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全等三角形之手拉手模型与半角模型.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5433041 上传时间:2024-10-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7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等三角形之手拉手模型与半角模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全等三角形之手拉手模型与半角模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全等三角形之手拉手模型与半角模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全等三角形之手拉手模型与半角模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全等三角形之手拉手模型与半角模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全等三角形之手拉手模型与半角模型目 录1 手拉手模型21.1 定义21.2 任意等腰三角形下的手拉手模型31.3 等边三角形下的手拉手模型51.4 等腰直角三角形下的手拉手模型51.5 例题72 半角模型102.1 定义102.2 半角模型解题思路112.3 半角模型1(等边三角形内含半角)解题方法112.4 半角模型2(等腰直角三角形内含半角)解题方法132.5 半角模型3(正方形内含半角)解题方法142.6 例题15151 手拉手模型1.1 定义如上图所示,手拉手模型是指有公共顶点(A)、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ABE,AB=AE;ACD,AC=AD),底边端点相互连接形成的全等三角

2、形模型(ABDAEC)。因为顶角相连的四条边(腰)可形象地看成两双手,所以通常称为手拉手模型。说明: 左、右手的定义将等腰三角形顶角顶点朝上,正对我们,我们左边为左手,右边为右手。 拉手的方式:左手拉左手,右手拉右手。 构成手拉手模型的3个条件:1. 两个等腰三角形2. 有公共顶点3. 顶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构成方式:由“顶点+双方各一只手”构成:“顶点+左手+左手”,“顶点+右手+右手”。搞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快速找到全等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BE、CD)不是必须的,可以不连接,所以图中用虚线表示。这就是为什么做题时发现有时并不存在等腰三角形却仍然用手拉手模型的原因。1.2 任意等腰三

3、角形下的手拉手模型下面,将给出一些重要结论,熟悉这些结论有助于我们快速解题。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结论不能直接用,需要证明,所以要记住以下每个结论的证明。结论1:ABDAEC说明:这里的全等三角形的构成方式为“顶点+双方各一只手”构成。证明:(等角+公共角相等)在ABD和AEC中 ABDAEC(SAS)结论2:BD=EC(左手拉左手等于右手拉右手)证明:ABDAECBD=EC结论3: +BOC=180说明:BOC是手拉手形成的角,我们称O为“手拉手交点”。证明:ABDAECADB=ACE又APC=OPD(对顶角相等) COD=180-OPD-ADB(三角形内角和) CAD=180-APC -ACE

4、(三角形内角和)COD=CAD= +BOC=180结论4:OA平分BOC证明:如图,连接AO,过点A做AMBD于M,ANCE于NABDAECBD = EC,SABDSAEC 1 2BDAM = 1 2ECAN AM =AN(AM、AN 分别是BD、EC 边上的高,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OA平分BOC(角平分线的判定)1.3 等边三角形下的手拉手模型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的一种特例,自然也有相应的手拉手模型,具有任意等腰三角形下的手拉手模型的结论1结论4。但由于等边三角形更特殊,所有还有新的结论5。图1 等边三角形下的手拉手模型结论1:ABDAEC略(同1.2

5、)。结论2:BD=EC(左手拉左手等于右手拉右手)略(同1.2 )。结论3: +BOC=180略(同1.2 )。结论4:OA平分BOC略(同1.2 )。结论5:BOE=COD = =60说明:BOE、COD是等边三角形底边与“交点”形成的角。证明: +BOC=180BOE=180-BOC=60BOE=60COD =BOE=60(对顶角相等)1.4 等腰直角三角形下的手拉手模型同样道理,等腰直角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的一种特例,自然也有相应的手拉手模型,具有任意等腰三角形下的手拉手模型的结论1结论4。但由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更特殊,所有还有新的结论5。图2 等腰直角三角形下的手拉手模型1在1.1 手拉手

6、模型定义一节中指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BE、CD)不是必须的,可以不连接,所以图中用虚线表示。这就是为什么做题时发现有时并不存在等腰三角形却仍然用手拉手模型的原因”。下图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图中正方形ABFE、正方形ACGD),称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下的手拉手模型2,这个模型考题中也比较常见。图3 等腰直角三角形下的手拉手模型2结论1:ABDAEC略(同1.2 )。结论2:BD=EC(左手拉左手等于右手拉右手)略(同1.2 )。结论3: +BOC=180略(同1.2 )。结论4:OA平分BOC略(同1.2 )。结论5:BOE=COD = =90(等边三角形底边与“交点”形成的角)证明: +BOC=

7、180BOE=180-BOC=90BOE=90COD =BOE=90(对顶角相等)1.5 例题手拉手模型题型是一种常见的题型,但考试时不会告诉我们是手拉手题型,因此首选需要我们识别出是手拉手模型题型,然后再利用手拉手题型的几个结论进行求解。熟悉手拉手模型的几个结论以及证明方法可以高效解题。例:如图1,ABC和CDE为等边三角形 图1 图2(1)求证:BD=AE;(2)若等边CDE绕点C旋转到BC、EC在一条直线上时,(1)中结论还成立吗?请给予证明;(3)旋转到如图2位置时,若F为BD中点,G为AE中点,连接FG,求证:CFG为等边三角形;FGBC分析:识别出手拉手模型是解题的关键,而(1)问

8、就是证明“结论2:BD=EC(左手拉左手等于右手拉右手)”;解答:(1)证明:ABC与CDE是等边三角形ACE=60-ACD,BCD=60-ACD,AC=BC,CE=CDACE=BCD在ACE与BCD中ACEBCD(SAS)BD=AE(2)结论仍然成立,证明如下:顺时钟旋转ABC与CDE是等边三角形ACE=60+ACD,BCD=60+ACD,AC=BC,CE=CDACE=BCD在ACE与BCD中ACEBCD(SAS)BD=AE逆时针旋转ABC与CDE是等边三角形ACE=60,BCD=60,AC=BC,CE=CDACE=BCD在ACE与BCD中ACEBCD(SAS)BD=AE综上,BD=AE。(

9、3)证明:ACEBCDCBF=CAG,AE=BDF是BD中点,G是AE中点BF=AG,又BC=AC在ACG与BCF中ACGBCF(SAS)CF=CG,BCF=ACG=60CFG=CGF(等边对等角),FCG=ACG =60CFG=CGF= 180-FCG 2 = 180-60 2 =60CFG=CGF=ACG =60CFG是等边三角形证明:CFG=ACB=60FGBC2 半角模型2.1 定义把过等腰三角形顶角的顶点引两条射线,使两条射线的夹角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一半,这样的模型称为半角模型。以上定义不直观,下面举例说明:半角模型1:下图中,ABC是等边三角形,DBC是等腰三角形,BDC=120,

10、EDF=60。图4 半角模型1半角模型2:下图中,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DAE=45。图5 半角模型2半角模型3:下图中,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边上的点,EAF=45。图6 半角模型3说明: 同手拉手模型一样,定义时为了描述方便,出现了“等腰三角形”,但事实上,“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不是必须的,可以不连接。图6就是这种情况。 常见的构成半角模型的图形有正三角形(图4),等腰直角三角形(图5),正方形(图6),这三种我们要熟悉。 解题时要善于识别出半角模型,识别时抓住以下两个特征:1. 大角内部有一个小角,小角角度是大角的一半;2. 大角的两边相等2.2 半角模型

11、解题思路半角模型解题思路是构造旋转型全等,应用两次全等(两次全等判定都是SAS型)解题,具体步骤如下:Step1: 将半角两边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到一边合并形成新的三角形(但要注意解题 时通常不一定是说旋转,因为不能保证旋转后两个三角形的边共线);Step2: 证明Step1中构造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SAS);(如果Step1中是通过旋转方式得到三角形,则没有这一步)Step3: 证明合并形成的新三角形与原半角形成的三角形全等(SAS);Step4: 通过全等的性质得出线段相等、角度相等,从而解决问题。上面步骤不是很好理解,可以结合下面具体的例子理解。2.3 半角模型1(等边三角形内含半角)解

12、题方法例:下图中,ABC是等边三角形,DBC是等腰三角形,DB=DC,BDC=120,EDF=60。求证:EF=BE+CF。 分析:通过条件可知本题是半角模型题,可以运用上面介绍的解题方法做。为了更好地理解思路,题中按步骤分成了几部分。证明:Step1: 将半角两边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到一边合并形成新的三角形(但要注意解题 时通常不是说旋转,因为不能保证旋转后两个三角形的边共线);如图,延长FC到G,使CG=BE,连接DG(记住辅助线的作法)Step2: 证明Step1中构造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如果Step1中是通过旋转方式得到三角形,则没有这一步);DB=DC,BDC=120BCD=DBC

13、= 1 2(180-120)=30ABC是等边三角形ABC=ACB=60DCG =180-ACB-BCD=180-60-30=90DBE =ABC+DBC=60+30=90DCG =DBE在CDG和BDECDGBDE(SAS)Step3: 证明合并形成的新三角形与原半角形成的三角形全等;DG=DE,CG=BE,CDG =BDEGDF =CDG+CDF=BDE+CDF=BDC-EDFBDC=120,EDF=60GDF =120-60=60EDF=GDF=60 在DEF和DGFDEFDGF(SAS)Step4: 通过全等的性质得出线段相等、角度相等,从而解决问题。EF=GFGF=FC+CG(共线的

14、线段关系)EF =FC+ BE(等量代换)即EF = BE+CF(变成问题形式)2.4 半角模型2(等腰直角三角形内含半角)解题方法例:下图中,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DAE=45。求证:DE2=BD2+CE2。 分析:通过条件可知本题是半角模型题,可以运用上面介绍的解题方法做。为了更好地理解思路,题中按步骤分成了几部分。证明:Step1: 将半角两边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到一边合并形成新的三角形(但要注意解题 时通常不是说旋转,因为不能保证旋转后两个三角形的边共线);如图,将ABD绕点A逆时针旋转得到ACF,连接EF。Step2: 证明Step1中构造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如果St

15、ep1中是通过旋转方式得到三角形,则没有这一步);(本题没有这一步)Step3: 证明合并形成的新三角形与原半角形成的三角形全等;BAC=90,DAE=45,BAD+EAC =90-45=45ACF由ABD旋转得到CAF=BAD,AF=AD,CF=BDFAE=CAF+EAC =45DAE=EAF在ADE和AFEADEAFE(SAS)Step4: 通过全等的性质得出线段相等、角度相等,从而解决问题。DE=FEECF=BCA+ACF =45+45=90EF2=CF2+CE2DE2=BD2+CE2(等量代换)2.5 半角模型3(正方形内含半角)解题方法例: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

16、CD边上的点,EAF=45,求证:EF=BE+DF。 分析:通过条件可知本题是半角模型题,可以运用上面介绍的解题方法做。为了更好地理解思路,题中按步骤分成了几部分。证明:Step1: 将半角两边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到一边合并形成新的三角形(但要注意解题 时通常不是说旋转,因为不能保证旋转后两个三角形的边共线);如图,延长CB到G,使GB=DF,连接AG。Step2: 证明Step1中构造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如果Step1中是通过旋转方式得到三角形,则没有这一步);在ABG和ADF中ABGADF(SAS)Step3: 证明合并形成的新三角形与原半角形成的三角形全等;3=2,AG=AFBAD=90,EAF=451+2=45GAE=1+3=45=EAF在AGE和AFEAGEAFE(SAS)GE=EFStep4: 通过全等的性质得出线段相等、角度相等,从而解决问题。GE=GB+BEEF =DF+BE2.6 例题半角模型题型是一种常见的题型,但考试时不会告诉我们是半角题型,因此首选需要我们识别出是半角模型题型,然后再利用半角题型的解题思路进行求解。熟悉半角模型的解题思路可以高效解题。详见2.3 半角模型1(等边三角形内含半角)解题方法、2.4 半角模型2(等腰直角三角形内含半角)解题方法、2.5 半角模型3(正方形内含半角)解题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