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分析理解教材之我见.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671015 上传时间:2024-11-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理解教材之我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分析理解教材之我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分析理解教材之我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分析理解教材之我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分析理解教材之我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深入理解教材 把握课堂重难点教材是个例子,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理解得深,思考得透,教材才能把握得好。这就是为什么公开课往往比平时上课好的原因。教师就要把每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钻研理解教材是基础,一节课40分钟有限,教材中的知识点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要思考的是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们要给学生哪些知识点,必须有所取舍。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一课一得”,扎扎实实地教会学生。下面结合自己语文教学的实际,谈一谈自己是如何分析理解语文教材。一、整体把握,明确教材使用方向。不管拿到哪册教材,我认为我们都要先做一件事重温新课程标准,要静下心来对它的阶段目标进行通读,既要注意前后联系,又要重点读懂对应学段

2、的目标,做到胸中有数,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任务要求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要对教学参考中的“教材说明”部分认真阅读,对要使用的整册教材从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中应主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地了解,对重点部分内容反复领会,掌握其精神实质,以便在教学中做到不折不扣地落实。最后是对单元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整体上感知这一组文章的教学目标,了解课文之间的联系和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趋向,使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够从“大局”出发,保证教材内容整体推进的方向。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科学的定位。分析教材首先把握好年段要求。其次是把握好教材的阶段要求,最后把握好课时要求,做到心中

3、有数,这样才不会有较大的偏差。我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从面到点,再从点到面。每个单元中的课文包括练习其实细细分析都是有联系的。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三篇文章,我想编者是想通过三篇文章介绍三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用关心自己、关心他人让自己成为健康有价值的人。微笑着承受一切是一个人遇到重大困难的心理准备、生存方式;雪儿是通过人与动物的一次行动互换,让人们懂得不要好事盯着自己的伤痛,学会用新的方式面对困难,病痛中养着小动物,病痛中读着书,病痛中尽可能的交流,都能让人健康起来;花瓣飘香通过孩子对母亲的照顾,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虽然是小孩子,但在这个世界中,用自己的脑袋、双手,也能够奉献出自己小小的

4、爱心,这也是中国特有的孝文化。把握了单元的主导思想后再细细分析每篇课文,找到每篇课文的关键核心,用一到两个主打问题引领学生去体会。二、细致解读,展示教材内容魅力。(一)读是理解教材的第一步。听完特级教师的语文课,我们不禁会为其课堂上酣畅淋漓的表现所倾倒,殊不知,对课本中的每篇文章他们都已经做到了“烂熟于心”。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只有对课文内容了如指掌时,才能真正做到立足教材,也才能有望超越教材。随着读的深入,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会越来越深刻,朗读的品味也会越来越高,才能达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的境界。如朗读爱如茉莉,要能让学生听了为之动容;朗读秦兵马俑,要让学生听

5、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二)勾划文章中重点的字、词、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感悟和理解,即:“潜心会文本”。有时,我们对一个词语的灵感很可能触动全篇,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爱如茉莉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和光泽里。”我在反复研读这句话时突然觉得眼前一亮:一个“探”字用得多好啊!连阳光也动情了,怕打扰父母淡淡的真爱。一个“探”字显出了语言的温情,阳光轻轻笼着他们,罩着他们,就像爱播撒在小小的房间里(三)要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意图。作为教师,只有我们领会得深,才能引导学生领会得深,甚至

6、在我们的诱导下实现学生的创新性发挥。我在备燕子专列一课时,对描写小姑娘贝蒂寻找燕子的部分很感兴趣。经过细心品悟,我除了被小姑娘贝蒂那种为了拯救燕子忘我的精神感动外,也体会到了作者在寻找燕子的众多人中选择她进行描写的原因透过对这个小姑娘的典型描写,我们可以容易地想象出人们当时为了拯救燕子而付出的辛苦和对小燕子那种浓浓的情意。这种“以点带面”的描写方法是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和效仿。(四)拓展延伸,多方面搜集与文章相关的素材,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我们理解教材仅仅依教学参考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教学参考中提供的材料是有限的。所以要带着问题阅读有关参考书、资料、文献,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寻求问题的讲解角度,同时做到

7、:深入挖掘教材的科学性,考虑如何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杜绝弱点;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使思想教育寓于教材讲解之中;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因素,使智力发展寓于知识传授之中;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处于要学、爱学、好学之中;挖掘教材的实践性;考虑理论联系实际,使能力培养寓于知识运用之中。所以,一个好的老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考虑相应方法,以使教材变为学生易懂、爱学的材料。做语文教师的都知道文本解读的重要,但课改以来,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的问题上似乎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一篇课文今日看与数年前看的视角、方法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很多教师在文本解读时浮光掠影、蜻蜓点水,

8、要么浅尝辄止;要么拿来主义;要么曲解误读;要么脱离文本。这样的解读,很多时候会出现教师和学生“解读”层上的同一性、同步性、同感性、同等性的尴尬;这样的解读,必然避免不了课堂教学的苍白、无聊、无效。再看当下的语文教学,重学习方式变革而轻文本解读的现象愈演愈烈,有的老师甚至将“形式”作为决胜课堂的砝码,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先确定形式,再找相应的文本内容来套,明显带有形式主义倾向,其结果势必导致课堂的低效,零效甚至负效。著名教育专家沈大安老师指出:教师要上好一节阅读课,有三个关键:一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由沈老师所指的“三个关键”不难看出,

9、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文本解读问题,而文本解读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要确定“教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研究“怎么教”很可能南辕北辙。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让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凸显语文学科的功能,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现高效课堂,深入解读文本无疑成为根本之根本,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本解读,已成为制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高低、精彩与否的关键。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通过深入解读文本来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呢?一、深度挖掘文本的内隐价值深度语文培植的是学生的思想。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挖掘一看便知的文本外显价值,更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内隐价值。王崧舟老师曾指出:现在的教材绝大多数一看就懂,所以很容易在钻研教材的时候

10、“滑”过去,而不是像犁地一样“犁”过去。“滑”过去和“犁”过去,是两种功夫、两种境界,最后的收获肯定是不一样的。的确,有些文本粗看似乎很为浅显易懂,似乎没有什么语言特色或深刻内涵。我们会觉得没什么好教的。但实际上,不是没什么好教,也不是没什么好学,而是我们缺乏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如果我们把文本提升到文学层面,把文本提升到文化层次,如果我们善于挖掘这简单中的不简单,往往简单的文本就会变得不简单。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不少古诗,古诗寥寥数语,去解读它,也实在是太为简单了。但我们对古诗的解读不能只停留在对诗词意义的理解上,应追求一定的意境深度。在解读古诗时应先借助相关资料,了解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再深入

11、体会作者的心情,品味语言的意境与深意。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读一两遍,就能知晓其中文字的大概意思,但倘若我们不去进行深度的挖掘追寻,又怎能体会到李白在茫茫月光中走向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呢?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借助文本中的注释,动用自己的学习经验,对诗意的理解是不在话下的。但如果我们满足于常规的解读,就不可能预约课堂的精彩。当教学有了深度探寻时,课堂也将很难变得深刻。一位教师在学生理解了诗意,感悟了诗情之后,设置了这么一个问题:“同学们,柳宗元他真的是在钓鱼吗?”这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却把文本引向了

12、纵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不是在钓鱼,他是在散心。”“他可能很痛苦,借风雪来磨练自己。”“他在锻炼自己的意志。”“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也正处于冰天雪地之境,所以,就独自一人冒雪在江中垂钓。”而当一个颇有灵性的学生石破天惊地说了一句“他不是在钓鱼,他是在钓一个春天。”时,老师也一下子有如神灵附体,接口一句雪莱的诗:“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样的语文教学,我们难道说不美妙吗?是深度解读给予了课堂以活力。二、正确引领文本的多元解读大部分文学作品都可以进行多元解读,“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关键是如何确定“界”,把握“度”。新课标为“多元解读”提供了科学根据和重要前提。但是,在实施过程中,

13、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导致语文课上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或误解。“多元”解读要关注价值取向的引导。一个课堂有多少个学生,就会有多少种声音!但不等于可以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随心所欲地误解误读;不等于信口开河、故意唱反调,以显示“与众不同”的“独创”。“多元”是有“界”的。文本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总会有个“作品视界”范围。“多元解读”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作为教师,我们要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在注重多元理解的同时,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最具权威的、认同度高的观点作为学习的主要依据。一次教研活动,五年级三位教

14、师同课异构落花生一课,巧的是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质疑:“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做人要像落花生那样,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有的说:“我觉得做人要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不但外表好看,而且实用。”对此,教师甲武断下了结论:“做人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虽然不起眼,但是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教师乙理性总结:“向谁学习没有对错之分,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大家要么做像落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要么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教师丙则不断地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落花生不炫耀自己的品质固然可贵,但她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是否可取?给你舞台,要你展示的时候,你会怎

15、么做?”最后师生达成这样的共识:该要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炫耀也好,内敛也罢,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做人要做有用的人。甲、乙、丙三位教师对学生发言的不同处理,恰恰反映了他们解读文本能力的三个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文本原始的价值取向是要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可人们的价值观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当时的观念已很难被现代人所接受,但“做有用的人”这一点却是永恒的,如果教师不能体会到这个层次,面对学生的精彩就会捉襟见肘。再如教学狐狸

16、和乌鸦时,教师让学生谈谈对狐狸的看法。大多数学生认为狐狸很狡猾,它与乌鸦的对话一次比一次动听,以致乌鸦上当受骗,但有一个学生却认为狐狸很聪明,它善于察言观色,投其所好,而且有耐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教师听罢带头鼓掌,肯定该生这种见解与众不同,有创新,值得表扬。试问用花言巧语骗人究竟是聪明还是狡猾?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人类需要善良和诚实,而不需要邪恶和虚伪。如果把狐狸的骗人行径当作聪明之举来欣赏、仿效,那还要讲“诚信”干什么呢?教师以“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表扬之。如此下去,只顾学生的个体体验而漠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不是要把我们的小学生培养成一个个“小狐狸”吗?教师

17、如果不能正确地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学中就不能恰当及时地对学生偏颇的甚至错误的多元解读进行引导、点拨、指正,那么有时“无知成了有趣”,“独特体验”不知不觉中成了荒唐和肤浅解读的保护伞。只强调一元,不注重多元或否定多元是错误的;而只强调多元,否定价值取向又实属矫枉过正。因此,在当前弘扬“多元解读”这一主旋律的同时,必须处理好“多元”与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在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凭借教育智慧规范多元,聚合多元,提升多元,只有这样才能使“多元解读”这一新理念在实施贯彻过程中保持应有的张力。三、细细爬梳文本的词句品读点品味精彩优美的语言文字,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走进

18、作者内心,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获得与作者、文本的感情共鸣,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还可以在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推敲、咀嚼、鉴赏中获得美感与语感。同时,品味语言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规范学生语言表达内化文本语言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细腻的、入微的、动态的,对学生来讲是刻骨铭心的,学生通过品读感悟到难以言表的愉悦感,这就是文本解读有效性的最好见证。如:教学泉水这篇课文,老师们通常会把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泉水助人为乐的品质,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作为教学的重点。坦率地说,这样的解读只是停留在课文的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人文价值上,忽略了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

19、。那么,本课究竟还有哪些核心价值可以作为品读点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呢?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教材的:课堂回放(教学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后,教师出示文中泉水说的四句话。)师:请同学们读读泉水说的这四句话,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能发现什么?(生自由读。)生:我发现四个句子中都有ABAB形式的词语。师:你的眼睛真厉害,一眼就找到了。能告诉大家都是哪些词吗?生:很多很多,很清很清,很甜很甜,很美很美。(出示两组句子进行比较: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就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就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师:读读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生:第一句比第二句少了一个“很清”。师:是的,那这两个句

20、子你们觉得哪个句子写得更好一些?为什么?生:我觉得第二个句子更好些。因为它用了两个“很清”,让我感觉水非常得清。师:说得很好,同学们看,作者将“很清”这个词重复用了两次,就让我们感觉到泉水非常清澈的特点。还能像这样说说其它三个句子写得好在哪吗?生1:作者用了两个“很多”,写出了泉水非常得多。生2:作者用了两个“很甜”,我就觉得泉水非常甜。生3:作者用了两个“很美”,让我感到泉水非常美。师:是啊,作者写得多好啊,将“很清”、“很多”、“很甜”、“很美”这几个词重复用了两次,就让我们感觉到泉水那么清、那么多、那么甜、那么美的特点。你们能不能也来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生1:很长很长生2:很弯很弯生3

21、:很高很高师: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你们能不能试着说一说:很()很()的()。生1:很高很高的山生2:很弯很弯的河生3:很小很小的蚂蚁师:你们真是太聪明了,一下子就掌握了这种方法。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后,将学生关注的目光聚焦到泉水说的四段话上。这四段话,从结构上看呈并列关系分布,从写法上看运用了反复的描写,且注重描绘性形容词的运用。这就构成了本文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教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语言规律,并将其作为文本的词句品读点,通过由浅入深的读、说、议等系列有效活动,引导学生在言语的密林中穿行,去探寻言语表达的规律,去触摸言语背后的情感,去感受揭示言语秘密后的兴奋,去体验习作带来

22、的愉悦。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细细咀嚼着语言的魅力,在关注言语内容的同时,习得了言语形式,较好实现了“言”“意”兼得。所以,教师解读文本时细细爬梳文本的词句品读点,抓住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品味其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这才是真正找到了提升学生言语智慧、培育学生精神人格的有效策略。四、恰当寻求文本的拓展链接点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大多取自于名家名作。所以往往较为短小,但却不失精美。这些节选都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或缩小,或删改,其相对于“母体文本”而言,是一个“子文本”。比如草船借箭,它节选自宏篇巨著三国演义;比如丑小鸭,

23、它是原文的缩影。还有一些文本,虽然是独立的,不像前两者那样是冰山一角,但它却拥有许多的“连锁文本”,也就说它有着同题的或者是同一思想情趣的,同一主张的,同一表达手法的文本。或者说是完全独立的,不同的“对立文本”。针对文本固有的特殊性,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时如果仅着眼于此篇、一点来解读,那无疑是片面的,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对于这类文本的解读和教学,我们可适当地进行拓展链接。要在纵向的文本延伸中求得文本内涵的丰厚和充盈,尽可能拓展教学的宽度,拓宽师生教学、学习的视野,让教学变得大气、厚重。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名师演绎精彩课堂时,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让我们为之击节叫好。他们的教学有着一个明显的共同

24、处,就是文本的拓展恰到好处。经典类文本的解读,要寻求母本的回归。学习草船借箭、赤壁之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诸葛亮的智慧后,完全有必要告诉学生,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只是诸葛亮大智慧的一鳞半爪,要想更加全面的了解他,研究他,我们应该去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样,就实现了教育意义上真正的唤醒和引领,真正将课堂进行延伸。学习将相和、晏子使楚等具有一定历史背景的文本,为了让学生对文本走得更近,消除时空感,以及解读文本的实际需要,就有必要提供一些与文本相关的一些史实资料,让它们起到“脚手架”的作用。飞越时空,贴近文本,消除文本的距离感。一篇文本的学习,带动多篇文本的阅读,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有内涵的,有效的。五、准确捕捉

25、文本的切入点文本的切入点只能存在于细读之中。并非先有一个贴着标签的切入点,然后供你来慢慢地细读。所以,我们应沉入言语、逐字逐句地解读,在细读中捕捉文本的切入点。比如窃读记一课,抓住课题中的“窃”字品读课文,我们会随着这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这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复杂感受,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将“窃”作为关键学点,一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可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

26、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可谓一石三鸟。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有一句话:“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词“敢”。敢还是不敢?小女孩一整天都不敢,为什么?现在这个时候又敢了,又为什么?这么一个字,如果我们抓住了,就可以引出一连串对卖火柴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思考。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这是读书人的切身体会。语文教师,是学生与文本间的一座桥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担负起深入解读文本的责任,认真钻研教材,大到整篇课文,小到一个词语,都要反复品味,仔细琢磨,整体观照,力求读

27、通、读厚、读薄、读准。只有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才能成为一个谙熟一切的向导,在前边引领着,提示着,点拔着;学生才能自己读,读明白,读得“言”“意”兼得,才能既看到文本表面的风景又领略到文本背后的绚丽。文本解读到底该解读什么阅读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要引导和组织学生把书读懂。读懂文章的什么呢?阅读教学要完成哪些解读的基本任务呢?这些问题显然都涉及到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但是,目前很多老师对这些问题并不明确,有的老师甚至也不想去搞清楚,这是非常危险的倾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小学文本解读要解读哪些内容,各个年段又应侧重解读什么,需要解读到什么程度,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关注和研究探讨的重要问题

28、。一、对解读什么重要性的再认识解读什么的问题,涉及到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明确教什么的问题。这是因为阅读要求不明确,阅读就会导致盲人骑瞎马,该教的没有教,不该教的花了大力气教,力没有下在刀刃上。这样,也可能导致低段阅读教学教了高段的内容,学生接受不了;高年级如果还在继续教低年段的内容,高年级学生也吃不饱,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阅读教学中解读文本,首先要明确小学阅读教学应该解读什么和本年级应侧重解读什么内容的问题。教什么是方向问题,只有明确解读什么,才能谈得上怎样解读。如果没有明确本年级阅读教学应着重读什么,势必不能把住年段阅读教学质量关。各年段阅读教学质量

29、关更把不住,整个小学阶段学生阅读能力也就难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了。二、各年段阅读教学应解读什么对各年段阅读教学应侧重解读什么,应该从不同角度区别认识和把握,即从语文知识角度、年段要求角度和解读课文的过程角度去认识和把握,并且要通过备课和课堂教学体现出来。1、从语文知识角度把握。语文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和语修逻文等方面。读一篇课文,要求根据教材要求,去识字、解词、明句、读段、学篇;在解读这些语文知识过程中,又可认识一些语法、修辞、逻辑和文学知识。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会涉及到以上知识的解读,只是解读的标高和方法不同而已。但是应该注意选择符合年段要求的重点知识来作为知识教学目标。2、从年段要求角度把握。

30、不同年段的学生认知能力也不同。所以应该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语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把准各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们要引导低段学生在识字识词识句上着力,中段学生侧重解读自然段的意义,在解读自然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认识意义段;高段应侧重引导解读篇章内容、结构和表达方法。3、从理解过程的角度把握。读一篇文章,应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即通过读书活动,先作课文内容的基本解读,了解清楚全文写了什么事或什么人,什么地方的景或物,即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对表现人物、事物、景物特点的重要语言文字所含的思想,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即作个性解读;最后回到全文上,从内容体会人文思想,领悟全文的表

31、达方法。各个年段都必须经历以上阅读过程,只不过各年段由谁解读,解读到什么程度不同而已。低段前后两步侧重老师讲解;中段老师应有意识引导学生在认识段落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接触有关篇章知识;高段就要引导学生参与三个阶段的全部解读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全程参与文本解读。三、确定解读内容的原则1、根据年段阅读教学侧重点来确定阅读教学必然涉及到词句段篇,各年段的阅读教学必然要进行词句段篇的教学。但是不能说一篇文章所有的词句段都要一一进行解读教学,那就只能根据年段各自的侧重点,有选择地有重点地进行教学。例如:三年级,就要以学习自然段为主,在自然段的学习中理解词句。自然段的教学又有哪些内容呢?有读懂自然段自然段的意

32、思,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构成自然段的方法等内容。如三年级下册第八课海底世界,除开头结尾外,有四个自然段写了海底世界的特点:海底很平静,有声音,动物的活动,地貌和植物,有矿藏。其中有三个自然段构段方式很有特点,体现出总分、问答的构段方式。那么,就可以在教学目标里,把通过理解主要自然段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总分和问答的构段方式作为年段阅读目标。三年级阅读教学仍然要重视词句教学,可以把表现事物特点的词语作为重点,在解读自然段内容时来教学,如“宁静”、“窃窃私语”,“嗡嗡”等象声词,“蕴藏”、“储藏量”等都要重点理解。文中段落的总起句和文章点明事物特点的总结句都可以作为句子教学目标。其他课文中点

33、明主要内容和文章主题思想的重点句子,运用一定修辞的句子,点明人物特点的句子都可以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对待。2、根据课文固有的知识特点来确定所谓课文固有的知识特点,即指课文的生字新词,比较突出的具有重要表达作用的词句,某些使用重要修辞的句子,某些富有特点的构段或构篇知识,甚至某种专业知识,都应该有选择地纳入目标并加以理解。另外,课后作为显性要求而列出的词句,更应纳入解读目标。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二课语言的魅力里,就句式而言,感叹句,反问句的表达效果突出,课后运用了五个连词的句群,都要作为解读的重点内容对待。3、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教材的编者虽然考虑了大面积学生的知识基础,但是课文里出现的某些知识,对于某个地方的学生来说又是普遍生疏的,所以也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解读什么内容。例如四年级上册的小萝卜头的故事一文,一些著名的革命烈士、解放前夕的历史背景和含义深刻的词句,对城市学生并不难,但是对于农村学生则要纳入解读目标。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懂得明确解读什么的重要性,把握了确定的目标原则,并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教什么,是能够准确把握小学及其各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的。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