师讲述官渡之战第二年,袁绍忧愤而死。其子袁谭、袁尚、袁熙为争夺权位发生内讧。曹操乘势北伐,杀袁谭,败高干(袁绍外甥),吞并了冀、青、幽、并四州。袁尚、袁熙投奔辽西乌丸蹋顿单于。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远征乌丸三郡,在白狼山(今辽宁境内)大破乌丸军,斩蹋顿单于。袁尚又从乌丸逃至辽东,为公孙渊所杀。至此,曹操彻底消灭了袁氏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教师过渡207年,曹操消灭袁氏残余,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他想乘胜南下,统一全国,南下途中
13、,在赤壁地区遭到孙刘联军的阻拦,双方在此展开了一场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板书二、赤壁之战1.赤壁之战的背景教师分析关于赤壁之战的背景,在刚才我们已经提到,即曹操统一北方后,想乘胜南下、统一全国。下面我们主要看一下孙刘两家的情况。同学们先看一下课本第二目第二段的内容:那时候,长江中下游一带有两个军阀势力有所发展。一个是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请来有才能的诸葛亮辅助他;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板书2.孙、刘势力的壮大教师讲解孙权,字仲谋,今浙江富阳人。父孙坚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兵,后投靠袁术,在进攻刘表中被射杀,其部众由子孙策统领。孙策在好友周瑜的帮助下,脱离袁术,占据了江
14、东六郡,创立了江东基业。曹操为笼络孙策,以献帝名义封策为吴侯。当袁、曹在官渡决战时,孙策准备投袭许都,以迎献帝,成就大业,不慎遇刺身亡。由弟孙权继位。孙权继位时,内部不稳,人有离心。孙权通过笼络豪强,重用旧臣,招延俊秀,聘求名士等策略,整顿了内政,发展了经济,壮大了武力。在此基础上,消灭了江夏的黄祖势力,威震江南,西窥荆、益二州。当孙权雄据江东之时,刘备也在苦心经营。刘备、字玄德,西汉中山靖王之后。年少家贫,曾经贩过鞋,织过蓆。后来,刘备得到了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的资助,招募队伍镇压黄巾起义,后当过一些小官。官渡之战中,刘备脱离袁绍,投奔荆州牧刘表。刘表对他表面优礼有加,而心存疑忌,让他屯兵新野
15、,后移樊城。刘备为了发展,竭力争取荆州豪强地主的支持,并多方寻求人才。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在名士徐庶和司马徽的荐举下,曾三次亲往隆中,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这就是被后人传为美谈的“三顾茅芦”。教师引导谁为大家讲述一下“三顾茅庐”的故事?学生讲述在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决定请诸葛亮出山。第一次,刘备和关羽、张飞到隆中请诸葛亮,书童告诉他们诸葛亮出去了。而且归期不定。第二次去请诸葛亮,不仅天气寒冷,为了表示尊敬,刘备一进隆中就下马徒步前往,但又扑空。不久,又三赴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刘备的苦苦相求下,诸葛亮决意出山辅刘。并且帮助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使刘备心中豁然开朗。诸葛亮出山以后
16、,刘备的处境逐渐好转。教师讲解诸葛亮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一席话,即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是时,诸葛亮给刘备分析:“曹操地广人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急于与他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势力稳固,兼有长江天险,“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只有先取荆、益二州为基地,安抚西南各族,内刷新政,外结孙权;等待时机,北进中原,则统一大业可成。刘备非常佩服,拜为军师。此后,刘备的势力迅速发展起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赤壁之战的具体过程。板书3.赤壁之战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上关于赤壁之战的描述,包括小字内容中对火烧赤壁的描写。教师提问孙刘是怎样一步步联合起来的?学生回答曹军南下,人数众多,刘备感到抵挡不住,急忙
17、南逃。诸葛亮建议联孙抗曹,刘备同意,派诸葛亮去见孙权,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孙权部下主张降曹的很多,孙权也举棋不定,经诸葛亮、周瑜等人的说服,孙权同意了联合抗曹。双方组成了约五万人的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和赤壁一带与曹军对峙。教师提问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主要采用了什么战术打败曹操?学生回答火攻。教师引导赤壁之战主要在长江上作战,在水上作战,用火攻怎样凑效?学生回答曹操把所有小船用铁索连接起来,上面铺上木板。船被火烧着后,一时很难分开,因此损失很大。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赤壁之战的最大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板书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简单概括赤壁之战
18、后曹操、孙权、刘备的基本情况。学生概括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教师引导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在曹、孙、刘之间形成了一种什么态势?学生回答三方面的力量达成了一种暂时的平衡,谁也吃不掉对方。教师分析三方面的力量经过赤壁之战后,都有了新变化。曹操南下的势头受到遏制;孙权在江东的地位得到巩固;刘备有了新的地盘,站稳了脚根。三方达成了一种新的平衡,一种新的均势形成,这直接影响到了后期的政局。教师引导请大家看课本上关于三国成立的过程,要求能复述出来。学生复述220年,曹丕废献帝自立,国号魏,定都洛阳
19、。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教师强调请大家看课本上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从中找出洛阳、建业、成都三地,并了解魏、蜀、吴三国的疆域大小。另外,我们还可以用下列简图来表示(画在黑板上)教师过渡同学们,三国鼎立期间魏、蜀、吴三国为了打败对方,都特别重视发展生产,增加自己的实力。因此,三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下面请同学们看详细内容。板书2.三国经济的发展教师强调大家在看书时,注意掌握下面三点:(1)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2)蜀国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三国。(3)吴国的
20、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教师总结下面,同学们看一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有什么作用,了解一下即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曹操雄才大略,为实现全国统一作了长期的准备,但赤壁之战后,不得不退回北方,并由过去的积极进攻改为待机进取的战略。孙权和刘备也是一代豪杰,他们都想由自己来实现统一,但都力量不足。因此,才形成了三国分立的状态。这三个国家,为了保卫自己并企图实现统一,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一定发展。所以,三国的出现,比起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来说,是无秩序中的有秩序,是大混乱时期的暂时稳定,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安定的愿望的。三国分立是
21、局部的统一,是最后走向全国统一的一个步骤,代表了统一的趋势,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布置作业1.列举魏、蜀、吴三国成立的过程。参考答案: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229年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列举东汉末年两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名称、时间、作战双方、结果、影响。参考答案:名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时间:200年、208年。作战双方: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赤壁之战是孙权、刘备和曹操。结果:官渡之战曹操胜利,赤壁之战是曹操失败。影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板书设计】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1.官渡之战 200年2.曹操统一北方 207年二、赤壁之战1.赤壁之战的背景2.孙、刘势力的壮大3.赤壁之战 208年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见右图)2三国经济的发展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