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后真相”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8574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真相”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后真相”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后真相”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第25卷第4期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5,No.4 2023 年 8 月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Aug.2023 收稿日期:2022-10-0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YJC630034);山西省教育厅思政专项(2016ZSSZ013)作者简介:郭玉凤(1979-),女,山西宁武人,讲师,硕士。本刊核心层次论文 DOI:10.15916/j.issn1674-327x.2023.04.026“后真相”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探究 郭玉凤,

2、郝耀军(忻州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摘 要:为了建设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青山绿水”,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以“后真相”时代作为切入点,剖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的严峻挑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包括开拓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根据地、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的掌控能力、构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空间、培养高素质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创新以对话为基础的舆论引导模式等。这些措施有利于发挥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关键词:“后真相”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7X(2023)04-010

3、4-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随着信息资源的海量增长和社会转型变革的推进,人类社会迅速进入“后真相”时代,网络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战场。大学生作为“后真相”时代的信息宠儿,在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信息资源的享用程度上具有特殊优势,但同时也给高校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诸多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对维护党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具有重大意义。一、“后真相”内涵及其成因(一)“后真相”的概念界定“后真相”指“在塑造舆论的过程中,人们的情感和信念甚至会产生比客观事实更强大更深远的影响力”2。纵观其发展历史,“后真相”的内涵与舆论

4、传播密不可分。从社会思潮的角度讲,“后真相”时代耦合于互联网和媒介对世界形态进行重塑的过程,是极易发酵“舆论症候”的网络时代的新范式。“后真相”时代,人们已经不再将焦点完全聚集于客观真相本身,而是更加倚靠主观意识对真相做出判断,因而舆论往往出于人为原因而绕过真相。也可以理解为,在“后真相”时代,客观理性的世界被渐渐瓦解,真相被视而不见或无法现身;媒体营造的假象、乱象混淆了大众视听,人们无从得知甚至难以辨别何为真、何为假。(二)信息技术下“后真相”产生的原因分析“后真相”时代的来临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1.社会转型导致的多元化利益诉求与话语表达 科技进步为社会结构转型赋予了更大动能

5、,在社会利益分化的过程中,社会阶层更加多元,人们的主体意识也不断分化。在开放的网络空间,多元的主体意识带来多元的表达。对于同一公共事件,人们从自身主观的情感、经验、立场、利益出发开始了关于诉求的表达与话语的争夺,保守的与激进的、女权的与男权的、年轻群体与年长群体,种种不一而足,假若不加干预,社会共识完全可能濒临被撕裂的状态。同时,对原生舆论的“二次解读”也会酝酿成主观性极强的次生舆论,不断演变传播。可以说,“后真相”时代我国的舆论场之所以纷争不断,正是因为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利益阶层诉求多元化、冲突显式化催生了真相被瓦解的“众声喧哗”现状。2.社交网络造就了情感共同体下的真相沦陷 在“后真相

6、”时代,信息技术将网络空间再组织为一个个社交网络,社交网络的产生与“情感”“兴趣”“倾向”有着天然的关联。每一个社交网络,都可以理解为一个民众交互的“特定倾向共同体”。社交网络这一情感共同体的出现,让传统的血缘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取而代之的第 4 期 郭玉凤等:“后真相”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探究 105 是兴趣爱好和理念思想相近的群体。社交网络为“后真相”时代造就了平台空间,在这里感性宣泄超越理性表达、真相更加难以呈现在受众面前。民众与其说是关注真相本身,不如说更加注重价值的认同;与其说是思维的碰撞,不如说是追求情感的共鸣。借助社交网络平台,可以嵌入丰富的网络应用,泛化到政治、经济、

7、文化等不同领域的不同方面。在网络技术的助力下,社交网络可以经由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短时间内迅速集聚形成,甚至有可能突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从线上的集聚变成线下的活动。3.新兴技术为普通民众话语赋权增权 在“后真相”时代,话语权是网络空间的重要权力。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持,不仅便捷了普通民众自由表达思想的机会,也拓宽了民众参与政治的渠道。在信息技术赋权下,社会权力已经不仅仅由国家和政府作为主导,普通民众对权力的分配和行使也产生重要影响,这是社会主导力量的范式转变。进入 21 世纪,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海量数据铺天盖地席卷了“后真相”时代普通民众的话语空间。面对无数“过载”主题

8、资源,普通民众从无所适从的“迷航信息”中不断浏览、点赞、转发、评论、收藏。这些显式或隐式反馈信息被算法二次加工后,可以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实现主题内容和话语信息的个性推荐,达到海量信息与个体需求的精准匹配,加速了信息的聚合与传输,增加了信息平台的黏性。许多社交平台、资讯平台、短视频媒体平台不断提高推荐算法的精度,增进客户的忠诚度与参与度。在算法推荐的“拟态环境”中,普通民众的话语内容被引导和选择,不同价值取向的信息主题可能会被过滤或加权传播,形成了技术赋权下的全新话语空间。二、“后真相”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的严峻挑战 意识形态工作在“后真相”背景下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大学生网民虽身

9、处校园却能纵横于不同网络社区,活跃于不同社交媒体。他们视野开阔,乐于探索,勇于发声,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但价值观尚不成熟,理性思维正在形成,政治立场还不够坚定,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后真相”时代主观意识先于客观真相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大学生网民的特质,使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来自传播端、网络环境、传播机制的诸多挑战。(一)网络意识形态管控难度大 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党和政府向来秉承依靠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反映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就是要尊重大学生网民的个体意识、保护大学生言论自由的权利。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为践行这一理念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也增加了意识形态管控的难度。这种难度在学生端

10、体现为个别“拔节孕穗期”的热血大学生因世界观、价值观等观念的不健全而在网络空间中追随偏激意见领袖的言论,或被负面情绪左右发表极端言论,在网络中抵触、抹黑、攻击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在传播端还体现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方式不能完全适应网络空间,凸显理性辩证、讲究逻辑严谨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达易被娱乐化、叙事化、庸俗化的网络碎片表达“抢占”。一味追求点击率、阅读量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充斥于网络空间中,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易被各种虚假信息裹挟,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极易被消解,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旁落”。(二)网络生态环境多元复杂 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离不开良好的网络生态。纵观当前网络环境,在主流意

11、识形态的掌控下仍然暗潮涌动。在“后真相”时代催生的各类网络平台和社交网络中,存在意见表达随意化、信息内容碎片化、娱乐化的倾向,各类个体在不同兴趣偏好的共同体闭环网络中不断以情绪化的表达彰显自我。理性思辨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容易在“浅层阅读”“碎片化阅读”“娱乐致瘾”的信息内容享用中片面地认同网络共同体中意见领袖的观点。在一些恶意“大 V”错误言论的煽动下,一些大学生会排斥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异化主流官方媒体的信任。同时,敌对国家和势力通过网络平台“争夺青少年”,利用大量虚假账号潜入网络对年轻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大肆传播经过伪装的西方价值观,抢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阵地。部分政治不成熟的大学

12、生也极易在网络的虚拟化世界中迷失自己的社会认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表现出知行不一的错误行为。(三)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遭遇“圈层化”“后真相”时代,传统主流媒体构建的宣传体系逐渐被新兴的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稀释,网络平台的信息资源经过大数据推荐算法的聚合和推送,可以为每个用户精准呈现特定内容以迎合用户的个体需求,使得用户长时间沉迷于自身兴趣的狭窄视域中不能自拔,这种现象被称为“圈层化”效应106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5 卷 或“回音室”效应。同时,用户桎梏于经过算法过滤和筛选后的信息而无法突破的现象也被形象地称为“信息茧房”。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圈层化”式的传播使得他

13、们周围充斥着“我感兴趣的”“我想看”的信息。“娱乐式”“碎片化”的资讯也易使大学生对这些内容成瘾。而当严肃的主流意识以严谨的表达呈现在大学生面前时,较难第一时间获得大学生用户的关注和反馈,在海量的信息洪流中会沉寂为普通流量,会被排挤在“圈层”之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建设来讲,“圈层化”传播的最大弊端,在于对主流思想的传播造成制约,导致主流信息在向大学生群体传播的过程中被不知不觉地削减和屏蔽。缺乏主流意识形态普照的信息“茧房”内,各类社交网络和网络共同体内部极易滋生忽略事实真相的极端思想和偏狭观点,侵蚀甚至瓦解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根基。三、“后真相”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路径 在“后真相”时

14、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需要主动作为,高校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决开展网络舆论斗争。(一)开拓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根据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关乎铸魂、关乎固本的重要工程,高校思想阵地也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阵地。开展思想宣传、传播主流价值观是高校思政队伍的主要工作。在“后真相”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饱受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冲击,主流价值观被消极价值观的蔓延所挤兑等问题并非个案。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在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巩固意识形态传统阵地的同时,还要积极开拓网络意识形态根据地。在报纸、教材、期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体的基础上,创新网络全媒体平台

15、建设,主动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互动平台、抖音短视频平台等注册公众账号,抢占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网络阵地,并在“后真相”时代中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网络活动轨迹不断楔入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据地。高校思政队伍更要及时跟进,守正创新,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阵地和网络阵地上,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学环节,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将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工作向纵深方向不断推进。(二)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的掌控能力 公众意见不断积聚汇合形成了舆论,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情绪的积聚汇合则形成了舆情。鉴于此,有学者指出,舆情“究其本质是指公众的社会心理在可见的形势下寻求的表达”3。高校偶发事件极易引发舆情,

16、网络素养极高的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空间中会加速舆情的传播或者会解读舆情生成二次传播的次生舆情,经过自媒体平台,所有的意见几乎都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裂变传播,从而引发巨大的舆论场。高校管理人员及思政队伍都应当树立网络舆情危机意识,能在最大程度上预判到负面信息传播、裂变、发酵而导致的“蝴蝶效应”。高校管理者还应提高意识形态领域的感受阈,并具有较高的技术能力,能在网络空间中做到“深入群众”,关注网民的诉求,提前捕获焦点问题;并能在主流媒体平台设立官方账号,在意识形态的传统阵地、网络阵地、根据地及时发声,公开事件真相,对有可能引发的舆情焦点做出回应。高校还应建立健全舆情危机响应机制,对于突然爆发的舆情要主动

17、出击,抓住关键节点强化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及时抢抓话语时机;按照响应机制及时回应质疑,以真相消解谣言;绝不能以“冷处理”方式来逃避舆情,在舆情危机中失声、失位。(三)构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空间 在资本逐利本质的驱使下,法律规范缺位、执行无力,都会导致网络空间无序、自发调节失灵,这是大学生身处的网络空间内谣言遍布的重要原因。在利益与真相对决的过程中,社交媒体将真相的空间不断挤压。面对这种困境,高校管理部门要整合可利用的一切法治资源,遏制谣言传播,用法律震慑网络敌对势力,保障主流意识形态的空间。高校要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等法律法规的宣传

18、教育。健全的法治环境也能够引导年轻的网民意识到为自己的网络言论、网络行为负责,将法律意识的牢固树立转化为网络行为的自觉。在严肃话题与泛娱乐化资讯的比选中,大学生群体中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也极易不断被自媒体平台消解。面对传播中“圈层化”“回音壁”效应的痛点,高校管理部门要联合有关单位共同推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落地,从制度上端突破“圈层”效应,加强推荐算法的技术监管。社交媒体平台主体也要加强内容审核,主动过滤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垃圾信息;更要改进推荐算法的多样性指标,平衡“长尾分布”中各视域的第 4 期 郭玉凤等:“后真相”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探究 107 传播机会,强调资讯的信息

19、品质和文化品质。网络生态需要一片“青山绿水”,而不是一片“穷山恶水”,唯有如此才能让主流思想在高校阵地得到更好的传播,为年轻的网民群体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四)培养高素质网络舆论引导队伍 在“后真相”时代,要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实现对高校网络舆论场的掌控和治理,就需要一支具有政治自觉、舆论“嗅觉”敏锐的高校舆论引导队伍。而这支队伍的成员,首先应当实现自我角色的转换,从以往的思想意识“把关人”,转变为意识形态“引路人”。“把关”的作用倾向于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而“引路”的作用更加倾向于辅助构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途径和速度日新月异,以至于“把关”变得无能为力,唯有“引路人”更加顺

20、应“后真相”的时代呼唤。高校作为舆论的引导者,更应从高校舆论引导队伍中选拔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媒体表达能力的社交媒体意见领袖,能在网络空间中合理疏导舆情,解决大学生的困惑,以主流意识形态的正能量抵制消极思想言论,在社交网络和共同体中引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创新以对话为基础的舆论引导模式 在莫斯科维奇所著群氓的狂欢一书中,关于权威组织与社会一般公众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作者认为“交流是社会进步的典型标志、是民众的镇静剂”3。具体到高校语境,则可以理解为高校与年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倘若双方缺少必要的沟通,缺乏引导的大学生情绪会在虚拟网络世界迅速纷乱释放。相反,在

21、沟通顺畅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情感会向着主流和权威的方向发展,权威的声音不会被消解而是会被加强,社会正能量被充分调动,激进的舆论情绪将很快被抚慰磨平4。在 2016 年召开的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当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5这就意味着高校舆论引导队伍在与年轻一代进行对话时,传播的主流话语体系应当加以创新,要通过话语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提升主流价值观的舆论引导能力。在“后真相”时代,对于舆论的引导无疑应当以理性认知、客观真相为基础。因而,主流媒体要创新官方舆论场的话语模式,适应“后真相”时代事实真相的高标准报道要求,加强连续性和交互性的报道。

22、话语体系还应当贴近学生实际,这就要求作为网络平台舆论引导者的高校思政教师既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又能了解学生实际生活,能在主流思想与学生网民群体之间找到契合点,能在网络空间中创新主流思想的表达范式,用鲜活的语言、形象的图表、接地气的视频等整合全媒体的形象拓展宣传,使其成为大学生乐于订阅的资讯,从而突破圈层壁垒,让主流思想在多元的网络舆论场中有更广的传播空间、更久的传播时间。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EB/OL.(2022-10-25)2022-06-20.http:/ 2 刘鹏,王坤.“后真相”时代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5-43.3 莫斯科维奇.群氓的狂欢M.许列民,薛丹云,李继红,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532.4 齐中祥.舆情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36.5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22-06-18.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