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地理研学旅行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7221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地理研学旅行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地理研学旅行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地理研学旅行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堂内外初中教研“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地理研学旅行探究陈李平(赣州市赣县区第四中学,江西 赣州341100)摘要: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地理教材中的案例多是全球或者国内经典案例,具有典型意义,但其对学生来说可能很陌生,很遥远。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在研学旅行中亲历的地理景观、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式都是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将这些资源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会更加生动丰富。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了初中地理研学旅行的策略。关键词:初中地理;研学旅行;学科素养一、研学背景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提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

2、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这就要求建设研学基地,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和线路。其一,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其二,研学旅行具有计划性、实践性、整合性、开放性、趣味性五大特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其三,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在我国率先提出“学校社会化”“教育生活化”“学校即社

3、会”“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生活对教育的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是教育法。二、研学旅行要明确目标、要求(一)研学基地特征研学旅行基地是指计划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具体地点。事先熟悉研学旅行活动基地的环境特点,是制定研学旅行活动目标、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前提。(二)研学活动目标研学旅行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研学旅行的目标通常包括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研学旅行的具体目标。标准的要求大多包括与学习标准内容要求相关的研学旅行活动的具体目标和教师对学习标准内容要求的解读

4、;研学旅行活动的具体目标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研学活动过程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一般包括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的活动中,活动内容和学习目标是不同的。每个阶段的活动过程一般至少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目标、活动线路等阶段。活动过程的规划越详细、越具体,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就越有效率。三、研学旅行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价值(一)契合地理学科性质地理学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让广大学生掌握对人类终身智力发展有利的地理知识。中学生自然地理野外旅行实地考察课程,是深刻认识地理知识和深化学校教育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新课标下,研学地理旅行课程是在

5、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有组织地开展的,旨在带领广大学生积极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二)符合地理教学理念研学活动是将课题研究、知识学习同社会旅行活动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体验式实践教学方式,深刻地体现了人类所学知识源于生活、源于实践的116属性。研学活动更多的是为了突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实践创造性的研学地理旅行课程。中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学习主动性,旅行之前也已经对地理课本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旅行中可以带着一些问题深入学习,主动通过眼、耳、心、脑收集地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用实践联系理论,进一步促使学生从“学会”状态转变为“会学”状态。(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地理研学旅行本身是与教学相辅

6、相成的,所以其根本目的还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地理研学旅行本身就是一种课外的、综合性的、实践性的课外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在野外考察中的引导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教师可以在地理研学旅行中结合当地的地理地貌,设计生动有趣的地理学习游戏,让研学旅行的过程更加有趣,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四、初中地理课堂研学中的有效路径分析(一)借助研学形式,增进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以往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探知欲望相对较低。地理知识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空间感作为基础,并且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抵触情绪。而教师可以通

7、过研学方式解决上述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中国地大物博的特点,引发学生探究我国各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带领学生欣赏美景资源,促使学生对地理学习生成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在研学中总结经验,让学生掌握地理学习的最佳方法,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加快进步。教师还能通过研学活动积极帮助学生自主塑造积极正面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最终夯实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二)借助研学形式,拓宽学生的思想视野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被称为学生的“望远镜”,能让学生足不出户便了解到广阔的地域以及各地区的特点。在鲜活的地理知识和自然、

8、社会环境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推动了学生的进步和综合成长。例如,教师在教授“黄土高原”一课时,针对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域,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和视频展示的方法,让学生加强对黄土高原的感知力;另一方面,教师可借助走访黄土高原实际生活,与地理课堂内教学知识做对比,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让学生基于课本又高于之上体会实实在在的“黄土风情”;再者,当学生的思考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之后,地理课堂应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展示的空间,通过多媒体的呈现,让学生充分感受和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沉淀,黄土高原的地理状态和生活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变化,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三)借助研学方法,培养学

9、生的地理责任感任何学科的教学均要塑造学生的综合能力。地理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地理课堂学习中的难点内容,还要让学生通过对祖国地域辽阔和不同地区地质特征的了解,使其与地理之间形成一定的情感联系,进而生成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学习过的地理知识感受周围生活,优化自身行为。例如,教师在教授初中地理“水资源”一课时,可以带领学生走访、调研周围的江河湖泊,了解周围水资源的实际情况,探究以往水污染的治理措施。通过实地调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紧迫性。另外,指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并结合在地理课程中学习到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思考、领悟保护水资源的意义和策略,进而培养学生的社

10、会担当意识。学生拥有无限的创造力,在研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较远距离的研学旅行和网络宣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使学生发挥其自身的创新优势,为保护水资源贡献更多力量,最终实现地理教学目标。(四)借助研学方法,促进地理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深入开展研学活动,并努力将其发展为教学常态,促进地理教学成果的获得,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发展。初中学校要善于利用广袤祖国各地的地域优势,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研学旅行地点开展科学有效的研学活动。例如厦门,它作为一个交通便利、气候适中、宜居宜人的城市,能够为研学旅行提供诸多便利。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厦门大学、

11、集美大学等高等学府,让其感受名校的学习氛围,了解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区域特色;或带领学生在皮划艇比赛中感受水上运动的乐趣,帮助学生增强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或带领学生体验科技馆中的源园园余项趣味实验,让学生在领略科学魅力的同时,收获丰富的知识。(五)借助问题情境,深化学生的知识教师在开发初中地理学科研学旅行学习资源时,117课堂内外初中教研参考文献:咱员暂涂水莲援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学探索要要要以野干旱的宝地要要要塔里木盆地冶为例咱允暂援 教育观察袁圆园圆圆袁员员渊园缘冤院员圆员原员圆源援咱圆暂肖雪萍援 基于蕴陨悦悦范式的初中地理学生学习行为课堂观察要要要以厦门市湖里中学野台湾省的

12、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冶教学为例咱允暂援地理教学袁圆园圆圆渊园猿冤院圆源原圆苑援咱猿暂郑佳薇袁孙中伟袁王雪华援 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初中地理课标的对应性要要要以石家庄学院为例咱允暂援 科教导刊袁圆园圆员渊圆愿冤院员源远原员源愿援咱源暂吕卓霖援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研究咱允暂援 教育界袁圆园圆猿渊员员冤院源源原源远援渊责任编辑院莫唯然冤应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保证学生在课外研学旅行中的学习效果。由于学生的研学旅行不可能是单向的旅行,仅仅注重课外旅行并不是合格的研学旅行,也失去了研学旅行的基础意义。因此,教师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进而

13、保证学生在课外旅行中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可在课外组织开展一些旅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有关的地理知识,加深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时,可以结合地理课本内容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可以结合“中国自然环境”开展探究当地自然环境特点的活动,让学生说出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当地河流的类型等。教师可以设计这一活动,让学生以不同的组合来探究这些问题。学生可以独立探究,也可以分组探究。学生可自主选择适当的探究方式,以探索和巩固相关的地理知识。教师可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创设其他相关问题,学生可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在学生探究结束后,教师可以对

14、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点评,以评价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地理知识的不足,巩固相关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师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进行研学旅行的学习目标。(六)鼓励学生使用批判性思维,促进地理学科素养的提升虽然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体,但在具体的活动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其一,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整个旅行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分析,使其在循序渐进中提升自己的地理学科素养。其二,当研学旅行结束后,教师要汇总学生收集的资料,提炼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并以课件的形式进行呈现,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分析和探究。在这种方式下,可以优化活动成果展示的效果,增强学生对地理的探索积极性,

15、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下一次的研学旅行积累经验,奠定基础。例如,当鼓浪屿研学旅行结束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从气候差异来看,鼓浪屿所处位置属于哪种季风气候?从所处区域来看,鼓浪屿位于厦门的哪个位置?鼓浪屿全岛的绿地覆盖面积有多大?在旅行途中你都遇到了哪些熟悉的植物?导游在介绍鼓浪屿上的各种场馆和景色时,哪些令你印象深刻?在旅行途中发现,鼓浪屿上的许多历史风貌建筑逐渐变成酒吧、咖啡厅、书店等,对此你有哪些想法?对于岛上的各种旧址与文物,应采取哪些保护措施?鉴于鼓浪屿的地理优势,该地还应种植哪些经济作物来提升土地价值和居民经济收入?上述问题的提出,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与理解能力,真正做到玩有所获,学以致用。五、结语在新时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研学方法融入教学实践,能促进学生完成多角度的地理知识探究,强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认知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教师需积极整合以往教学实践中的不足,积极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推动学生的整体进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理解地理学习的内涵,进而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1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