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序号:
编码:
第十一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作品申报书
作品名称:XLA-1低直链淀粉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分子定位
学校全称: 华南农业大学
申报者姓名
(集体名称): 胡小梅 邓杏 陈月柳 彭景芳 赵娟
类别: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科技发明制作A类
□科技发明制作B类
说 明
1.申报者应在认真阅读此说明各项内容后按要求详细填写。
2.申报者在填写申报作品情况时只需根据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填写A1或A2表,根据作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分别填写B1、B2或B3表。所有申报者可根据情况填写C表。
3.表内项目填写时一律用钢笔或打印,字迹要端正、清楚,此申报书可复制。
4.序号、编码由第十一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填写。
5.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及所附的有关材料必须是中文(若是外文,请附中文本),请以4号楷体打印在A4纸上(文章版面尺寸14.5×22cm),附于申报书后,论文不超8000字,调查报告不超15000字。
6.作品申报书须按要求由各校竞赛组织协调机构统一寄送。
7.其他参赛事宜请向本校竞赛组织协调机构咨询。
A2申报者情况(集体项目)
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申报者情况栏内必须填写个人作品的第一作者(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工作者);2.本表中的学籍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情况的确认。
。
申报者代表情况
姓名
胡小梅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90年9月
学院
农学院
系别、专业、年级
08农业生物技术2班
学历
在读本科
学制
4
入学时间
2008年9月
作品名称
XLA-1低直链淀粉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分子定位
毕业论文题目
无
通讯地址
广州市华南农业大学启林南区39栋
邮政编码
510642
办公电话
15017530641
常住地
通讯地址
广州市华南农业大学启林南区39栋
邮政编码
510642
住宅电话
020-38794380
其他作者情况
姓 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所在单位
陈月柳
女
21
在读本科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彭景芳
女
21
在读本科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赵娟
女
21
在读本科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邓杏
女
21
在读本科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资格认定
学院学籍管理部门意见
以上作者是否为2011年7月1日前正式注册在校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非在职的高等学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
□是 □否 (部门签章)
年 月 日
院系负责人
或导师意见
本作品是否为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是 □否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B1.申报作品情况(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2.申报者代表必须是作者中学历最高者,其余作者按学历高低排列;3.本表中的学籍管理部门签章视为申报者情况的确认。
作品全称
XLA-1低直链淀粉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分子定位(学术论文)
作
品
分
类
( D )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
制、工程、交通、建筑等)
B.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
C.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
D.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
康、卫生、食品等)
E.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
工、生态、环保等)
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直链淀粉含量过高已成为制约南方早籼和杂交稻品质改良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单一的Wx复等位基因已无法满足籼稻品质改良需求,因此,发掘和创造籼型非Wx低直链淀粉水稻突变体,明确其遗传机理和基因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前期研究表明,籼稻突变体XLA-1低直链淀粉性状由非Wx低直链淀粉突变基因控制。本项目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利用特异性功能引物鉴定XLA-1含有的突变基因与野生型Wx基因差异;运用遗传学手段明确XLA-1低直链淀粉突变基因与Wx基因的互作关系,阐明其遗传机理;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定位XLA-1低直链淀粉突变基因,并获得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水稻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种质材料。
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Wx基因编码的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GBSS)是直链淀粉合成的关键酶,其具有一系列复等位基因,从而影响直链淀粉含量高低,是目前生产上利用的最主要的基因资源。在育种实践上,由于直链淀粉性状属于三倍体遗传,因此利用Wx复等位基因改良水稻直链淀粉含量难度较大。如在高AAC与低AAC的杂交后代中能出现中等AAC的个体,但这种个体的基因型是杂合的,后代还会出现继续分离[9],最终产生的是与亲本AAC相似的纯合体,育种选择周期长、效果差。如果利用非Wx低直链淀粉基因资源,由于遗传重组的存在,在杂交后代中可以较快得到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纯合体。
先进性:本实验室利用空间诱变技术,经过长期观察筛选,已经得到多个籼型低直链淀粉含量突变体,这些突变体的获得为深入阐明水稻直链淀粉调控机理奠定了材料基础。本项目通过突变体精细定位分离克隆控制水稻低直链淀粉相关基因或QTL,并获得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项目研究成果不仅能为优质水稻分子育种技术平台提供有利的品质基因资源,而且可为深入理解籼稻直链淀粉调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独特之处:本研究所用材料为籼型非Wx低直链淀粉调控基因,目前国内有关籼稻低直链淀粉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不仅材料上具有创新性,而且对揭示籼稻直链淀粉性状的调控及分子机理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
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水稻是禾本科作物基因组研究的模式植物,目前在水稻中已经报道的淀粉合成相关基因有20多个, 但这些基因如何相互作用调控淀粉的含量与结构尚未明确发现,因此,非Wx低直链淀粉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对研究禾本科作物的淀粉合成机理和品质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根据此结果育出稳定遗传的直链淀粉含量低的水稻品种,若用于生产则大大地解决了人们对于米饭口感品质的要求。也可将此基因克隆转入其他品种来改善其品质或者利用常规育种将此基因顺利导入其它高产优质的水稻种育出更好的品种。
学
术
论
文
文
摘
摘要: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本研究以低直链淀粉突变体XLA-1为材料,利用SSR标记与作图群体,在第6染色体上端定位了一个非Wx基因lac(暂命名),该基因位于SSR标记RM19288、RM19297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5.05cM和4.1cM,且位于Wx基因的上端。通过与已定位的低直链淀粉突变基因位置比对,初步表明lac为一新的籼稻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通过该基因的获得,丰富了籼稻的低直链淀粉基因资源,也为该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会议上或报刊上发表及所获奖励
获2011年华南农业大学“丁颖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鉴定结果
(1)明确XLA-1低直链淀粉突变特性遗传机理;
(2)将籼型非Wx低直链淀粉突变基因lac定位于两个分子标记间,遗传距离均小于5cM。
请提供对于理解、审查、评价所申报作品具有参考价值的现有技术及技术文献的检索目录
[1] 胡培松, 翟虎渠, 万建民,等. 中国水稻生产新特点与稻米品质改良.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2, 4(4):33-39.
[2] I. Mikami , N. Uwatoko, Y. Ikeda, et al. Allelic diversification at the wx locus in landraces of Asian rice. Theor Appl Genet, 2008, 116:979-989.
[3] 何凤华,曾瑞珍,席章营,等.不同Wax 基因型水稻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植物育种,2003,1(2):179-186.
[4] 舒庆尧,吴殿星,夏英武,等.籼稻和粳稻中蜡质基因座位上微卫星标记的多态性及其与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遗传学报,1999,26(4):350-358.
[5] 张建勇,陈德全 李仕贵,马玉清,等 。利用分子标记鉴定水稻品种的Wx等位基因及其与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 作物学报 2005,04
[6] 包劲松 舒庆尧 吴殿星等 水稻Wx基因(CT)n微卫星标记与稻米淀粉品质的关系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0.8(3)241-244
申报材料清单(申报论文一篇,相关资料名称及数量)
申报论文一篇《XLA-1低直链淀粉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分子定位》
申报书一份
科研管理
部门签章
年 月 日
C.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说明:1.申报者可根据作品类别和情况填写;
2.填写此栏有助于评审。
直链淀粉含量在 5%-15%之间的低直链淀粉水稻,是介于一般粘米和糯米之间的中间类型,具有食味好、冷不回生、膨化性好等特点,是改良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品质的理想材料。目前已经报道了20多种低直链淀粉突变体,其直链淀粉均低于15%,胚乳外观表型多为半透明或不透明,少数为透明的[1]。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偏食软性粳米,故对低直链淀粉含量水稻育种非常重视。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低直链淀粉突变体诱变筛选和育种计划,相继育成Milky Queen、Sari 等一系列优质低直链淀粉含量品种,深受商家和消费者欢迎。Milky Queen是日本在1991年育成的低直链淀粉水稻品种,它是用N-甲基-N- 亚硝基脲(MNU)处理“越光”的受精卵,获得的低直链淀粉含量突变体,其直链淀粉含量为9%-12%。我国对低直链淀粉含量水稻品种选育的重视程度相当不够。我国云南地区特有的软米品种,是野生稻中自然发生的低直链淀粉含量突变体,直链淀粉含量在8%-15%之间[2]。目前我国发现的低直链淀粉突变体大多数为粳稻类型,有关籼稻类型的低直链淀粉突变体报道较少。
根据与Wx基因等位性关系的不同,可将目前已报道的低直链淀粉含量突变体分为与Wx等位和非等位两大类。其中Wx-mq,Wxop等属于与Wx等位的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而du,lam(t)等属于与Wx非等位的基因。Wx-mq发现于日本培育的低直链淀粉栽培品种Milky Queen中,经研究控制Milky Queen的低直链淀粉含量的基因是1个Wx的等位基因,并命名为Wx-mq[3],Wx-mq基因已被克隆。在尼泊尔水稻品种中发现的不透明胚乳自然突变体,籽粒外观与糯稻相似,直链淀粉含量在10%左右,研究发现其低直链淀粉含量由1个隐性单基因控制,与Wx基因等位,将其命名为Wxop[5]。 du基因是独立于Wx的隐性单基因,该类型突变基因表型胚乳均为半透明,现已发现8个du基因,分别命名为du-1,du-2,du-3,du-4,du-5,du(EM47),du(2120)和du(2035),其中du(2035), du(EM47)位于第6染色体,du-4 du-1 du(2120)分别位于第4,7,9染色体上[6-8]。lam(t)基因来源于北海道品种Shiokari,该基因为与Wx不等位的隐性单基因,位于第9染色体[4]。我国云南软米品种毫屁、毫皮、毫木细和毫安闷的低直链淀粉性状均由Wx复等位基因Wxhp控制[9]。目前du-1基因已被克隆[10],尚未见到其它与Wx非等位低直链淀粉基因的克隆报道。
对于水稻直链淀粉含量变化的分子机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Wx复等位基因,有关非Wx低直链淀粉基因的调控机理研究较少。水稻中主要存在Wxa和Wxb两种等位基因[11],Wxa等位基因广泛存在于籼稻,而Wxb等位基因主要存在于粳稻中。已有研究表明Wxa和Wxb的蛋白积累量主要和第一内含子的剪接效率有关[12],Aryes等[13]设计了SNP标记484/w2r用于分析直链淀粉含量变异。另外,该剪接位点上游存在一个(CT)n重复序列,序列重复次数与直链淀粉含量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籼稻品种(CT)n重复次数相对较少,粳稻相对较多,并根据此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微卫星引物484/485[14]。上述研究主要针对直链淀粉含量介于15-25%之间的常规水稻品种,但这些结果仍不能很好解释直链淀粉含量水平的多样性,尤其是低直链淀粉含量形成机制,郭涛等[15]的研究表明,籼型低直链淀粉突变体XLA-1,XLA-2(CT)n多态性与糯稻相同,但其直链淀粉含量明显高于糯稻,说明还存在其它直链淀粉调控机制。在有关低直链淀粉合成调控机理方面,Zeng等[9]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得到了Du-1基因的全长序列,分析表明,du-1基因与其野生型在第一外显子(+1742)处存在一个碱基替换(碱基G突变为A),从而导致了氨基酸序列错义突变(丝氨酸突变为天门冬氨酸),功能研究表明du-1可能是一个淀粉合成的调节因子,通过影响Wxb基因前体mRNA的剪接效率而降低直链淀粉含量。Isshhiki等[16]的研究表明,du-1和du-2不能形成类似于SR蛋白的剪接蛋白因子,使Wxb基因前体mRNA的正确剪接过程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导致直链淀粉含量降低。Sato等[17]克隆了Wx-mq全长cDNA,与野生型Wxb基因相比,在编码区发生了2个碱基的替换,497位的G变为A,595位的T变为C,从而使相应的氨基酸序列产生了2个错义突变,推测这2个错义突变是造成直链淀粉含量下降的原因。马晓东[9]的研究表明,四个云南软米低直链淀粉基因均由Wx复等位基因Wxhp控制,该基因编码区第四外显子(+497个)处存在一个单碱基突变(碱基A突变为G),编码子由GAC突变为GGC,导致了天门冬氨酸突变为甘氨酸,单核苷酸突变可能导致其空间构象发生变化,不能充分结合在淀粉粒上催化直链淀粉的形成,从而导致直链淀粉含量降低。以上研究均来源于粳稻低直链淀粉突变体,由于籼型非Wx低直链淀粉突变基因的克隆尚未报道,因此籼稻低直链淀粉合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低直链淀粉合成、加工和沉积途径的分子机制目前仍尚未明晰,因此获得各种类型的直链淀粉含量突变体(特别是籼型低直链淀粉突变体),通过各种方法克隆控制突变性状的基因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并可为稻米直链淀粉改良提供优良的遗传资源。本实验室利用空间诱变技术,已经得到多个籼型低直链淀粉含量突变体[18],这些突变体的获得为深入阐明籼稻直链淀粉调控机理奠定了材料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昌兰,沈文飚,翟虎渠,等.水稻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育种利用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2004,37(2):157-162.
[2] 曾亚文,申时全,杨忠义,等.云南稻种资源的蒸煮食味品质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3(5):408-41
[3] Sato H, Suzuki Y, Okuno K, et al. Genetic analysis of low-amylose content in a rice variety 'Milky Queen'. Japan Breeding Research, 2001, 3:13-19.
.
[4] Sato H. Status and perspectives on the researches of low amylose content rice. Japan Agriculture and Horticulture, 2002, 77(5):20-28.
[5] Mikami I, Aikawa M , Hirano H Y, et al. Altered tissue-specific expression at the Wx gene of opaque mutants in rice. Euphytica, 1999, 105:91-97.
[6] Okuno K, Nagamine T, Oka M. New lines harboring du genes for low amylase content in endosperm starch of rice. Jap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Quarterly, 1993, 27:102-105.
[7] Yano M, Okuno K, Sato H, et al. Chromosomal location of genes conditioning low amylase content of endosperm starches in rice (Oryza sativa L.).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88, 76:183-189.
[8] Kaushik P P, Khush G S. Genetic analysis of endosperm mutants in rice, Oryza sativa L.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91,83:146-152.
[9] 马晓东.四个云南软米水稻品种低直链淀粉含量形成机制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p1.
[10] Dali Zeng , Meixian Yan, Yonghong Wang, et al. Du1, encoding a novel Prp1 protein, regulates starch biosynthesis through affecting the splicing of Wxb pre-mRNAs in rice (Oryza sativa L.). Plant Mol Biol, 2007, 65:501-509.
[11] SanoY. 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waxy gene expression in rice endosperm. Theor Appl Genet,1984,68:467-473.
[12] Hirano H Y, Sano Y. Enhancement of Wx gene expression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amylase in response to cool temperatures during seed development in rice. Plant cell physiol, 1998, 39(8):807-812.
[13] Ayres N M, Mcclung A M, Larkin P D, et al. Microsatellites and a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differentiate apparent amylase classes in an extended pedigree of US rice germplasm. Theor Appl Genet, 1997, 94:773-781.
[14] Bligh H F, Till R L, JONES C A. A micro satellite sequence closely linked to the waxy gene of Oryza sativa . Euphytica, 1995, 86:83-85.
[15] 郭涛,韦璇,王慧, 等. 2个低直链淀粉含量籼稻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30(1):10-13.
[16] Isshiki M, Nakajima M, Sato H, et al. Dull: rice mutants with tissue-specific effects on the splicing of the waxy pre-mRNA. The Plant Journal, 2000, 23(4):451-460.
[17] Sato H, Suzuki Y, Sakai M,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Wx-mq, a novel mutant gene for low amylose content in endosperm of rice (Oryza sativa L.). Breeding Science, 2002, 52:131-135.
[18] 郭涛,蔡金洋,王慧,等.水稻空间诱变SP2代品质性状变异分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8(1):6-9.
D.推荐者情况及对作品的说明
说明:1.由推荐者本人填写;2.推荐者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是与申报作品相同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专业技术人员(教研组 集体推荐亦可);3.推荐者填写此部分,即视为同意推荐;4.推荐者所在单位签章仅被视为对推荐者身份的确认。
推荐者情况
姓 名
陈志强
性别
男
年龄
46
职称
教授(博导)
工作单位
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
华南农业大学科技楼711室
邮政编码
510642
单位电话
020-85283237
住宅电话
推荐者所在
单位签章
本实验课题组共同推荐该作品参与“挑战杯”作品竞赛
(签章) 年 月 日
请对申报者申报情况
的真实性作出阐述
胡小梅同学的参赛作品《XLA-1低直链淀粉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分子定位》是该同学承担的科技创新计划(已结题)项目研究内容之一。胡小梅同学及其组员在我“中心”实验室开展了大量的品质分析、分子生物学相关试验,方法科学、数据翔实可靠。
请对作品的意义、技术水平、适用范围及推广前景作出您的评价
水稻是禾本科作物基因组研究的模式植物,目前在水稻中已经报道的淀粉合成相关基因有20多个, 但这些基因如何相互作用调控淀粉的含量与结构尚未明确发现,因此,非Wx低直链淀粉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对研究禾本科作物的淀粉合成机理和品质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该作品在籼稻中鉴定出一个非Wx直链淀粉调控因子,在理论及实践上均具有较大意义。
其它说明
推荐者情况
姓 名
刘向东
性别
男
年龄
43
职称
教授(博导)
工作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分子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通讯地址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818室
邮政编码
510642
单位电话
13678900649
住宅电话
推荐者所在
单位签章
(签章) 年 月 日
请对申报者申报情况
的真实性作出阐述
胡小梅同学及其组员在农学院航天育种实验室开展了参赛作品《XLA-1低直链淀粉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分子定位》的主体实验工作,实验中采用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方法得当,经审阅其调查记录,该作品数据真实、可靠,结果准确。
请对作品的意义、技术水平、适用范围及推广前景作出您的评价
作品通过分析低直链淀粉突变体与野生型Wx基因的多态性关系,对糯稻的低直链淀粉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和遗传分析。作品选题具有意义,使用分析技术合适。试验结果丰富了水稻的低直链淀粉基因资源,对改良高直链淀粉材料的育种实践具有一定的价值。
其它说明
学校组织协调机构确认并盖章
(团委代章) 年 月 日
校主管领导或校主管部门确认盖章
年 月 日
E.大赛组织委员会秘书处资格和形式审查意见
组委会秘书处资格审查意见
审查人(签名)
年 月 日
组委会秘书处形式审查意见
审查人(签名)
年 月 日
组委会秘书处审查结果
□合格 □不合格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F.参赛作品打印处
XLA-1低直链淀粉基因的遗传分析
与分子定位
胡小梅 彭景芳 赵娟 陈月柳 邓杏
摘要: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本研究以低直链淀粉突变体XLA-1为材料,利用SSR标记与作图群体,在第6染色体上端定位了一个非Wx基因lac(暂命名),该基因位于SSR标记RM19288、RM19297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5.05cM和4.1cM,且位于Wx基因的上端。通过与已定位的低直链淀粉突变基因位置比对,初步表明lac为一新的籼稻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通过该基因的获得,丰富了籼稻的低直链淀粉基因资源,也为该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XLA-1 低直链淀粉基因 遗传分析 分子定位
Summary:Based on the published Wx gen e sequence analysis, a pair of specific primer (484/485) were used to amplify the full-length sequence of Wx gene from the mutant. Sequencing analysis showed Wx gene polymorphism between the low amylose mutant and wild-type. To explain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the mutant gene, the mutant XLA-1 hybrided separately with the wild, high amylose parents, glutinous rice. The separation of amylose traits in F1, F2, BCF1 population were analysed. The large populations of F2 generation were obtained by the hybridization of XLA-1 with medium- and high amylose parents, respectively. The genetic distance between the molecular markers and the mutant gene were calculated from F2 generation of low amylose individual plants by use of the stealth group method and molecular marker linkage analysis of the mutant genes.
Keywords: XLA-1 contents of amylase hidden groups molecular genetic markers genetic analysis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总产量与播种面积列世界第一,二位【1】。近年来农产品的产量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大米的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影响大米口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水稻中直链淀粉含量,相对来说,直链淀粉含量越低,食味品质较好。研究表明除栽培条件对稻米中直链淀粉含量有影响外,直链淀粉在不同品种之间的含量差异是可遗传的特性【2】,即水稻中直链淀粉含量是由基因控制的。
直链淀粉含量在 5%-15%之间的低直链淀粉水稻,是介于一般粘米和糯米之间的中间类型,具有食味好、冷不回生、膨化性好等特点,是改良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品质的理想材料。目前已经报道了20多种低直链淀粉突变体,其直链淀粉均低于15%,胚乳外观表型多为半透明或不透明,少数为透明的[3]。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偏食软性粳米,故对低直链淀粉含量水稻育种非常重视。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低直链淀粉突变体诱变筛选和育种计划,相继育成Milky Queen、Sari 等一系列优质低直链淀粉含量品种,深受商家和消费者欢迎。Milky Queen是日本在1991年育成的低直链淀粉水稻品种,它是用N-甲基-N- 亚硝基脲(MNU)处理“越光”的受精卵,获得的低直链淀粉含量突变体,其直链淀粉含量为9%-12%。我国对低直链淀粉含量水稻品种选育的重视程度相当不够。我国云南地区特有的软米品种,是野生稻中自然发生的低直链淀粉含量突变体,直链淀粉含量在8%-15%之间[4]。目前我国发现的低直链淀粉突变体大多数为粳稻类型,有关籼稻类型的低直链淀粉突变体报道较少。
根据与Wx基因等位性关系的不同,可将目前已报道的低直链淀粉含量突变体分为与Wx等位和非等位两大类。其中Wx-mq,Wxop等属于与Wx等位的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而du,lam(t)等属于与Wx非等位的基因。Wx-mq发现于日本培育的低直链淀粉栽培品种Milky Queen中,经研究控制Milky Queen的低直链淀粉含量的基因是1个Wx的等位基因,并命名为Wx-mq[5],Wx-mq基因已被克隆。在尼泊尔水稻品种中发现的不透明胚乳自然突变体,籽粒外观与糯稻相似,直链淀粉含量在10%左右,研究发现其低直链淀粉含量由1个隐性单基因控制,与Wx基因等位,将其命名为Wxop[6]。 du基因是独立于Wx的隐性单基因,该类型突变基因表型胚乳均为半透明,现已发现8个du基因,分别命名为du-1,du-2,du-3,du-4,du-5,du(EM47),du(2120)和du(2035),其中du(2035), du(EM47)位于第6染色体,du-4 du-1 du(2120)分别位于第4,7,9染色体上[7-9]。lam(t)基因来源于北海道品种Shiokari,该基因为与Wx不等位的隐性单基因,位于第9染色体[10]。我国云南软米品种毫屁、毫皮、毫木细和毫安闷的低直链淀粉性状均由Wx复等位基因Wxhp控制[11]。目前du-1基因已被克隆[12],尚未见到其它与Wx非等位低直链淀粉基因的克隆报道。
对于水稻直链淀粉含量变化的分子机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Wx复等位基因,有关非Wx低直链淀粉基因的调控机理研究较少。水稻中主要存在Wxa和Wxb两种等位基因[13],Wxa等位基因广泛存在于籼稻,而Wxb等位基因主要存在于粳稻中。已有研究表明Wxa和Wxb的蛋白积累量主要和第一内含子的剪接效率有关[14],Aryes等[15]设计了SNP标记484/w2r用于分析直链淀粉含量变异。另外,该剪接位点上游存在一个(CT)n重复序列,序列重复次数与直链淀粉含量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籼稻品种(CT)n重复次数相对较少,粳稻相对较多,并根据此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微卫星引物484/485[16]。上述研究主要针对直链淀粉含量介于15-25%之间的常规水稻品种,但这些结果仍不能很好解释直链淀粉含量水平的多样性,尤其是低直链淀粉含量形成机制,郭涛等[17]的研究表明,籼型低直链淀粉突变体XLA-1,XLA-2(CT)n多态性与糯稻相同,但其直链淀粉含量明显高于糯稻,说明还存在其它直链淀粉调控机制。在有关低直链淀粉合成调控机理方面,Zeng等[18]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得到了Du-1基因的全长序列,分析表明,du-1基因与其野生型在第一外显子(+1742)处存在一个碱基替换(碱基G突变为A),从而导致了氨基酸序列错义突变(丝氨酸突变为天门冬氨酸),功能研究表明du-1可能是一个淀粉合成的调节因子,通过影响Wxb基因前体mRNA的剪接效率而降低直链淀粉含量。Isshhiki等[19]的研究表明,du-1和du-2不能形成类似于SR蛋白的剪接蛋白因子,使Wxb基因前体mRNA的正确剪接过程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导致直链淀粉含量降低。Sato等[20]克隆了Wx-mq全长cDNA,与野生型Wxb基因相比,在编码区发生了2个碱基的替换,497位的G变为A,595位的T变为C,从而使相应的氨基酸序列产生了2个错义突变,推测这2个错义突变是造成直链淀粉含量下降的原因。马晓东[18]的研究表明,四个云南软米低直链淀粉基因均由Wx复等位基因Wxhp控制,该基因编码区第四外显子(+497个)处存在一个单碱基突变(碱基A突变为G),编码子由GAC突变为GGC,导致了天门冬氨酸突变为甘氨酸,单核苷酸突变可能导致其空间构象发生变化,不能充分结合在淀粉粒上催化直链淀粉的形成,从而导致直链淀粉含量降低。以上研究均来源于粳稻低直链淀粉突变体,由于籼型非Wx低直链淀粉突变基因的克隆尚未报道,因此籼稻低直链淀粉合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低直链淀粉合成、加工和沉积途径的分子机制目前仍尚未明晰,因此获得各种类型的直链淀粉含量突变体(特别是籼型低直链淀粉突变体),通过各种方法克隆控制突变性状的基因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并可为稻米直链淀粉改良提供优良的遗传资源。本实验室利用空间诱变技术,已经得到多个籼型低直链淀粉含量突变体[21],这些突变体的获得为深入阐明籼稻直链淀粉调控机理奠定了材料基础。
韦璇[21]对空间诱变材料籼小占的低直链淀粉突变体XLA-1与高直链淀粉品种华航一号杂交的遗传分析表明,XLA-1与高直链淀粉亲本杂交的F2代籽粒直链淀粉出现高低分离,且分离比例不符合3:1的分离模式,初步推测XLA-1低直链淀粉遗传特性受2对隐性基因控制,它们具有连锁关系和互补作用,这2对基因1对可能是Wx的等位基因,另一对可能是与Wx不等位的基因,两者均控制直链淀粉合成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任何1对基因隐性纯合都将导致直链淀粉含量降低;XLA-1与糯稻的杂交后代出现许多介于双亲之间及超亲的高直链淀粉含量籽粒,初步证明另1对突变基因为非 Wx的基因位点(暂命名为lac)。从淀粉合成关键酶的角度分析,XLA-1的直链淀粉含量下降的主因与SBE酶活性的增大关系密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对XLA-1中所含有的非Wx突变基因lac进行初步定位,研究结果对丰富水稻品质育种基因资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