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若离若即”与“不离不弃”——作为感知对象的博物馆陈列空间.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8243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若离若即”与“不离不弃”——作为感知对象的博物馆陈列空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若离若即”与“不离不弃”——作为感知对象的博物馆陈列空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若离若即”与“不离不弃”——作为感知对象的博物馆陈列空间.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213“策展 3:物与空间”2021 年度第三届策展研究与实践研讨会第26辑“若离若即”与“不离不弃”作为感知对象的博物馆陈列空间“Accessibility and Availability”:Museum Exhibition Space as a Perceptual Object宋向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资深博物馆学研究者。曾赴美国史密森学会研学。曾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讲授“博物馆学概论”等课程,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工作多年,发表博物馆学研究文章数十篇,并结集出版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一书。通过分析博物馆陈列历史图像,梳理博物馆陈列展品与陈列空间关系的

2、演变;从“异托邦”视角,探讨博物馆陈列空间的特性,观众从博物馆陈列中感觉到自我;将博物馆陈列空间置于“语境”位置,讨论展品与陈列空间在意义认知、确认中的复杂关系。This presentation analyzed the historical images of museum displays,sorted out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eum exhibits and display space,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heterotopia”,explored the characteri

3、stics of museum display space as well as the audiences sense of self from museum displays.By placing museum display space in a“contextual”posi-tion,we discussed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exhibits and display space in the percep-tion and confirmation of meaning.我主要从博物馆学角度思考博物馆物与博物馆空间的关系问题。即从博物

4、馆的发展、博物馆陈列的发展,博物馆陈列的展品和陈列空间之间的关系等维度来思考,怎么样来认识和处理作为展品的物与陈列空间的关系,更侧重从意义揭示的维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引子:他在思考什么人们在看到一件博物馆展品的时候,他们的心理活动是怎么样的?对于这个展品要表达什么理念、传递什么信息、与观众之间关系是什么等问题,他们会怎么认识和思考?这是法国罗丹博物馆庭院中的一件展品“思想者”(图 1)。左侧这张图片,观众的焦点还是在这件作品上,它的背景是蓝天白云,以及象征着生命永恒的松柏树。这样的场景让观众感受到“思想者”正在思考严肃的生命意义。稍微换个角度,即右侧的图片,同样是这件作品,背景中除了蓝天白云之外

5、,还可以看到后景中恢宏的建筑。这个建筑是什么?就是拿破仑陵墓,安放拿破仑遗骸和棺木的建筑。这样的场景,对观众有什么影响呢?观众会不会想到“思想者”在思考人生悲欢和世事变迁?这两张图片给了我们一个很有趣的对比同一件作品,如果背景变了,空间变了,环境变了,当观众看着这件物的时候,对物的意义的认知和理解,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思想者”是罗丹为一个更宏大作品而构思和创作的,在他生前这个作品没有完成。在他去世以后,艺术家根据罗丹的设计草图和他的创作小样,把这件作品做了一个示意图,或者说做了一个整合。这件作品就叫“地狱之门”(图 2)。这件作品的核心人物还是“思想者”,当然“思想者”所处的背景环境或者说周围

6、的空间尺度、性质是不同的,观者也会产生新的联想。前面他可能在思考人生,思考现实,在这儿他可能思考的是一些哲理。很有趣的是这幅图(图 3),这是在罗丹博物馆附近的地铁站里面,“思想者”在这里又出现了。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面,同样的作品、同样的形象、同样的物,它的意义是否还是一样?或者说在这个空间里面,人们在看到它的时候,是否又有新的想法、新的认知?图2“地狱之门”图1“思想者”图3 地铁站里的“思想者”1213“策展 3:物与空间”2021年度第三届策展研究与实践研讨会第26辑“若离若即”与“不离不弃”作为感知对象的博物馆陈列空间“Accessibility and Availa

7、bility”:Museum Exhibition Space as a Perceptual Object宋向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资深博物馆学研究者。曾赴美国史密森学会研学。曾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讲授“博物馆学概论”等课程,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工作多年,发表博物馆学研究文章数十篇,并结集出版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一书。通过分析博物馆陈列历史图像,梳理博物馆陈列展品与陈列空间关系的演变;从“异托邦”视角,探讨博物馆陈列空间的特性,观众从博物馆陈列中感觉到自我;将博物馆陈列空间置于“语境”位置,讨论展品与陈列空间在意义认知、确认中的复杂关系。This prese

8、ntation analyzed the historical images of museum displays,sorted out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eum exhibits and display space,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heterotopia”,explor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seum display space as well as the audiences sense of self from museum displays.B

9、y placing museum display space in a“contextual”posi-tion,we discussed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exhibits and display space in the percep-tion and confirmation of meaning.我主要从博物馆学角度思考博物馆物与博物馆空间的关系问题。即从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陈列的发展,博物馆陈列的展品和陈列空间之间的关系等维度来思考,怎么样来认识和处理作为展品的物与陈列空间的关系,更侧重从意义揭示的维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引子:他在思考什么

10、人们在看到一件博物馆展品的时候,他们的心理活动是怎么样的?对于这个展品要表达什么理念、传递什么信息、与观众之间关系是什么等问题,他们会怎么认识和思考?这是法国罗丹博物馆庭院中的一件展品“思想者”(图 1)。左侧这张图片,观众的焦点还是在这件作品上,它的背景是蓝天白云,以及象征着生命永恒的松柏树。这样的场景让观众感受到“思想者”正在思考严肃的生命意义。稍微换个角度,即右侧的图片,同样是这件作品,背景中除了蓝天白云之外,还可以看到后景中恢宏的建筑。这个建筑是什么?就是拿破仑陵墓,安放拿破仑遗骸和棺木的建筑。这样的场景,对观众有什么影响呢?观众会不会想到“思想者”在思考人生悲欢和世事变迁?这两张图片

11、给了我们一个很有趣的对比同一件作品,如果背景变了,空间变了,环境变了,当观众看着这件物的时候,对物的意义的认知和理解,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思想者”是罗丹为一个更宏大作品而构思和创作的,在他生前这个作品没有完成。在他去世以后,艺术家根据罗丹的设计草图和他的创作小样,把这件作品做了一个示意图,或者说做了一个整合。这件作品就叫“地狱之门”(图 2)。这件作品的核心人物还是“思想者”,当然“思想者”所处的背景环境或者说周围的空间尺度、性质是不同的,观者也会产生新的联想。前面他可能在思考人生,思考现实,在这儿他可能思考的是一些哲理。很有趣的是这幅图(图 3),这是在罗丹博物馆附近的地铁站里面,“思想者”

12、在这里又出现了。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面,同样的作品、同样的形象、同样的物,它的意义是否还是一样?或者说在这个空间里面,人们在看到它的时候,是否又有新的想法、新的认知?图2“地狱之门”图1“思想者”图3 地铁站里的“思想者”1415“策展 3:物与空间”2021 年度第三届策展研究与实践研讨会第26辑以被称为“密集式科学标本展示”。当时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或者是绅士,或者是学者,要体现自己社会身份的特殊性,更多地是通过空间的样式和形态,来体现这些物的价值和物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对物的认识的客观性、真实性。这两张图片也是早期公共博物馆的展厅陈列形象(图 5)。左边是大英博物馆的雅典帕

13、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像展厅。这个展厅模仿了神庙的建筑平面,意图再现神庙的古典和庄重。右边这幅图是卢浮宫大画廊。这是大画廊早期的陈列,看起来很随意,其实陈列已经是基于知识体系的了,不再是根据物的拥有者的偏好,以及对物自身艺术的评判来进行展示,实际上是按照科学标准来进行陈列,按照地域、艺术流派、作家、画家与艺术家,用艺术史体系来布置展品。从这些图像中,我们看到建筑空间的形态、样式,似乎遮盖了展品的一些特色,展品要服从空间,或者说是受到陈列空间的制约。由于知识建构是逐步发展的过程,所以在早期博物馆陈列当中,更多的是借助空间的形态、空间的尺度来隐喻展品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凸显博物馆陈列不同于私家收藏的特点。

14、2.展品的逆袭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逐渐成为社会主导制度,工业化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到 19 世纪中期随着学校教育制度的推行,义务教育制度确立。此外,在艺术创作方面,艺术家不再只为达官贵人、宗教进行创作,而开始为了艺术来创作。此时的博物馆陈列已经不用靠着空间来撑门面了,而且这时候知识、艺术、艺术创作力也得到社会的承认,博物馆陈列更注重内容的完整述说,展品成为陈列的主角,陈列空间逐渐隐退,成为一个虚无的空间,或者只是一个物理尺度意义的空间。从概念上讲,陈列空间只是作为陈列的边界,这时陈列的重点在陈列内容上,具体的物成为传达陈列内容的载体和媒介。展品与陈列空间的地位发生了转

15、换,在物和空间的关系上,表达特定内容的物成为主导,甚至成为影响空间存在和影响空间表达形式的重要因素。20 世纪中后期,博物馆陈列形成了“白盒子”和“黑盒子”模式。这两个模式都是要强调物、展品的个性和存在,弱化陈列空间的边界,弱化空间的个性特征。此外,这两个模式改变了空间对物的意义、价值的提示作用。以前靠空间和展厅把物的关系建构起来,空间成为但丁神曲地狱篇中的诗句:“Forgetyourhopes.Theywerewhatbroughtyouhere.”中文翻译为:“进入此门者,当舍去一切希望。”罗丹“思想者”正是基于但丁的这句诗创作的,这件作品的意义就在这里。我想问博物馆观众类似的问题:当你进

16、入博物馆陈列空间后,能不能舍弃自己的期望?从这个角度,可以探讨一下博物馆陈列空间的特质、价值、意义和作用,探讨一下观众因素对博物馆陈列空间性质的影响。一、背景:展品 VS 陈列空间在引子里,四个“思想者”,同一的观看对象,不同的陈列空间构成了观众观看“思想者”时思考的语境、情景和环境,空间对观众观看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空间与物构成叙事的情境,为物的意义的呈现提供线索,甚至提供一些支持。空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一个同质的概念,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特别是在博物馆陈列这一情境中。博物馆陈列的空间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改变着自我的意义、不断改变着自我作用的被感知、被认知、被解读的对象。在博物馆陈列这

17、一规定情境中,对于展品与陈列空间的关系,我将从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即展品 VS 陈列空间、陈列空间的特点以及展品&陈列空间。首先从历史维度考察展品与陈列空间的关系,两者关系以对比、比较的符号来表征,既有关联,也有一些对抗的意思;其次,从现实的角度,基于福柯“异托邦”的有关论述,讨论陈列空间自身特点,以及其对展品的规定性;第三,从话语的角度,展品置身在陈列空间当中,陈列空间作为呈现烘托和突出物(展品)的一个背景,空间的尺度、形状、肌理、色彩等等构成元素,甚至它的明亮度、照明方式等等,都与展品本体的呈现和展品意义的表达有着直接的关系。博物馆陈列作为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整体性存在,陈列空间是陈列构成的一

18、个要素,展品在陈列空间中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位置,展品构成并作用于陈列空间的特质和特点,陈列空间和展品之间呈现“若离若即”的关系,既是分离的,同时也是紧密联系、“不离不弃”的。随着博物馆的发展,在博物馆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博物馆陈列的性质、内容、价值、目的的认识理解有所不同,对展品与陈列空间的关系和关系属性也有着不同的认识。1.空间的投射近现代公共博物馆产生伊始,公共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构建现代科学理性知识体系。与强大的宗教知识体系,还有自然知识体系比较,科学理性的知识还是处于弱势,但是它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科学理性知识构建的成果之一就是形成基于客观对象自然秩序的理性知识体系,博物馆通过直观的实物展示

19、,来体现知识的存在、逻辑性、科学性和重要性。博物馆陈列通过客观的空间来呈现理性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独立性。陈列空间不仅要彰显知识的独立性,还要体现科学知识构建的科学性和严肃性。这张图片是早期的博物馆或者书斋型博物馆的一个理想模式,可以让人们直观感受早期博物馆陈列的特点(图 4)。陈列空间的形态是方正的、对称的和庄重的,不同于皇宫收藏或者私人收藏的奢华,透露出朴素、客观、理性和冷静。陈列空间的入口,尽管是开敞的,但可以看到有低矮的护栏标示出陈列空间的边界,博物馆空间与日常生活空间是区隔开的,是一个独立的空间。这个展示空间中的物的陈列,要能够体现藏品之间自然的联系和自然的秩序,这也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了

20、便利。博物馆陈列刚刚出现的时候,是通过庄重庄严的形式、理性客观的气氛,来体现知识或者彰显知识的客观性和理性。这种形式虽然现在被称为“仓储式”陈列,但陈列体现的是自然世界、客观世界的自然联系,是人们对知识体系的认识、体现和彰显。所以,这种陈列模式可图4 早期博物馆理想模式图5 早期公共博物馆的展厅1415“策展 3:物与空间”2021年度第三届策展研究与实践研讨会第26辑以被称为“密集式科学标本展示”。当时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或者是绅士,或者是学者,要体现自己社会身份的特殊性,更多地是通过空间的样式和形态,来体现这些物的价值和物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对物的认识的客观性、真实性。这两张图片也是早期公共

21、博物馆的展厅陈列形象(图 5)。左边是大英博物馆的雅典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像展厅。这个展厅模仿了神庙的建筑平面,意图再现神庙的古典和庄重。右边这幅图是卢浮宫大画廊。这是大画廊早期的陈列,看起来很随意,其实陈列已经是基于知识体系的了,不再是根据物的拥有者的偏好,以及对物自身艺术的评判来进行展示,实际上是按照科学标准来进行陈列,按照地域、艺术流派、作家、画家与艺术家,用艺术史体系来布置展品。从这些图像中,我们看到建筑空间的形态、样式,似乎遮盖了展品的一些特色,展品要服从空间,或者说是受到陈列空间的制约。由于知识建构是逐步发展的过程,所以在早期博物馆陈列当中,更多的是借助空间的形态、空间的尺度来隐喻展

22、品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凸显博物馆陈列不同于私家收藏的特点。2.展品的逆袭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逐渐成为社会主导制度,工业化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到 19 世纪中期随着学校教育制度的推行,义务教育制度确立。此外,在艺术创作方面,艺术家不再只为达官贵人、宗教进行创作,而开始为了艺术来创作。此时的博物馆陈列已经不用靠着空间来撑门面了,而且这时候知识、艺术、艺术创作力也得到社会的承认,博物馆陈列更注重内容的完整述说,展品成为陈列的主角,陈列空间逐渐隐退,成为一个虚无的空间,或者只是一个物理尺度意义的空间。从概念上讲,陈列空间只是作为陈列的边界,这时陈列的重点在陈列内容上,具体的物成

23、为传达陈列内容的载体和媒介。展品与陈列空间的地位发生了转换,在物和空间的关系上,表达特定内容的物成为主导,甚至成为影响空间存在和影响空间表达形式的重要因素。20 世纪中后期,博物馆陈列形成了“白盒子”和“黑盒子”模式。这两个模式都是要强调物、展品的个性和存在,弱化陈列空间的边界,弱化空间的个性特征。此外,这两个模式改变了空间对物的意义、价值的提示作用。以前靠空间和展厅把物的关系建构起来,空间成为但丁神曲地狱篇中的诗句:“Forgetyourhopes.Theywerewhatbroughtyouhere.”中文翻译为:“进入此门者,当舍去一切希望。”罗丹“思想者”正是基于但丁的这句诗创作的,这

24、件作品的意义就在这里。我想问博物馆观众类似的问题:当你进入博物馆陈列空间后,能不能舍弃自己的期望?从这个角度,可以探讨一下博物馆陈列空间的特质、价值、意义和作用,探讨一下观众因素对博物馆陈列空间性质的影响。一、背景:展品 VS 陈列空间在引子里,四个“思想者”,同一的观看对象,不同的陈列空间构成了观众观看“思想者”时思考的语境、情景和环境,空间对观众观看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空间与物构成叙事的情境,为物的意义的呈现提供线索,甚至提供一些支持。空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一个同质的概念,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特别是在博物馆陈列这一情境中。博物馆陈列的空间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改变着自我的意义、不断改变

25、着自我作用的被感知、被认知、被解读的对象。在博物馆陈列这一规定情境中,对于展品与陈列空间的关系,我将从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即展品 VS 陈列空间、陈列空间的特点以及展品&陈列空间。首先从历史维度考察展品与陈列空间的关系,两者关系以对比、比较的符号来表征,既有关联,也有一些对抗的意思;其次,从现实的角度,基于福柯“异托邦”的有关论述,讨论陈列空间自身特点,以及其对展品的规定性;第三,从话语的角度,展品置身在陈列空间当中,陈列空间作为呈现烘托和突出物(展品)的一个背景,空间的尺度、形状、肌理、色彩等等构成元素,甚至它的明亮度、照明方式等等,都与展品本体的呈现和展品意义的表达有着直接的关系。博物馆陈列

26、作为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整体性存在,陈列空间是陈列构成的一个要素,展品在陈列空间中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位置,展品构成并作用于陈列空间的特质和特点,陈列空间和展品之间呈现“若离若即”的关系,既是分离的,同时也是紧密联系、“不离不弃”的。随着博物馆的发展,在博物馆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博物馆陈列的性质、内容、价值、目的的认识理解有所不同,对展品与陈列空间的关系和关系属性也有着不同的认识。1.空间的投射近现代公共博物馆产生伊始,公共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构建现代科学理性知识体系。与强大的宗教知识体系,还有自然知识体系比较,科学理性的知识还是处于弱势,但是它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科学理性知识构建的成果之一就是形成基于

27、客观对象自然秩序的理性知识体系,博物馆通过直观的实物展示,来体现知识的存在、逻辑性、科学性和重要性。博物馆陈列通过客观的空间来呈现理性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独立性。陈列空间不仅要彰显知识的独立性,还要体现科学知识构建的科学性和严肃性。这张图片是早期的博物馆或者书斋型博物馆的一个理想模式,可以让人们直观感受早期博物馆陈列的特点(图 4)。陈列空间的形态是方正的、对称的和庄重的,不同于皇宫收藏或者私人收藏的奢华,透露出朴素、客观、理性和冷静。陈列空间的入口,尽管是开敞的,但可以看到有低矮的护栏标示出陈列空间的边界,博物馆空间与日常生活空间是区隔开的,是一个独立的空间。这个展示空间中的物的陈列,要能够体

28、现藏品之间自然的联系和自然的秩序,这也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便利。博物馆陈列刚刚出现的时候,是通过庄重庄严的形式、理性客观的气氛,来体现知识或者彰显知识的客观性和理性。这种形式虽然现在被称为“仓储式”陈列,但陈列体现的是自然世界、客观世界的自然联系,是人们对知识体系的认识、体现和彰显。所以,这种陈列模式可图4 早期博物馆理想模式图5 早期公共博物馆的展厅1617“策展 3:物与空间”2021 年度第三届策展研究与实践研讨会第26辑物的意义、价值的语境和提示。但在“白盒子”“黑盒子”模式中,个别的具体的物成为焦点,物与物之间的联系已经不是那么重要,就像现当代艺术展览,展览的空间已经退后消隐了。“白盒

29、子”其实不单指简单的白颜色,更多的是消除陈列空间对具体艺术品、具体物品的制约和影响,或者说是约束,让观众通过与物的直接接触、直接观看、直接凝视,来建立人与物之间的联系。“黑盒子”模式的意图和效果与“白盒子”差不多,即尽可能弱化空间对物的表达、物的自我呈现的影响。这时候更强调陈列的“物”,更强调观众与物之间的直接的互动或者是观众的凝视。3.理智与情感20 世纪中后期,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也是全球化的时代,博物馆陈列的重点内容及其目标悄然发生变化。从早期的知识构建,到中期的知识传播,这个时期的博物馆更为重视知识的创造者和知识创造过程,从而促进了陈列内容的文化转向。陈列要重视所陈列内容的文化背

30、景,注重对文化成员情感内涵、情感表达的呈现,以及对特定情感的态度。此外还要重视陈列促进文化认同的功用。陈列的目标更加复杂了,不仅仅要传递知识、传递信息,也要传达特定情感和价值观。在这一阶段,展品和陈列空间的关系又有了一些微妙的改变。展品与陈列空间现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与以前表现为对立、对抗,或者是分置两端的状态全然不同。现在风靡的沉浸式展览,就是整个展览不仅强调物的呈现、信息的表达、知识的教学,更强调文化的氛围,让观众置身于以文化为基调的特定情境之中。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的陈列可以作为代表性案例。这个博物馆陈列中的符号性视觉元素并不是太多,但是,选用的材料、色彩、照明,使得该博物馆陈列的空间氛

31、围,与突显工业化、理性的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让观众置身于非西方文化的氛围中,体现了博物馆陈列的文化转向。从博物馆陈列的历史发展来看,博物馆陈列展品与空间的关系是一直在演变的。作为概念来说,“物与空间”概念的内涵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内涵。还要注意,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陈列展品与空间的关系不会随着这个阶段的结束而结束,而是会延续下来。博物馆陈列“物与空间”关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或者说有代表性的三个时期,即知识构建的阶段、知识传播的阶段和现在的文化感知认同的阶段,由此产生了不同的陈列模式,这些模式在现在的博物馆陈列中还可以看到。当我们检讨博物馆陈列“物与空间”

32、的关系时,应该认识到这种关系是多维和多元的。“物与空间”的关系是一个永续的问题,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要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情境中,或者说“语境”中,讨论“物”与“空间”关系的实质和特性。二、异托邦:陈列空间的特点福柯说博物馆是一种“他者空间”,是“异托邦”,“无限积累的时间“异托邦”,比如博物馆、图书馆;在一个场所,包含所有时间、所有时代、所有形式、所有爱好的愿望,组成一个所有时间的场所,这个场所本身即在时间之外,是时间所无法啮蚀的”。博物馆作为时间或者空间的“异托邦”,需要准确理解,而不是只看到一个“异”字,以为只是不同的空间,“异托邦”的内涵还是很丰富和复杂的。福柯在解释“异托邦”的时

33、候,举了一个很有趣很直观的例子“镜子”。人们一般认为,镜子是一个实在的、外在的存在,可以反射当下的景象,所以白雪公主的继母说“我要在镜子里面看到最美的女人”。福柯从“异托邦”的视角出发,说我从镜子里感觉到了我自己,在一个我没有真实身处的位置上,看到了我自己,感觉到了我自己。博物馆是“异托邦”,根据福柯的这个“镜子”的解读,博物馆作为镜子,人们从中看到了什么?人们不是看到了自己,而是感觉到了自己。这句话还是蛮有趣的,值得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博物馆陈列是什么?福柯在具体解释“异托邦”的时候,说这是一种特殊的时间形态,并通过 6 个具象的空间形态来说明“异托邦”的特征。他认为“异托邦”是现代社会为了一

34、些特殊的目的和特殊的人而设立的机构或场所。所谓特殊的目的,就包括人们对时间、历史、永恒的追求,正是通过博物馆这个空间来体现的。“异托邦”是有异于当下的另类空间,有自己的边界,但同时也要对当下社会开放,不自我封闭,博物馆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样的。“异托邦”的一种形态是美丽的幻想,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也是“异托邦”,表达着西方人对非西方文化的想象,一种美丽的想象,一种完美的、和谐的想象。基于福柯的“异托邦”的概念和论述,可以从新的视角审视博物馆的物、博物馆的时间、博物馆的空间的特点。首先,从“异托邦”的特征来说,博物馆是一个当下的场域,是存在于 19 世纪现代社会中的场域,由此来看,博物馆是现代社会的产

35、物。博物馆中的时间是持续积累的,是时间片段的凝固,不像现实的时间连绵不断。人们常说,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个问题好回答,时间都去博物馆了,或者是持续积累,或者是片段的凝固,这是博物馆时间和当下时间的观念的不同。博物馆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异托邦”也不是一个虚无的空间,它是有质量的,是有物的,透过这些物来体现它的“异托时”,来体现时间的持续积累,或者时间片段的凝固。这些物是经过剧烈变动后被安排在博物馆中的,即这些物脱离了原生情景或者改变了原始意义,从它的使用场景中抽离出来,原初的使用价值、功能发生了改变。福柯对博物馆“异托邦”的解读很准确地把握了博物馆的特点。博物馆的意义和重要性在于“他空间”,这

36、是受社会学、人类学的“他者”概念的影响。还是福柯的这句话,“从镜子里感觉到我自己”,观众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在看博物馆陈列的时候,是通过博物馆这面镜子、通过博物馆这个“他空间”来感觉到自己,从其他人的生活、文化中来认识自我。福柯的博物馆“异托邦”的思想内容很丰富,也是很有深意的,跟人们对当代博物馆的属性的理解存在落差。但福柯博物馆“异托邦”的思想对认识和理解博物馆的特性,理解博物馆的陈列的作用,还是有着很重要的启发和帮助。例如以前在讲博物馆陈列时,总是想把自我融入陈列,陈列就是我,我就是陈列的一部分,但按福柯的“异托邦”思想,陈列和观众是分隔的。陈列是“他空间”,观众只是在陈列当中,通过观看陈

37、列,感觉到自己,对自我的本质、本性、特质有了认识。所以,博物馆的物和博物馆空间的性质是什么,可以从多维的角度进行思考。从“异托邦”的维度,可以看到博物馆陈列的空间和时间的一些特点:博物馆陈列的空间是有质量的,有情感的,片段的,有边界的,可以感知的,可以探索的,可以回归的;博物馆陈列的时间是没有质量的,没有情感的,连续的,无边界的。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里的“一个改革者的孤独”陈列空间,我个人认为,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异托邦”的表征,时间被凝固,空间被无限扩展,与现实有强烈的区隔,坐在陈列空间的座椅上,观众思考并回味博物馆陈列的时间跨度,从古代的武汉到变革时的武汉,再到现在的武汉,这些时间在看不到边

38、界的有限时空中聚合、凝固。三、语境:展品&陈列空间下面从语言学、语境维度,讨论展品与空间的关系。1617“策展 3:物与空间”2021年度第三届策展研究与实践研讨会第26辑物的意义、价值的语境和提示。但在“白盒子”“黑盒子”模式中,个别的具体的物成为焦点,物与物之间的联系已经不是那么重要,就像现当代艺术展览,展览的空间已经退后消隐了。“白盒子”其实不单指简单的白颜色,更多的是消除陈列空间对具体艺术品、具体物品的制约和影响,或者说是约束,让观众通过与物的直接接触、直接观看、直接凝视,来建立人与物之间的联系。“黑盒子”模式的意图和效果与“白盒子”差不多,即尽可能弱化空间对物的表达、物的自我呈现的影

39、响。这时候更强调陈列的“物”,更强调观众与物之间的直接的互动或者是观众的凝视。3.理智与情感20 世纪中后期,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也是全球化的时代,博物馆陈列的重点内容及其目标悄然发生变化。从早期的知识构建,到中期的知识传播,这个时期的博物馆更为重视知识的创造者和知识创造过程,从而促进了陈列内容的文化转向。陈列要重视所陈列内容的文化背景,注重对文化成员情感内涵、情感表达的呈现,以及对特定情感的态度。此外还要重视陈列促进文化认同的功用。陈列的目标更加复杂了,不仅仅要传递知识、传递信息,也要传达特定情感和价值观。在这一阶段,展品和陈列空间的关系又有了一些微妙的改变。展品与陈列空间现在是相辅相

40、成的关系,这与以前表现为对立、对抗,或者是分置两端的状态全然不同。现在风靡的沉浸式展览,就是整个展览不仅强调物的呈现、信息的表达、知识的教学,更强调文化的氛围,让观众置身于以文化为基调的特定情境之中。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的陈列可以作为代表性案例。这个博物馆陈列中的符号性视觉元素并不是太多,但是,选用的材料、色彩、照明,使得该博物馆陈列的空间氛围,与突显工业化、理性的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让观众置身于非西方文化的氛围中,体现了博物馆陈列的文化转向。从博物馆陈列的历史发展来看,博物馆陈列展品与空间的关系是一直在演变的。作为概念来说,“物与空间”概念的内涵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会有不同的解读

41、,不同的内涵。还要注意,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陈列展品与空间的关系不会随着这个阶段的结束而结束,而是会延续下来。博物馆陈列“物与空间”关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或者说有代表性的三个时期,即知识构建的阶段、知识传播的阶段和现在的文化感知认同的阶段,由此产生了不同的陈列模式,这些模式在现在的博物馆陈列中还可以看到。当我们检讨博物馆陈列“物与空间”的关系时,应该认识到这种关系是多维和多元的。“物与空间”的关系是一个永续的问题,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要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情境中,或者说“语境”中,讨论“物”与“空间”关系的实质和特性。二、异托邦:陈列空间的特点福柯说博物馆是一种“他者空间”,是“异托邦

42、”,“无限积累的时间“异托邦”,比如博物馆、图书馆;在一个场所,包含所有时间、所有时代、所有形式、所有爱好的愿望,组成一个所有时间的场所,这个场所本身即在时间之外,是时间所无法啮蚀的”。博物馆作为时间或者空间的“异托邦”,需要准确理解,而不是只看到一个“异”字,以为只是不同的空间,“异托邦”的内涵还是很丰富和复杂的。福柯在解释“异托邦”的时候,举了一个很有趣很直观的例子“镜子”。人们一般认为,镜子是一个实在的、外在的存在,可以反射当下的景象,所以白雪公主的继母说“我要在镜子里面看到最美的女人”。福柯从“异托邦”的视角出发,说我从镜子里感觉到了我自己,在一个我没有真实身处的位置上,看到了我自己,

43、感觉到了我自己。博物馆是“异托邦”,根据福柯的这个“镜子”的解读,博物馆作为镜子,人们从中看到了什么?人们不是看到了自己,而是感觉到了自己。这句话还是蛮有趣的,值得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博物馆陈列是什么?福柯在具体解释“异托邦”的时候,说这是一种特殊的时间形态,并通过 6 个具象的空间形态来说明“异托邦”的特征。他认为“异托邦”是现代社会为了一些特殊的目的和特殊的人而设立的机构或场所。所谓特殊的目的,就包括人们对时间、历史、永恒的追求,正是通过博物馆这个空间来体现的。“异托邦”是有异于当下的另类空间,有自己的边界,但同时也要对当下社会开放,不自我封闭,博物馆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样的。“异托邦”的一种形

44、态是美丽的幻想,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也是“异托邦”,表达着西方人对非西方文化的想象,一种美丽的想象,一种完美的、和谐的想象。基于福柯的“异托邦”的概念和论述,可以从新的视角审视博物馆的物、博物馆的时间、博物馆的空间的特点。首先,从“异托邦”的特征来说,博物馆是一个当下的场域,是存在于 19 世纪现代社会中的场域,由此来看,博物馆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博物馆中的时间是持续积累的,是时间片段的凝固,不像现实的时间连绵不断。人们常说,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个问题好回答,时间都去博物馆了,或者是持续积累,或者是片段的凝固,这是博物馆时间和当下时间的观念的不同。博物馆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异托邦”也不是一个虚无

45、的空间,它是有质量的,是有物的,透过这些物来体现它的“异托时”,来体现时间的持续积累,或者时间片段的凝固。这些物是经过剧烈变动后被安排在博物馆中的,即这些物脱离了原生情景或者改变了原始意义,从它的使用场景中抽离出来,原初的使用价值、功能发生了改变。福柯对博物馆“异托邦”的解读很准确地把握了博物馆的特点。博物馆的意义和重要性在于“他空间”,这是受社会学、人类学的“他者”概念的影响。还是福柯的这句话,“从镜子里感觉到我自己”,观众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在看博物馆陈列的时候,是通过博物馆这面镜子、通过博物馆这个“他空间”来感觉到自己,从其他人的生活、文化中来认识自我。福柯的博物馆“异托邦”的思想内容很

46、丰富,也是很有深意的,跟人们对当代博物馆的属性的理解存在落差。但福柯博物馆“异托邦”的思想对认识和理解博物馆的特性,理解博物馆的陈列的作用,还是有着很重要的启发和帮助。例如以前在讲博物馆陈列时,总是想把自我融入陈列,陈列就是我,我就是陈列的一部分,但按福柯的“异托邦”思想,陈列和观众是分隔的。陈列是“他空间”,观众只是在陈列当中,通过观看陈列,感觉到自己,对自我的本质、本性、特质有了认识。所以,博物馆的物和博物馆空间的性质是什么,可以从多维的角度进行思考。从“异托邦”的维度,可以看到博物馆陈列的空间和时间的一些特点:博物馆陈列的空间是有质量的,有情感的,片段的,有边界的,可以感知的,可以探索的

47、,可以回归的;博物馆陈列的时间是没有质量的,没有情感的,连续的,无边界的。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里的“一个改革者的孤独”陈列空间,我个人认为,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异托邦”的表征,时间被凝固,空间被无限扩展,与现实有强烈的区隔,坐在陈列空间的座椅上,观众思考并回味博物馆陈列的时间跨度,从古代的武汉到变革时的武汉,再到现在的武汉,这些时间在看不到边界的有限时空中聚合、凝固。三、语境:展品&陈列空间下面从语言学、语境维度,讨论展品与空间的关系。1819“策展 3:物与空间”2021 年度第三届策展研究与实践研讨会第26辑前面说到,展品与空间是协同的关系,没有展品的陈列空间,是一个功能的空间,有了展品,陈

48、列空间是意义的空间。博物馆陈列发展到现在,展品(物)和空间共同构成了意义空间,展品作为陈列空间的话语,陈列空间成为展品意义呈现、表达的语境。展品意义是展品固有的还是陈列规定的呢?如果没有加入观众的因素,展品意义是固有的。但在加入了观众因素之后,观众对展品意义的理解,再加上陈列作为语境的作用之后,展品意义的认知、获取和确认受到陈列的语境的规定,展品的意义将不是单一、固化的,而会呈现多样化的状态。即便是同一的意义,在不同语境下也会呈现不同的心理色彩。陈列的意义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包括但不限于与展品有关的事实、信息、知识、情感、目的等方面的意思。展品的意义如何表达?特别是当陈列组织者希望观众认知、获取

49、某种意义,认同某种意义的时候,如何表达?我们看这几句话,“一片雪花”“风花雪月”“林冲雪夜上梁山”,其中都有个“雪”字。当用相同的雪花图案置换这几句话中的“雪”字,大家关注的可能是相同的雪花,对“雪”的意义的理解也会大致相同,都理解为自然界中的雪花。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主题更为这朵雪花增添了一丝浪漫。但是如果将雪花图案转换为文字“雪”,转化为文字符号,转化为语词,置于这几句话的语境中,这几个“雪”字的意义是不同的。即便意义相同,但是它给读者心理上的感受是不同的。“一片雪花”是物理的,“风花雪月”是浪漫的,“林冲雪夜上梁山”的“雪”则饱含着悲壮,还有走投无路、反抗、英雄等等意象。在不同

50、的语境中,单一的词汇可能导致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解读及不同的心理情感。大家都知道罗丹的“青铜时代”雕塑,左边是罗丹纪念馆里的展示,同样的角度,右边是在美国国家美术馆里的展示(图 6)。同样的作品,在不同的背景、视角的语境中,左边作为艺术家工作场景的一种表达,右边则更多凸显艺术家创作的理念,艺术手法、艺术表达的体现。即便是同样的物,在不同的陈列里面,观众对这件展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种理解博物馆人能不能够控制?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管理这种意义的表达?怎么样支持观众来获得这种积极的参观的体验?对做展览的人来说,这不是简单的问题,而应该是一种责任。不是把东西摆出来就好。作为博物馆工作者,专业专长不是摆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