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材分析之我见 教材是个例子,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理解得深,思考得透,教材才能把握得好。这就是为什么公开课往往比平时上课好的原因。教师就要把每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钻研理解教材是基础,一节课40分钟有限,教材中的知识点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要思考的是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们要给学生哪些知识点,必须有所取舍。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一课一得”,扎扎实实地教会学生。下面结合自己数学教学的实际,谈一谈自己是如何分析理解数学教材,不妥之处,肯望大家指正。一、吃透教材、内化教材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时要通读几遍教材,理解编写者的意图和思路,理解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知识内涵,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
2、、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实现教师自己对教材知识的内化。而不是教师自己吃透教材,弄不明白就让学生去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对教学日内容的理解、感悟、体验、激情、灵感和经验融合在课程中。二、尊重教材,用好教材资源比如教学一年级第二单元“比一比”中的“小兔盖房”,教材特别注意结合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较完整的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作为学习新知识的背景图,图中小动物们所表现出的表情丰富多彩,单就画面而言,便能极大的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是在听儿童故事中慢慢长大的,他们喜欢童话故事,也乐于接受这种形式。同时故事中渗透了互相帮助、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数学学科,纯粹的思想教育是很有限的,但
3、新教材根据学科的知识特点,恰当的将思想教育寓于数学学习之中,达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三、化静为动,激活教材资源新教材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主要精神,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取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但教材呈献给学生的信息资源大都是静态的画面,学生需被动的去理解画面意思,如果照本宣科,就会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不利益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我们教师活用教材资源,改变教材呈现方式,把静止的画面改为动态画面,使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发学生产生数学问题和
4、主动构建知识。四、拓展延伸,多方面搜集与文章相关的素材,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我们理解教材仅仅依教学参考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教学参考中提供的材料是有限的。所以要带着问题阅读有关参考书、资料、文献,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寻求问题的讲解角度,同时做到:深入挖掘教材的科学性,考虑如何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杜绝弱点;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使思想教育寓于教材讲解之中;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因素,使智力发展寓于知识传授之中;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处于要学、爱学、好学之中;挖掘教材的实践性;考虑理论联系实际,使能力培养寓于知识运用之中。所以,一个好的老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考虑相应方法,以使教材变为学生易懂、爱学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