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多元团结”到“多元一体”的转变逻辑及当代价值--基于费孝通民族研究脉络的探讨.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8585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元团结”到“多元一体”的转变逻辑及当代价值--基于费孝通民族研究脉络的探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多元团结”到“多元一体”的转变逻辑及当代价值--基于费孝通民族研究脉络的探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多元团结”到“多元一体”的转变逻辑及当代价值--基于费孝通民族研究脉络的探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7月Jul.2023克拉玛依学刊JOURNAL OF KARAMAY第13卷 第4期Vol.13 No.4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是关键,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重要原则2。在学术史上,学界对与此相关的学术问题进行了大量讨论,其中,最著名的是顾颉刚和费孝通的讨论。早在 1902 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中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2、1939年,顾颉刚发表 中华民族是一个,明确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机整体,而当时的费孝通在给顾颉刚的回应中认为,中国存在多个民族。但是,在 1988 年费孝通又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另外一个角度认同了顾颉刚的观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概念自提出以来,引发了大量讨论,学界一致认为这是概括中华民族总体结构和内部关系的精准概念,但是大部分学者只是停留在对这一概念的历史背景3 4、理论意涵5和方法论意义6的讨论,较少对费孝通从“多元”走向“多元一体”的转变逻辑进行讨论。显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讨论“多元一体”的形成逻辑和内部关系,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和构

3、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是关键。本文先从费孝通和顾颉刚的学术争论谈起,梳理了费孝通从早期“国家一统多元民族”到后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主张转变的过程和逻辑。具体而言,费孝通早期认为,民族是“多元”的,但是,这种“多元”本质上是文化的“多元”,不具有政治属性。因此,他主张通过保障各民族政治平等来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一统。在将历史变迁和民族关系的视角带入后,他发现,在中国的历史变迁中,不同民族“分分合合,合之又合”,形成了一个实体的、多层次的中华民族。“多元融合成一体,一体包含多元”。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并不是

4、为了理论构建而构建的,而是基于民族关系视角对中国整体社会历史变迁的概括和凝练。此种主张转变,为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启示。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费孝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DOI:10.13677/65-1285/c.2023.04.10“多元团结”到“多元一体”的转变逻辑及当代价值基于费孝通民族研究脉络的探讨粟后发1王佩恩2(1.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2.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600)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大连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

5、究”专项课题“以 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 等白皮书推进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2022020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023-02-11作者简介:粟后发,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乡村振兴,城镇化;王佩恩,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后,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学。742023年 第4期意义。本文基于费孝通民族研究脉络,先讨论费孝通的“多元一体”概念的理论基础和形成逻辑,然后再进一步讨论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当代价值。一、讨论起点:顾-费的学术之辨1939年2月13日,史学家顾颉刚发表了 中华民族是一个。在该文中,面对日本“以种族解构

6、中国”的企图,他强调不能滥用民族二字,并指出:“自古以来,中国人本只有文化观念而没有种族的观念,将中国人划分为 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是 中国人自己作茧自缚”7。接着,他从又从历史融合的角度论证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最后,他将民族定义为:营共同生活,有共同利害,具有团结情绪的人们。此文发表以后,随即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华民族”概念的学术争论。不少学者对顾颉刚的观点表示支持,如傅斯年。当然也有学者表示质疑。青年社会学家费孝通看到该文后,专门撰文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 表达了不同的意见8。费孝通先从概念说起,指出顾颉刚所言的民族的内涵在一个政府统治之下,有共同利害,有团结情绪的一辈人民对应的概念应

7、该是State,而不是 Nation,Nation 常和 State 相对立,指语言,文化,及体质上相同的一辈人民。接着,他又指出“文化、语言、体质相同的人民不必是属于一个国家。”反过来说,一个国家里存在不同的民族,也能团结成一个政治团体的可能。总而言之,费孝通认为,可以依据语言、文化、体质等作为标准将不同的人划分为不同的民族,只要保证在一个国家内民族之间的政治平等,自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也就是说,早期的费孝通认为中国不只有一个民族,“多元”是中国民族的基本特点,国家的一统与民族的同质无需对应关系。不过,到80年代中后期,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发生了较大变化,他指出:“我将把 中华民族 这个词用来

8、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9以此来看,费孝通先生似乎“同意”了顾颉刚先生的主张。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费孝通先生这种转变呢?这种转变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呢?这是本研究着重探讨的问题。二、以文化定义民族在讨论费孝通观点之前,让我们再回顾一下他与顾颉刚先生的学术争论。顾颉刚先生之所以主张中华民族是一个,而不存在其他民族,是因为它看到了民族主义一词背后有着强烈的政治性。如果把中国人在文化、语言和体质上的差别说成民族差别,会被侵略者利用,最后导致分崩离析。也就是说,顾颉刚先生否定其他民族存在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给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留下口实。“民族

9、”一词是从日本引进,不过在引进的过程中,并没有区分民族与国族的不同,日本的民族与国族具有同一性10,但中国内部包含着众多的民族与族群。毫无疑问,顾颉刚先看到了“民族”这一日制汉词对中国的潜在威胁,并为此执笔奔呼。1939年,费孝通刚从英国归国不久,一边从事实地调查,一边在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按照费孝通的说法是,“决心回国和同胞们共赴国难”8。既然费孝通先生清楚国难当头,自然知道全国要团结一心的重要性。并且费孝通也清楚顾颉刚先生的用意,那么为何在当时他还会提出不同的主张呢?这就需要回到费孝通的民族观。费孝通是如何理解民族的?在其毕生的求学生涯中有充分体现。费孝通 1928 年考入东吴大学读医学

10、预科,两年后转入北平的燕京大学改读社会学,导师是从美国学成归来的社会学博士吴文藻先生。在民族的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费孝通明显受到了其授业恩师的影响。这一点可以从吴文藻的 民族与国家(1926)一文中看出来。在该文中,吴文藻对民族和国家作了厘清:粟后发等:“多元团结”到“多元一体”的转变逻辑及当代价值752023年克拉玛依学刊民族学研究“民族乃社会的人类学研究之对象,故为一文化的及心理的概念;国家乃政治学,国际法学,社会学及其他种种社会科学研究之对象,故国家系一最普遍之概念”11。此段话清楚表明,吴文藻认为民族是一个怀抱共同文化、语言等的人群组成的社会。换言之,民族是一个文化概念,表现在语言、

11、风俗习惯上,而国家是一个政治统一体,表现在政体和主权上。在此基础上,吴文藻(1926)指出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是:一个国家可以包括无数民族,一个民族亦可以造成无数国家”。近代中国有文明(文化),有民族团体,但是没有国家团体,然而“在现代人类文化的境界中,多民族国家乃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团体”,“民族”是精神(道德一体),“国家”是具体的社会制度,寄托着这种价值观念在物质上,它是一切地域团体的兼并及扩大的团结,在精神上,它是一个至高无上的主权体现;而没有政治国家观念,文化的民族是无法立足的。”11显然,费孝通继承了其师吴文藻的民族观。在费孝通与顾颉刚的商榷一文中,不仅观点与吴一致,甚至一些语句直接引用了

12、吴的原文。吴文藻和费孝通的民族观,可以由两对关联词概括:“民族-文化”和“国家-政治”,即民族代表着文化的多样性,一个民族并不只对应一个国家,多元民族(文化)也可以组成一个政治统一体(国家)。面对祖国遭受欺凌,吴文藻和费孝通对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有着强烈的期待,他们都希望通过强大的国家来统摄多元民族,而不是由单个民族来确定政治边界。他们都认为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文化多元性和丰富性才是构成大一统国家的基础12。在清华所受的学术训练对其影响也十分深远。清华的导师史禄国引导他转向了体质人类学。在清华读书期间,他的主要的任务是进行人体测量以及从形态上断定人所属的种类。这为费孝通的民族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费

13、孝通根据史国禄收集的材料,将沿海一部分人民按照不同的体质划分为六种人种,他指出“若我们国境之内所有人民,都能加以研究,所有人种的类别一定要比上述多出好多倍。其分布的情形一定更复杂,各处的调查都完毕之后,我们才能明白中华民族的结构。在这结构中,我们才能明了现在的种种的民族问题。”13换言之,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训练的让费孝通看到,在中国境域内,无论是在体质上还是在文化和语言上,都存在着多元类型。结合以上内容,就能明白费孝通1939年所认为的中国不仅存在汉、满、蒙、回、藏等民族,还存在其他少数民族。后来,这种文化民族观并没有减弱,而是不断地强化。留英期间,费孝通又受到文化功能学派的影响。其导师马林诺夫

14、斯基把人们的生活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不同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为整体生存发挥作用。其中,文化是马林诺夫斯基最为强调的,文化决定和改变着个人使之与其他人进行可能的合作,影响每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14。费孝通继承了其导师的学说,当他把研究关注从英国的人类学对“未开化”的原始部落转换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上的差别作为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分的标识一直处于一个核心位置。更进一步,他从来没有把文化的差别放置于历史进步观中。在费孝通那里,文化没有进步和落后之分,从功能论看,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民族或族群中不可以分割的部分,与经济、政治相配合,对民族和族群的生存起着作用,无论这个民族处在何种阶段。顾颉刚和费孝通

15、都期待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但是,两者的思路不同,顾颉刚顺从了当时流行的民族主义主张,要为中国找到一个民族实体。也就是说,从当时的形势出发,顾颉刚先生其实并不是要否定“民族”之间的差别,而是要消融其他民族的政治性以及带来的潜在的危险,以保证中华民族的政治主权。而受吴文藻的影响,在费孝通那里,“民族”始终是一个人类学上的文化实体,文化、语言和体质上的差别构成了762023年 第4期民族的多元性。而在谋求政治统一体上,是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形成民族平等的国家。例如,他说道:“若是我们的国家真能做到 五族共和,组成国家的分子都能享受平等,大家都能因为有一个统一的政治团体得到切身的利益,这个国家一定

16、会受到各分子的爱护。”8也就是说,在早期阶段,费孝通是希望通过民族平等来实现民族团结,进而构建一个统一的国家。他早期的民族观可以概括为“文化为里、民族多元、政治平等、国家一统”。三、民族调查:社会历史中的多元民族在文化-民族观之下,吴文藻和早期的费孝通认为国家建立不是简单地依靠民族的同一性,而是在于不同民族之间能够平等和团结。民族矛盾来源是不平等的待遇和利益,尤其是大民族对小民族的歧视和压迫。一旦民族存在矛盾和冲突,稳定的政治团体也就无法达成。这种主张与当时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不谋而合。因此,费孝通很快被吸纳到新政府中来。民族调查让费孝通切实地看到了民族的多元性。费孝通早年时期,对民族地区的实地调

17、查并不多,只有在1935年硕士毕业以后,去往广西大瑶山进行了调查。在这次调查中,他看到不但瑶汉间有界线,而且在瑶民之间,各个族团根据文化、语言等的不同,各有组织,不相通婚,时有冲突15。可以说,这次调查初次印证了他从老师们那里继承而来的民族理论。新中国成立后,按照此前提出的民族平等团结的纲领,开始制定民族政策。在制定相关政策的过程中,新政府和学者没有调查便无法制定党的民族政策,也无法执行,进行民族工作。16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人民政府派出了中央访问团。中央访问团的成员主要由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等方面的学者组成。费孝通作为社会学和人类学方面的优秀学者,成为了中央访问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18、1950年,中央访问团开始对少数民族的成分进行界定。对少数民族的访问和调查,为费孝通用自己的民族理论分析社会现实提供了舞台。这段访问经历让他切切实实地看到了民族的多元存在。他说道:“在和众多的少数民族接触中,我才深切体会到民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人们共同体”,是代代相传,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17将民族视为一个实体,以什么样的标准界定一群人属一个民族是最为困难的事情。在解放初期,运用较多的是苏联流行的民族理论“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领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18。当把这个定义用于界定中国的民族时,中国没有遵守教条,而是始终以实际情况为准

19、。例如,对于“共同地域”,以费孝通为首的民族工作者提出了“民族聚居区”的概念,以反映中国“大杂居、小聚区”的情况。并且这个概念已经转化为政策实践。在经济上,中国境内的民族是相对隔绝的无组织状态,在一个民族聚居区是能够产生“协作的经济生活”,但是各个民族之间,大部分还缺少联系,尚处在自然经济,甚至更早的经济阶段。而苏联流行的民族定义是总结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情况,那时欧洲确曾出现过建立民族共同的统一市场的趋势17。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固然构成一个民族的核心要素,但在费孝通心中,“共同的心理素质”是最为重要的,语言、地域上的边界其实是容易模糊的,尤其经过历史变迁和同化以后。但是共同的心理素质是很

20、难消除的。在这个问题上,费孝通把它转化为民族认同意识来处理。他关心的是民族意识是如何形成的。他用社会学里学到的“in-group”或“we-group”一词来解释民族认同产生。“in-group”或we-group就是指我们把周围所接触到的各种人一分为二,一是自家人,二是陌生人,凡是和自己同属一个群体的,即是自家人,相互之间痛痒相关,休戚与共。自家人的认同意识就发生了共同的荣辱感17。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被以费孝通为代表的粟后发等:“多元团结”到“多元一体”的转变逻辑及当代价值772023年克拉玛依学刊民族学研究民族工作者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使用。杨清媚认为这一改造并非是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活

21、学活用,而是用一种更为文化的概念将其改头换面12。下文我们将会看到,这一转化也为费孝通先生后来思考各民族间的关系以及中华民族整体认同奠定了基础。因为民族认同意识是一把双刃剑,向内能够产生本民族认同和民族团结,而向外时,就有可能产生和其他民族的摩擦和隔阂。上文已经提到,费孝通在调查中就发现实际上同属一民族的不同支系,也会出现摩擦的情况。所以,狭隘的民族认同意识,很容易给民族团结带来不良影响。如果这种狭隘的民族认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给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严重危害。而费孝通后期的民族研究工作很好地化解了这一困境。总体而言,费孝通把民族视为文化实体,既包括物质基础、经济生活、社会组织,还包括风俗、文

22、艺活动和群体认同。正是这些可见与不可见的因素糅合在一起,展现出了民族的文化差别。基于以上标准,经过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共同努力,大陆上56个少数民族陆续被识别出来,为我国制定科学合理的民族政策提供了基础。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在国家制度中得到确认。四、从“多元团结”走向“多元一体”为什么费孝通在80年以后越来越强调中华民族这个整体呢?或者说,他的主张是如何从“多元团结”走向“多元一体”的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费孝通的双重身份上来,即受过学术训练的“学者”和士大夫精神熏陶的“士绅”。一方面,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来自民族调查中所产生的困惑必然会促使他以严谨的学术研究回应现实中的问题。以改造

23、过的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来认识中国的少数民族是一种静态的截面分析,了解到的是单个少数民族的现状,对少数民族历史发展和变动情况了难以解透彻。这不仅满足不了学术上对少数民族的认识需求,也满足不了政治上对少数民族认识的需要。费孝通说道:“当我参加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时,我心里怀着一系列问题有待研究。这些问题一直挂在心上,我虽1957年以后已无缘在实地调查中寻求答案,但没有在思想中抹去。困惑我的主要问题是汉族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过什么。”17其实,这些困惑早在 1953 年就开始产生了,当时费孝通在中央民族学院要为学生提供有关中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由于任务紧迫,他只能暂时将视角停留在单个民族界定上1

24、9。将民族的单位孤立起来,分别地一个一个研究,在方法上固然有其长处,但也有局限性。在1990年一次学术会议上的反思中,他指出这种局限性:把应当包括在民族这整个概念中的局部过分突出,甚至从整体中割裂了出来。中国对民族的研究仅限于少数民族,必然不易看清这些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作用及其与汉族的交往。而若将这些少数民族进行单独考察,就连民族之间的关系都不容易把握19。在获得第二次学术生命后,他便开始着手探究这些困惑。因为关注的问题发生了变化,费孝通的研究单位和研究视角也随之发生变化,即从单个民族转向了民族地区和民族关系。“写 概况(是指民族 自治地方概况),我从地区入手,而且要着重当地的民族关系。过去

25、有人把少数民族工作看成是少数民族的工作,这是不对的。民族矛盾的主导方面是汉族且人多。汉族如果不讲民族政策,不理解民族问题,要搞好民族关系,就不太可能。”20转换到民族地区和民族关系研究时,他多次主张要开展宏观研究,将宏观研究和微型研究结合起来。这种研究的目的有三个层次:第一是要把每个民族搞清楚,然后再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把该地区各民族的关系搞清楚,最后要把整个中华民族形成过程搞清楚20。这种转变,一方面是受到现实调查中的困惑影响,一方面还与其所受学术训练和影响有关。史国禄和潘光旦关于民782023年 第4期族的研究,也深深地影响费孝通的思考。史国禄的“Ethnos”就是指一个形成民族的过程,其研

26、究对象是这过程的本身17。潘光旦对于民族研究的一个基本看法是,不能孤立地研究某一个民族,而是要在长历史中看到民族迁移、交流、融合的发展过程21。史国禄和潘光旦的观点被费孝通继承下来,指引着他从整体角度去研究民族的变迁过程和相互关系。他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实体,具有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他是历史的产物,所以我们有责任把这个人们共同体的形成做出科学的论证。”21他的学生麻国庆指出,事实上,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不只是有由分到合的过程,还有“合之又合”的过程,不断叠加聚合成了中华民族,这是费孝通理解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分与合运行逻辑的核心22。费孝通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是对

27、中国多民族社会变动过程及其“合之又合”的融合过程作了整体上的概括和研究。也就是说,当费孝通把区域、历史和关系的视角带入民族研究中,看到了民族的迁移、变化、融合、同化的过程,就发现独立的民族根本不存在。于是,整体的“中华民族”的图像浮现出来了。所以,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并不是为了理论构建而构建的理论,而是从民族视角对中国整体社会历史变迁的概括和凝练。此过程的另一方面是,费孝通开始意识到光靠政治上平等还不足以保证民族团结,还必须从科学的角度找一种更高层次的心理认同,以化解民族间可能存在的紧张。出生成长于旧中国覆灭,新中国出生之交的费孝通,保留了传统的士大夫精神。他一生志在富民,但却不

28、是做远离“帝王”的批评者,而是积极参与到新政权建设中,用学术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早期的费孝通认为,政治团体的稳定关键在于保障民族平等。但在调查过程中,他也逐渐认识到,民族作为有自我认同的集体,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差别和隔阂,一旦民族不能团结,不仅会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少数民族自身的福祉。但团结不能靠口头说服,而是要有客观实在的根据,只有把根据说清楚了,各自分割的心理状态才能慢慢化解。所以,他开始从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去寻找客观依据。例如,费孝通说道:“目前有些民族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但是不承认是同一民族。如果他们说成是同一个民族,他们不同意。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有感情,这不完全是由于各民族有

29、自己的特点,而是某种历史条件形成而遗留下来的。我们要把历史搞清楚,为什么有这种心理状态,这是一种长期形成的客观存在。把历史原因搞清楚了,这种心理状态也就会改变了。这样的研究,对我们民族团结会发生重要的作用。”20在以上引文中,费孝通虽然只是列举了某些民族,即使把这个民族转换到中华民族,背后的道理也是一样的。通过历史溯源,如果能消除小范围内不同民族之间的心理隔阂,同样也可以消除56个民族之间的隔阂,建立起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由此可见,费孝通是想通过中华民族整体认同来实现国家整合,而弄清中华民族的历史来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办法。通过追根溯源,“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客观实体也被挖掘出来。“中华民族多

30、元一体”就是对所有客观依据的总概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具体是如何提出的呢?在列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费孝通提到了在广西大瑶山的调查。1935年,初访大瑶山的时候,费孝通就发现了瑶族存在说不同语言的支系。1978年再访时,了解了更多的历史资料,发现这些不同支系是不同时期迁入的。15 世纪末明王朝对当地土著发生了一次著名的战役,当地主要是瑶族,被赶进入山区,形成无山不成瑶的局面。不同地区迁入的居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团结起来,建立起一个共同遵守的秩序。对内和平合作,对外同仇敌忾,形成了一粟后发等:“多元团结”到“多元一体”的转变逻辑及当代价值792023年克拉玛依学刊民族学研究体。这

31、是“多元一体”的雏形。费孝通将这个过程推广为民族的普遍形成过程,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也是如此。“后来我和各地少数民族接触多了,对各少数民族的历史知识也多了些,又联系上汉族本身,感觉到多元形成一体很像是民族这个共同体形成的普遍过程。再进一步看到当前我们所认同的 中华民族 也并不例外,于是在我思想里逐渐形成了解决我民族研究里困惑的一条思路。”17经过对境域内不同的民族(包括汉族)的历史考察,费孝通发现,各民族在历史上迁徙同化,分分合合,合之又合,形成了一种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具体含义是: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实体,并不是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 56 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

32、统一而不能分割整体。在这个整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集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多元一体格局中,56 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其次,中华民族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中,汉族起到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形成高层次的认同的民族。最后,高层次的民族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行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9。从以上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和基层民族都是实体,基层民族实体性体现在不同的文化、语言、体质上,而中华民族的实体性

33、则有双重意涵:“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9。也就是说,到了“中华民族”层次,仍然具有双重性,自身的文化性和相对于其他民族国家的“主权性”。在费孝通那里,中华民族首先是文化性的概念,即是一个多民族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共同体。“政治性”只有在与其他民族国家交往时才能显现。相对于基层民族,中华民族表现为一个文化多样的多民族融合体。所以,“多元”和“一体”并不冲突,而是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如此一来,无论面对何种“现代民族国家”的主张,在事实上,中国始终存在一个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需要强调的是,费孝通并

34、没有用高层次的一体性取代民族的多元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始至终,费孝通认为民族本身并无政治意涵,只是一种文化、语言甚至是体质上的差异表现。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明白费孝通在顾颉刚先生百年祭上仍然保留多元的主张,即中华民族既是一体,也是多元,一体是从多元融合而成的23。五、“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当代价值综上,本文先从费孝通和顾颉刚的学术争论谈起,梳理了费孝通从早期“国家一统多元民族”的主张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转变过程和逻辑。一方面,费孝通将民族的文化性和政治性区分,指出文化性才是民族的根本属性;另一方面,他从历史和关系的视角来考察“民族”发展过程,发现了“分分合合,合之又合”是中华民族的形

35、成机制。这为我们把握“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提供典范性的理解。处在新时代的转折点上,进一步深刻挖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时代价值,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弄清“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并在其中增强共同性,维护国家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受到自然、历史、地理、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已经是当前我国民族问题的焦点。在相对偏远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客观事实。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是否良性发展,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所以,在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给予政策和制度上的优80

36、2023年 第4期惠,努力缩小东中西部、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的差距,让不同地区和各个民族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路径。坚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正确理解“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必然会聚集到少数民族对共同富裕的向往,以实际行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这既能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实现整个国家的稳定繁荣,也能加强各民族的共同性。其次,坚持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有利于在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起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思想理念。”24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

37、事业发展大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远意义,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如何理解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为我们理解这些关系提供了基本框架。在“一体”中,看到多元文化的丰富性,在“多元”中发现各民族的联系和融合,看到“一体之亲”,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其提出以来,其在理论构建与国

38、家生活中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感越来越强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来越牢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越来越丰富,各民族越发团结。共同发展精神,共同抗震救灾精神、共同抗疫精神,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而这无不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思想的传承和发扬有关。最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促进各民族广泛地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归根到底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理想,要想实现这一理想,只能依靠全体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强调一体与多元相辅相成,一体中包含多元,多元构成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共同组成了中

39、华民族大家庭。我们应该在新的条件下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深互嵌,结合成一个紧密整体。只有依靠各民族共同的力量,才能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进步。我国的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各民族共同努力,共同发展,这一矛盾才会得到解决。也只有如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才会实现发展。总而言之,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提供了理解现代民族国家的中国范式,为我们理解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增进中华民族整体认同作出了重大贡献。沿着“多元融合成一体”的角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化解民族之

40、间的误解和摩擦、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对于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至关重要,尊重“多元”利于各民族发展和交流,坚持“一体”有助于中华民族大一统。中华56个民族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这是当今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民族团结思想,全面贯彻落实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共同奋斗。注释:Nation,在民族主义的语境下,所表达的其实是民族国家的含义。也不同于费孝通后面从文化意义上所讨论的民族含义。粟后发等:“多元团结”到“多元一体”的

41、转变逻辑及当代价值812023年克拉玛依学刊民族学研究费孝通列举了美国和苏俄两个例子,美国是由世界各地移民所组成,苏俄国家里存在着根据文化、语言.体质的分歧而成立的民族单位,如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则倍疆费孝通的原话为:“一个国家内部发生民族间的裂痕,并不在民族不能相处相共,而是出于民族间在政治上的不平等。易言之,谋政治上的统一,不一定要消除“各种各族”以及各经济集体团间的界限,而是在消除因这些界限所引起的政治上的不平等。顾颉刚很重视费孝通的意见,连续回复两篇文章,表明自己的主张并不是赞成强迫同化,也不是大汉族主义。他认为,民族的构成是精神的而非客观的,构成民族的主要条件只有一个“团结的

42、情绪”。而这个团结的心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外敌当前,必须团结一致对外。吴文藻的民族观又受梁启超的影响,在 民族与国家 一文中,他对中外不同学者的民族定义做了清晰的梳理后,他认为最好的民族定义是梁启超的,并引用了他的论述。需要指出,费孝通在此文中,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但并不是顾颉刚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更指代国家。1950 年开始所进行的关于少数民族的调查,主要是为了界定民族成分。1957年开始的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主要是为了当时正在进行的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改造提供政策上的科学根据。参考文献: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43、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2尤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中国民族,2021(11):48-53.3周文玖.从“一个”到“多元一体”关于中国民族理论发展的史学史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02-109.4史金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形成背景和当代价值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5-10.5张会龙,冯育林.共同体视阈下的中华民族意涵分析及其可能限度J.思想战线,2017(3):63-70.6杨文炯.理解现代民族国家的中国范式费孝通先生“多元

44、一体”理论的现代价值J.青海民族研究,2018(2):36-42.7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N.益世报 边疆周刊,(第9期),1939-02-13(02).8费孝通.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N.益世报边疆周刊(第19期),1939-05-01(02).9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1-19.10许纪霖.国族、民族与族群: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如何可能J.西北民族研究,2017(4):10-20.11吴文藻.民族与国家C/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19-36.12杨清媚.最后的绅士以费孝通为个案的人类学史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

45、版公司,2010:197、198.13费孝通.分析中华民族人种成分的方法和尝试C/费孝通全集(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87-290.14美大卫阿古什.费孝通传M.董天民,译.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36.15费孝通.花蓝瑶社会组织C/费孝通全集(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376-450.16费孝通.为什么要开展民族学研究J.中国民族,1982(3):22-23.17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1-10.18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C/斯大林全822023年 第4期集(第二卷).北京:

46、人民出版社,1953:298-385.19费孝通.中华民族研究的新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1-3.20费孝通.抓紧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出版C/费孝通全集(第十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309-314.21费孝通.潘光旦先生关于畲族历史问题的设想C/费孝通全集(第十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87-291.22麻国庆.费孝通民族研究理论与“合之又合”的中华民族共同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3-23.23费孝通.顾颉刚先生百年祭C/费孝通全集(第十四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66-272.24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中国民族,2021(8):4-7.粟后发等:“多元团结”到“多元一体”的转变逻辑及当代价值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