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孔子诗论》与《毛诗序》对比见战国秦汉儒家思想嬗变.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6869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诗论》与《毛诗序》对比见战国秦汉儒家思想嬗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孔子诗论》与《毛诗序》对比见战国秦汉儒家思想嬗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孔子诗论》与《毛诗序》对比见战国秦汉儒家思想嬗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45 卷 第 4 期临 沂 大 学 学 报2023年8月Vol.45 No.4JOURNAL OF LINYI UNIVERSITYAug.2023自 2000 年马承源公布上博简始至今袁在完成对文本基本释读工作的基础之上袁叶诗论曳与叶诗序曳的相关研究无疑是研究难度较大且较重要的学术问题遥 关于叶诗序曳的研究袁其本身便是学术界公认的显学袁 研究难度与深度无需赘述袁 其中诸多重大疑难问题陈陈相因遥叶诗论曳的出现为叶诗序曳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袁两者都是论述野诗三百冶的重要古典文献袁叶孔子诗论曳作为出土文献袁一方面能够补充我们对先秦儒家诗学理论的认知和材料的掌握袁另一方面也能够作为

2、研究诗三百的重要文献材料袁与叶诗序曳相对比尧相佐证袁完善后世对叶诗经曳的解读遥叶诗序曳不同于叶诗论曳袁它是后儒以历史性眼光怀抱政治目的对叶诗曳的功能尧目的与性质的阐释说明袁与叶诗论曳中孔子论诗的思想已多有不同遥 叶汉书 窑 艺文志曳云院野毛公之学袁自谓子夏所传袁而河间献王好之遥 冶11708三国吴人陆机在其叶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曳中列出野诗冶学的九代传承关系院野孔子删叶诗曳袁授卜商渊子夏冤遥商为之序袁以授鲁人曾申噎噎荀卿授鲁国毛亨遥 毛亨作叶诂训传曳袁以授赵国毛苌遥 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袁苌为小毛公遥 冶22由此可见袁子夏所传叶诗序曳与叶毛诗序曳之间存在源流关系袁是汉魏学者的共识遥 因此袁在此基础上

3、竹书叶孔子诗论曳与叶毛诗序曳对比见战国秦汉儒家思想嬗变李明阳渊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袁山东济南 250014冤摘要院上博简叶孔子诗论曳是先秦战国时期的儒家诗论著述袁是最早成体系尧有逻辑的关于野诗三百冶的诗论评述袁体现了先秦儒家诗学思想遥 叶毛诗序曳作为汉儒的诗学论述袁它与叶孔子诗论曳一方面具有相承性袁二者属于同一诗说系统曰另一方面袁二者又具有很大的差异袁主要体现在叶毛诗序曳诗旨阐释中女性角色和野美刺说冶的出现袁以及叶毛诗序曳与叶孔子诗论曳在说诗目的和风雅颂次第的不同袁体现出不同时代论野诗冶作品的独特之处袁也体现出不同历史阶段儒家思想的差异性遥 在两者所传达出的诗学思想的对比中可以考察自先秦

4、至汉代儒家思想的嬗变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院经学化的解经趋势袁民本思想的转变与儒家思想对法家思想的融合袁施教观念的转变遥 在这三点背后袁便是不同历史阶段儒家思想的差异以及儒家思想自先秦至汉代的发展历程遥关键词院叶孔子诗论曳曰叶毛诗序曳曰战国秦汉曰儒家思想中图分类号院I207.2文献标志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9-6051渊2023冤04-0054-12DOI:10.13950/ki.jlu.2023.04.007收稿日期院2023-06-12基金项目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渊19BF088冤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渊22JJD770052冤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院李明阳渊1994要冤袁女袁山东济

5、南人袁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遥 研究方向院儒家文献整理研究与经学史遥54叶孔子诗论曳与叶毛诗序曳对比见战国秦汉儒家思想嬗变叶诗论曳与叶诗序曳应在某些方面具有相继相承的关系袁而二者的相异性又体现了各自在产生时代尧历史背景等多方面的差异遥一尧叶孔子诗论曳与叶毛诗序曳的相承性上博简竹书叶诗论曳第一简为叶诗序曳袁作为总纲袁总述叶诗曳的特征遥 简文院野孔子曰院诗不离志袁乐不离情袁文不离言遥 冶3123其中关于野文冶与野言冶的解读有多种说法袁马承源在竹书叶诗论曳的释读中未直接指明词义袁而是认为关于文尧言所指在叶孔子家语 窑 正论曳中有明确的内涵袁野孔子闻之袁谓子贡曰院耶志有之袁言以足志袁文以足言遥 不言谁

6、知其志钥 言之无文袁行之不远噎噎爷冶4袁据此文段解读袁笔者认为野文冶应指诗的文采袁野言冶应指诗表达的内容袁而非舞蹈与歌辞袁文献与口语之他说遥叶诗论曳中关于志尧情尧言的观点正为叶诗序曳所继承遥叶毛诗序曳中野诗者袁志之所之也遥 在心为志袁发言为诗遥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曰言之不足袁故嗟叹之曰嗟叹之不足袁故咏歌之冶57袁也是在言简意赅地概述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意志的总体特征遥 可见叶孔子诗论曳对于叶诗曳特征的定论与叶毛诗序曳有着很高的相似性袁说明二者传达的关于叶诗曳的核心特征的观点是一致的袁具有明显的相承性遥叶孔子诗论曳的主体部分论风尧雅尧颂性质及作用袁亦与叶诗序曳基本相同遥 叶诗论曳中将颂置于雅尧风

7、之前袁指出颂的特点和功用在于展示尧称颂先公先王之盛德袁野讼平德也袁多言后冶3127袁野又成功者何如袁曰院讼是也冶3131遥叶毛诗序曳的观点与此基本一致院野颂者袁美盛德之形容袁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遥 冶522在论野雅冶时袁竹书叶诗论曳中提到院野大夏渊雅冤袁盛德也遥 冶3127第三简院野多言难而悁怼者也袁衰矣少矣遥 冶3128前者指出大雅为表现盛德之作袁后者则言小雅多述衰败少德之事袁总其观点则是认为野雅冶诗袁既言德之盛亦言德之衰遥 叶毛诗序曳则有院野雅者袁正也遥 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遥 冶521其后孔疏曰院野雅者袁训为正也噎噎雅之正经及宣王之美诗是也遥 若王之齐正天下失其理袁则刺其恶遥 幽尧厉袁小雅

8、是也冶521-22袁也表达了赞美王政之兴尧王德之美袁讽刺王道之衰尧王德之失的内涵遥在论野风冶时袁竹书叶诗论曳院野邦风其纳物也袁溥观人俗焉袁大敛材焉遥 其言文袁其声善遥 孔子曰院唯能夫冶3128袁指出风诗的内容容纳万象袁多反映社会民俗袁文辞优美且音调动听遥 又野诗其犹坪门噎噎民之又罷惓也袁上下之不和者袁其用心也将何如冶3130袁指出风诗所作乃平民心声遥 叶毛诗序曳中野是以一国之事袁系一人之本袁谓之风冶520袁也提到风诗所反映的内容为社会人文风俗之事遥除了在风雅颂诗歌特点总结方面具有一致性外袁对于诗旨评说的内容与态度也多具有一致性遥 将竹书叶诗论曳与叶诗序曳对比阅读袁可以总结出两者共同涉及的诗歌共

9、 53 篇遥 王小盾在叶从掖诗论业与掖诗序业的关系看掖诗论业的性质与功能曳一文中将这 53 首诗在叶诗论曳和叶诗序曳之间的关系划分为三种袁笔者将其简单总结为院构成一致尧构成不一致与无法比较遥在文中作者还对这三种关系进行了数理统计渊主要是具有一致性的内容冤袁发现相互支持尧补充尧发明的情况多达 35 首诗袁以此证明叶诗论曳与叶诗序曳属于同一个诗说体系遥 笔者也对55这 53 首诗在叶诗论曳与叶诗序曳中的内容进行了对比袁发现这些相互支持尧补充尧发明的情况袁虽然评论内容与思想差异较大袁但基本情感态度大多一致袁也就是说叶诗序曳论诗很有可能是在叶诗论曳的基础之上加以发明阐释的遥另外在论诗体例方面袁二者也有

10、共通之处遥以竹书叶诗论曳第五简为例袁野是也袁又成功者何如袁曰讼是也遥 清庙王德也袁至矣遥 敬宗庙之礼袁以为其本冶3131袁明显袁在野清庙冶之前是对颂诗的总体评述袁之后是对颂诗首篇叶清庙曳的评述遥由于竹书叶诗论曳多残缺袁我们无法找到这种体例的其他例证袁但由此似乎可以推断孔子在授述具体各篇之前可能有一个小序式的总论袁叶讼曳是这样袁那么叶大夏曳叶小夏曳叶邦风曳也可能是这样的体例袁其体例与功用类似于叶诗序曳遥 另外袁第一简是对野诗三百冶的总论袁第二尧三简则分别对野讼渊颂冤冶野大夏渊雅冤冶野小夏渊雅冤冶和野邦渊国冤风冶进行授述袁这三简的内容与野诗大序冶有着异曲同工之义袁若说二者没有承继关系袁属实不可信遥

11、由此可见竹书叶诗论曳与叶诗序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袁二者从内容至体例都明显属于同一诗说体例袁大抵是相继相承的遥二尧叶孔子诗论曳与叶毛诗序曳的相异性上文我们通过讨论叶诗论曳与叶诗序曳的相承性袁说明二者属于同一诗说系统遥 然而由于两者各自形成的时代间隔远袁所处历史背景尧学术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在文本形式和内容上呈现出鲜明的相异性遥渊一冤诗旨阐释中女性角色的出现在叶毛诗序曳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野后妃冶野夫人冶野夫妇冶等这样一些直指女性的词汇袁将诗旨涉及的对象设为女性角色袁并赋予其或思想情感或品性德行遥 但在竹书叶诗论曳中除极少的诗歌诗义中明显所述为女性外袁在说诗论诗中并不见女性角色袁全然不似叶诗序曳遥

12、如以下几条叶诗论曳与叶诗序曳的说诗内容院渊叶周南 窑 樛木曳冤叶孔子诗论曳院野叶樛木曳之时袁则以其禄也遥 叶樛木曳福斯在君子遥 冶叶毛诗序曳院野后妃逮下也遥 言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遥 冶渊叶周南 窑 螽斯曳冤叶孔子诗论曳院野中氏渊螽斯冤君子遥 冶叶毛诗序曳院野若螽斯袁不妒忌则子孙众也遥 后妃子孙众多遥 冶渊叶周南 窑 兔罝曳冤叶孔子诗论曳院野其用人则吾取遥 冶叶毛诗序曳院野后妃之化也遥 关雎之化行袁则莫不好德袁贤人众多也遥 冶渊叶邶风 窑 绿衣曳冤叶孔子诗论曳院野绿衣之忧袁思古人也遥 冶叶毛诗序曳院野卫庄姜伤己也遥 妾上僭袁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遥 冶由以上四条例证可见叶毛诗序曳确实存在附会诗义于

13、女性角色的现象遥而且叶诗序曳在论述野诗冶之功用时提出袁野先王是以经夫妇袁成孝敬袁厚人伦袁美教化袁移风俗冶511袁在总论中提出野经夫妇冶的作用袁可看出汉代儒生更加重视夫与妻的联系及妻对夫的野作用冶遥 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汉代官方旌表女性的政策行为遥叶孔子诗论曳与叶毛诗序曳对比见战国秦汉儒家思想嬗变56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对具有美好德行的女性进行表彰的现象袁对后世旌表制度的建立产生较大的影响遥秦始皇为巴寡妇清修筑怀清台袁是中国古代社会旌表女性之始袁但据文献记载仅此一例遥 也就是说在汉以前这种对于女性的表彰现象很少袁受官方认同的则少之又少遥 而汉代是强化妇礼和贞节观念的重要阶段袁为配合以

14、儒家伦理道德为指导思想建立起的社会秩序袁会对符合儒家伦理纲常的理想人物进行官方的表彰袁这是一种国家政权为推行国家主流思想而进行的有目的的行政表彰遥 社会是由男性与女性共同组成袁因而女性伦理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袁建构女性的行为准则也是建立儒家伦理的重要一环袁其根本目的便是推动儒学的社会化袁这便是叶诗序曳中所谓野上以风化下冶袁使全社会形成官方所提倡的思想意识袁由此便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对于女性嘉奖的伦理旌表体系遥 公元前 58 年袁汉宣帝首次以皇帝的名义诏赐颍川地区野贞妇尧顺女帛冶1264袁自汉宣帝始袁国家统治者加大了对野贞妇冶的表彰力度袁上至皇帝的妃嫔袁下至平民村妇袁受表彰的女性会得到物质与精神上

15、的双重奖励袁促使社会风气向统治阶级希望的方向发展转变遥地方上也上行下效袁对女性榜样进行宣传尧倡导袁使儒家女性观向基层贯彻遥由此便在全社会形成了标榜儒家道德视阈下的理想女性的风尚遥除此之外叶毛诗序曳所谓野经夫妇冶的诗歌功用袁体现出其时重视夫妻之间的伦理关系袁犹重妻对夫的作用袁这也是叶诗序曳中多以野后妃冶野夫人冶等作为诗旨阐释对象的重要原因遥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者重视夫妻关系袁孔子提倡野夫妇别冶袁主张夫妻和睦尧相亲相爱遥 与今天不同的是袁孔子倡导夫妻和睦并不是尊重女性袁将女人放到和男人平等的位置上袁而是夫妻关系的和睦有利于齐家袁进而有利于兴邦治国袁女性的地位在那时还是低下的遥孟子将夫妻之道纳入野五伦冶

16、当中袁荀子则更重夫妻之伦袁他提出袁野夫妇之道袁不可不正也袁君臣尧父子之本也冶6袁认为夫妻之道是君臣父子之道的基础遥 由于儒家的社会架构与制度安排是以男性主义为中心的袁女性往往被置于儒家秩序体系的底层与边缘袁又基于儒家野忠孝一体冶野移孝作忠冶的理论诉求袁使得野夫妇之道冶野女性冶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压制与遮蔽袁这也是在叶孔子诗论曳中未见对于女性或女德作过多叙述的原因遥 汉代儒生们基于统治阶级的需要袁在继承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袁不断融合其他学说袁形成有利于当时政治统治的野新冶儒学袁关于夫妻关系的论证便又被提上前来遥对夫妻关系提出系统论证的为西汉大儒董仲舒遥董仲舒在他的著述叶春秋繁露曳中提出野三纲

17、说冶袁将夫妇之义纳入纲常伦理袁还将其纳入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当中遥 野阴者阳之合袁妻者夫之合袁子者父之合袁臣者君之合遥 冶阴野辅助冶阳袁子野辅助冶父袁臣野辅助冶君袁那么妻则是夫的野辅助冶袁体现出夫尊妻卑的秩序规范遥由此这种夫妻伦常便被社会接受并承袭下去遥笔者认为虽然在董仲舒的纲常理论与五行学说中规定了夫尊妻卑的秩序规范袁 但实际上是强调了妻子即女性在夫妻关系中对于男性的作用袁女性的关键之处便不言而喻了遥只有女性遵从妇德袁做到为妻的本分袁才能使得天地伦常照常运行下去袁说明女性的品性德行对男性进而对社会秩序的构建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遥 由此才出现汉儒极力宣扬袁 统治者极力表彰具有美好德行的儒家理想的女

18、性形象的现象袁同叶孔子诗论曳与叶毛诗序曳对比见战国秦汉儒家思想嬗变57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叶毛诗序曳对于诗旨的阐释偏向遥总而言之袁在叶孔子诗论曳与叶毛诗序曳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儒家学者们对于女性定位由开始的单纯抑制到后来的野儒学化冶地利用袁通过树立女性模范袁以建构理想的社会秩序袁维护其政治统治遥渊二冤由道德教化向维护统治秩序转化的说诗目的孔子认为院野诗袁可以兴袁可以观袁可以群袁可以怨遥冶渊叶论语 窑 阳货曳冤兴观群怨说是孔子诗学思想中最著名的论断袁概括了诗的功用遥在叶孔子诗论曳中袁表现野兴观群怨说冶的诗论内容也随处可见袁如第三简野邦风其纳物也袁溥观人俗焉袁大敛材焉冶3129曰第四简野曰院诗其

19、犹坪门噎噎民之又罷惓也袁上下之不和者袁其用心也将何如冶3130遥 究其根本袁孔子之所以强调兴观群怨的诗歌功能袁是想用文学熏陶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袁宣扬普世的道德标准袁以完成对于人的品性教化遥作为儒家学说理论体系的创建者袁孔子的终极追求是培养圣贤君子袁使人们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袁进而建立一个有秩序有爱的和谐社会袁这样的抱负体现在他所建立的一系列学说以及各种文教活动与学术实践中遥 正定野六经冶是孔子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学术活动袁也为后世儒学的发展创造了极大的学术价值遥孔子正六经的目的是将野六经冶作为教民向德的野教材冶遥 叶史记 窑 孔子世家曳院野孔子以叶诗曳叶书曳叶礼曳叶乐曳教袁弟子盖三千焉袁身通六艺者七

20、十有二人遥 如颜浊邹之徒袁颇受业者甚众遥 冶71938而且不同经典有不同的教化作用袁叶史记 窑 滑稽列传曳引孔子曰院野六艺于治一也遥 叶礼曳以节人袁叶乐曳以发和袁叶书曳以道事袁叶诗曳以达意袁叶易曳以神化袁叶春秋曳以义冶73179袁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野育人冶理论体系袁到战国时期遂形成六经之教的说法遥因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袁孔子编订野六经冶尧先秦儒家学者们使用经典的目的便是为了实现对当时社会的野德教冶袁完成道德培养遥而叶诗曳作为六经之一袁并在今文经的次序中排在首位袁叶大戴礼记 窑 卫将军文子曳院野吾闻夫子之施教也袁先以叶诗曳世冶8袁即揭示了孔子十分重视叶诗曳袁并首选叶诗曳作为他的施教材料遥 为何孔

21、子施教要以叶诗曳为首呢钥 叶礼记 窑 王制曳院野顺先王叶诗曳尧叶书曳尧叶礼曳尧叶乐曳以造士院春秋教以叶礼曳尧叶乐曳袁冬夏教以叶诗曳尧叶书曳冶9546袁叶左传 窑 僖公二十七年曳院野说叶礼曳叶乐曳而敦叶诗曳叶书曳遥 叶诗曳叶书曳袁义之府也曰叶礼曳叶乐曳袁德之则也冶10袁由此分析袁道德准则应该是孔子正叶诗曳及其他经书的唯一标准遥 而将叶诗曳置于六经之首的位置袁其原因应是叶诗曳最能够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袁达到培育圣贤君子的最终目标遥除了竹书叶诗论曳外袁孔子对叶诗曳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叶论语曳一书中遥 在叶论语曳中孔子论诗的内容体现出鲜明的野诗教观冶遥 在书中有关野诗冶的论述并非着眼于其审美属性袁而是将其作

22、为野教材冶袁以进行教育活动与实现提升道德修养的材料遥 如叶论语 窑 泰伯曳院野兴于叶诗曳袁立于礼袁成于乐冶袁叶论语 窑 阳货曳院野小子何莫学夫叶诗曳钥叶诗曳可以兴袁可以观袁可以群袁可以怨遥迩之事父袁远之事君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冶袁都是在强调叶诗曳所具有的功用遥野诗教冶的概念始见于叶礼记 窑 经解曳院野孔子曰院耶入其国袁其教可知也遥 其为人也院温柔敦厚袁叶诗曳教也爷冶袁叶诗曳可以教人形成野温柔敦厚冶的品质袁这便是野诗教冶遥 再加上其他文献中孔子对于叶诗曳的评说与定位袁使得儒家的诗教观得以基本确立袁反映在叶诗论曳中就是强调叶诗曳的社会功用以及涉叶孔子诗论曳与叶毛诗序曳对比见战国秦汉儒家思想嬗变58

23、及野德冶野善冶等论诗内容遥而与竹书叶诗论曳中以提升道德修养培育圣贤君子的说诗目的相比袁叶毛诗序曳仍然继承了先秦儒家的诗教观袁如野叶关雎曳袁后妃之德也袁风之始也袁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遥 故用之乡人焉袁用之邦国焉遥 风袁风也袁教也曰风以动之袁教以化之冶55-6袁野故正得失袁动天地袁感鬼神袁莫近于诗遥先王以是经夫妇袁成孝敬袁厚人伦袁美教化袁移风俗冶511-12等袁只是这种教化观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人格教化而是一种野政治冶教化袁即所谓野政教冶遥而且先秦儒家的诗教原则袁发展到叶毛诗序曳便成了一种创作原则11袁仅着眼于竹书叶诗论曳与叶毛诗序曳来论袁叶诗论曳是通过解读诗歌本身袁总结出诗歌所具有的教化功能袁而叶毛

24、诗序曳中对于诗歌的阐释都是按照先秦儒家野诗教观冶的原则进行的袁无论诗歌本意到底是什么袁都要立足于此遥这种创作原则本身便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袁是一种忽略诗歌原貌而强行附义以传达王朝主流思想的政教行为遥 叶毛诗序曳产生于汉代经学大盛时期袁其字里行间无不表现出汉代经学阐释模式的痕迹遥 叶毛诗序曳院野故诗有六义焉院一曰风袁二曰赋袁三曰比袁四曰兴袁五曰雅袁六曰颂遥 上以风化下袁下以风刺上袁主文而谲谏袁言之者无罪袁闻之者足以戒袁故曰风遥 至于王道衰袁礼仪废袁政教失袁国异政袁家殊俗袁而变风尧变雅作矣冶513袁直接提到野政教冶一词遥汉代的儒生们认为社会依然需要培养道德高尚者袁而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目的不再是追求社

25、会和谐美好袁而是在高度集权的王朝统治下袁作为官方认可的意识形态要起到统一思想文化袁维护大一统中央统治的政治目的遥若要实现天下大治袁人性教化则是必不可少的遥董仲舒在其野性三品冶说中提出野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噎噎古之王者明于此袁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袁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冶12501袁强调野王教冶的重要性袁王道政治要通过教化使得野中民之性冶走向善遥 董仲舒还提出天人合一理论袁并根据西汉社会以野三纲五常冶为教化的具体方针袁规范社会行为遥这一系列政教学说被当时社会所遵行袁也自然渗透到文学艺术作品中遥 叶诗经曳作为重要的经学文献袁政教说在叶毛诗序曳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遥如果说先秦时期的说诗目的是传达圣贤的意

26、志尧教化百姓形成美好德行袁那么汉代的说诗则是为了进行思想统治袁 传达了统治阶级为建立利于自己统治的社会秩序的诉求袁这是二者的根本差异遥 因而说叶诗序曳是野诗三百冶经学化的产物袁是儒家知识阶层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建立的特殊诗学话语袁在某种程度上确已偏离了诗歌本身具有的审美内容与审美性质遥 反观叶诗论曳袁它重在探讨诗乐中所蕴涵的真情实感袁重视其本身的审美属性袁对于解读野诗三百冶篇的文学性具有重大的价值遥渊三冤野颂雅风冶与野风雅颂冶的编排次第叶孔子诗论曳中袁由于多断简残编袁我们目前并不能看到明确的野风雅颂冶三类诗的排序情况袁但是依据竹书第二简和第三简的内容可知袁对于这三类诗袁叶孔子诗论曳对它们按照野颂冶

27、野雅渊大雅尧小雅冤冶野风冶的先后顺序进行解说袁且根据专家学者们的缀连袁叶孔子诗论曳29支简的内容也是按这种次序开展的遥但是袁经过汉代儒生整理后的叶诗经曳袁其布诗次序则为野风冶野雅渊大雅尧小雅冤冶野颂冶袁而叶毛诗序曳野风之始也袁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冶袁也是极力看叶孔子诗论曳与叶毛诗序曳对比见战国秦汉儒家思想嬗变59重野风冶诗的地位袁并将其推为野始冶遥 其中次序相异的因由不得不引人思考遥古人对于次序十分重视袁万事万物都有它的顺序袁经籍也有排序遥 叶经典释文 窑 序录曳院野五经六籍袁圣人设教袁训诱机要袁宁有短长遥然时有浇淳袁随病投药袁不相沿袭袁岂无先后袁所以次第互有不同冶12袁换句话说就是经籍的次第

28、体现了圣人教化的次重遥 我们都知道袁关于今古文经的排序是不同的袁古文经为院叶乐曳叶书曳叶诗曳叶礼曳叶易曳叶春秋曳曰今文经则为叶诗曳叶书曳叶礼曳叶易曳叶乐曳叶春秋曳袁二者之所以相异袁原因便是所宗所重之不同遥而今文经学者们如此排序袁是认为六经为孔子所别作袁这种排经方式正是继承了孔子以六艺为教的精神遥上文也提到叶诗曳的德教作用在六教中为最重袁故首推野诗教冶为六经之教的基础袁也将叶诗曳置于六经之首遥 由此来看叶孔子诗论曳与叶毛诗序曳对于风雅颂诗歌的不同次序袁必有依据遥 笔者认为叶孔子诗论曳以野颂尧雅尧风冶为序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遥 一是孔子时去周未远袁他毕生的理想就是恢复周朝礼乐旧制袁重现往日的繁盛与和谐

29、袁他崇尚具有高尚道德节操的圣贤袁对于周代先公先王充满敬仰袁渴望通过他们留下的盛德培养教化更多圣贤遥 野颂冶为赞美先公先王美好盛德的诗篇袁首借文王修德而终受天命袁阐明诗旨袁强调了诗的野德教冶作用遥 二是与乐曲的风格相关遥在孔子时袁野诗三百冶均是有词有曲的歌诗袁孔子本人也很重视音乐对人品性的塑造遥 叶乐记 窑 师乙篇曳院野宽而静尧柔而正者袁宜歌叶颂曳遥 广大而静尧疏达而信者袁宜歌叶大雅曳遥恭俭而好礼者袁宜歌叶小雅曳遥 正直而静尧廉而谦者袁宜歌叶风曳冶91563袁叶颂曳的词曲表现出一种野宽而静袁柔而正冶的气质袁温柔敦厚尧讷言是孔子最欣赏的性情品质袁唱诵叶颂曳诗便能培养人的这种气质袁因而最被孔子推崇也

30、是很有可能的遥 而野毛诗冶的次序则更多地体现了上文提到的野政教冶观袁透露出一种野通经致用冶的实用主义倾向遥在叶毛诗序曳中袁因为野风冶诗它可以野经夫妇袁成孝敬袁厚人伦袁美教化袁移风俗冶且野上以风化下袁下以风刺上冶516袁表明野风冶诗具有很强的教化能力以及政治功能袁这些都是野雅冶野颂冶所不突出的特性袁这种特点在根本上有利于统治阶级实行思想统治袁实现社会大一统的局面袁因而被高度重视袁置于首位遥 与此同时袁汉代离孔子所向往的礼乐昌盛的周代已然很遥远了袁对于周代先公先王的赞颂祝祷已基本失去统摄人心的作用袁且随着人们理性意识的增强袁野神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下降袁再加上董仲舒野天人合一冶思想的渗入袁人们对于神

31、明的尊崇逐渐转化为对现实帝王权力的崇敬与顺从袁人们不再需要追颂遥远的神祇袁因而野颂冶的重要性及对它的重视程度自然也下降了袁由此便形成野风冶野雅冶野颂冶的布诗格局遥渊四冤野美刺说冶的出现在叶孔子诗论曳与叶毛诗序曳的对比中袁还可以发现在叶毛诗序曳中作者多次使用野美冶野刺冶的形式来阐发诗旨遥 在叶孔子诗论曳与叶毛诗序曳所共同涉及的 53 首诗中袁叶毛诗序曳所涉及明显以野美冶野刺冶来说诗的有 25 首之多袁而在叶孔子诗论曳中无一处以野美冶或野刺冶对诗旨进行阐释遥 叶毛诗序曳中这一诗说现象被学者们总结为野美刺说冶遥 其实野美刺说冶在先秦时期便已产生了萌芽遥所谓野美冶即歌颂尧赞美之意袁而野刺冶袁根据叶毛诗

32、序曳中野上以风化下袁下以风刺上冶的说叶孔子诗论曳与叶毛诗序曳对比见战国秦汉儒家思想嬗变60法袁以及孔颖达所作疏解野在下袁人臣用此六义以风喻箴刺君上冶516袁可知野刺冶是由下对上的一种劝诫箴告袁即讽谏遥由此袁我们反观先秦典籍袁孔子提出的野兴观群怨冶说袁其中的野怨冶便是着眼于诗歌所具有的讽谏功能遥 还有先秦时期重要的献诗活动也体现了诗歌野刺冶的功用袁如叶国语 窑 周语上曳院野天子听政袁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噎噎而后王斟酌焉袁是以事行而不悖冶13袁平民与臣下将君王执政期间所犯的过错尧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对君上的意见与建议等都落笔反映在诗歌中并献于君王袁君王通过这些诗歌能够及时了解执政情况袁以便完善自己的德

33、行与执政方式等遥 而叶孔子诗论曳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诗论文献袁其中也有一些内容在客观上体现了诗歌的野美刺冶功能遥 如第五简院野叶清庙曳王德也袁至矣冶3131袁叶清庙曳歌颂了至高无上的美好王德袁体现出诗野美冶的功能遥 第三简院野邦风其纳物也袁溥观人俗焉冶3129袁第四简院野曰院诗犹平门冶3130袁认为野风冶诗反映的是普通人的生活袁它像野平门冶一样宽阔袁可以容纳人们的各种言论尧观点尧意见等袁体现了诗野刺冶的功能遥但是这些并不像叶毛诗序曳那样袁将诗旨明确地归为野美冶或野刺冶袁如叶小弁曳院野刺幽王也冶51073袁叶小宛曳院野大夫刺宣王也冶51068袁叶皇矣曳院野美周也冶51464袁叶将仲子曳院野刺庄公也

34、冶5385遥 也就是说袁先秦时期诗的美刺功能已经被认知袁但是还没有形成一种系统的理论袁直到汉代儒家学者才将其归纳总结为野美刺说冶袁并成为一种说诗的原则遥 程廷祚曾概括汉儒说叶诗曳的特点为野汉儒言诗袁不过美刺二端冶14袁可见袁野美刺冶成为汉代诗说的重要功能袁汉儒利用对经义的说解袁给予叶诗经曳承载政治教化的责任遥其实野美刺冶的手法从根本上是为了要起到讽谏的作用袁而重视诗歌的讽谏是因为相较于先秦宗法分封制袁汉代文人的野讽诵冶在宗法君主制的统治下逐渐失去了实际的意义而流于表面形式遥 话语权的旁落使得汉代的经师只能作为君主的说书侍讲袁因此想要规范帝王的德行袁只能依靠旁敲侧击的方法袁将德行规范蕴藏在经义的

35、阐释中袁通过野美刺冶的方法袁颂扬美好的德行袁鞭笞恶劣的品质袁以此来向皇帝传达民意与道德准则袁起到规范王德王行的目的遥 这也是为什么汉代最兴盛的文学体裁野赋体冶中常以讽谏为内容的重要原因遥三尧从儒家诗学中所见儒学思想及其嬗变虽然竹书叶诗论曳的作者有待商榷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袁叶诗论曳所代表的是先秦儒家的一系列诗学思想袁其中传达出鲜明的原始儒家思想观点遥 而叶毛诗序曳作为汉代儒学家的诗学成果袁其中所蕴含和传达出的儒家思想与先秦时期已然有所不同袁由此导致了对于叶诗经曳的不同解读方式遥虽然竹书叶诗论曳与叶诗序曳之间相继相承袁但对于同一首诗往往作不同观点或对诗义的解读有不同侧重袁这是因为它们背后有不同历史

36、时期和阶段的儒家思想作指导而形成遥 因而我们可以在两者所表达的不同诗学观点之下袁挖掘其背后不同时期的儒家思想的转变遥渊一冤经学化的解经趋势叶诗经曳作为儒家经典袁在以野诗三百冶之名发展流传的过程中逐步被神圣化尧经典化袁因而叶诗序曳是对野诗三百冶经学化的解读袁具有浓厚的经学色彩曰而竹书叶诗论曳是孔子授诗的叶孔子诗论曳与叶毛诗序曳对比见战国秦汉儒家思想嬗变61记录袁其解读更接近诗歌的本义袁偏向于个性化的阐释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代经学化解经模式的形成遥在先秦时期野经冶由初始指织物的纵线之义袁引申为野初始的基本的包含事物常理的先世文献冶15遥 在先秦文献中出现的野经冶字袁大部分是指经过孔子研究

37、和编修的野六艺冶之书袁如叶诗曳叶书曳叶礼曳叶易曳叶乐曳叶春秋曳袁这些典籍在当时被称为野经书冶袁而且有称其为野六经冶的说法袁但是还没有出现野经学冶的字眼遥 野经学冶的概念见于汉代袁叶汉书 窑 儒林传曳院野于是诸儒始得修其经学袁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冶13592袁叶汉书 窑 兒宽传曳院野见上袁语经学袁上说之袁从问叶尚书曳一篇冶12629袁在这里袁野经学冶是指称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学问袁或是指解说经典之学遥从先秦至汉武帝之前的野六经冶袁都还没有成为野经学冶袁直到汉武帝野罢黜百家袁独尊儒术冶之后袁具有权威性尧神圣性尧政治性等特性的野经学冶才逐渐生成遥 这大抵是因为先秦时期的野六经冶之学是诸子百家的通典袁并非儒

38、家一家所治袁野罢黜百家袁独尊儒术冶的政策一出袁便将儒家推向制高点袁野六经冶便成为儒家的独门学术袁具有了权威性和神圣性遥与此同时袁汉初设立专属儒家的野五经冶博士官以及官吏系统以儒术作为取士标准的政策袁使儒家典籍成为为皇权服务的国家意识形态袁且由于受到官方的认可和推崇袁使得原本只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野经典冶与政治权威相结合袁儒学得以政治化袁成为一种附着于政权并赋予政治权威以经典解释特权的思想袁获得野经学冶的专用名称遥在这种儒学一统天下的学术氛围中袁各派儒生们为了争夺地位便要依附王权袁向统治阶级证明自己所具有的政治价值袁以此得到官方的青睐而一跃成名袁导致诸多解经尧释经的文献用种种论述方式为皇权专制的

39、各项国家制度尧法律制度尧伦理规范等内容作出让统治者满意的论证袁使得此时的儒学和儒家经典野经学化冶袁经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袁任何不遵章法尧不合经典的论说都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袁导致野经学化冶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固化的解经思维模式遥 这种思想反映在叶诗经曳中袁便是叶毛诗序曳在解经时体现出的强烈的历史意识与政治功利性袁是迥异于叶孔子诗论曳等先秦时期的说诗理论的袁具有强烈且鲜明的经学化思想遥渊二冤民本思想的转变与法家思想的渗入在叶孔子诗论曳短短二十九简的篇幅中袁有多处出现野民性固然冶的评述袁如野吾以叶葛覃曳得是初之诗袁民性固然遥 见其美必欲反其本冶3145袁野币帛之不可去也袁民性固然袁其离志必有以逾也冶31

40、49等袁都体现出叶诗论曳所传达的民本思想袁尊重人的本性与欲求的合理性袁这点在叶毛诗序曳中全不曾见遥 笔者认为儒家思想在成为野罢黜百家袁独尊儒术冶的统治思想的过程中袁与法家思想相融合袁法家的野弱民冶野尊君冶思想影响了儒家的野民本冶思想袁成为更加有利于建设统治秩序的野新儒学冶遥在先秦时期儒家立足于民本袁以仁义道德占据理论高地遥 孔子提出野饮食男女袁人之大欲存焉冶渊叶礼记 窑 礼运曳冤袁 肯定人的欲望袁野老者安之袁 朋友信之袁 少者怀之冶渊叶论语 窑 公冶长曳冤袁他关心民生袁关爱他人遥 孟子提出野民为贵袁社稷次之袁君为轻遥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袁得乎天子为诸侯袁得乎诸侯为大夫冶渊叶孟子 窑 尽心章句

41、下曳冤的野民贵君轻冶的思想袁他们优叶孔子诗论曳与叶毛诗序曳对比见战国秦汉儒家思想嬗变62先考虑的是道德伦理关系和亲疏远近等社会生活秩序遥 但是这种野民本冶思想又与儒家的野尊君冶思想并行不悖遥先秦时期礼崩乐坏袁周天子的权威名存实亡袁对于一心想要恢复周代礼乐制度袁建立和谐社会的儒者们来说袁尊君是保护当时处于弱势的天子的地位袁其根本为维护旧有的等级制度袁保持和谐理想的社会秩序遥这种野尊君冶与法家的野尊君冶大不相同遥先秦法家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治理社会的工具理性袁 立足于国家本位而非人民遥他们提出野弱民冶与野尊君冶的思想袁所谓野弱民冶即弱化人民的地位袁将人民看作是统治者获取政治利益的工具遥叶商

42、君书 窑 弱民曳院野政作民之所恶袁民弱曰政作民之所乐袁民强遥民弱国强袁民强国弱冶16袁即认为国家与人民是一对反作用力袁国弱则民强袁国强则民弱袁所以必须要压制民众的力量和地位遥 而法家的野尊君冶则是强调君主的绝对王权袁人民要完全臣服于君权之下遥由于野民本冶思想本身具有矛盾性袁民本强调人民自身具有的权利袁但是人民永远处于统治者的控制之下袁冲突矛盾在所难免遥 如果仅仅依靠思想意识层面的礼乐制度来调节矛盾是远远不够的袁必须采取强制的措施才可能平息遥因而在先秦时期袁儒家与法家的思想就已有融合趋势袁但是当时的理论发展还不足以支撑两者的互纳互容遥到了汉代袁儒家学者以先秦儒家思想体系为基础袁吸纳诸子学说形成了

43、天人感应的学说体系袁使得儒家和法家在野天人感应冶理论体系下互动尧冲突与融合袁形成一种不同于先秦儒学的野新冶儒学遥在这个体系当中袁天具有至上神权袁天派生出万物袁万物的所有变故均为天意遥天要求万物具有善性袁万物以表现其善性为本然遥顺应这种天然的善性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遵守野三纲冶野五常冶的遥 为了避免影响至善的发挥袁对于不足与缺失要及时清除袁天子作为万物与天沟通的媒介袁以天子为起点普及众人袁天子治理天下便是实现众人皆善的路径遥 为了实现善的路径袁天子不仅要将至善之道普及给众人袁以德行之化维护野三纲冶野五常冶的秩序袁还要对违背伦理至善的行为作出处罚袁以刑止恶遥此时的君权被神圣化与绝对化袁这也是叶毛诗

44、序曳着重强调野教化冶的原因遥叶毛诗序曳中论叶汉广曳院野德广所及也遥文王之道被于南国袁美化行乎江汉之域冶569袁总论叶诗曳时有院野先王是以经夫妇袁成孝敬袁厚人伦袁美教化袁移风俗冶512袁野上以风化下袁下以风刺上噎噎冶516袁都体现了这种重教化的思想遥而这种教化是上对下的政治教化袁其目的是要让人民完全臣服于君权之下袁为天子建立理想的统治秩序服务袁区别于孔子所提倡的野以人为本冶的教化观遥 孔子的教化是用礼乐制度教育培养君主成为一名合格王者袁教化平民成为有德行的良民袁使君与民和谐相处袁实现野理想国冶的状态遥另外袁笔者还认为正是法家思想的融入袁使得汉代儒家思想具有了更强的政治功利性遥原始儒家思想以人为本

45、袁以道德和包括叶诗曳在内的文学艺术去培养人的德行为主要内容袁反映在诗学理论中就是叶诗论曳是对诗歌单纯的艺术赏析袁更注重诗歌的审美属性袁完全基于诗歌本身的内容与真情实感袁并挖掘其中美的所在遥 因而在叶孔子诗论曳中经常出现野德冶野善冶野美冶等词袁还试图通过表达对诗作的情感态度以引导学习者的道德价值取向袁达到教化之效果袁如野吾美之冶野吾信之冶野吾悦之冶等等遥至汉代袁董仲舒提出野罢黜百家袁独尊儒术冶袁他的思想是儒家思想转经学化的开始袁不同于孔子要复兴文明尧重现礼乐制度的最终目的袁叶孔子诗论曳与叶毛诗序曳对比见战国秦汉儒家思想嬗变63此时的儒家主要以巩固统治者的政权为其目的遥 法家思想融入儒学并作为国家

46、的指导思想袁与现实政治发生密切的联系袁思想中的政治功利性加强袁以绝对君权消释了儒家思想中的野民本冶意识袁一切为时代尧政治服务遥作为十分重要的儒家经典袁叶诗经曳更要为此所用袁传达这样的思想遥这点体现在叶毛诗序曳中就是各种野美刺说冶野后妃说冶以及浓厚的历史意识在字里行间时隐时现遥所以说袁从先秦儒家思想至汉代儒家思想的转变袁法家思想的汇入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遥它为儒学能够更好地成为统治阶层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起到重要的作用袁同时也改变了儒家思想的面貌及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呈现遥渊三冤施教观念的转变通过上文诸多方面的论证袁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叶孔子诗论曳代表了先秦儒家诗学思想袁是最接近孔子诗教理念的诗说理论

47、系统袁它重视诗歌本身的审美属性袁传达出先秦儒家重视以经典实施野德教冶的观念遥 而叶毛诗序曳作为汉代重要的诗说理论袁内含强烈的经学化思想袁体现出强烈的野政教冶观以及汉儒通经致用的经学思维模式遥笔者认为在孔子的儒家学说中袁它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野德教冶的方式完成至善的道德境界袁许多人认为它是一种政治伦理学说袁其实在那时的儒家思想中袁政治只是孔子在面临现实生活时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袁并非他创立学说的根本目的袁通过野六艺冶来修身养性最终达到道德至高的圣人境界才是其追求袁因而不能称作是一种政治伦理学说袁儒家学说真正发展为一种政治伦理学说是在汉代遥 汉代儒家取得独尊地位并与政治野联姻冶袁攀附于皇权之上袁野六经

48、冶也成为儒家的独门学术遥此时的儒家学说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学术思想袁而是借助经典解释帝国政治存在的种种合理性袁建立起维护帝国统治的思想高墙袁以此来讨好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袁并形成了一种野通经致用冶的思维方式遥这种思维方式袁一方面将经典与政治相连袁以经论政袁叶汉书 窑 儒林传曳云野古之儒者袁博学乎叶六艺曳之文遥叶六艺曳者袁王教之典籍袁先圣所以明天道袁正人伦袁致至治之成法噎噎缀周之礼袁因鲁叶春秋曳袁举十二公行事袁绳之以文武之道袁成一王法袁至获麟而止冶13589袁将野六经冶尊奉为野一王法冶袁使之成为实施政治教化的工具曰另一方面重视野经术冶袁用经典文献实行教化的方式袁对于汉代儒生来讲袁汉时的经文还是从前的经

49、文袁而解经方式的改变袁却能使经文对现世产生不同的意义遥大一统政治形成袁强大的中央集权导致儒士地位下降袁现实逼迫他们充分发挥经学文献治世的功用袁正如皮锡瑞在叶经学历史曳中论汉代为野经学昌明时代冶袁并以野通经冶为野致用冶云院野以叶禹贡曳治河袁以叶洪范曳察变袁以叶春秋曳决狱袁以三百五篇当谏书袁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冶17袁由此建立起更贴合统治阶级需求的思想学说袁实现政治抱负的理想遥施教观念的不同导致先秦与汉代的经说呈现出迥异的风格面貌袁影响了叶孔子诗论曳与叶毛诗序曳诗说体系与诗学思想的构建袁但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袁是符合社会发展尧顺应当时时代产生的伟大学术思想成果遥叶孔子诗论曳与叶毛诗序曳对比见战国秦汉儒

50、家思想嬗变64结语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袁野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冶袁 其本意在于阐释不同时代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文体袁其实不仅如此袁即便是相同的文学体例袁在不同时代所呈现的面貌也不相同袁这主要是由于历史环境及其背后指导思想的转变遥 上博简叶孔子诗论曳是出土文献袁目前对于它的释读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袁因而将叶诗论曳与叶毛诗序曳作比较袁进行儒学思想方面的研究具有风险遥 文本的文义都无法确定更何谈研究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思想遥 因而本文使用的是竹书叶诗论曳中在释读方面没有争议的条目且采用多个表达同一含义的论述袁规避使用不明确尧有争议的简文袁尽量为后面的思想论述提供有力的证明遥 叶诗经曳作为历经历史沧桑的儒家经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