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四章 行政公文之决定、决议、命令的写作 决定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决定”这个文种在使用权限上没有什么限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都可以使用。一、决定的特点一、决定的特点1 1、事项的重要性、事项的重要性 用“决定”做出的安排,必须是“重大行动”或“重要事项”。带有全局性或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而部署、安排日常工作和处理一般事项,则不宜使用“决定”,应该用通知。2 2、决策性、决策性 决定的“决”字有决策的含义。是一种决策性的公文。3 3、指导性、指导性 决定是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做出安排,相比较而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政策性,是指导下级机关开展工作的准则,这对下级机关就有指挥性和指导性。4 4、制约性。、制约性。决定是下行文,一般由领导机关制发,要求下级机关贯彻执行。比较起来,决定的制约性没有命令那么强硬,但比其他公文要强。因为决定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上级领导机关对重要事项和重大行动的指挥意志、处置意图和倾向,要求下级机关无条件执行。另外,决定有时是法规的延伸和补充,具有强制性和行政约束力。5 5、稳定性。、稳定性。决定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内容上。某个问题一旦经党政领导机关做出决定,就要求相当长时期内贯彻执行。例如,1984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政策依据。1 1、法规性决定、法规性决定。用于发布权力机关制定、修订或试行的法律文件以及由政府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如:国务院关于修改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第21条的决定2 2、指挥性决定、指挥性决定。用于对某个问题、某种事项、某种行动进行决策的指挥性公文。如:国务院关于加强档案工作的决定。3 3、知照性决定。、知照性决定。用于知照重大事项,即不要求受文单位具体办理。只需要受文单位知晓。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教师节的决定。二、决定的分类二、决定的分类4 4、奖惩性决定。、奖惩性决定。用于表彰或处分有关人员。如:国务院关于授予赵春娥、罗继夫、将筑英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决定。5 5、变更性决定。、变更性决定。用于变更或撤消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决定的格式一般由标题、题注、正文几部分构成。但也有的决定之后落款处标注发文机关和成文日期。1 1、标题、标题 (1)发文机关+事由+文种,如“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2)事由文种,如“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三、决定的结构及写作三、决定的结构及写作2 2、题注、题注一般在标题之下,注明作出决定的会议名称和通过决定的日期。“(年月日会议通过)”。3 3、正文、正文内容布局属于逻辑结构形式,可采用分条列项式、篇段合一式或段落表述式写法。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必须写明决定的根据或缘由,以及决定的事项(即内容),这是关键。法规性决定法规性决定的正文,开头一般写行文目的,其后以条款式逐条写出类似法规的决定内容。指挥性决定指挥性决定正文的写作,一般来说,都要讲明道理,布置任务,指出原则,拟出规定,交代办法,提出要求。知照性决定知照性决定的正文,多数一段到底,不分条目,没有明显的两段式特征。变更性决定变更性决定的正文,一般只要写明更变或撤销有关事项的原因、依据和决定事项即可。奖惩性决定奖惩性决定的正文,实际上可分成两种:表彰决定的正文,主要写被表彰者的身份、事迹,对被表彰者的评价,表彰的决定事项,希望与号召等;处理决定针对人和事,先说明错误的事实,并分析其性质、根源、责任及后果,而后要交代被处理人对所犯错误有无认识和悔改表现,再写处理决定,最后还要指出教训、提出希望,起到警戒作用。决定正文的一般层次决定正文的一般层次(1)决定缘由:决定的缘由要写明发布决定的背景、根据、目的或意义。(2)决定事项:决定事项的写法,因决定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3)结语:结语一般为提出希望和要求。如果事项部分已经交代清楚全部事项,结语可以省略。4 4、落款、落款 决定的发文机关名称署在正文之后右下方。有的机关名称在标题中标出,可不再重写。决定的成文日期有两种写法:第一种写在标题的下面(即题注处);第二种写在落款处,发文机关下另起一行标注。要求写明发布决定的年月日。主送机关主送机关 决定的主送机关为应该知照的单位或群体,但需要多级向下行文或者直接下达给人民群众的决定是没有主送机关的,逐级向下行文才有主送机关。病例析改病例析改 试分析下文存在哪些毛病,并指出应作怎样的修改。关于向李春芳同志学习的决定各车间、班组,各党支部:我厂装配车间职工李春芳在上月十五日的特大洪水灾害中,为抢救国家财产不幸身亡。厂党委和厂委员会决定在全厂开展向李春芳同志学习的活动。一、学习李春芳同志公而忘私、奋勇保护国家财产的高尚品德,爱祖国爱人民,敢于牺牲的精神。二、根据李春芳同志生前的表现和愿望,追记李春芳同志为中共党员。三、在全厂广泛宣传李春芳同志的先进事迹,运用这一典型对全厂党员职工进行一次努力奉献、坚持改革、敢于进取的革命精神,以及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宣传科和工会要把李春芳同志的事迹册子、墙报,广为发放。四、各车间、班组、党支部要开展讨论,学习李春芳同志的优秀品质,开展比、学、赶、帮活动,争取生产上一个新台阶。厂党委厂委员会年月日【参考答案】这份决定的主要毛病如下:1.标题内容不够完整;2.主送单位应“各党支部”放在前面;3.作者写作思路不清,导致正文内容排列逻辑混乱,把不同类型的事情写在一起;4.有的内容需要另行文。如“追记李春芳同志为中共党员”一事,应由党委专门另行文;5.语言存在不准确、不得体现象。如“敢于牺牲”等。1.总体修改思路为:背景、依据 文种承启语 决定事项 要求、号召。2.决定事项需考虑以下几点:(1)重点向李春芳学习什么;(2)要不要定一个月为“学习活动月”谁具体负责抓宣传、教育 安排学习时间 学习的做法;(3)通过学习,制定什么计划,开展什么活动促生产;(4)是否定一个日子召开学习、总结大会,表彰学习成绩突出的车间、班组。关于开展学习李春芳同志活动的决定各党支部,各车间、班组:我厂装配车间青工李春芳在8月15日的特大洪水灾害中,为抢救国家财产不幸身亡。我厂失去了一位好职工,祖国失去了一位好女儿。为了以实际行动纪念李春芳同志,促进我厂“两个文明”的建设,厂党委、厂委会决定在全厂范围内开展学习李春芳同志的活动。现就有关开展学习活动的事项决定如下:一、认真学习李春芳同志公而忘私、乐于奉献、奋勇保护国家财产的高尚品德,以及爱祖国爱人民、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二、今年9月份为“学习李春芳同志活动月”。宣传科和工会,负责将李春芳同志的事迹编成小册子、墙报,广泛宣传。9月份每星期一上午8:00 9:00为党支部、各车间、班组学习李春芳同志先进事迹时间。三、各党支部、各车间、班组要结合实际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学习,各车间、班组需制定10月至12月的生产计划,开展比、学、赶、帮活动,促进生产上一个新台阶。四、厂党委、厂委会将在适当时候召开学习李春芳同志总结大会,对在学习李春芳同志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厂党委、厂委会号召全厂党员、职工,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工作,创造更好的成绩,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厂党委厂委员会年月日 决议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决策事项,党政机关均可以使用决议。党政机关均可以使用决议。决议的形成必须经过特定的会议(如人民代表大会,党员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大会,以及由这些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等)进行讨论,并按照法定的程序表决通过。1 1、权威性、权威性 决议是经过会议讨论通过才能生效,并由领导机关发布的,是领导机关意志的反映。决议的内容事关重要决策事项,一经公布,必须坚决执行。2 2、指导性、指导性 决议表述的观点和对事项的评价都具有指导意义。一、决议的特点一、决议的特点3 3、称谓特殊性、称谓特殊性 决议(主要是批准文件的决议)一般都采用第三人称写法,其称谓具有特殊性。由于决议反映的是与会人员的集体意志和意向,常以“会议”作为表述主体,“会议认为”、“会议指出”、“会议决定”、“会议要求”、“会议强调”、“会议号召”等作为叙述人称,这就是称谓特殊性的表现。THANK YOUSUCCESS2024/11/4 周一23可编辑按照决议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 1、批准文件的决议。、批准文件的决议。一般说来,公布较高一级代表大会期间讨论通过的会议文件,如重要的工作报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决算等。按照惯例,都应同时公布经大会讨论通过的这一类型的决议。例如: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1992年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和1993年国家预算的决议 (1993年3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会会议通过)二、决议的分类二、决议的分类 2 2、重大问题的决议。、重大问题的决议。这类决议是指经会议讨论通过的全面总结历史或现实的重要经验教训,阐明重要理论观点的文件,其特点是方针政策性强,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3 3、专门问题的决议。、专门问题的决议。这类决议是会议上就有关专门问题讨论决定后而发布的决议。例如: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定: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撤销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78年3月5日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定。决议由标题、成文时间和正文三部分组成。1 1、标题、标题 第一种是由发文机关、主要内容、文种组成,如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认真学习、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的决议。第二种是由会议名称、主要内容、文种组成,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第三种是省略发文机关,由主要内容和文种组成。如关于确认十一届三中、四中全会增补中央委员的决定的决议。三、决议的结构与写法三、决议的结构与写法 2 2、成文时间、成文时间 即决议正式通过的日期。一般放在标题下,在小括号内注明会议名称及通过时间,也可只写年月日。具体写法有两种情况:如果公文标题中已包括会议名称,括号内只需写明“年月日通过”即可。如果公文标题中没有会议名称,括号内要写明“委员会第次会议年月日通过”。3 3、正文、正文 由决议根据、决议事项和结语三部分组成。(1 1)决议缘由:)决议缘由:一般简要说明有关会议审议决议涉及事项的情况,陈述作出决议的原因、根据、背景、目的或意义。具体来说,一般要写明会议听取了什么、学习讨论了什么、审议了什么、批准或通过了什么、自何时生效等。如: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十三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定自通过之日起,经修正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即行生效。以上各项要根据会议的内容而定,不必面面俱到。(2 2)决议事项:)决议事项:这部分的内容比较复杂,写法也比较灵活多样。一般可以写明会议通过的决议事项,或会议对有关文件、事项作出的评价、决定,或对有关工作做出的部署安排和要求、措施。如果是批准事项或通过文件的决议,相对比较简单,这部分多是强调意义,提出号召和要求。如果是安排工作的决议,要写明工作的内容、措施、要求。内容复杂时,要明确分出层次并列出各层次的小标题,或者分条撰写。如果是阐述原则问题的决议,主体部分要有较多的议论,多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把道理说深说透。所谓“夹叙夹议”,就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介绍情况、提供事实,用议论的方式做公正的评价和精辟的论述。(3 3)结语:)结语:一般紧扣决议事项有针对性地提出希望、号召和执行要求。有的决议可不单列这部分,主体结束,全文也就自然结束了,不必再专门撰写结尾。1 1、决议必须是经过一定会议议决的事项才能使用、决议必须是经过一定会议议决的事项才能使用“决议决议”,不经会议不可能产生决议,不经会议不可能产生决议。同时,从公文处理工作的实践来看,并不是所有会议决定的事项都可以形成决议,原则上讲只有经过法定程序选举或经过其他组织原则按照一定程序形成的会议、委员会会议才能形成决议。工作会议、专题会议或其他临时性会议决定的事项一般不应使用“决议”的形式行文,而采取会议纪要的形式。2 2、决议的制发主体是会议或委员会。、决议的制发主体是会议或委员会。四、决议的写作要求四、决议的写作要求1.1.从制作程序上区分从制作程序上区分 “决议决议”须经某一级机关或组织机构的法定会议对某一议题进行集体讨论,由法定多数表决通过,然后形成正式文件,并以会议的名义公布。“决定决定”却不一定经过法定会议讨论通过的程序。它既可以是某种会议讨论研究的成果,形成正式文件予以公布,也可由各级领导机关直接制作并予以公布。因此,可以认定,凡未经有关法定会议讨论通过这一程序,而是以领导机关的名义发布的议决性文件,就只能使用“决定”。五、决议与决定的区别五、决议与决定的区别 2 2.从内容上区分从内容上区分 在会议讨论通过的前提下,凡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履行法定的权力,强制有关部门贯彻执行的,用“决定决定”。若只是简要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履行法律程序,指导有关部门遵照办理的,用“决议决议”。由会议或领导机关直接制定发布行政法规,用“决定决定”。由会议审议批准某项议案、重要报告、法规,用“决决议议”,所审议批准的条文作为“决议”的附件。授予荣誉称号或给予处分,用“决定决定”。审议机构成立或撤销,用“决议决议”。3 3.从写法上区分从写法上区分 “决定决定”的写法与“决议”大不相同,它不多说理论上的道理,而往往着重提出开展某项工作的步骤、措施、要求等。“决定”要求写得明确、具体一些,措施也更落实,行政约束力强,可以直接成为下级机关行动的准则。“决议决议”往往写得比较概括,原则性条文多,下级机关在贯彻执行时,多数还要根据“决议”制定相应的具体办法或实施措施。命令命令,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有关单位和人员。命令(令)命令(令)是是国家行政领导机关使用的有强国家行政领导机关使用的有强制执行性质的指挥性公文制执行性质的指挥性公文。根据标题表述的需要,。根据标题表述的需要,或称或称令令,或称,或称命令命令,实为一个文种。,实为一个文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只有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总理、国务院各部部国务院各部部长和各委员会主席长和各委员会主席、地方地方县级以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首人民政府首脑脑才能发布命令(令),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发布命令。一、命令的特点 命令属于指挥性的下行公文。它集中反映领导机关的指挥意图,要求下集机关认真执行,因而是一种庄重严肃、果断干脆,具有法定权威性和强制性的文种。强制性庄严性权威性1 1、强制性、强制性 命令(令)具有最强的制下性,它一经发布,有关下级机关和人员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和执行,不能讨价还价。要“令行禁止”,不许延误、干扰、甚至违抗,否则将受到应有的惩罚。2 2、庄严性、庄严性 命令(令)使用时,十分审慎,不能随意制发,也不能朝令夕改。一方面,它依照有关法律制定和发布,具有某种法律的权威效力。另一方面,是说它的内容相当严肃,在通常情况下,绝不允许变通,更改,因此文字准确、间接,语气决断有力,结构严谨周密。3 3、权威性、权威性 命令(令)是权力威望的体现。一方面是它的发布机关级别规格高,一般由国家行政机关和权力机关发布,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不能使用;另一方面是法随令出,是对法律、法规的确认,因此它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命令(令):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根据其职能,命令可分为任免令、公布令、行政令、嘉奖令三种。二、命令的分类1 1、任免令、任免令 用于任免国家行政机关的首长。2 2、公布令、公布令 公布令是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命令。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国务院各部部长和各委员会主席都可发布公布令。发布国家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国务院发布行政法规,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各部委发布行政法规,由部委最高行政领导人签署公布令。3 3、行政令、行政令 行政令是发布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发布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时使用的命令(令)。例如200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查禁公路上“三乱”行为的命令。4 4、嘉奖令、嘉奖令 嘉奖令是对建有卓越功勋或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员对建有卓越功勋或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嘉奖进行嘉奖的命令(令),一般会授予荣誉称号。例如1991年11月14日发布的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授予钱学森同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命令。THANK YOUSUCCESS2024/11/4 周一46可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