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章第五章 中中华古文明古文明1.中中华文明文明 虽非最古老的,非最古老的,却是最却是最长命的,命的,是上古是上古时代人代人类仅存的文明存的文明硕果果 左上:左上:左上:左上:长长城城城城 左下:左下:左下:左下:丝绸丝绸之路上的之路上的之路上的之路上的驼队驼队2.第五章第五章 古代中国文明古代中国文明一、古文明的特征一、古文明的特征二、古文明的二、古文明的经济支撑支撑三、古文明的政治三、古文明的政治结构构四、古代中国儒家和道家学四、古代中国儒家和道家学说的建构的建构3.中国文明起源的科学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科学探索n n 黄帝和炎帝:中国古史的黄帝和炎帝: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代 史史记.五帝
2、本五帝本记记述了黄帝述了黄帝轩辕、帝、帝颛顼高阳、帝高阳、帝喾高辛、帝高辛、帝尧放放勋、虞舜重、虞舜重华的事的事迹,是迹,是对早期文明早期文明时代代历史的了解。史的了解。4.n 近世史家近世史家对炎黄炎黄传说的的认识 “古史辨古史辨”派的派的创始人始人顾颉刚提出了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的观点:点:“时代愈代愈后,后,传说的古史期愈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 大大”,道破了上古,道破了上古传说不足凭信的根本缺陷所在。不足凭信的根本缺陷所在。对古史古史观的冲的冲击与批判,把与批判,把传说与真与真实的的历史相区分,并不是否
3、史相区分,并不是否认它的价它的价值,而只,而只是把它置于是把它置于应有的文化坐有的文化坐标上。上。5.n中中华文明起源的方式和文明起源的方式和时间探索探索 多元的文明:近年考古多元的文明:近年考古资料料证明,明,“中中华文明文明”在萌生的在萌生的过程中,已有了程中,已有了较为广泛的分布。除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外,广泛的分布。除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外,还有甘有甘肃临洮的洮的马家窑文化,青海大通的家窑文化,青海大通的上上孙家文化,甘家文化,甘肃齐家文化等原始文化。家文化等原始文化。6.时间时间探索:探索:探索:探索:“夏商周三代断代工程夏商周三代断代工程夏商周三代断代工程夏商周三代断代工程”的完成,的
4、完成,的完成,的完成,确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确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确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确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始年,它夏王朝的始年,它夏王朝的始年,它夏王朝的始年,它为为中中中中国文明起源的国文明起源的国文明起源的国文明起源的讨论讨论提供了重要的基提供了重要的基提供了重要的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础,迸迸迸迸发发出巨大出巨大出巨大出巨大的推的推的推的推动动力。力。力。力。夏王朝的年代框架是公元前夏王朝的年代框架是公元前夏王朝的年代框架是公元前夏王朝的年代框架是公元前2070207016001600年;年;年;年;商王朝商王朝商王朝商王朝 的年代框架是前的年代框架是前的年代框架是前的年代框架是前160
5、0160010461046年,其中作年,其中作年,其中作年,其中作为为划分前后期界划分前后期界划分前后期界划分前后期界标标的的的的“盘盘庚迁殷庚迁殷庚迁殷庚迁殷”被定被定被定被定为为前前前前13001300年,年,年,年,盘盘庚以下各王在位年代一一列出;商周之交的庚以下各王在位年代一一列出;商周之交的庚以下各王在位年代一一列出;商周之交的庚以下各王在位年代一一列出;商周之交的“牧牧牧牧野之野之野之野之战战 ”的年代确定的年代确定的年代确定的年代确定为为前前前前10461046年,武王以下各王年,武王以下各王年,武王以下各王年,武王以下各王在位年代全部列出。在位年代全部列出。在位年代全部列出。在
6、位年代全部列出。7.一、古文明的特征一、古文明的特征第一,原生第一,原生态性。性。第二,第二,时空广空广阔性。性。第三,持久性。第三,持久性。8.第一,原生第一,原生态性。性。世界上的原生世界上的原生态文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希腊文明;中文明;古印度文明;希腊文明;中华古文明。古文明。云南云南发现的原始人化石的原始人化石为中国古文明提供了人中国古文明提供了人种依据。中国古文明影响了周种依据。中国古文明影响了周边多个国家和地区,多个国家和地区,比如,日本比如,日本进入入铜石并用石并用时代就比中国晚三千年,代就比中国晚三千年,而且是从中国而且是从中国传
7、入,至今日本入,至今日本还有有许多名多名词来自来自诗经。9.第三,中第三,中华文明何以有如此的延文明何以有如此的延续性性?斯塔夫里阿斯塔夫里阿诺斯:斯:地理上与外界地理上与外界地理上与外界地理上与外界严严重隔重隔重隔重隔绝绝 由由由由发发达的达的达的达的农业导农业导致的极其致的极其致的极其致的极其庞庞大的人口大的人口大的人口大的人口 以以以以农为农为本的生活方式本的生活方式本的生活方式本的生活方式 统统一的文字一的文字一的文字一的文字 科科科科举举制度及儒家学制度及儒家学制度及儒家学制度及儒家学说说上上图:清:清明上河明上河图(局部)(局部)10.第三,中第三,中华文明何以有如此的延文明何以有
8、如此的延续性性?袁行濡等袁行濡等中中华文明史文明史:中中华华文明的形成文明的形成,正在于武力的内正在于武力的内敛和文化的和文化的扩张的的协调统一。一。中中华文明内部控制和文明内部控制和协调机制的建立。机制的建立。武力的内武力的内敛:农耕文明不耕文明不远征征 和平、和和平、和谐 内部的内部的协调:包容、革新、开放:包容、革新、开放11.二、中二、中华古文明的古文明的经济支撑支撑 1、农业生生产力的力的发达达 农具、具、连种制、水利工程、种制、水利工程、农书等等 2、土地制度和、土地制度和赋税政策税政策 3、农耕耕经济的多元化的多元化12.农业生产力的发达中国中国农业何以何以发达?达?斯氏的解斯氏
9、的解释是:中是:中国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国土壤和气候条件的结合特合特别有利于有利于农作作物生物生长。此此说不不实。汤因比的因比的“挑挑战-应战”理理论:并不:并不优越越的自然条件促使了中的自然条件促使了中国人的才智和潜能的国人的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充分发挥。上上图:牛耕:牛耕砖画画(甘(甘肃嘉峪关出土)嘉峪关出土)13.2、土地制度与、土地制度与赋税政策税政策 土地制度:土地制度:商周商周商周商周实实行分封制行分封制行分封制行分封制 春秋出春秋出春秋出春秋出现现土地土地土地土地买卖买卖的的的的现现象象象象 秦秦秦秦汉汉多种土地制度并存(皇室、地主、自耕多种土地制度并存(皇室、地主、自耕多种土地制度并存
10、皇室、地主、自耕多种土地制度并存(皇室、地主、自耕农农、佃、佃、佃、佃农农)宋代后土地宋代后土地宋代后土地宋代后土地买卖较买卖较活活活活跃跃 土地私有可以土地私有可以土地私有可以土地私有可以买卖买卖使土地制度具有很大的使土地制度具有很大的使土地制度具有很大的使土地制度具有很大的弹弹性和包容性,成性和包容性,成性和包容性,成性和包容性,成为为中国中国中国中国农农耕文明持久耕文明持久耕文明持久耕文明持久发发展的展的展的展的动动力。力。力。力。14.赋税政策税政策 从从鲁国初税国初税亩的的实行到行到汉唐的田租,唐的田租,从从汉代田租到唐中叶两税法的代田租到唐中叶两税法的实行,国行,国家家对土地的管
11、理逐土地的管理逐渐放松。放松。汉唐田租很唐田租很少,税收以人丁、人少,税收以人丁、人户为主,两税法后主,两税法后形成了自由的租佃制。形成了自由的租佃制。15.中中华文明是一种文明是一种经典形典形态的的农业文明文明上上图:同:同庆丰年丰年(清末(清末 天津天津杨柳青)柳青)16.3、农耕耕经济的多元化的多元化 中国的中国的农耕耕经济是一种是一种农业和小手工和小手工业紧密密结合的合的经济形形态,农业、手工、手工业和和小商小商业发达,形成了达,形成了农耕耕经济的多元化方的多元化方式,抑制了式,抑制了资本主本主义萌芽的生萌芽的生长。17.三、中三、中华古文明的政治古文明的政治结构构 1、中央集、中央集
12、权的君主的君主专制制度制制度 2、科、科举取士制度取士制度 3、宗法制度、宗法制度18.1、中央集、中央集权的君主的君主专制制度制制度 形成:形成:周初的分封制度:周初的分封制度:周初的分封制度:周初的分封制度:这这种关系主要是按血种关系主要是按血种关系主要是按血种关系主要是按血缘缘来来来来决定宗族内部的决定宗族内部的决定宗族内部的决定宗族内部的亲亲疏等疏等疏等疏等级级和世和世和世和世袭权袭权利,称利,称利,称利,称“宗法宗法宗法宗法关系关系关系关系”。战战国国国国时时期期期期出出出出现现了两大了两大了两大了两大变变化:一是郡化:一是郡化:一是郡化:一是郡县县制取代制取代制取代制取代了分封制。
13、二是逐了分封制。二是逐了分封制。二是逐了分封制。二是逐渐渐形成了区域性的君主形成了区域性的君主形成了区域性的君主形成了区域性的君主专专制制制制制制制制度度度度 秦秦秦秦汉汉帝国:帝国:帝国:帝国:中央集中央集中央集中央集权权制和地方郡制和地方郡制和地方郡制和地方郡县县制的形成制的形成制的形成制的形成19.中央集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不断制制度的不断强化化 从从历代官僚制代官僚制变化的化的轨迹看,迹看,皇帝皇帝总是把大是把大权交交给身身边的的亲信侍从,委以信侍从,委以重任,来取代原来的那些不再是重任,来取代原来的那些不再是亲信的信的官僚。皇帝相信的是身官僚。皇帝相信的是身边的仆从,而不的仆从,而不是
14、正常的决策行政系是正常的决策行政系统。秦的三公九卿到尚秦的三公九卿到尚书、中、中书、门下下三省的出三省的出现再到明代的内再到明代的内阁、清、清军机机处的出的出现,都是如此。,都是如此。20.古代古代选官制度的官制度的变化:世卿世禄制化:世卿世禄制战国国军工和养士制工和养士制汉察察举和辟除制和辟除制门阀政政治科治科举政治政治 科科举制度促制度促进了社会了社会阶层的流的流动,一,一定程度上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使社会秩序能解了社会矛盾,使社会秩序能长期有序运行。期有序运行。2、科、科举制度制度21.宗法制度在西周开始确立,包括嫡宗法制度在西周开始确立,包括嫡长子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承制、封邦
15、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等等。祭祀制度等等。其后宗法制度其后宗法制度虽开始瓦解,但一直深深影响开始瓦解,但一直深深影响着中着中华民族的生活,其本民族的生活,其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治化。3、宗法制度、宗法制度22.四、古代中国儒家和道家学四、古代中国儒家和道家学说的建构的建构 1、知、知识分子的出分子的出现 2、中国古代道德学、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的建构孔子思想孔子思想 3、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建构、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建构老子思想老子思想23.2、中国古代道德学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的建构孔子思想孔子思想 “人学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思想的主要内容:“仁仁”和和“礼礼”“仁仁”的概
16、念:的概念:一是一是“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二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而达人”达到达到“仁仁”的道德的道德规范:范:恭、恭、宽、信、敏、惠、信、敏、惠24.“礼礼”的理解的理解 达到达到“仁仁”的境界,的境界,调解各种解各种伦理关系,理关系,维持复持复杂的的伦理秩序,必理秩序,必须靠靠“礼礼”.可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从以下两方面理解:一是学者称儒家是从一是学者称儒家是从仪式而来式而来,儒家,儒家非常重非常重视各种各种仪礼。如:吉礼、兵礼、礼。如:吉礼、兵礼、军礼、礼、丧礼等。礼等。二是二是仪式帮助教化人民,整式帮助教化人民,整顿人
17、人间秩序秩序25.二是二是仪式帮助教化人民,整式帮助教化人民,整顿人人间秩序秩序 子曰:子曰:“非礼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勿动。”孔子孔子谓季氏,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忍也?”“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无以立”“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26.“仁仁”和和“礼礼”的的结合即合即为“君子君子”君子:君子: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君子义以以为质,礼以行之,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以出之,信以成之。成之。君子的道德修养:君子的道德修养:内推和外推内推和外推27.3、中国古代
18、自然哲学的建构、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建构老老庄思想庄思想 道家的道家的“无无为”思想思想 主主主主张张“无无无无为为”的原因:道家的原因:道家的原因:道家的原因:道家认为认为社会不可救要,社会不可救要,社会不可救要,社会不可救要,拯救自己,消极无拯救自己,消极无拯救自己,消极无拯救自己,消极无为为。“无无无无为为”思想包括寡欲、愚民、反智和不德思想包括寡欲、愚民、反智和不德思想包括寡欲、愚民、反智和不德思想包括寡欲、愚民、反智和不德28.道道论 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老子老子老子的道的道的道的道论论提出提出提出提出道是道是 先先天地生、天地生、为天下母的本原
19、道是万事万物天下母的本原;道是万事万物产生、生、发展与展与消亡的必然道路消亡的必然道路 老子与庄子的不同老子与庄子的不同 老子的老子的“道道”主要主要针对人生、人生、针对政治,重政治,重谋略,略,以无以无为求有求有为;庄子重精神的自由和超越;庄子重精神的自由和超越(无待、无(无待、无心);心);讲灵慧,以无灵慧,以无为求无求无为。29.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方箕踞鼓盆而歌。盆而歌。惠子曰:惠子曰:“与人居,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子老身,死不哭亦足亦足 ,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不然。是其始死
20、也,我独何能无慨然?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乎芒芴之间,变而而 有气,气有气,气变而有形,而有形,形形变而有生,今又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而之死,是相与为春春秋冬夏四秋冬夏四时行也。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不通乎命,故止也。止也。”30.庄子骷庄子骷髅曰:曰:“死,无君于上,无死,无君于上,无君于下,亦无四君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春秋,秋,虽南面王南面王乐,不能,不能过也。也。”31.总结:中华古文明是以它的原态性、时空广阔性和持续性而著称的,成为世界文明史中唯一没有中断的古文明。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在于其自我控制和内部的协调机制,中华文明社会也因此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形成支撑这一文明延续下去的精神文化动力支持。32.九色鹿本生33.伎乐天34.步辇图35.女史箴图36.洛神赋图37.虢国夫人游春图38.韩熙载夜宴图39.芙蓉锦鸡图40.鹊华秋色图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