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渴”“竭”二字在表示“尽、穷尽”义时的 历时更替及原因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8404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渴”“竭”二字在表示“尽、穷尽”义时的 历时更替及原因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渴”“竭”二字在表示“尽、穷尽”义时的 历时更替及原因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渴”“竭”二字在表示“尽、穷尽”义时的 历时更替及原因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汉字汉语研究54汉字汉语研究 2023 年第 2 期(总第 22 期)“渴”“竭”二字在表示“尽、穷尽”义时的历时更替及原因分析*张 燕(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提 要 文章借助出土文献材料,利用普方古民外的研究方法,对汉语中“渴”“竭”二字在表示常用词“尽、穷尽”义时的历时用字更替进行了描写,大概在西汉晚期二字有了分化的趋势,到东汉时期完成了分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更替的原因及更替机制。汉字词义的引申及汉字借用会导致一个汉字记录职能过于复杂,负担过重,这时汉字系统就会发生变化。通过清浊别义、字形分化、语音分化多种手段进行调节,汉字系统趋于明确化,“渴”专门表示“口渴”义,“竭”专门表示“尽、

2、穷尽”义。关键词 渴 竭 更替根据 现代汉语常用词词表 可知,“竭诚”“竭尽”“竭力”是以“竭”作为语素的常用词,其语素义为“尽、穷尽”。但是在大型辞书中,最早有“尽、穷尽”义的是“渴”字,而非“竭”字。汉语大字典 中所收“渴”的第一个义项是“水干涸”,依据是 说文解字 中对于“渴”的解释,“渴,尽也。从水,曷声”,可知许慎认为“渴”的本义是“尽”,汉语大字典 所举的用例出自传世文献 周礼地官草人。同时 汉语大字典 中“竭”的本义为“承载”,所举用例出自 礼记。我们有如下疑问:如果“渴”的本义是“尽”而非“口渴”,“竭”的本义是“承载”而非“尽”义,那么有没有更早的用例可以证明,*本文是国家社

3、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数据挖掘的 切韵 系韵书微观比较及方法论研究”(19AYY01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洪武正韵 系韵书与明代字书比较研究及数据挖掘分析”(21&ZD298)、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安大简 诗经 与传世毛诗用字比较研究”(21B0171)的阶段性成果。感谢匿名审稿专家对于本文提出的修改意见,感谢师友陈梦兮博士对本文写作的帮助。2023 年第 2 期55尤其是出土文献;“渴”什么时候成为表示“口渴”义的专用字,而其本义不再使用;“竭”什么时候成为表示“尽”义的专用字,而不表“承载”;“渴”“竭”二字记录词项的更替过程是什么样的,两个字在表示“尽”义时更替又如何。这些问题

4、都有待解决。段玉裁在 说文解字注 中说:“渴、竭,古今字。古水竭字多用渴,今则用渴为矣。”按照对“古今字”惯常的理解,“渴、竭”确实是古今字关系,在表示“水竭”义上,古用“渴”字,今用“竭”字,这点不用怀疑,但是段玉裁并没有说明二者的更替过程和大概是什么时候完成分工的。目前所查有关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成果中,未见有“渴”“竭”二字表示“尽、穷尽”义替换的研究。所以本文以汉字职用学理论为指导,借用出土文献材料,利用普方古民外的研究方法,以期从汉语的一个常用词出发,探讨其历时用字更替过程,试着解决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中的一个小问题。1.“渴”“竭”二字在出土文献中的用例及记录词项分析1.1“渴”在出

5、土文献中的用例及记录词项分析1.1.1“渴”记录本义及其引申义1.1.1.1“渴”表本义“水干枯”“渴”的本义应为“水干枯”,因为“渴”在 说文 中的解释为“渴,尽也。从水,曷声”。根据 说文 中的按类按义收字原则,和“渴”相接近的几个字分别为“汔,水涸也”“涸,渴也”“消,尽也”“潐,尽也”“渴,尽也”,我们可以知道这几个字都是表示“水尽”义的同义本字,所以可知“渴”本义为“水尽”。广韵 薛韵:“渴,水尽也。”广韵 已经将“渴”的该义项明确化为“水尽”。这一本义在出土文献中用例如下:(1)水渴(竭)者,其鱼涸。(银雀山汉墓竹简(一)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该例中由于“渴”前有主语“水”,所以我们很

6、明确该例中“渴”即为“水干枯”。1.1.1.2“渴”由表“水干枯”引申为“嘴巴干枯、干燥”即“口渴”(2)是动则病:心痛,益(嗌)渴欲饮,此为臂蹶,是臂少阴眽主治。(马王堆汉墓帛书(肆)五十二病方等)(3)头身痛,汗不出而渴,为温。身寒热,渴,四节痛,为疟。(张家山汉墓竹简徹谷食气)(4)病水:腹盈大,胻肿,卧则面肿,不卧面肿愈,得之饥渴而暴饮。(荆州胡家草场西汉简牍选粹医杂方)(5)贱人之所以得病者,劳倦饥渴,白汗夬绝,自入水中,及寒之地,不知收衣,故得病焉。(武威医简引书脉书)(6)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汉代镜铭集录汉字汉语研究56415:A-419)以上例子中

7、“渴”表示“口渴”义,嘴巴干燥即会口渴。现在在湘语、赣语、西南和江淮官话中表示口渴说为“嘴巴干”。1.1.1.3“渴”表“尽、穷尽”义,该义由“干燥、干枯”义引申而来(7)自发气之日二旬又五日木气渴(竭)。进退五日,自渴(竭)之日三旬又五日甘露降。(清华简 八气五味五祀五行之属)(8)谷毋已盈将恐渴(竭),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厥。(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9)赒渴(竭)志尽忠。(中山王壶)(10)女,夫人,渴(竭)力尽知,归心于上,莫敢傰党侍君,而主将何求于人矣?(马王堆帛书缪和)以上例子中,例(7)和(8)是在主谓结构中作谓语的“竭”表示“尽、穷尽”,不可以带宾语,例(9)和(10)是在动宾

8、结构中,“竭”后面必须有宾语,也表示“尽、穷尽”义,且表竭尽由具体的资源进一步引申到抽象的忠诚、才智。1.1.2“渴”记录借义1.1.2.1“渴”表人名(11)孙渴。(汉语古文字字形表 古玺)1.1.2.2“渴”表地名(12)穰邑临渴里万。(肩水金关汉简 73EJT6:96)1.1.2.3“渴”表“禀告陈述”义(13)其撞而问之,以渴(谒)请故。(马王堆汉墓帛书(四)养生方)以上例子中都是借用“渴”这个字形来表示别的意思,分别是表人名、地名、禀告陈述义,非“渴”字的本义及其引申义用法。由此我们知道,“渴”在出土文献中的记词职能比较丰富。1.2“竭”在出土文献中的用例及记录词项分析“竭”在 说文

9、 中的解释为“负举也。从立,曷声”,郝懿行、王念孙均认为“竭,本亦作揭”,但是我们在出土文献中并未找到相关用例。以下为目前我们可以搜集到的所有出土文献中“竭”的用例及其记录词项。1.2.1“竭”表人名(14)咸阳里竭。(秦文字编 秦印)1.2.2“竭”表地名(15)癸巳宿竭虑亭。(尹湾汉简 YM6J48)1.2.3“竭”表“尽、穷尽”2023 年第 2 期57(16)气至,深内而上撅之,以抒其热,因复下反之,毋使其气歇,而女乃大竭。(马王堆汉墓帛书(四)五十二病方等)(17)鋛竭取外。(居延新简 E.P.T5:233)(18)竭忠处国。(额济纳汉简 2000ES9SF4:24-01)(19)永

10、和五年造作。竭力无余,用庸数千,士夫莫不相助,生死之义备矣。(中国古代砖文东汉永和五年乃复会砖)(20)原度天道,安危所归,勤凇竭诚,荣名休丽。(汉代石刻集成本文篇)以上是“竭”在出土文献中所记词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出土文献中,“竭”的记词职能相对于“渴”来说比较简单,用例也较少。“竭”表“尽、穷尽”义,用例多集中于东汉时期。表 1“渴”“竭”二字在不同出土文献中的出现情况及其记录词项统计字形时代战国中晚期秦西汉出处清华简中山王壶古玺文编里耶秦简&秦印马王堆汉墓帛书张家山汉简荆州胡家草场西汉简牍银雀山汉简渴水干枯1/5口渴1/83/31/1人名2/2尽、穷尽4/51/17/84/5竭人名、地

11、名1/12/2尽、穷尽2/2字形时代西汉东汉出处北大汉简肩水金关汉简居延新简额济纳汉简武威医简汉代镜铭集石刻、碑刻、砖文渴水干枯口渴3/3184/184人名1/1尽、穷尽1/1竭人名、地名1/1尽、穷尽1/11/116/16以上表 1 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二字在战国中晚期到东汉时期出土文献中出现的情况及记录职能的变化。汉字汉语研究58首先,“渴”(214)的用例多于“竭”(24),“渴”的记词职能也多于“竭”;其次,在 马王堆汉墓帛书 中,“渴”“竭”同时都可表“尽、穷尽”义;最后,两个字从汉代晚期开始有分工的趋势。2.“渴”“竭”二字在传世文献中表示“尽、穷尽”义的用例分析2.1“渴”在传世文献

12、中表示“尽、穷尽”义(21)知贫富利器,皆时至而作,渴时而止。(秦 吕氏春秋任地)(22)凡粪种,骍刚用牛,赤缇用羊,坟壤用麋,渴泽用鹿。(汉 周礼 地官司徒下)(23)传曰:娣媦欻,少女升也,姊姒勿勿,中女降也,泽之渴,内有火也。(南北朝元包经传仲阳第六)(24)损于而家,忧于而国,剥私室之匮,渴蒸人之安,志所至也。(唐 杜工部集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25)倚俟玉壶渴,未肯宝鞭扬。(宋 江湖小集水调歌头 杏(26)佳人玉齿寒,文园书渴消。(元 不系舟渔集会徐元彬家食樱桃)(27)令人炫耀惊奇矣,当此枯渴,一听清泠之响。(明 薜荔山房藏稿)(28)开垆引满相献酬,枯肠渴肺忘朝饥。(清

13、关中胜迹图志古迹)(29)溪中环以岩石,既深且清,有石如屋覆其上,俗号渴泽龙王。(民国 杭州府志)以上用例都来自中国基本古籍库所收录的传世文献,包括“渴”的本用用法,即其本义“水干枯”义(例 22、23、29),近引申义“干枯、干燥”(例 28),远引申义“尽、穷尽”义(其余例)。由上可知,在传世文献中,从秦代一直到民国时期都有少数的用“渴”表示“尽、穷尽”义的例子。结合上面出土文献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东汉以后用“渴”表示“水干枯”“尽、穷尽”义很少的用例大概是仿古的用法。2.2 “竭”在传世文献中表示“尽、穷尽”义(30)竭诚奉主,立功明道,皆上之有也。(周 子夏易传上经泰传第二)(31)故

14、臣莫敢不竭力,俱操其诚以来。(春秋战国 管子乘马第五)(32)贤主必自知士,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而不辞其患。(秦 吕氏春秋季冬纪第十二)(33)岂无刑辟,繇祖之竭力,故支庶赖焉。(汉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34)契阔委曲,君臣上下,毕欢竭情,而令四使见杀,枭示万里。(晋 三国志 公孙度传)(35)身先士卒,亲冒矢石,举等竭力攻之。(南北朝 十六国春秋前燕录)(36)固宜有闻必荐,有见必陈,竭其忠谅之诚。(唐 白氏长庆集与师道诏)2023 年第 2 期59(37)莫不摅忠效诚,竭其知虑。(宋 育德堂奏议嘉定元年请对札子)(38)君子之于礼也,有所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元 云庄礼记集说礼

15、器第十)(39)另日竭诚来拜,今日不敢从命。(明 今古奇观李汧公穷途遇侠客)(40)想屈原在当日,以宗国孤臣,竭忠尽志以事君。(清 弢园文录外编读 离骚 书后)以上用例选自从周到清代的传世文献,在传世文献中,最早从周代开始“竭”已经表示“尽、穷尽”义,这和出土文献不相匹配,有可能是后人根据当时的用字情况改写的。“竭”表“水干涸”和“尽、穷尽”义一直延续到清代,都是一个主用字。根据对中国基本古籍库所收唐代以前传世文献“渴”“竭”用例的统计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渴”主要记录“口渴”义,“竭”主要记录“尽、穷尽”义,二字具有明确的分工,见于表 2。表 2 唐代以前传世文献“渴”“竭”用例统计字位记录

16、词项 字形使用时代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隋用例比例用例比例用例比例用例比例用例比例用例比例用例比例字 1口渴渴6/6100.00%47/47 100.00%1/250.00%475/568 83.63%22/22 100.00%873/999 87.39%185/185 100.00%字 2尽、穷尽竭47/47 100.00%165/197 83.76%33/3886.84%799/878 91.00%116/116 100.00%838/1761 47.59%117/141 82.98%根据出土文献我们可以知道传世文献中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代用“渴”表示“口渴”,用“竭”表示“尽、穷

17、尽”义的用例是值得怀疑的。虽然我们搜集到的出土文献用例有限,但是已经是目前可以找到的几乎所有的出土文献中涉及两个字的用例,且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所以还是能够反映一定的问题。传世文献很有可能是不符合当时用字习惯的,后人根据当时的用字习惯进行更改的可能性是极大的。3.“渴”“竭”二字在表示“尽、穷尽”义上的替换分析“渴”“竭”二字均未见于甲骨文,最早用例从战国时期开始。3.1 战国中晚期在可见的出土文献材料中,该时期用“渴”表示“尽、穷尽”义,“渴”占据着主导地位,分别见于清华简和中山王壶中。如:(41)自降之日二旬又五日草气渴(竭)。进退五日,自草气渴(竭)之日二旬又五日不可以称火。(清华简 八气

18、五味五祀五行之属)(42)渴志尽忠。(中山王壶)接下来秦代所见文字中未找到“渴”“竭”表示“尽、穷尽”义的用例。汉字汉语研究603.2 西汉早中期在 马王堆汉墓帛书 中“渴”字共 8 例,有 7 例表示“尽、穷尽”义,1 例表“口渴”;“竭”共出现 2 例,都表示“尽、穷尽”义,且 2 例均出现在 五十二病方 中。在银雀山汉简和北大汉简中“渴”均表示“尽、穷尽”义,共 6 例。如:(43)取汁,去其浊者,复煮其清,令渴(竭)。(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44)气至,深内而上撅之,以抒其热,因复下反之,毋使其气歇,而女乃大竭。(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45)攻城围邑,主人渴(竭)尽,易子而

19、食之。(银雀山汉简 守法守令等十三篇)(46)谷毋已盈将恐渴(竭)。(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可见该时期依然主要用“渴”来表示“尽、穷尽”义,同时也用“渴”表示“口渴”义,该时期“渴”表示“口渴”义和“尽、穷尽”义有了竞争趋势。3.3 西汉晚期西汉晚期用例较少,只有居延新简和额济纳汉简中各有 1 例用“竭”表示“尽、穷尽”义,“渴”字未见。如:(47)鋛竭取外。(居延新简 E.P.T5:233)(48)竭忠处国。(额济纳汉简 2000ES9SF4:24-01)从可见的出土文献我们推测可能从西汉晚期开始,“竭”有了主要表“尽、穷尽”义的趋势。3.4 东汉时期武威医简反映的是东汉早期的用字情况,3

20、 例均用“渴”表示“口渴”。到了东汉镜铭所见 184 例中“渴”都表示“口渴”,东汉石刻和砖文中,共 16 例“竭”,都表示“尽、穷尽”义。如:(49)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由天下遨四海。(汉代镜铭集录 415:A-419)(50)天雨降澍,百姓和,举国蒙庆,礼灵祐诚,竭敬之报,天与厥福,永享牟寿。(汉代石刻集成本文篇)该时期可见出土文献中“渴”和“竭”已经分工明确了,“渴”专用来表示“口渴”义,“竭”专用来表示“尽、穷尽”义。3.5 东汉以后东汉以后的用字我们只能根据传世文献去分析判断,“渴”和“竭”的功能已经完全分化,“渴”专门表示“口渴”,“竭”专门表示“尽、

21、穷尽”义,且“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组合能力更加强大,如“衰竭”“匮竭”“空竭”“崩竭”“屈竭”“虚竭”“枯竭”“竭尽”“竭耗”“竭散”等。2023 年第 2 期613.6 例外的解释在魏晋时期,我们所统计的传世文献中含有“竭”字的用例共 1761 例,但表示“尽、穷尽”义的只有 838 例,占比不到 50%,是因为该时期“竭”出现在佛经中的用例比较多,记录了诸多地名和人名,如 摩诃僧祇律 四分律 十诵律 大智度论杂阿含经 释迦谱 大般涅槃经 等中的“欝竭居士”“摩竭国”“婆竭陀”“多陀阿竭”“那竭城”等。综上,我们借助出土文献,更加清楚地看到了“渴”“竭”二字记词功能的变化,从战国中晚期到

22、西汉早中期,“渴”是记录“尽、穷尽”义的主用字,从西汉晚期开始,“竭”出现了代替“渴”的趋势,到了东汉时期,“竭”已经完全代替了“渴”来表示“尽、穷尽”义,而“渴”则专门用来记录“口渴”义。4.更替原因4.1 词义引申及汉字借用根据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渴”承担的职能较多,分别可以记录其本义“水干枯”,近引申义“干燥、干枯”,远引申义“尽、穷尽”义,还可以记录多个借义,表示“人名”“地名”和“禀告陈述”。4.2“渴”的词义引申导致汉字负担过重4.2.1 出土文献中表示“水干枯”义,用别的字记录,如:(51)山有崩,川有滐。(上博简 中弓)该例中借用“滐”来表示“水干枯”义,上博简反映的

23、是战国时期的用字。4.2.2 出土文献中表示“口渴”义,用别的字来记录,如:(52)教者亓其得而服之上亦蔑有咎焉,贵贱之位诸同爵者毋有疏数、远迩、小大,一之则无二心,伪不作,度其力以使之,饥滐(渴)、寒暑、劳逸和于其身。(清华简治邦之道)(53)其寒不涷,其暑不曷(渴)。(马王堆帛书 易之要)上面例(52)中表示“口渴”义借用“滐”字来表示,例(53)中借用“曷”来表示。“渴”字承担义项过多,导致其“口渴”义反而借用别的字来记录。4.2.3 出土文献中表示“尽、穷尽”义,也用别的字记录,如:(54)七孙:为之不已,曰楬(竭)。(马王堆竹简 天下至道谈)(55)穷如天地,无谒(竭)如河海。(银雀

24、山竹简 孙子兵法势)(56)今之君子,所滐(竭)其情,尽其慎者,三害近与矣。(上博简 中弓)以上三例分别借用“楬”、“谒”和“滐”来记录“尽、穷尽”义。汉字汉语研究624.2.4 相对于“渴”,“竭”的词义系统相对简单。(57)咸阳里竭。(秦文字编 秦印)(58)癸巳宿竭虑亭。(尹湾汉简 YM6J48)(59)竭忠处国。(额济纳汉简 2000ES9SF4:24-01)以上即为“竭”在出土文献中记录的词义,除了表示“尽、穷尽”义,即为借义表示人名和地名。相对于“渴”的词义系统,“竭”是比较简单的,为其后来成为表示“尽、穷尽”义的专用字提供了可能。所以由此可知,“渴”在出土文献中承担本用和借用的用

25、法比较多,“竭”承担义项较少,所以后来“渴”的“尽、穷尽”义由“竭”担任,“渴”成了专门表示“口渴”义的专用字。“渴”表“竭尽”义现在保留在江淮官话中,如安徽贵池、青阳这些地方。这个过程最早可能是在西汉晚期,最晚在东汉时期完成。5.更替机制5.1 汉语的理据性编码机制:临摹性原则5.1.1 概念或词义的临摹徐通锵(2014:271)提出了临摹性原则。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人们在造字的时候会将现实的规则投射到汉字上,同时反映我们中华民族的思维。说文解字叙 中已经提出了古人“以类取象”的造字心理,当现实中没有具体的物可以作为临摹的依据时,只能借物临摹。比如“尽、穷尽”义的产生,当人们想要找

26、一个汉字来表达抽象的“尽、穷尽”义时,就会借助具体事物来进行临摹,借助表示形象的“干枯”义,草木缺水为“枯”,江河缺水为“渴”(东汉前),为“涸”、为“竭”(东汉以后),人缺水欲饮也为“渴”,人声音嘶哑也就是人说话音调的枯竭为“喝”,最终人们借助表示江河缺水的“竭”来表示“尽、穷尽”义。5.1.2 语音的临摹形声字的产生和发展,使得汉字的书写系统完全适合汉语的结构,“义”可以转化为“声”,“声”也可以转化为“义”,相互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徐通锵(2014:276)认为:“充当声符的字原来都是表意字,是语言中的一个 码,汉语社团用它来再编码,使其转化为 码 的一个构件,表示字音。这样,义

27、在结构体系中就转化为 声,成为语言再编码的基础;形 就是在这个 声 的基础上加上去的,以摹写与这个 声的意义有联系的现实现象。”也就是“声由义转,形(义)由声生”。同样以表示“尽、穷尽”义的诸字为例,“渴”“竭”“歇”这几个字都是形声字,含有相同的声符“曷”,人们在造字的时候已经有意识地将“曷”这个声符运用到别的新字上,使得新字有了“尽、穷尽”义,后人也证明了这几个字具有同源关系,王力 同源字典 将其列为同源词。2023 年第 2 期635.2 上古汉语声母清浊别义5.2.1 汉语其他同源词例证通过对王力 同源字典 中所收的所有同源字组进行统计,我们可以发现利用声母的清浊来区别同源词之间的意义

28、是可以成立的。同源字组共 934 组,除去同音的 371 组,剩下的字组中利用清浊别义的有 121 组,占总数的 21.5%,可以看到有四分之一还多。可见上古汉语可以利用声母清浊别义的手段来分化同源字组的词义,同时汉字也进行了分化。例如:非见系字组(共 101 组):pie 卑:bie 婢庳(帮並旁纽,叠韵)pha 溥普:bang 旁(滂並旁纽,鱼阳对转)piua 傅:phiua 俌:biua 扶辅赙(帮滂並旁纽,叠韵)pha 浦:ba 步(埠)(滂並旁纽,叠韵)thio 超:dyo 趒跳(透定旁纽,叠韵)pu 保褓:bu 抱(袌)(帮並旁纽,叠韵)见系字组(共 20 组):kiua 瞿():

29、giua 懼(见群旁纽,叠韵)kio 俱:gio 具(见群旁纽,叠韵)kyu 樛(朻):gyu 觩(觓)捄虯(虬)(见群旁纽,叠韵)khun 困:giut 匮(溪群旁纽,物文对转)khiem 衾:giem 紟(溪群旁纽,叠韵)由于“渴”和“竭”属于见系字,khat(渴):giat(竭)(溪群旁纽,月部叠韵),所以我们以见系字为例,具体分析。如:kiua 瞿():giua 懼(见群旁纽,叠韵)瞿,说文:“瞿,鹰隼之视也。从隹,从,亦声。”庄子徐无鬼:“子綦瞿然喜曰:悉若?”陆德明释文:“瞿然,李云,惊视貌。”根据 说文 的解释和陆德明的注释,我们知道“瞿”的本义为“惊视貌”。由“惊视貌”可以引申

30、出“恐惧、害怕”义,如 尸子明堂:“听言,耳目不瞿,试听不深,则善言不往焉。”“懼”后造,为群母鱼部字,说文:“懼,恐也,从心,瞿声。”可见,“懼”后来成了专门表示“恐惧”义的汉字,而“瞿”后来专表姓。“瞿”是见母鱼部字,见母为清声母,“懼”是群母鱼部字,群母为浊声母。同样表示“尽、穷尽”义也是,根据前面的文献测查与统计,我们可以发现“渴”是最早用来表示“水干涸”“枯竭”“口渴”“尽、穷尽”义的,“竭”是后造字,也用来表示“尽、穷尽”义,“渴”是溪母月部字,清声母字,“竭”是群母月部字,浊声母字。汉字汉语研究64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在上古时期汉语中是可以通过声母的清浊别义的,最起码在同源词中是可以

31、的。5.2.2 汉语方言例证江敏华(2019)利用客家话说明了清浊别义是上古汉语常见的构词方式,且因清浊别义或四声别义等形态发生变化而派生的新词,有些后来另造新字,大多是在原有的字形另外加形符而成为具有谐声关系的同源字,再次证明了西汉晚期“竭”开始表示“尽、穷尽”义,一直到东汉时期完成了对“渴”的更替,“渴”成为表示“口渴”义的专用字,是利用上古时期汉语声母具有清浊别义的功能。汪敏华也指出上古汉语清浊别义现象在六朝之后就逐渐消亡,不再能产,只是在韵书中留下同一方块汉字的不同反切,或是经典文献中的破读现象。广韵 中“渴”有两个反切,渠列切和苦曷切,其中渠列切是浊音,苦曷切是清音,(这里需要解释一

32、下,这里列出 广韵 音是为了说明上古时期“渴”字有清浊两个音,这种清浊别义现象消失以后只在中古韵书中保留了下来,并不是说明上古音的)所以,可以推测在上古时期“渴”有一个清音一个浊音,并且可以区别意义。5.2.3 少数民族语言例证梅祖麟(2008;2015)认为上古汉语有使动化前缀*s-,这个前缀清化后有区别汉字自动词和使动词的功能,如“败”*b-“自破”/“败”*p-*s-b“破他”。承认该论断的前提就是必须承认上古汉语有复辅音声母。但是复辅音声母是否存在,现在还莫衷一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藏语、缅彝语、西夏语、哈由语等藏缅语族的 9 种语言都有自动词/使动词的清浊别义,并且这些语言的清浊别义

33、是由使动化*s-前缀产生的。李方桂(1980)、康拉迪(1896)、戴庆厦(2001)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比如彝语中“听见(g33)”和“使听见(*s-g*s-kk33)”。以上可以说明上古汉语时期声母清浊具有别义功能,可以解释为何从西汉晚期或最晚是东汉时期,“竭”字和“渴”字记词功能发生了分化。到了中古时期以后,伴随着浊音声母清化和腭化音的产生,“渴”和“竭”不仅记词功能发生了分化,连语音也发生了分化。见系字在细音前腭化有早有晚,乔全生(2006)认为:二等韵字腭化比一等韵字快;三四等韵腭化比一二等韵快;晓匣母一二等韵腭化比见溪母一等韵快。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声符“曷”先腭化,然后“竭”腭化,

34、最后“渴”腭化,如今形成了“渴”“竭”二字字形、字音、记词职能完全不一样的格局。6.小结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渴”“竭”二字在表示“尽、穷尽”义上的历时更替及原因,如下所示:2023 年第 2 期65根据“渴”“竭”二字的分化,我们可以看出汉字总是处于一个自洽的系统中,总是能够利用自身形音义的独特性解决字词之间的矛盾,使得汉字系统终究是明确化的,便于人们沟通和使用。参考文献戴庆厦 2001 藏缅语族语言使动范畴的历史,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volume 29。江敏华 2019 论清浊别义及四声别义在客家话中的表现,国文学报 第 65 期。李方桂 1

35、980 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梅祖麟 2008 上古汉语动词清浊别义的来源再论原始汉藏语*s-前缀的使动化构词功用,民族语文 第 3 期。乔全生 2006 从晋方言看古见系字在细音前腭化的历史,方言 第 3 期。王 力 2014 同源字典,中华书局。许宝华 日 宫田一郎(编)1999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徐通锵 2014 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商务印书馆。德 康拉迪 1896 汉藏语系中使动名谓式之构词法及其与四声别义之关系,Leipzig:Otto Harrassowitz。(责任编辑:杨鹏华)汉字汉语研究128as the meaning of 求 evolved.

36、Key Words:Mi(觅),Inscriptions on Ancient Bronze Objects,Seeking and TakingZHANG Yan,Evolu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Meaning of“Exhausted”for the Characters 渴 and 竭Abstract:Drawing on excavated documentary materials and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mandarin-dialect-ancient-Chinese-minority-l

37、anguages-and-foreign-languages,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渴 and 竭 in expressing the meaning of the common word“exhausted;used up”.The splitting tendency of these two characters began in the late Western Han period and was completed during the Eastern Ha

38、n period.On this basis,it analyzes the reason and mechanism of replacement.The extension of the mea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borrow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will lead to the over-complicated recording function of a Chinese character,and then the Chinese character system will undergo changes

39、.The Chinese character system tends to be clear and defi nite by adjusting it through various means of voice-voiceless meanings,form diff erentiation and phonetic diff erentiation.Ke(渴)specifi cally means“thirst”and Jie(竭)specifi cally means“exhaustion”.Key Words:Ke(渴),Jie(竭),ReplacementHAN Lin,Insp

40、ection to the Function and Use on Original Characters in Dialect of Houchuzi(后出字)from Shuowen(说文)in Qichun Language(蕲 春 语)Abstract:Qichun Language is a work by Huang Kan that examines the dialects and idioms of Hubei province.It uses many terms for font classifi cation and correct characters to trac

41、e the origins of characters and their pronunciations.This paper focuses on Houchuzi(后出字)of Shuowen(说文),and combines the tracing of origins and characters to explore the related issues of dialectal characters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characters and words relations in dialectal litera

42、ture.Key Words:Qichun Language(蕲春语),Shuowen(说文),Houchuzi(后出字)WEN Min,A Survey of the Academic History and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n Diff erent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Connotations of Gujinzi(古今字)Abstract:In modern research,there ar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ore meaning of the traditiona

43、l exegetical term gujinzi(古 今 字)beyond“historical variants of the same word”.This article teases out how these diff erent understandings came into being from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logy by research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gujinzi(古今字),fenbiewen(分别文),houchuzi(后出字)and houqizi(后起字)so as to clarify the meaning of gujinzi(古今字).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logic,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reasons for these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