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章第十章 孙子兵法之孙子兵法之行军篇行军篇 主讲李荣课前回顾课前回顾 第一部分,通过九变之利,采取对策第一部分,通过九变之利,采取对策第二部分,思考问题要杂于利害第二部分,思考问题要杂于利害第三部分,将帅五危及其后果第三部分,将帅五危及其后果一,行军篇一,行军篇 题解及释义题解及释义n n本篇主要论述行军作战的要领和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本篇主要论述行军作战的要领和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并提出了并提出了“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思想。可扼的治军思想。可扼要地归纳为要地归纳为“处军处军”、“相敌相敌”和和“治军治军”三个问题。三个问题。n n“行军行军行军行军”意即行军布阵,
2、驻扎安营。意即行军布阵,驻扎安营。意即行军布阵,驻扎安营。意即行军布阵,驻扎安营。n n “行行行行”本意指道路,引申为行列、阵势,也就是战场本意指道路,引申为行列、阵势,也就是战场本意指道路,引申为行列、阵势,也就是战场本意指道路,引申为行列、阵势,也就是战场上的战斗序列。上的战斗序列。上的战斗序列。上的战斗序列。“军军军军”本意指军队,这里为本意指军队,这里为本意指军队,这里为本意指军队,这里为“屯屯屯屯”,也就是军事术语所,也就是军事术语所,也就是军事术语所,也就是军事术语所谓的宿营,引申为驻军、驻扎。谓的宿营,引申为驻军、驻扎。谓的宿营,引申为驻军、驻扎。谓的宿营,引申为驻军、驻扎。行
3、军篇主要论述军队在不同的地理环境行军作战、行军篇主要论述军队在不同的地理环境行军作战、行军篇主要论述军队在不同的地理环境行军作战、行军篇主要论述军队在不同的地理环境行军作战、驻扎安营和观察敌情等方面的原则。驻扎安营和观察敌情等方面的原则。驻扎安营和观察敌情等方面的原则。驻扎安营和观察敌情等方面的原则。二,原文及释义二,原文及释义n n原文原文n n孙子曰:凡处军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相敌:绝山依谷:绝山依谷,视生处高,视生处高,战,战隆无登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客绝水而来,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
4、,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n n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
5、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n n今译今译n n孙子说:凡是处置部署军队和观察判断敌情,都应该注意:通过山地,要孙子说:凡是处置部署军队和观察判断敌情,都应该注意:通过山地,要靠近有水草的山谷,驻扎在居高向阳的地方,
6、不要去仰攻敌人占领了的高靠近有水草的山谷,驻扎在居高向阳的地方,不要去仰攻敌人占领了的高地,这是在山地部署机动军队的原则。横渡江河,必须在远离江河处驻扎;地,这是在山地部署机动军队的原则。横渡江河,必须在远离江河处驻扎;敌人渡水来战,不要在江河中予以迎击,而要等它渡过一半时再进行攻击,敌人渡水来战,不要在江河中予以迎击,而要等它渡过一半时再进行攻击,这样才有利;如果要同敌人决战,不要紧挨水边布兵列阵;在江河地带驻这样才有利;如果要同敌人决战,不要紧挨水边布兵列阵;在江河地带驻扎,也应当居高向阳,不可面迎水流,这是在江河地带部署处置军队的原扎,也应当居高向阳,不可面迎水流,这是在江河地带部署处置
7、军队的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那就一定要靠近水草并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那就一定要靠近水草并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部署机动军队的原则。在平原地带要占领平坦开阔地域,而侧翼则泽地带部署机动军队的原则。在平原地带要占领平坦开阔地域,而侧翼则应倚托高地,做到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带部署机动部队的原则。以上应倚托高地,做到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带部署机动部队的原则。以上四种军队部署原则运用带来的好处,正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其他四种军队部署原则运用带来的好处,正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其他“四帝四帝”的原因。的原因。n n在一般情况下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厌恶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阳
8、之在一般情况下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厌恶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阳之处,轻视阴湿之地,靠近水草地区,军需供应充足,将士百病不生,这样,处,轻视阴湿之地,靠近水草地区,军需供应充足,将士百病不生,这样,克敌制胜就有了保证。在丘陵堤防地域,必须占领朝阳的一面,而把主要克敌制胜就有了保证。在丘陵堤防地域,必须占领朝阳的一面,而把主要侧翼背靠着它。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利用地形作为辅助条件的。侧翼背靠着它。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利用地形作为辅助条件的。上游下雨涨水,洪水骤至,若想要涉水过河,得等待水流平稳后再过。凡上游下雨涨水,洪水骤至,若想要涉水过河,得等待水流平稳后再过。凡是遇上绝涧、天井、
9、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六种地形,必须迅速离开,是遇上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六种地形,必须迅速离开,不要靠近。我军远远离开它们,而让敌人去接近它们;我军应面向它们,不要靠近。我军远远离开它们,而让敌人去接近它们;我军应面向它们,而让敌人去背靠它们。行军过程中如遇到有险峻的隘路、湖沼、水网、芦而让敌人去背靠它们。行军过程中如遇到有险峻的隘路、湖沼、水网、芦苇、山林和草木茂盛的地方,一定要谨慎地反复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可能苇、山林和草木茂盛的地方,一定要谨慎地反复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可能设下伏兵和隐藏奸细的地方。设下伏兵和隐藏奸细的地方。n n注释注释n n处军:行军、宿营、处置军队,即
10、在各种不同地形条件下,军队行处军:行军、宿营、处置军队,即在各种不同地形条件下,军队行军、作战、驻扎诸方面的处置对策。处,处置、安顿、部署的意思。军、作战、驻扎诸方面的处置对策。处,处置、安顿、部署的意思。n n相敌:相,观察。相敌即为观察、判断敌情。相敌:相,观察。相敌即为观察、判断敌情。n n绝山依谷:绝,越度、穿越。指通过山地,要傍依溪谷行进。绝山依谷:绝,越度、穿越。指通过山地,要傍依溪谷行进。n n视生处高:视,看,审察,这里是面向的意思。生,生处、生地,视生处高:视,看,审察,这里是面向的意思。生,生处、生地,此处指向阳地带。处高,即居高之意。视生处高,指面朝阳,居隆高此处指向阳地
11、带。处高,即居高之意。视生处高,指面朝阳,居隆高之地。之地。n n战隆无登:隆,重,高地。登,攀登。言在隆高之地与敌作战,不战隆无登:隆,重,高地。登,攀登。言在隆高之地与敌作战,不宜自下而上仰攻。宜自下而上仰攻。n n绝水必远水:意谓横渡江河,一定要在离江河稍远处驻扎。绝水必远水:意谓横渡江河,一定要在离江河稍远处驻扎。n n客:指敌军,下同。客:指敌军,下同。n n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迎,迎击。水内,水边。济,渡。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迎,迎击。水内,水边。济,渡。半济,指渡过一半。此句谓不要在敌军刚到水边时迎击,而要让敌军半济,指渡过一半。此句谓不要在敌军刚到水边时迎击,而
12、要让敌军渡到一半时发动攻击。此时敌军首尾不接,队列混乱,攻之容易取胜。渡到一半时发动攻击。此时敌军首尾不接,队列混乱,攻之容易取胜。n n无附于水而迎客:不要在挨近江河之处同敌人作战。无,勿;附,无附于水而迎客:不要在挨近江河之处同敌人作战。无,勿;附,靠近。靠近。n n无迎水流:即勿居下游。此指不要把军队驻扎在河下游处,以防敌无迎水流:即勿居下游。此指不要把军队驻扎在河下游处,以防敌人决水、投毒。人决水、投毒。n n原文原文n n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居易者,利也;
13、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饮者,渴也;见
14、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瓿,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瓿,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n n今译今译n n敌人逼近而保持安静的,是倚仗它占领着险要的地形;
15、敌人逼近而保持安静的,是倚仗它占领着险要的地形;n n敌人离我很远而前来挑战的,是想引诱我军入其圈套;敌人离我很远而前来挑战的,是想引诱我军入其圈套;n n敌人之所以驻扎在平坦地带,是因为它这样做有利可图;敌人之所以驻扎在平坦地带,是因为它这样做有利可图;n n许多树林摇曳摆动,这是敌人隐蔽前来;许多树林摇曳摆动,这是敌人隐蔽前来;n n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这是敌布疑阵;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这是敌布疑阵;n n鸟雀惊飞,这是下面有着伏兵;鸟雀惊飞,这是下面有着伏兵;n n野兽骇奔,这是敌人大举突袭。尘土又高又尖,这是敌人的战车驰来;野兽骇奔,这是敌人大举突袭。尘土又高又尖,这是敌人的战车驰来;
16、n n尘土低而宽广,这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尘土四散飞扬,这是敌人在砍伐柴薪;尘土低而宽广,这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尘土四散飞扬,这是敌人在砍伐柴薪;n n尘土稀薄而又时起时落,这是敌人正在结寨扎营。敌人的使者措辞谦卑却又在加紧战尘土稀薄而又时起时落,这是敌人正在结寨扎营。敌人的使者措辞谦卑却又在加紧战备的,这是想要进攻;备的,这是想要进攻;n n敌人使者措辞强硬而军队又做出前进姿态的,这是准备撤退;敌人使者措辞强硬而军队又做出前进姿态的,这是准备撤退;n n敌人战车先出动,部署在侧翼者,这是在布列阵势;敌人战车先出动,部署在侧翼者,这是在布列阵势;n n敌人尚未受挫而主动前来讲和的,必定是有阴谋;敌
17、人急速奔跑并摆开兵车列阵的,敌人尚未受挫而主动前来讲和的,必定是有阴谋;敌人急速奔跑并摆开兵车列阵的,是期待同我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引诱我军。敌兵倚着兵器站立,这是饥饿是期待同我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引诱我军。敌兵倚着兵器站立,这是饥饿的表现;敌兵打水的人自己先喝,这是干渴缺水的表现;敌人明见有利而不进兵争夺,的表现;敌兵打水的人自己先喝,这是干渴缺水的表现;敌人明见有利而不进兵争夺,这是疲劳的表现;敌军营寨上方飞鸟集结,表明是座空营;敌人夜间惊慌叫喊,这是这是疲劳的表现;敌军营寨上方飞鸟集结,表明是座空营;敌人夜间惊慌叫喊,这是其恐惧的表现;敌营惊扰纷乱,这表明敌将没有威严;敌
18、阵旗帜摇动不整齐,这说明其恐惧的表现;敌营惊扰纷乱,这表明敌将没有威严;敌阵旗帜摇动不整齐,这说明敌人队伍已经混乱;敌人军官易怒烦躁,表明全军已经疲倦;用粮食喂马,杀牲口吃敌人队伍已经混乱;敌人军官易怒烦躁,表明全军已经疲倦;用粮食喂马,杀牲口吃肉,收拾起炊具,不返回营寨,这是打算拼死突围的穷寇。敌将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肉,收拾起炊具,不返回营寨,这是打算拼死突围的穷寇。敌将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这表明敌将失去人心;接连不断地犒赏士卒,这表明敌人已无计可施;反反复复地处这表明敌将失去人心;接连不断地犒赏士卒,这表明敌人已无计可施;反反复复地处罚部属,这表明敌军处境困难;敌方将领先对部下凶暴,后又
19、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罚部属,这表明敌军处境困难;敌方将领先对部下凶暴,后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将领;敌人派遣使者前来送礼言好,这是敌人希冀休兵息战。敌人逞怒同我对阵,明的将领;敌人派遣使者前来送礼言好,这是敌人希冀休兵息战。敌人逞怒同我对阵,可是久不交锋而又不撤退,这就必须审慎地观察它的意图。可是久不交锋而又不撤退,这就必须审慎地观察它的意图。n n注释注释n n其所居易者,利也:敌军在平地上驻扎,是因为有利(进退便利)才这样做。易,平易,指其所居易者,利也:敌军在平地上驻扎,是因为有利(进退便利)才这样做。易,平易,指平地。平地。n n众草多障者,疑也:在杂草丛生之处设下许多障碍,是企图
20、使我方迷惑。疑,使动用法,使众草多障者,疑也:在杂草丛生之处设下许多障碍,是企图使我方迷惑。疑,使动用法,使迷惑,使困疑之意。迷惑,使困疑之意。n n鸟起者,伏也:鸟雀惊飞,是其下有着伏兵。伏,埋伏,伏兵。鸟起者,伏也:鸟雀惊飞,是其下有着伏兵。伏,埋伏,伏兵。n n兽骇者,覆也:野兽受惊奔跑,这是敌军大举袭来。骇,惊骇、受惊。覆,倾覆、覆没之意。兽骇者,覆也:野兽受惊奔跑,这是敌军大举袭来。骇,惊骇、受惊。覆,倾覆、覆没之意。引申为铺天盖地而来。引申为铺天盖地而来。n n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尘土高扬笔直上扬,这是敌人兵车驰来。锐,锐直、笔直。车,兵车。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尘土高扬笔直上扬,这
21、是敌人兵车驰来。锐,锐直、笔直。车,兵车。n n卑而广者,徒来也:尘土低而宽广,这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卑,低下。广,宽广。徒,步兵。卑而广者,徒来也:尘土低而宽广,这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卑,低下。广,宽广。徒,步兵。n n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尘土散漫而细长,时断时续,这是敌人在砍薪伐柴。条达,指飞扬的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尘土散漫而细长,时断时续,这是敌人在砍薪伐柴。条达,指飞扬的尘土分散而细长。尘土分散而细长。n n少而往来者,营军也:尘土稀少而此起彼落,是敌军在察看地形,准备安营扎寨。少而往来者,营军也:尘土稀少而此起彼落,是敌军在察看地形,准备安营扎寨。n n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敌人措辞谦卑恭
22、顺,同时又加强战略,这表明敌人准备进犯。卑,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敌人措辞谦卑恭顺,同时又加强战略,这表明敌人准备进犯。卑,卑谦、恭敬。益,增加、更加之意。谦、恭敬。益,增加、更加之意。n n辞强而进驱者,退也:敌人措辞强硬,在行动上又示以驰驱进逼之姿态,这是其准备后撤。辞强而进驱者,退也:敌人措辞强硬,在行动上又示以驰驱进逼之姿态,这是其准备后撤。n n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轻车,战车。陈,同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轻车,战车。陈,同“阵阵”,即布阵。句意为战车先出摆在侧翼,即布阵。句意为战车先出摆在侧翼,是在布列阵势。是在布列阵势。n n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敌人还没有陷入困境却主动前来请
23、和,其中必有阴谋。约,困屈、受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敌人还没有陷入困境却主动前来请和,其中必有阴谋。约,困屈、受制之意。制之意。n n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敌人急速奔走、摆开兵车阵势的,是期求与我进行作战。期,期求。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敌人急速奔走、摆开兵车阵势的,是期求与我进行作战。期,期求。n n半进半退者,诱也:敌人似进不进,似退不退,是为了诱我入其圈套。半进半退者,诱也:敌人似进不进,似退不退,是为了诱我入其圈套。n n杖而立者,饥也:言倚着兵器而站立,是饥饿的表现。杖,同杖而立者,饥也:言倚着兵器而站立,是饥饿的表现。杖,同“仗仗”,扶、倚仗的意思。,扶、倚仗的意思。n n汲而先饮者
24、,渴也:取水的人自己先喝,这是干渴的表现。汲,汲水,打水。汲而先饮者,渴也:取水的人自己先喝,这是干渴的表现。汲,汲水,打水。n n见利而不进者,劳也:眼见有利可图而军队不前进,说明敌军已疲劳。见利而不进者,劳也:眼见有利可图而军队不前进,说明敌军已疲劳。n n鸟集者,虚也:鸟雀群集敌营,表明敌营空虚无人。鸟集者,虚也:鸟雀群集敌营,表明敌营空虚无人。n n夜呼者,恐也:军卒夜间惊呼,这是敌军惊恐不安的象征。夜呼者,恐也:军卒夜间惊呼,这是敌军惊恐不安的象征。n n军扰者,将不重也:敌营惊扰纷乱,是因将领不够持重的缘故。军扰者,将不重也:敌营惊扰纷乱,是因将领不够持重的缘故。n n旌旗动者,乱
25、也:敌军旗帜不停地摇动,表明敌人已经混乱了。旌旗动者,乱也:敌军旗帜不停地摇动,表明敌人已经混乱了。n n吏怒者,倦也:敌军官烦躁易怒,表明士卒已疲倦,不听指挥了。吏怒者,倦也:敌军官烦躁易怒,表明士卒已疲倦,不听指挥了。n n粟马肉食:粟,粮谷,这里作动词用,意为喂马。粟马肉食,拿粮食喂马,杀牲口食肉。粟马肉食:粟,粮谷,这里作动词用,意为喂马。粟马肉食,拿粮食喂马,杀牲口食肉。n n军无悬瓿:瓿同军无悬瓿:瓿同“缶缶”,汲水用的罐子,泛指炊具。此句言敌军已收拾起了炊具。,汲水用的罐子,泛指炊具。此句言敌军已收拾起了炊具。n n舍:指军营。舍:指军营。n n谆谆翕(谆谆翕(x x)翕:恳切和
26、顺的样子。)翕:恳切和顺的样子。n n徐与人言者:意谓语调和缓地同士卒商谈。徐,缓缓温和的样子。人,此处指士卒。徐与人言者:意谓语调和缓地同士卒商谈。徐,缓缓温和的样子。人,此处指士卒。n n数赏者,窘也:敌军一再犒赏士卒,说明其处境窘迫。数,多次、反复。窘,窘迫、困窘。数赏者,窘也:敌军一再犒赏士卒,说明其处境窘迫。数,多次、反复。窘,窘迫、困窘。n n数罚者,困也:敌军一再处罚士卒,表明其已经陷入困境。数罚者,困也:敌军一再处罚士卒,表明其已经陷入困境。n n先暴而后畏其众者:指将帅开始对士卒粗暴,继而又惧怕士卒者。先暴而后畏其众者:指将帅开始对士卒粗暴,继而又惧怕士卒者。n n不精之至也
27、:不精明到了极点。不精之至也:不精明到了极点。n n委谢者:委派人质来赔礼的。谢,道歉、谢罪。委谢者:委派人质来赔礼的。谢,道歉、谢罪。n n欲休息也:指敌人欲休兵息战。欲休息也:指敌人欲休兵息战。n n久而不合:合,指交战,久而不合即久而不战之意。久而不合:合,指交战,久而不合即久而不战之意。n n原文原文n n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n n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
28、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行者,与众相得也。n n今译今译n n兵力并不在于愈多愈好,只要不轻敌冒进,而能做到集中兵兵力并不在于愈多愈好,只要不轻敌冒进,而能做到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那种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自恃轻敌的人,一定会被敌人俘虏。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自恃轻敌的人,一定会被敌人俘虏。n n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施行惩罚,那么他们就会不服,
29、不服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施行惩罚,那么他们就会不服,不服就难以使用;士卒已经亲附,而军纪军法仍得不到执行,那就难以使用;士卒已经亲附,而军纪军法仍得不到执行,那也无法用他们去作战。所以,要用怀柔宽仁的手段去教育他也无法用他们去作战。所以,要用怀柔宽仁的手段去教育他们,用军纪军法去管束规范他们,这样就必定会取得部下的们,用军纪军法去管束规范他们,这样就必定会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平素能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敬畏和拥戴。平素能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重视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重视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
30、时命令能够得到贯彻执行,这表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时命令能够得到贯彻执行,这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相处融洽。明将帅同士卒之间相处融洽。n n注释注释n n兵非益多也:兵员并不是越多越好。益多,即以多为益。兵非益多也:兵员并不是越多越好。益多,即以多为益。n n惟无武进:意为只是不要恃武冒进。惟,独,只是。武进,恃勇轻进。惟无武进:意为只是不要恃武冒进。惟,独,只是。武进,恃勇轻进。n n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指能做到集中兵力、正确判断敌情、争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指能做到集中兵力、正确判断敌情、争取人心则足矣。并力,集中兵力。料敌,观察判断敌情。取人,争取取人心则足矣。并力,集中兵力。料
31、敌,观察判断敌情。取人,争取人心,善于用人。人心,善于用人。n n无虑而易敌:没有深谋远虑而无端蔑视敌手。易,轻视,蔑视。无虑而易敌:没有深谋远虑而无端蔑视敌手。易,轻视,蔑视。n n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在士卒还未亲近依附之前就施用刑罚,士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在士卒还未亲近依附之前就施用刑罚,士卒就会怨愤不服。卒就会怨愤不服。n n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令,教育。文,指政治道义。齐,整饬,规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令,教育。文,指政治道义。齐,整饬,规范。武,指军纪军法。此句的意思是用政治、道义来教育士卒,用军范。武,指军纪军法。此句的意思是用政治、道义来教育士卒,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整饬
32、部队。纪军法来统一、整饬部队。n n是谓必取:指用兵打仗一定能取胜。是谓必取:指用兵打仗一定能取胜。n n令素行以教其民:令,法令规章。素,平常,平时。行,实行,执行。令素行以教其民:令,法令规章。素,平常,平时。行,实行,执行。民,这里主要指士卒、军队。民,这里主要指士卒、军队。n n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意谓军纪军令平素能够顺利执行的,是因为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意谓军纪军令平素能够顺利执行的,是因为军队统帅同兵卒之间相处融洽。得,亲和。相得,指关系融洽。军队统帅同兵卒之间相处融洽。得,亲和。相得,指关系融洽。三,行军篇之【名言】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明,养生而处实大凡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
33、高地,避开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阳之处,避开阴暗之地,靠近水草地区,军需供应充足。兵非多益,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打仗不在于兵力多就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合之以文,齐之以武用怀柔宽仁的手段使士卒思想统一,用军纪军法的手段使士卒整齐一致。四,本篇主要军事思想四,本篇主要军事思想n n本篇主要论述行军作战的要领和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并提出了“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思想。可扼要地归纳为“处军”、“相敌”和“治军”三个问题。n n(一)军队在特种地形上行动的方法(一)军队在特种地形上行动的方法n n本篇开宗明义就讲“处军、相敌”。关于“处军”,孙子
34、首先讲了四种地形情况。n n1,关于山地行军、宿营和战斗。,关于山地行军、宿营和战斗。他说“绝山依谷”,通过山地必须沿着山谷行进。这是因为山谷地形比较平坦,水草便利,荫蔽条件好。这里说的是行军应注意的事项。而在宿营时则要“视生处高”。通俗说,就是地形有利,例如视野开阔,易守难攻,干燥向阳,既险且要等。至于山地战的法则就是“战隆无登”。山地作战,只宜居高临下地俯冲,不宜自下而上的仰攻。n n2 2,关于江河作战。,关于江河作战。,关于江河作战。,关于江河作战。孙子讲了五层意思,也就是五条原则:孙子讲了五层意思,也就是五条原则:第一,第一,“绝水必远水绝水必远水”,部队通过江河后必须迅速远离河,部
35、队通过江河后必须迅速远离河流,目的是避免背水作战,退无所归。远离江河,既可以流,目的是避免背水作战,退无所归。远离江河,既可以引诱敌人渡河,迫敌于背水之地,又可使自己进退不致受引诱敌人渡河,迫敌于背水之地,又可使自己进退不致受阻。阻。n n第二,第二,“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半济而击半济而击”,即乘敌军半数已渡,半数未渡之时发,即乘敌军半数已渡,半数未渡之时发起攻击。这一江河作战的原则,古往今来许多战争实践所起攻击。这一江河作战的原则,古往今来许多战争实践所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原则。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原则。n n第三,第
36、三,“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这是江河作战的又,这是江河作战的又一原则。它包含两层意思:如果我方决心迎战,那就要采一原则。它包含两层意思:如果我方决心迎战,那就要采取远离河川的配置,诱敌半渡而击;如果我方不准备迎战,取远离河川的配置,诱敌半渡而击;如果我方不准备迎战,那就阻水列阵,使敌不敢轻易强渡。那就阻水列阵,使敌不敢轻易强渡。n n第四,第四,“视生处高视生处高”n n第五,第五,“无迎水流无迎水流”,是说不要处于下游,防止敌军从上,是说不要处于下游,防止敌军从上游或顺流而下,或决堤放水,或投放毒药。游或顺流而下,或决堤放水,或投放毒药。n n3 3,盐碱沼泽地。,
37、盐碱沼泽地。,盐碱沼泽地。,盐碱沼泽地。在这种地形行军、作战对敌我都不利,既少在这种地形行军、作战对敌我都不利,既少水草,又无粮食,因前必须水草,又无粮食,因前必须“亟去无留亟去无留”,迅速通过,迅速,迅速通过,迅速脱离。一旦在这种地形同敌人遭遇,孙子要求脱离。一旦在这种地形同敌人遭遇,孙子要求“必依水草而必依水草而背众树背众树”。因为一方面可以借草木以为依托,另一方面在沼。因为一方面可以借草木以为依托,另一方面在沼泽地中,凡是生长草木的地带,土质相对他说要坚硬一些,泽地中,凡是生长草木的地带,土质相对他说要坚硬一些,便于立足和通行,占据它就增加了主动权。便于立足和通行,占据它就增加了主动权。
38、4 4,平地作战。,平地作战。,平地作战。,平地作战。一要一要“处易,而右背高处易,而右背高”选择地势平坦之地以便于战车驰选择地势平坦之地以便于战车驰突,又以右翼依托高地,以便战场观察。突,又以右翼依托高地,以便战场观察。二要二要“前死后生前死后生”。前低后高利于出击。我们认为仅仅局限于。前低后高利于出击。我们认为仅仅局限于“高低高低”还不能说明还不能说明“死死”、“生生”的全部涵义。它应当还的全部涵义。它应当还包括荫蔽条件的好坏、险易程度的优劣、行进道路的方便程包括荫蔽条件的好坏、险易程度的优劣、行进道路的方便程度等。度等。n n孙子还强调了宿营时要注意的事项:选择地势高而干燥卫生、孙子还强
39、调了宿营时要注意的事项:选择地势高而干燥卫生、水草丰美而又粮道便利的地方扎营。他认为很好地利用地形,水草丰美而又粮道便利的地方扎营。他认为很好地利用地形,是取胜的重要条件,所谓是取胜的重要条件,所谓“此兵之利,地之助也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他在讲。他在讲了涨洪水时涉渡江河应注意观察水势之后,提出了了涨洪水时涉渡江河应注意观察水势之后,提出了“六害之六害之地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大陷、天隙。对于这六种: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大陷、天隙。对于这六种断裂地形必须采取诱敌断裂地形必须采取诱敌“近之近之”,我则,我则“远之远之”;迫敌;迫敌“背背之之”,我则,我则“迎之迎之”,以便聚而歼之。当
40、部队行进于,以便聚而歼之。当部队行进于“险阻、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潢井、葭苇、山林蘙荟”之地时,要严密搜索,防止敌人的之地时,要严密搜索,防止敌人的侦察和间谍隐藏其内。侦察和间谍隐藏其内。n n(二)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二)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n n如何判断敌情,孙子在本篇总结了如何判断敌情,孙子在本篇总结了3232条经验,也就是详细列举条经验,也就是详细列举了了3232种现象,统称战场观察的种现象,统称战场观察的“相敌相敌”32”32法。法。n n自自“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起四个自然段。起四个自然段。n n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依自然景象的特征和变化来观察和大致可
41、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依自然景象的特征和变化来观察和判断敌情;判断敌情;n n二是依据敌人行动来观察判断敌情。孙子二是依据敌人行动来观察判断敌情。孙子“相敌相敌”之法,是那之法,是那个时代在白昼直接用视力在阵地前沿进行敌情观察的方法。这个时代在白昼直接用视力在阵地前沿进行敌情观察的方法。这些通过各种征候以判断敌情的方法,虽然是古朴的、原始的,些通过各种征候以判断敌情的方法,虽然是古朴的、原始的,然而是生动的、具体的,它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春秋时代然而是生动的、具体的,它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春秋时代的战争特点。的战争特点。n n“众树动者,来也众树动者,来也”。“族旗动者,乱也族旗动者,乱也”。
42、曹判在长勺之战。曹判在长勺之战就是根据齐军就是根据齐军“辙乱旗靡辙乱旗靡”而建议发起追击的。而建议发起追击的。n n孙子所以不厌其烦地举数十种孙子所以不厌其烦地举数十种“相敌相敌”的征候,目的就是告诫的征候,目的就是告诫那些自以为兵强马壮而鲁莽从事的将领,那些自以为兵强马壮而鲁莽从事的将领,“兵非益多也,惟无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如果既不注意。如果既不注意“处军处军”的原则,又不懂得的原则,又不懂得“相敌相敌”之法,之法,?而是而是“无虑而易敌无虑而易敌”,那么,那么必遭失败,必遭失败,“必擒于人必擒于人”。n n(三)管教军队的方法(
43、三)管教军队的方法(三)管教军队的方法(三)管教军队的方法n n在治军上,孙子提出要在治军上,孙子提出要“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他说:他说:“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也。”又说:又说:“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也。”强调管教军队要文武并用,严格贯彻执行强调管教军队要文武并用,严格贯彻执行法则,做到内部团结,令行禁止,目的是为了在法则,做到内部团结,令行禁止,目的是为了在战场上战场上“足以并力足以并力”,一致对敌
44、。,一致对敌。n n军队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教导士卒,则士卒会心军队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教导士卒,则士卒会心悦诚服,用之作战,众志成城,则能发挥战斗力。悦诚服,用之作战,众志成城,则能发挥战斗力。领导者本身不正,光要求士卒做这个做那个,士领导者本身不正,光要求士卒做这个做那个,士卒并不心服,如此用之作战,则可能失败、军事卒并不心服,如此用之作战,则可能失败、军事家鲁登道夫曾言:家鲁登道夫曾言:“军纪要上下一致遵守,才使军纪要上下一致遵守,才使军队有战力。军队有战力。”孔子也说: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为将者,本身应严守军为将者,本身
45、应严守军纪,以为部属榜样,如此才能纪,以为部属榜样,如此才能“与众相得也与众相得也”。n n主要内容:n n特种地形上的行动的方法n n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n n管教军队的方法五,经典案例五,经典案例1-相敌与军事:波斯猫相敌与军事:波斯猫与邮票与邮票n n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法两军形成对峙,双方都企图找到对方的指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法两军形成对峙,双方都企图找到对方的指挥所,给以毁灭性的打击,以夺取作战的主动权。所,给以毁灭性的打击,以夺取作战的主动权。n n一天,一名德军作战参谋用望远镜搜索法军阵地,企图发现些什么。作战一天,一名德军作战参谋用望远镜搜索法军阵地,企图发现些什么。作
46、战参谋缓缓地把望远镜对准了一片坟地,忽然发现一个坟头上蹲着一只可爱参谋缓缓地把望远镜对准了一片坟地,忽然发现一个坟头上蹲着一只可爱的波斯猫,懒洋洋地在坟头上晒太阳。参谋欣喜若狂,但他只是将狂喜埋的波斯猫,懒洋洋地在坟头上晒太阳。参谋欣喜若狂,但他只是将狂喜埋在心底,仍然一动不动地观察,一直到波斯猫消失。在心底,仍然一动不动地观察,一直到波斯猫消失。n n一连四天,作战参谋不动声色地用望远镜对准着那片坟地,他发现:波斯一连四天,作战参谋不动声色地用望远镜对准着那片坟地,他发现:波斯猫每天都在猫每天都在8-98-9时出现在坟地上晒太阳,过了时出现在坟地上晒太阳,过了9 9时,波斯猫就消失得无影无时
47、,波斯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作战参谋得出结论:坟地附近的地下隐蔽着法军的指挥部。踪,作战参谋得出结论:坟地附近的地下隐蔽着法军的指挥部。n n参谋的理由是:参谋的理由是:1 1、这只可爱的波斯猫绝非一般村民家中的宠物,它的主、这只可爱的波斯猫绝非一般村民家中的宠物,它的主人必定不是等闲之辈。很可能是一位高级军官。因为中、下级军官是不允人必定不是等闲之辈。很可能是一位高级军官。因为中、下级军官是不允许也不可能携带这一类宠物的;许也不可能携带这一类宠物的;2 2、坟地附近没有村庄,波斯猫能到哪里、坟地附近没有村庄,波斯猫能到哪里去呢?只能是去地下隐蔽部,它的主人就在那里。去呢?只能是去地下隐蔽部,它
48、的主人就在那里。n n作战参谋将他的发现和判断报告给了指挥部,德军指挥部立刻集中了六个作战参谋将他的发现和判断报告给了指挥部,德军指挥部立刻集中了六个炮兵营向坟地一带进行了地毯式轰击炮兵营向坟地一带进行了地毯式轰击德军参谋的判断完全正确,法军德军参谋的判断完全正确,法军的旅指挥部正设在那里。在铺天盖地的炮火下,法军旅指挥部的高级指挥的旅指挥部正设在那里。在铺天盖地的炮火下,法军旅指挥部的高级指挥官和士兵还不待查明是怎么回事儿,就全部葬身弹火之中。这一切,仅仅官和士兵还不待查明是怎么回事儿,就全部葬身弹火之中。这一切,仅仅因为一只可爱的波斯猫。因为一只可爱的波斯猫。n n法国抵抗部队的炮兵排长腓
49、里对新婚不久的妻子瑞拉十分眷恋,每天都要给妻子法国抵抗部队的炮兵排长腓里对新婚不久的妻子瑞拉十分眷恋,每天都要给妻子写上一封思意绵绵的信。但是,腓里告诫妻子;千万不要把他的行踪告诉给别人,写上一封思意绵绵的信。但是,腓里告诫妻子;千万不要把他的行踪告诉给别人,因为敌人的间谍是无孔不入的。因为敌人的间谍是无孔不入的。n n瑞拉有一位女友,名叫妮莎。腓里随部队出发后,妮莎一有就来陪伴瑞拉,俩人瑞拉有一位女友,名叫妮莎。腓里随部队出发后,妮莎一有就来陪伴瑞拉,俩人形如亲姐妹,天南海北,无所不谈,瑞拉把腓里的话记在心中,即使是谈起腓里形如亲姐妹,天南海北,无所不谈,瑞拉把腓里的话记在心中,即使是谈起腓
50、里来也从不吐露腓里的行踪。来也从不吐露腓里的行踪。n n妮莎是位集邮爱好者,她把自己积攒的邮票带到瑞拉家中,请瑞拉品评。瑞拉从妮莎是位集邮爱好者,她把自己积攒的邮票带到瑞拉家中,请瑞拉品评。瑞拉从未见过那么多形形色色的漂亮邮票,赞不绝口。妮莎是个善解人意的人,见瑞拉未见过那么多形形色色的漂亮邮票,赞不绝口。妮莎是个善解人意的人,见瑞拉喜欢,就送给了瑞拉一些邮票。渐渐地,瑞拉也开始喜欢起集邮来。她把腓里寄喜欢,就送给了瑞拉一些邮票。渐渐地,瑞拉也开始喜欢起集邮来。她把腓里寄来的信一封封找出来,小心地裁下信封上的邮票,一张张地放在集邮册中。妮莎来的信一封封找出来,小心地裁下信封上的邮票,一张张地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