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1年吐魯番學研究綜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44369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3.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吐魯番學研究綜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21年吐魯番學研究綜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21年吐魯番學研究綜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年吐魯番學研究綜述林達梁天呈(上海師範大學)本年度中國大陸地區的吐魯番學研究成果頗爲豐碩。據不完全統計,吐魯番學研究專著及相關圖文集出版(含再版與譯著)近部,公開發表的相關研究論文達餘篇。以下將年中國大陸地區的吐魯番學相關研究成果分爲概説、歷史、社會文化、宗教、語言文字、文學、藝術、考古與文物保護、少數民族歷史語言、古籍、科技、書評與學術動態十二類專題擇要介紹如下。一、概 説本年度總括性研究成果涉及絲綢之路的概念及其研究意義、吐魯番學人研究、西域出土文獻刊佈和介紹、西域考察團研究等方面。絲綢之路概念及其研究意義方面。周偉洲中國絲路學理論與方法芻議(西域研究年期)回顧了中國絲路學的發展歷程,重點

2、梳理了年代以來絲綢之路的定義、本質、内涵、外延和斷代問題,對絲路學的定義、理論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楊巨平編 古國文明與絲綢之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系統考察了希臘化王國、帕提亞帝國、貴霜帝國、羅馬帝國、薩珊波斯帝國、粟特人和斯基泰人通過絲綢之路與中國進行的文化交流。馬曼麗、李丁 絲綢之路發展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論述了絲綢之路主要通道的形成、發展和貿易交往等内容。耿彬、劉全波西行文獻的價值與意義(敦煌學輯刊年期)回顧西周至近代的西行文獻,指出其對西域交通、西北宗教和文化景觀研究的學術價值及現實意義。吐魯番學人研究方面。沈衛榮陳寅恪與佛教和西域語文學研究(清華大學學報年期)敘述和討論了陳寅

3、恪對佛教語文學等學科的貢獻,指出陳寅恪將東方文本語文學與中國傳統考據方法結合在一起,開創了佛教與西域語文學研究的學術新風。羅豐黄文弼與絲綢之路(科學出版社)通過大量的歷史照片、文物照片及檔案資料,生動展現了黄文弼先生的生平履歷和主要成就。劉瑩新發現唐長孺先生整理吐魯番文書筆記概述(文物年期)從宏觀上介紹和論述了三本唐長孺吐魯番文書筆記的内容以及筆記之間的相互關係,並指出了唐長儒先生筆記的學術價值和當代學術史價值。同作者 關於麴氏高昌“義和政變”學術史的新發現 讀唐長孺先生整理吐魯番文書筆記零拾(西域研究年期)發現唐長孺先生丙本吐魯番文書筆記中已有對“義和政變”的認識,認爲重光年號應歸屬麴伯雅。

4、張莉 樓蘭未了情 侯燦先生未完成的樓蘭研究寫作計劃(吐魯番學研究年期)以 樓蘭的發現 編寫提綱 和 樓蘭研究與探查 爲中心,梳理侯燦先生的樓蘭考古與研究工作,指出這兩本書稿具有前後繼承性,認爲其研究内容和學術思想是樓蘭學術史上的重要部分。西域出土文獻刊佈和介紹方面。王振芬、孟憲實、榮新江編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中華書局)收録旅順博物館藏 餘件新疆出土漢文文獻的彩版圖片和解題,依館藏編號爲序編排,每件文獻儘量都以原大影印,全彩録入,並在圖版下注明館藏編號和目前看來最適當的定名,爲絲路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榮新江、史睿編 吐魯番出土文獻散録(中華書局)收録各地散藏吐魯番文書件,分“典籍”和“

5、文書”兩大類進行解題和録文,爲吐魯番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匯編(修訂本)(中華書局)依據拓本及照片録文,收録從漢魏到北周及高昌時期共計方墓誌材料,另附疑僞誌目録條,爲後續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西域考察團研究方面。李吟屏世紀末世紀初外國人對帕米爾地區的探險考察(絲綢之路研究集刊 第六輯)梳理了世紀末世紀初外國人對帕米爾地區的考察歷程,重點介紹了戈登、楊哈斯本、斯文赫定、斯坦因和大谷光瑞組織的考察活動,並分析了中國考察隊和外國的區别和差距。俄波波娃著、楊軍濤譯奧登堡第二次俄羅斯新疆探險考察(年)(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卷)以奧登堡日記、信件和檔案爲文獻材料,對奧登堡的第二次新疆探險考察

6、的歷史背景、考察過程和收穫進行了整理。李梅景 奧登堡新疆考察文物獲取途徑 以俄國駐烏魯木齊領事克羅特科夫與奧登堡往來信函爲中心(敦煌研究年期)以奧登堡和克羅特科夫的往來信件爲研究對象,指出奧登堡文物獲取主要有清理挖掘和收購兩種途徑。王子燁榮赫鵬在帕米爾的四次探查活動考述(西域研究年期)對榮赫鵬四次帕米爾探查路綫進行了考證和勘定,並認定其探查活動具有侵略性、軍事性、政治性和地理勘察等特性。居政驥、許建英年德國阿斯米斯的新疆考察報告(西域研究年期)根據阿斯米斯的秘密報告,列舉其中的經濟和交通作用,指出阿斯米斯的新疆經濟考察報告對中德經貿發展所起到的作用。吐送江依明德國西域探險團與德藏回鶻語文獻(敦

7、煌學輯刊年期)敘述了德國西域探險團在中國西部地區的考古探險活動,梳理中外學者對被盜走的回鶻語文獻的研究成果。年吐魯番學研究綜述二、歷 史歷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包含政治、法律、經濟、軍事和西北史地等方面。政治方面的成果主要集中於中央政權對西域的經營、民族關係與對外交往、制度史研究等方面。漢唐時期中央政權對西域的經營方面。張德芳從出土漢簡看漢王朝對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經營(中國社會科學年期)根據出土漢簡勾勒出漢王朝對絲綢之路不同路段所採取的不同經營措施,指出絲綢之路並非是一條任意行走的“網”,而從一開始就是中華文明與西方世界直接對接的結果。王子今 論“西北一候”:漢王朝西域決策的戰略思考(西域研究年期)認

8、爲“東南一尉”與“西北一候”體現了漢代對外交往的兩個戰略方向,而班超定遠使得絲綢之路草原交通和海洋交通都受重視的新局面得以實現。張瀚墨 延長中心,羈縻邊疆:早期政治地理模式影響下漢帝國對西域的經營與書寫(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年期)從史記和漢書對西域不同的描述入手,揭示東周以來的理想王朝地理政治空間構想對漢代邊疆經營政策的影響,並認爲是漢武帝邊疆政策導致這一模式的偏離,而東漢的羈縻政策讓失序重歸平衡。武晶、劉琴兩漢經營西域戰略下絲綢之路沿綫的屯田發展研究(西域研究年期)指出兩漢時期絲綢之路沿綫的屯田區隨著西域統一進程而發展壯大,形成沿絲綢之路南北兩道分佈的格局,城市建設隨之興盛,中原地區的先進生産技

9、術也傳播到了西域,加速西域民衆的中華文化認同。李斯立高懷遠:漢代西域使者與邊疆經略(西域研究年期)分析漢代西域三通三絶的複雜形勢,揭示兩漢西域經營歷年的具體方式差異,考察漢代邊疆經略歷史進程中西域使者所發揮的作用。王海、續楠“斷匈奴右臂”戰略與漢朝西域經營(西域研究年期)指出漢代人觀念意識中“斷匈奴右臂”有不同層面的含義,表河西、列四郡是戰略前提,取西域三十六國是關鍵,時人已經認識到天山北路在“斷匈奴右臂”戰略中發揮的決定性作用。孫聞博輪臺詔與武帝的西域經營(西域研究年期)指出輪臺詔標誌著在李廣利投降匈奴後,漢武帝對西域經營策略的調整,而昭、宣二帝向西域進取的突破性成功和西域都護的建立,則是對

10、武帝基業的繼承。樊麗沙、楊富學 司馬遷“行國”史觀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史學史研究年期)分析史記中對西域各國的描寫,發現司馬遷將“不土著”“隨畜遷徙”視爲行國的特徵,並指出司馬遷“行國”觀念對畜牧經濟的誤解和對後世史學的影響。張萍 唐王朝對楚河、塔拉斯谷地的經營與中亞文化遺産(社會科學戰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通訊綫年期)分析了唐王朝在楚河和塔拉斯谷地的經營和影響,羅列了這些區域歷史時期的聚落遺址地點,並通過分析出土文物,指出唐朝曾經直接控制塔拉斯谷地。白玉冬、張慶祎碎葉出土殘碑再考 唐伊犁道行軍相關史事蠡測(敦煌學輯刊年期)指出此碑爲一方漢文墓誌或壁記殘片,可能與顯慶年間伊犁道行軍攻滅西突厥有關,顯

11、示高宗年間唐朝對北方少數民族進行了成功的羈縻統治,征調鐵勒部落攻滅西突厥的歷史。董永强 平高昌前後的争論與唐初西域政策的轉向(唐都學刊年期)分析了唐朝決策層在出兵高昌等問題上的巨大分歧,勾勒出唐朝西域政策轉變的歷史進程和原因,並利用吐魯番出土文書揭示唐朝對高昌直接的民政管理措施。王玉平 唐代伊吾軍的遷移與伊州屯戍佈局的形成(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年期)指出東突厥的西侵使伊州屯戍重心向北轉移,移駐甘露川之後,伊吾軍爲中心的烽燧交通得以建立,軍鎮屯田和烽鋪屯田爲防制東突厥西侵和保障絲綢之路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明清中央政府對西域的經營方面。代維明代邊疆經略視域下回回通事群體研究(回族研究年期)對回回通事的

12、構成及在明朝西北邊疆經略中的作用進行考察,由於吐魯番的東進和部分回回通事涉及不法之事,回回通事地位逐漸下降。陳躍、韓海梅明代哈密危機與嘉峪關開閉之争(安徽史學年期)全面梳理和探討了明政府嘉峪關開關與閉關之争,指出“大禮議”開啓了明朝對西域政策的轉變,明朝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承認吐魯番吞併哈密,重新確立治理西域的新秩序,爲明後期西北地區的穩定發展創造條件。李阿慧“西北藩屬”與“東方問題”重審近代西北邊疆危機的兩個視角(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年期)認爲近代西北邊疆危機既是基於中華禮秩的西北藩屬體系的瓦解過程,也是歐亞大陸國際背景下東方問題的擴展。白京蘭常與變:唐清西域治理之比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年期)從族

13、群文化背景、天下體制、機密制度、治邊法制及近代轉型五個方面具體分析,比較唐、清西域治理之異同,闡明了唐代於清代西域治理之規定性,清代於唐代西域治理之連續性以及唐、清二代西域治理的相異性。曲强 吐魯番伯克莽噶里克歸附始末考 兼論清朝對吐魯番的初步治理(清史研究年期)通過敘述莽噶里克攜吐魯番歸附始末,分析清廷邊疆統治的方針和策略變遷,指出清朝對吐魯番統轄的方針經過四次變化,有一家獨大和分而治之兩種模式。民族關係與對外交往方面。馬智全漢朝與西域的貢賜貿易(敦煌研究年期)指出漢朝與西域的貢賜貿易在政治上表明西域諸國歸順於漢,經濟上促進了漢與西域的物資交流,思想上則源自儒家“來遠人”的王道年吐魯番學研究

14、綜述思想,貢賜貿易是漢代絲綢之路暢通繁榮的重要保障。張龍海兩漢時期中國與奄蔡、阿蘭交往芻論(外國問題研究年期)通過分析里海和黑海以北出土的兩漢器物,進一步證實了史料記載中中國與奄蔡、阿蘭存在的直接、間接交往與貿易活動,中國對奄蔡、阿蘭的文化習俗産生了一定影響。葉德榮 漢晉時期京師西域侍子及其佛教行事(學衡年期)對漢至西晉時期西域佛教傳播漢地的具體途徑進行探討,從朝貢關係角度考察西域侍子在漢地京師的官方身份、活動空間的官方性質及其佛教行事來説明佛教最初傳入漢地的途徑是朝貢。景凱東開元二十五年崔希逸襲擊吐蕃事件探析 以王言爲中心(吐魯番學研究年期)以王言等文獻材料,勾勒出唐蕃和平局面下潛藏的危機,

15、揭示出崔希逸襲擊吐蕃事件背後,是唐、吐蕃雙方與突厥、突騎施等其他强國間一系列政治軍事博弈,這一博弈直接影響了開元後期唐蕃戰争和東亞戰略形勢的走向。王力准噶爾蒙古與俄國貿易的類型及其特點(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年期)梳理了准噶爾蒙古與俄國貿易的類型及其特點,分析准噶爾蒙古對俄貿易商品結構,以及影響雙方貿易的主要因素。制度史研究方面。劉安志唐代解文續探 以折衝府申州解爲中心(西域研究年期)對 唐開元二十一年()九月某折衝府申西州都督府解 進行了考釋,確認其爲西州某折衝府上西州都督府倉曹的解文,據以復原了唐代折衝府申州解的解式。趙貞從敦煌吐魯番文書談唐代的“身死”(中國史研究年期)通過對敦煌吐魯番籍帳文書

16、的分析,指出唐代的身死不但包含死者家屬的申報,還包含了官府的勘驗,由於涉及死者户籍的注銷、勞役的免除,唐代對於死亡人口的勘驗十分嚴格。張林君唐代監牧置廢發展考論(農業考古年期)梳理了唐代監牧制度發展的三個階段:唐初、高武時期和唐中後期。每個階段都反應了統治者對監牧的治理情形,顯示了朝廷對戰備資源的需求及其背後隱含的政治變遷。張林君 唐代監牧基層勞動群體探微(江漢論壇年期)利用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和傳統文獻,對唐代監牧基層組織的構成、監牧基層勞動者的充任及待遇,監牧基層勞動的内容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孫麗萍 吐魯番文書唐西州高昌縣狀爲送闕職草事復原研究(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卷)分析了唐西州高昌縣狀爲送

17、闕職草事的三個文書,將文書定名爲唐西州都督府案卷爲高昌縣闕職草事 並重新録文,復原出該職草案卷處理的流程,考證出文書的判官、年代。李兆宇吐魯番所出唐果毅高運達等請過所(?)殘文書 初探(西域研究年期)通過考證阿斯塔那號墓地所出唐果毅高運達等請過所(?)殘文書,理清幾種筆記先後書寫順序,闡明了其與同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通訊墓所出 唐垂拱元年()康尾義羅施等請過所案卷之間的關聯,對該文書的性質進行了討論。唐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方面。周偉洲唐“安西四鎮”最早設置時間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年期)認爲貞觀二十二年始於龜兹置四鎮可信,但因當時周邊形勢和太宗去世,設置四鎮可能有名無實,唐朝再次將安西都督府遷至龜

18、兹已在高宗顯慶三年之後。劉子凡唐代北庭軍鎮體系的發展 敦煌、瀚海軍文書再探討(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第十一輯)根據敦煌、瀚海軍文書等出土文獻和傳統史料,以北庭爲視角考察唐代軍鎮體系的特點和前期軍事制度的演變。陸離再論吐蕃統治下于闐、敦煌等地的(西藏大學學報年期)指出,號()木簡所記之“”不應對應漢文的“州”,而是源自吐蕃本部,與敦煌、薩毗等地的“將”類似,是規模較小、級别較低的行政建制。王聰延 從唐代西州户籍殘卷管窺唐朝户籍制度在西州的推行(新疆地方志年期)通過對唐代西州户籍殘卷的研究,發現唐代西州户籍殘卷具有分類齊全、内容詳盡、縝密、格式與内地户籍格式相統一的特點,反映出唐朝國家制度在西域的貫徹

19、和執行。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方面。王啓明 清前期吐魯番“土流並治”回衆管理模式的形成(清史研究年期)利用軍機處滿文録副奏折等檔案,勾勒吐魯番回遷威魯堡回衆和原莽噶里克屬衆遷居伊犁的史事,分析清前期回衆管理體系的調整以及“土流並治”的回衆管理模式的形成。聶紅萍從辦事大臣到都統:乾隆朝新疆東路歸屬甘肅及其演變(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年期)通過分析新疆東路的歸屬及其演變,指出新疆東路行政建制雖然隸屬於甘肅省,但陝甘總督從未完全行使管轄權,使新疆成爲督撫體制的特殊轄區,這是清政府應對局勢變化發展的結果。劉錦增年間新疆兵屯研究 以吐魯番、巴里坤和哈密爲中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年期)利用奏折作爲第一手資料,指出這

20、一時期的新疆兵屯並非專指緑營兵屯田,還包括滿洲、蒙古、察哈爾和官員自力屯墾,新疆地區的屯田有效地支持了前綫的戰事,減輕了軍糧轉輸負擔,並爲後續新疆的大規模屯田奠定了基礎。劉超建、孫燕京 清代烏魯木齊地區巡檢司研究(新疆大學學報年期)利用烏魯木齊地區有關巡檢司的文獻記載,對巡檢司的設置、職能和性質進行了詳細探討,並與其他區域的巡檢司進行對比,發現烏魯木齊地區巡檢司還承擔著管理屯田、保障軍糧安全與供應、緝捕逃兵逃犯和抵禦外敵侵略的特殊職能。鄧濤藩部經略與直省支撐 甘肅在清朝經營新疆中的獨特地位(新疆大學學報年期)指出甘肅作爲内地連接年吐魯番學研究綜述新疆的交通要道,在清朝經營新疆中發揮獨特作用,扮

21、演了清代邊疆經略中的直省角色,以其經濟依托和連接紐帶實現清朝對新疆等藩部地區的統一和穩固統治。廖文輝 清代嘉慶時期的新疆協餉運作及政策討論(新疆大學學報年期)以清代奏折爲主要材料,分析了嘉慶時期新疆協餉的情況,以及清朝内部關於新疆協餉政策的討論,指出雖然最終新疆協餉並未有較大變動,但財政層面已無法自給,爲道光年代的回疆危機埋下伏筆。法律研究方面。張文晶、李天石世紀鄯善王國財産權法初探 以土地産權爲重點(中國經濟史研究年期)利用尼雅遺址出土的佉盧文資料,發現鄯善王國形成了明確而具體的財産權法,比較了鄯善王國財産權法與中原地區的異同,認爲鄯善王國土地私有化程度較漢晉中原地區更强一些。鄭顯文、張媛媛

22、 唐式東傳及對日本古代法典的影響(社會科學戰綫年期)通過對比現存古代文獻、敦煌吐魯番出土的唐式殘卷和日本的 延喜式,分析唐代律令與日本律令的差别,指出飛鳥、奈良時期的日本政府對唐代法律的態度是宏觀上全面接受,微觀上延續本民族法律習慣。張弛 公元世紀鄯善訴訟制度研究 以尼雅出土佉盧文簡牘爲中心(貴州社會科學年期)認爲尼雅出土的佉盧文書較爲全面地反映了世紀鄯善的訴訟制度,具體討論了訴訟形式、訴訟類型、法官構成、判決書形制和判決生效的手續,並指出鄯善的訴訟體制完備並受漢晉律令以及印度 摩奴法典的影響。管俊瑋 唐開元十七年()于闐蓋阿興典牒爲奴送麥事 性質考釋(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卷)根據文書背面的唐于闐

23、毗沙都督府案卷爲家畜事未鈐官印,有塗改,似爲草稿,判定此文書爲外部單位發送給毗沙都督府的公文,廢棄後被用來當做草稿繼續使用。張亞華 吐魯番出土辯辭研究(吐魯番學研究年期)通過對吐魯番出土辯辭進行具體分析,揭示唐代辯辭有行文規範,使用固定的套語。出土的吐魯番辯辭展現出了吐魯番地區商業活動、府兵執勤、法律約束等社會風貌,可以與中原地區的法律制度相印證。佟文娟 乾隆朝新疆旗人遣犯“年滿安置”問題(新疆大學學報年期)依據滿文檔案,對乾隆朝新疆旗人遣犯的“年滿安置”問題進行系統考察,探討旗民身份差異以及身份差異在“年滿安置”問題上的影響。白京蘭、彭立波清代“保狀”研究 以清代新疆檔案選輯 爲資料基礎(新

24、疆大學學報年期)梳理了清代新疆檔案選輯 中的千餘份保狀,對清代吐魯番地區保狀的格式、類型、主體、事由、責任、性質等進行初步研究,指出保狀承載的誠信價值理念是社會關係的重要基礎,在保障維護基層社會秩序中發揮積極作用。經濟方面的研究以敦煌吐魯番出土文獻和檔案爲基礎材料、探討地方的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通訊經濟問題爲重點。鄭學檬、柴劍虹、張涌泉、劉進寶敦煌吐魯番經濟文書和海上絲路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著眼於敦煌吐魯番出土的經濟文書,探討了與漢代絲綢之路有關的一系列問題。楊際平論北朝隋唐的土地法規與土地制度(中國社會科學年期)考察了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土地法規和土地制度,具體分析了不同時期、不同區域土地法規

25、的實施情況,指出北朝至隋唐的土地法規是土地國有理想和土地私有現實矛盾的結果,漢唐間土地私有制始終占絶大多數。王旭送唐代西州高昌縣隔地授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年期)利用吐魯番出土文書,探討隔地授田異地田産的來源,隔地授田的概況、管理,以及政府在隔地授田分配的原則,授受權和所有權等問題。馮玉 西北漢簡所見西域獻畜的管理(西域研究年期)根據出土漢簡和傳統史料,對不同類型的西域獻畜進入敦煌後的封檢、待遇、安置情況進行專題研究。農業經濟方面。張婧 鄯善國農業管理措施探究 以佉盧文書爲文本的研究(乾旱區資源與環境年期)以樓蘭、尼雅出土的佉盧文書爲研究對象,發現鄯善農業管理主要是針對土地,水源和耕種的統一管

26、理,這使得鄯善國耕作技術進步、糧食産量增加和釀酒業繁榮。李麥産論粟作西傳新疆與中原昆吾人西遷(農業考古年期)根據哈密等新疆地區粟作東來這一事實,以及哈密地區粟作出現在商湯滅夏桀前後諸情形,推斷西遷的昆吾人將中原的粟作帶進哈密。李志强、趙静、程露明西漢屯田對西域各個緑洲小麥種植和傳播的影響(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年期)根據傳統史料,梳理了西漢屯田對西域地區小麥種植的耕作模式、種植技術、生産工具的影響,指出西域在西漢時期的文化橋作用。張開唐代西北地區農牧兼營現象的機制分析(石河子大學學報年期)指出作物結構、税草制度和放養畜牧業之間的相互依存是這一時期西北農牧兼營的重要支撑因素。馬秀英、曹樹基清代後期

27、吐魯番的葡萄園典當與金融(清史研究年期)採用新制度經濟學的權利束概念具體分析了清代後期吐魯番葡萄園典當類型、借貸償債、利率和絶賣問題,揭示了傳統時代借貸市場或金融市場的基本特徵。蔣洪恩、喬秋穎從出土文獻看吐魯番晉唐時期的葡萄栽培(敦煌學輯刊年期)根據出土文獻,探討吐魯番先民葡萄定植的時間、方式、架式、圍墻設置、埋土防寒等問題。劉錦增“籌備軍糧”與“節省國帑”:乾隆年間新疆兵屯作物種植結構調整問題研究(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年期)分析乾隆年間新疆兵屯作物中糧食作物的結構調整、軍需作物料豆的推廣和胡麻、菜籽等油料作物的推廣。文章指出新疆兵屯對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解決了新疆駐防官兵的軍糧問題,産生深遠影響。

28、瞿萍年吐魯番學研究綜述 五涼河西蠶桑業考(敦煌學輯刊年期)依靠傳統史料,對五涼割據政權時期高昌、河西地區蠶桑業的發展情況進行梳理,指出五涼時期地方政權對於蠶桑業在西域地區發展和傳播的貢獻。唐代商品貨幣經濟方面。羅帥 漢佉二體錢新論(考古學報年期)通過梳理相關考古和文獻材料,介紹了漢佉二體錢的出土情況、年代性質和發行的歷史背景,並對漢代絲綢之路經濟文化交流以及于闐歷史進行論述。裴成國 中古時期絲綢之路金銀貨幣的流通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吐魯番學研究年期)根據考古資料,分析絲綢之路金銀貨幣流入中國的時間、使用的範圍、拜占庭金幣和薩珊銀幣的來源,並探討拜占庭金幣和薩珊銀幣在中國的流通與唐代金開元通寶鑄造

29、之間的關係。李樹輝西域棉布貨幣研究(敦煌學輯刊年期)依據傳統史料和吐魯番出土文書,梳理了棉布貨幣在質地、地域和尺寸上的區别,在西域流通的情況、棉布貨幣的幣值及借貸利率等問題,探討了棉布貨幣出現於西域的原因。軍事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於漢唐時期的軍事制度、烽燧功能等問題。軍事制度方面。孟彦弘唐代府兵“六馱馬”“八馱馬”“十馱馬”釋義(北京大學學報年期)通過分析傳統文獻並對吐魯番文書進行考釋,認爲“六馱”“八馱”“十馱”指馬驢騾的負重能力,指出文書的“馱”制與“六馱”的“馱”相同,爲重量單位。黄樓唐代“十馱馬”制度新探(西域研究年期)從府兵和兵募兩種情況考察了西州地區“十馱”在交納和征行中的特點,

30、指出“十馱”爲十人納馬一匹的助軍馱馬,帶有明顯的官有馬匹性質,“六馱”則爲府兵所有的私馬。李世忠、高人雄從吐魯番出土文書看唐代西域的軍馬制度(喀什大學學報年期)對吐魯番文書進行研究,從軍馬的徴集與採買、牧養、管理、使用等方面,對唐代西域軍馬制度進行了全方位介紹,並指出西域軍馬制度對軍事活動、信息傳遞、社會動員和官僚執行力的作用。張安福 天山廊道軍鎮遺存與唐代西域邊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以地理環境爲切入點,以軍鎮烽戍遺存調查整理爲綫索,對不同局勢下整個天山廊道軍防體系在唐朝經略西域的進程中所發揮的具體戰略作用進行了探討。張重洲天寶六載唐擊小勃律行軍考(敦煌學輯刊年期)梳理了天寶六年唐征小勃律的

31、行程和軍隊裝備情況,指出這一事件的政治和戰略意義。烽燧功能方面。黄永美 漢代軍事防禦中的加密思想和行爲初探 以烽燧信息傳遞爲中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年期)根據出土漢簡和考古資料,還原漢代烽燧的形制建制和分佈情況,勾勒出漢代烽燧戍卒不同蓬火、位置、舉法所代表的複雜烽火信號,揭示藴含現代密碼學的氣息,並指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通訊出烽燧信息加密對漢代邊防的影響和作用。党琳、張安福克亞克庫都克烽燧所見唐代西域治理(史林年期)分析了烽燧出土文書和木簡所反映的唐朝在西域交通、移民屯田、軍防治邊方面的制度措施。西北史地的研究有交通路綫、古地名和區域考釋方面,以及自然和人文地理演變幾個方面。交通路綫方面。崔永紅

32、絲綢之路 青海道史(青海人民出版社)通過史料與實地调查、文物對比研究,詳細考察了古絲綢之路青海道的形成、發展和演變過程。朱悦梅、康維吐谷渾政權交通地理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考察了吐谷渾政權及其活動範圍、吐谷渾與中原各政權的交通、吐谷渾外向發展及其道路交通與隋唐軍事擠壓下吐谷渾交通格局的萎縮,探討了吐谷渾政權時期的交通體系及其特徵。周大鳴、馬斌斌道路與族群互動 南絲綢之路上的都蘭縣及其研究(西北民族研究年期)從人類學的角度,以絲綢之路都蘭縣爲田野點,從貿易、政治和文化交融三個維度討論道路對族群互動的影響,並論述都蘭縣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侯楊方重返帕米爾 追尋玄奘與絲綢之路(上海譯文出版社)研

33、究了玄奘東歸路綫的帕米爾段,並對相關的地點如尸棄尼、波謎羅川、大龍池等地進行了考察。党琳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與唐代焉耆交通研究(敦煌學輯刊年期)分析了唐代使用克亞克庫都克烽燧的主要原因和史料缺載“大磧路”的原因,認爲“大磧路”在唐代非但没有廢棄而且有繼續强化的趨勢,從而肯定了焉耆在西域交通中的重要地位。史念海、王雙懷 唐代的道路系統(絲綢之路研究集刊 第六輯)梳理了以長安爲中心的唐朝交通網絡和道路系統。王玉平天寶十三載封常清在交河郡的行程(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年期)以阿斯塔那號墓出土的交河郡驛館馬料賬爲研究對象,考察驛館名稱和地點,還原了交河郡長行坊的運作過程和封常清的行程。何强林絶域音書 悟空遊記

34、所見之安西北庭(唐史論叢年期)以唐朝僧人悟空遊記中的所見所聞爲切入點,敘述安西和北庭都護府政治軍事情況,以及西域大寺的譯經活動。岳凱峰、楊芳風險與機遇:北宋青唐路的興起及原因再探(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年期)通過分析傳統史料,指出青唐路氣候多變、環境惡劣、交通不便,還時常遭受劫掠和戰争威脅,青唐路的興起是西域諸國權衡政治環境和經濟利益的折中選擇,以高風險换取高利潤回報。宋立州 明清絲綢之路哈密 吐魯番段“沙爾湖路”研究(歷史地理研究年期)通過文獻、地圖、遙感影像、數字高程模型等手段,運用歷史學、地理學、語言學方法復原沙爾湖路,對其歷史記載、路綫地點、出現及中斷原因進行研究,填補了學界關於沙爾湖路産生

35、的政治背景與自然環境研究的空年吐魯番學研究綜述白。李軍 徐松西域調查行蹤稽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年期)通過對徐松著作及其師友零散記載的研究,勾勒出徐松西域調查的行程軌跡,將徐松的西域調查劃分爲五個階段,敘述了其行程中自然和文化景觀以及徐松的心路歷程。古地名及區域考釋方面。李豔玲 西漢祁連山考辨(敦煌學輯刊年期)指出西漢祁連山不專指一地,而在東漢時期“祁連山”“東天山”在中原漢人的稱呼中已有定名,反映出中原漢地對異域文化的認知過程。周倩倩 唐代吐谷渾部安樂州考(敦煌學輯刊年期)通過分析官方史書、私人著作及墓誌資料,認爲安樂州與長樂州是同一州,位於靈州境内,造成州同名異的原因是唐肅宗對安禄山的避諱及

36、吐谷渾王室對安禄山與安樂公主的自覺避嫌。李鶴麗 西域“火燒城”祛疑(古典文獻研究年期)指出吴玉貴所持“火燒城”爲“放火燒城”之説不能成立,認爲火燒城的位置不在安西都護府,也並非“于術守捉城”,而應在明陝西莊浪衛南、蘭州西北,即今蘭州永登縣内。李炳海 西域國名大月氏、安息、條支考釋(江漢論壇年月)依靠傳統文獻,從文字構型、地理環境和國際關係等角度,對大月氏、安息、條支三個西域邦國的得名進行了考證,並在讀音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炳海 邏:用於表示以自然天險爲邊境的界碑 大唐西域記漢譯地名研究札記(北方論叢年期)通過分析大唐西域記中帶有“邏”字的漢譯地名所處的地理環境,指出“邏”字不單是具有標音作

37、用的西域語的音譯,同時也包含所指對象處於自然天險邊緣的意譯因素,並分析了其中存在的語言學價值。付馬 蒙古山水地圖中的“洗兒乞”“脱谷思”與回鶻時代的伊西路(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年期)利用回鶻時代的史料勘定“洗兒乞”“脱谷思”等地名的名稱和位置,並進一步探討新城市産生的背景和原因。自然和人文地理演變方面。陳同濱、陳淩編絲路遺蹟:城鎮篇(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結合絲綢之路上城鎮的地理空間分佈和特徵,介紹了散佈在綿延幾千公里的絲綢之路上的城市節點,以及由此而構建的相對完整的絲綢之路城鎮帶,爲全面勾勒和認識絲綢之路的意義奠定了基礎。王炳華深一步認識阿拉溝(西域研究年期)從傳統文獻和考古遺存出發,肯定了阿拉溝

38、及天山峽谷在民族遷徙流動和經濟文化交流上的重要性。李後强、李海龍 尼雅古城廢棄原因探析(中華文化論壇年期)系統性回顧了學界關於尼雅古城廢棄原因的三個觀點,並從尼雅遺址現場情形與地震災害場景吻合、尼雅遺址處於地震帶、地震能够解釋尼雅遺址呈現的情形等方面指出,尼雅古城廢棄的直接原因是地震。王羽堅、王思明伊朗喀山與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通訊我國新疆吐魯番坎兒井對比研究(農業考古年期)根據網絡資源數據庫和現代大地測量理論,對吐魯番地區坎兒井、伊朗坎兒井測量方法進行了對比研究,分析了二者的相似和不同之處。三、社 會 文 化社會文化的研究成果包含文化交流、物質文化、社會風貌和歷史人物等方面。文化交流方面的成

39、果,主要聚焦於漢文化與西域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崔明德 論和親文化(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年期)對和親文化的内涵及其認知進行了深入討論,將之分成北方、西北、西南三大和親文化圈,並對和親文化的特點進行概括總結,提出了加强和親文化發掘建設的建議。孫悟湖、班班多傑 多元通和:漢族、藏族、蒙古族宗教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考察(民族研究年期)系統回顧了從唐代至清代漢、藏、蒙族以儒道佛文化爲主軸的宗教文化交流史,將漢、藏、蒙族文化交流類型分成了官方主導型、學者交往型和民間浸潤型三種。張俊明 互動與交融:論粟特人融入中華的歷史軌跡(敦煌學輯刊年期)將粟特人融入中華的類型分爲融入漢族和融入少數民族兩大類型,指出粟特

40、人融入中華各族的特點具有長期性、廣闊性和全面性,粟特人在中華民族及其文化的發展與壯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米海萍西王母神話西傳蠡測(青海民族大學學報年期)指出西王母神話西傳與絲綢之路密切相關,起源於中國的西王母傳説經過絲綢之路貿易中各個民族的反復轉述,在傳播過程中出現斷續、疊加和訛化變形,最終傳到了遙遠的西亞和歐洲大陸。吴爽西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以兩漢時期漢語漢文在西域的使用與傳播爲視角(西域研究年期)介紹漢代西域漢語漢文的使用群體,從文書、生活用品和銘文等方面,論證漢語漢文在西域地區的廣泛使用,指出兩漢西域漢語漢文使用對後世發展的影響與意義。張乃翥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東西方社會交流看中華民族共同體

41、的形成(石河子大學學報年期)依據傳統文獻和考古資料,梳理了從曹魏到北朝晚期東西方社會交流,指出這種多民族血緣融合和意識形態趨同推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張成渝、張乃翥文物視域下的西晉洛陽與西域地區的文化交流(絲綢之路研究集刊第六輯)通過分析三臨辟雍碑、韓壽墓表、支伯姬墓誌等文化遺蹟和其他出土文書與簡牘,揭示西晉時期洛陽地區與西域地區密切的文化交流。劉子凡唐朝經營西域的文化影響至深至遠(歷史評論年期)指出唐朝經營西域的一個半世紀裏,以儒家思想爲核心的中華文化在西域廣泛傳播,爲西域地區的中年吐魯番學研究綜述華文化認同奠定了心理基礎。尹波濤唐代粟特康氏的祖先記憶與族群認同(唐史論叢年期)通過分析唐

42、代粟特康氏墓誌中關於祖先記憶的記述,指出隨著來華時間的增長,粟特祖源的記憶逐漸衰微,並在攀附華夏祖源的過程中形成會稽、汲郡、敦煌、潁川四望。單超成文化融合視域下宋元時期回鶻的宗教生活與中華文化認同(新疆地方志年期)通過研究宋元時期漢文史籍、回鶻文文獻和考古資料,勾勒出西域回鶻的宗教信仰發展的歷史,並揭示中華文化對回鶻宗教生活的影響和回鶻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張子青、葉爾夏提葉爾肯 元代阿兒渾人華化事蹟補遺一則(史學史研究年期)從儒學、祠祭、美術和名氏四個方面具體介紹了阿兒渾人理熙的華化事蹟,填補了元代早期阿兒渾人華化情況研究的空白。尹偉先、陳芳園 清代西寧縣維吾爾人社會生活研究 以皇清職貢圖爲中心

43、的討論(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年月)利用皇清職貢圖和其他傳統文獻,對西寧縣維吾爾族的來源、生計、服飾和飲食風俗進行了研究,並指出西寧維吾爾人最終融入當地的其他民族。朱亞峰清末西北邊疆“中華民族”一體觀的演進 一個實踐論的知識過程考察(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年期)梳理了新疆與中原地區一體觀念形成的歷程,指出新疆建省后經濟文化交流加深使得中原文化在新疆扎根,整體性的中華民族觀得以快速發展。物質文化研究方面。沈衛星編 外國文物裏的絲綢之路(光明日報出版社)圍繞絲綢之路沿綫發現的古代文物及文化遺存,結合中外歷史文獻、海陸絲綢之路古遺址的考古發掘新成果,從文明交流互鑒的角度解讀絲路沿綫的文物。温睿、曹詩媛試論宋元時

44、期新疆玻璃器皿的功用與來源(西域研究年期)總結宋元時期新疆玻璃器的出土情況、工藝與成分特徵,探討其來源和交流特點。文章指出新疆出土的玻璃器皿是熔鑄水平參差不齊的實用器皿,説明玻璃器皿已經進入日常生活。吴曉桐等新疆吐魯番加依墓地人類遷徙與飲食結構分析(西域研究年期)對吐魯番加依墓地例人類個體牙釉質進行同位素分析,研究加依墓地人類遷徙與飲食結構。趙美瑩、党志豪、蔣洪恩新疆米蘭遺址吐蕃時期的植物遺存(人類學學報年期)考察了吐蕃時期米蘭戍堡出土的各類植物,指出吐蕃佔領時期的米蘭地區微環境較今天更爲濕潤,米蘭戍堡的守衛者栽培穀物的同時也栽培了一定規模的桃樹。殷小平、賈楠中古時期西域食物的傳入與本土化(農

45、業考古年期)以中古時期中西交通的歷史發展爲背景,梳理漢代至唐代從西域傳來作物、香料、肉食、烹飪手法、種植技術和製作工藝,探討胡食東漸過程中的本土化問題。劉軍麗絲綢之路上的粟特、回鶻民族與茶葉在亞洲腹地的傳播(農業考古年期)以傳統文獻和出土文物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通訊爲綫索,從唐王朝對西域的建設與統治、與西域的交通、社會經濟發展三方面,對回鶻、粟特民族與茶葉傳播的基礎條件進行了研究,梳理茶葉向外傳播的路徑。社會風貌方面的研究包括社會生活、服飾妝容等。社會生活方面。董惟妙 哈密盆地史前居民食譜(復旦大學出版社)依據在哈密盆地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的三個重要遺址開展的同位素食譜分析結果及其反映的先民

46、生計形態差異,結合植物考古以及其他生業模式相關研究,總結了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哈密盆地史前居民的食物利用、生計選擇差異,並探討了其背後的可能原因。蔣洪恩、吕恩國、張永兵吐魯番洋海先民的生業模式探討(吐魯番學研究年期)通過對考古資料的研究,指出傳世文獻對洋海先民生業模式存在斷章取義,洋海先民有著相對固定的遊牧範圍,在遊牧之外兼營農業,處於半遊牧半定居的生活狀態。包曙光、姜一哲 公元前一千紀東天山地區遊牧人群的屠宰行爲(農業考古年期)梳理了公元前一千紀東天山地區動物遺存的考古發現,結合考古學和民族學的研究方法與成果對這一地區遊牧人群屠宰行爲的複雜性進行探討和分析,認爲該地區遊牧人群至少存在以殉牲和

47、冬牲爲目的的兩種屠宰行爲。張元、閆雪梅、陳濤、蔣洪恩新疆吐魯番哈拉和卓晉唐古墓群出土植物遺存研究(農業考古年期)考察了哈拉和卓古墓群中出土五穀袋中的各類植物,同時敘述了這些植物在晉唐時期的食用與物用情況,由此討論了吐魯番當地於晉唐時期的生産生活情況。羅權、李鑫鑫葉尼塞河碑銘所見唐代黠戛斯的社會生活(中華文化論壇年期)以葉尼塞突厥文碑銘爲中心,回顧了葉尼塞突厥文碑銘的發現整理與特點,對唐代黠戛斯人口學、年代學、原始信仰、遊牧經濟進行探討。王啓濤吐魯番出土文獻所見人名賤稱與佳稱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年期)以吐魯番文獻爲例,對三種人名中的賤稱或佳稱進行考釋,揭示其文化内涵,同時對賤稱和佳稱有關的疑難俗

48、字進行考釋。高壽仙唐至明數目字人名的興衰及其原因(北京聯合大學學報年期)通過對吐魯番文書、科舉名録等文獻進行研究,討論行第稱謂興起與流行的歷史過程,流行中的泛化和變異,並探討數目字人名興盛和衰落的原因。李鑫江、李開遠從克孜爾壁畫中透視古代西域體育文化(武術研究年期)指出從克孜爾壁畫中透視古代體育文化,對於瞭解中國體育文化的特徵以及現代體育項目對古代體育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服飾妝容方面。張曉妍 唐代女性妝飾文化中的西域文明(中國紡織出版社),從冶容研究、妝具研究、首飾研究、香身研究四個部分探討唐代女性妝年吐魯番學研究綜述飾文化的内因和形式來源,展現了唐代女性妝飾文化瑰麗多姿的整體形象、時代

49、風貌和文化成因。連彤、吕釗高昌回鶻女供養人“對襟長袍”結構和閉合方式分析(化纖與紡織技術年期)用圖像觀察法和文獻查閲法,研究回鶻女供養人的服飾結構,分析了對襟長袍的年代劃分和閉合方式。馬豔輝、吕釗 回鶻三叉冠的初步研究(化纖與紡織技術年期)通過圖像造型背景和文獻研究對回鶻男子三叉冠的歷史源流、發展及文化背景進行總結和梳理。黄瑞、柳孟楠 兩漢至隋唐時期西域女性妝容探析(新疆藝術學院學報年期)依靠出土材料,從髮型樣式、面妝等方面對西域女性的妝容進行介紹,並分析了漢唐西域女性妝容的審美風尚及其特點。歷史人物研究方面。張維慎唐鴻臚卿蕭嗣業事蹟鉤沉(絲綢之路研究集刊第六輯)利用傳統史料和相關碑石墓誌資料

50、,對蕭嗣業的事蹟進行鉤沉,肯定了蕭嗣業對唐初北疆安定所作出的貢獻。鄭旭東西安新出唐代粟特裔翟伯墓誌研究二題(石河子大學學報年期)對翟伯墓誌進行録文,同時根據墓中出土的金幣和墓誌内容考證翟伯的族源爲入華粟特人,並根據萬年縣設立情況考察參旗軍的初建問題,推測唐初十二軍或爲逐漸形成。李小白、劉志偉宋雲、惠生西行考論(敦煌研究年期)依據洛陽伽藍記和其他傳統史料,對宋雲、惠生的身份問題,二人擔任西行使節的原因和出使的目的進行探討,指出宋雲、惠生二人是胡太后的親信,出使西域既源於北魏羈縻西域和胡太后鞏固自身權力的需要,也有宗教文化的原因。四、宗 教本年度吐魯番宗教研究主要涉及佛教、三夷教、道教和其他民間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